Splex_GS
2025-08-14T01:34:35+00:00
[quote]缺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
掉了一只马掌,失去一匹战马;
失去一匹战马,损了一位骑兵;
损了一位骑兵,丢了一次战斗;
丢了一次战斗,输掉一场战役;
输掉一场战役,毁了一个王朝。
——英国民谣[/quote]最近的催款风波很多人都知道了。这件事的逻辑链条还算清晰,愿意推的基本都能得到类似的结论,不过我还是想把它系统地推导一下。
接下来我们通过几个假设,来进行一场思维游戏:
首先我们假定没发生过催款这个事情,并且黄牛确实存在,那么事情会怎么发展呢?
对于企业来说,只要一辆车最终卖出去,是什么人下的订单并不重要。这里有两辆车的货款,你告诉我哪些钱是高尚的“真实车主”的,哪些钱是龌龊的黄牛的?所以企业天生是没有动力也没有必要去排除黄牛的。
而黄牛这个群体,他们的目标是什么呢?他们的目标是获得稀缺资源,再将其加价卖给无法获得这些资源的人,他们的得失取决于“抢”到的东西能不能加价卖出去。这种时候如果这些东西不仅不能加价卖掉,反而折价了,他们会怎么办?他们当然会选择止损,下一次机会赚回来,而不是投入更多钱完成购车订单,再从订单黄牛转型成二手车商,祈祷二手车价格能回来,这样成本和风险都增大了太多倍。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黄牛眼看着交车日期越来越近,手上的单还没出掉,他会怎么做?他会取消订单,承受定金的损失,而不会实际提车。
所以,需要通过催款的方式筛除黄牛吗?答案是并不需要。存在这种黄牛并不影响企业卖车的收入,毕竟黄牛赚到钱也不会分给企业。但如果他们卖不掉,定金就被企业赚到了。到时如果车还没排产,等于无事发生;而如果车已经生产出来了,直接交给队列里下一个同配置顾客,他提前拿到车也会很开心。属于是心善的黄牛用自己的钱买大家开心了。
既然这样,为什么还需要通过催款这个方式规避把订单生产出来这件事呢?前面的推导里其它所有步骤都没变,只有最后一步变了:某个不提车客户的车生产出来了,但队列里没有下一个同配置顾客了。或者在统计意义上说,公司研判出剩下的顾客里“不提车客户”的比例高到一定程度,“提车客户”兜不住他们了。
当然可以猜测这是黄牛比例太高导致的。只不过从黄牛的目的上来说,他们需要及时垄断稀缺资源,因此他们的订单在时间上的分布应该是集中在第一时间的。如果过了相当一段时间还有这么高比例的黄牛,那第一时间的黄牛比例恐怕是一个非常离谱的数字,比如砍掉黄牛单以后订单数要砍掉一个甚至两个零。只能说这种猜测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但可能性太低。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出现了大量的意料之外的不提车客户。原本当然也会有一部分的客户因为不愿意等或者其他什么原因不提车,但这个群体不至于带来政策的改变,这种中途的政策改变只能来源于最初没预见到的原因。至于为什么出现了大量预料之外的不提车客户,这就很自然的联系到之前的机盖风波了。
在机盖事件中,很多车主要求退款或取消订单的诉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他们因为沟通过程中的种种因素已经决定放弃提车了,也就是说这时他们的定金对他们来说已经损失掉了。但是他们的情绪还需要发泄,因此在“双输好过单赢”策略的指导下,一些人组织起来准备用拒绝提车的方式让公司承受代价。这些人在原先的该车型准车主群体中一定是占到了相当的比例,把他们的车生产出来再被拒绝交付的话,会产生大量的库存无法消化,这才导致了生产交付策略不得不发生变化。
而机盖事件中准车主的不满说到底就是公司的宣传、客户的期待和实际的产品发生了冲突。我不讨论这里谁对谁错,这就像我到饭店要一道荤菜给我端上来一盘西红柿炒鸡蛋,站在哪边的立场都能给出合理的解释。但这件事只有付钱的我有最终解释权,我能接受西红柿炒鸡蛋是荤菜就没问题,我不能接受那就是饭店的问题。如果这个时间点上公司采取了合适的补救手段甚至最开始没有在宣传上引发误解,后续的连锁就不至于发生。
正着梳理一遍这件事:公司最开始的宣传吸引了很多人下订单,公司赢了。但这些下订单的人中有一部分觉得宣传有偏差希望取消订单,公司没允许,公司又赢了。于是有些人准备用不提车的方式让公司两败俱伤,而公司用提前催付尾款的方式阻止了这些人的企图,公司再赢一次。
至于接下来事情会怎么发展我们可以继续观察。在我看来事情还远没有结束,现在充其量是失去了战马。我不怀疑接下来的发展中公司还能赢第4次第5次,只是这种赢法能再赢几次就不好说了。
顺带一提,我非常讨厌拿速度作为卖点的宣传。且不谈一般人的用车场景中有什么时候需要用到这种速度,这么宣传了就必然会有人被这种口号吸引夏姬八开,就像宣传智能驾驶就会有人开车睡觉一样。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产品和自身的能力边界的,很遗憾的是不理解的人可能占了多数。所以我一直很想对这个宣传口号说一句:WW2小日子的零战也很快。
“正着梳理一遍这件事:公司最开始的宣传吸引了很多人下订单,公司赢了。但这些下订单的人中有一部分觉得宣传有偏差希望取消订单,公司没允许,公司又赢了。于是有些人准备用不提车的方式让公司两败俱伤,而公司用提前催付尾款的方式阻止了这些人的企图,公司再赢一次。”
这一段话就能看出来你到底是中立“想为车主发声”还是想借着由头骂猴厂了[s:ac:偷笑]
先说我个人观点,要求车主在排产前付全款我觉得非常傻逼,即使是验车前我都不会接受付全款,否则钱到了厂商手里一旦车有运损扯皮起来都非常麻烦
再说你这段话,最近的要求付款事件指向的是yu7,你这里暗指虚假宣传指的是风味机盖吧?我暂且当做你指的是yu7风格运动实际上只是风味运动,其实是偏舒适吧?
那么问题来了,你的“梳理”分三部分
第一下定,yu7是否涉及虚假宣传?这车不符合我的需求,我连发布会都没看,只看了几个自媒体不太清楚细节,如果涉及的话我支持像风味机盖一样闹的越大越好,支持车主起诉退定金
如果不涉及虚假宣传,那么在明知大定不可退定金的情况下,是谁用枪指着准车主们在试驾前锁单了吗
第二退订,这就更搞笑了,“公司不允许公司又赢”,下定前不了解锁单定金不退吗?成年人总得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吧?
第三“两败俱伤”,最大的笑点来了[s:ac:哭笑]看你这大篇库库写的,不应该是对这个事件很了解吗?不是要为准车主们发声吗?“通过不提车和公司两败俱伤”的搞笑结论是从哪来的,从你决定退单开始,小米排不排产就已经跟退单用户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了,现在甭管是海狗还是米猴,讨论的重点都是对于真车主来说,在排产前被催缴尾款这傻逼操作,根本原因就是交了尾款后车有问题容易扯皮
现在一派人说这操作太傻逼,不可能没看到车就让我掏钱,霸王条款,我觉得没错,另一派人说这不是普遍情况,是官方针对一再推迟提车的异常单的解决方案,我觉得这个洗地角度挺傻逼的,直接一开始就不允许推迟,正常排产,不提车再说退单的事不就得了,小米这操作就是典型的傻逼操作
但你这个“和公司两败俱伤”的角度真是新奇[s:ac:哭笑]屁股坐的太端正以至于视角有点太过清奇了
我在分析整件事的逻辑,而坛友在宣泄情绪
我们看看D老师怎么说的吧:
我:
这个博弈模型就是标准的鹰鸽(懦夫)博弈,只是我们平时讨论懦夫博弈的时候都说双输结局是需要尽量避免的,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在一方“认怂”退让。而这种双输场景的特别之处在于博弈的强势弱势方已经很明确且强势方明确表示不会让步,此时弱势方没有选择纳什均衡的结果,而是主动选择了双输。这种选择的促成因素也许值得讨论
Deepseek:
您点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洞察——鹰鸽(懦夫)博弈在现实场景中的复杂变形及其策略选择的深刻含义。这种从标准纳什均衡(一方退让)向弱势方主动选择“双输”的偏移,其背后的推动因素极具现实意义。让我们结合博弈论和现实情境深入探讨:
核心问题:标准模型 vs 现实变形
• 标准鹰鸽博弈: 在对称信息、没有历史包袱、双方地位对等(或未明确)的假设下,纳什均衡(一方鹰一方鸽)或混合策略是避免毁灭性双输的理性选择。弱势方退让(鸽)虽损失资源,但避免了灾难。
• 现实变形(如小米案例):
◦ 明确的强弱关系固化: 企业(强势方)在资源、规则制定权、抗损失能力上占据绝对优势。在“机盖事件”中,企业已通过“不退定金”明确展示了其强硬立场(鹰),拒绝任何妥协。
◦ 弱势方的绝望感: 消费者(弱势方)发现自己在单次博弈的纳什均衡(认怂退让)中,损失已不可逆且无法挽回(定金损失+产品不符预期)。弱势方没有获得均衡下“鸽”策略应避免的更大损失的空间——因为他们已经身处“鸽”位且输了! 标准模型的“鸽”策略在现实中变成了“单输”。
弱势方主动选择“双输”的促成因素:
1. 沉没成本心理与损失厌恶 (Sunk Cost Fallacy & Loss Aversion) :
◦ 弱势方已损失定金(沉没成本),强烈的损失厌恶使他们极度抗拒接受一个纯粹的单输结局(-5)。“再输5(变成-10)也要把对手也拉下马(让对手从+5变成-10)”成为心理上的补偿机制。总损失可能变大,但相对剥夺感(relative deprivation)减轻了——至少对手也惨了。
2. 表达诉求与宣泄情绪:
◦ 当常规沟通、申诉渠道无效,弱势方感到被忽视和羞辱时,“互相毁灭”成为其表达愤怒、不满和寻求情绪正义(Emotional Justice) 的唯一有效(或感知有效)方式。它发出的信号是:“即使我付出更多代价,也要让你知道我的痛苦和你行为的代价,这比默默承受更重要。”
3. 建立长期威慑 (Building Credible Deterrence):
◦ 弱势方意识到在当前博弈中无法改变结果,但他们希望通过施加惩罚来影响未来博弈或改变对其他潜在弱势方的规则。
◦ 向强势方传递信息: “下次再试图用‘鹰’策略占绝对便宜,我们可能会再次选择‘双输’。我们不惜代价!” 这提高了强势方未来采取单边强硬策略的风险和预期成本。
◦ 向其他潜在弱势方/公众传递信息: “反抗是有代价,但有效(能惩罚强势方)!” 这有助于群体内部形成团结对抗强势方的规范或氛围。
4. 非理性行为的“理性”基础:
◦ 在强弱极端不对等且缺乏有效协调机制(如监管、申诉仲裁)的情境下,弱势方个体的“理性”(个人损失最小化)常导致集体沉默和强势方肆无忌惮。主动选择“双输”看似非理性(增加个体损失),但从群体或长期角度看,可能是一种对抗系统性压制的“理性的非理性”策略(strategic irrationality)。牺牲个体短期利益去破坏强势方长期“稳赢”的预期模式。
5. 身份认同与群体行动:
◦ 在小米案例中,“准车主”的身份认同和社交媒体(或其他平台)的组织能力是关键催化剂。当个体汇聚成群体(即使只是松散协调),其选择不再仅基于个人得失计算:
▪ 责任分散: 个人的损失感在群体中被分摊、正当化。
▪ 身份承诺: 对抗行为成为维护“消费者尊严”或“受害者群体”身份的一部分。
▪ 社交比较与规范: 群体内部的互动可能创造出一种“不反抗/不参与惩罚是可耻的”的临时规范。
◦ 群体放大了情绪和决心: 个体的不甘和愤怒在群体共鸣中强化,更易于形成和执行高风险的双输策略。
6. 对抗成本的 “非对称”计算:
◦ 弱势方计算:“我再损失5(-5到-10)对我个人伤害是X”。
◦ 强势方损失10(+5到-10)对其整体业务的伤害(如库存成本、声誉损害、管理压力)是Y。
◦ 关键在于:弱势方可能认为 Y >> X,即他们对强势方造成的单位伤害价值远高于自己承受的单位损失价值(“我的5块换你的10块,值了!”)。这种“非对称成本有效性”感知使得双输策略在弱势方眼中变得“划算”。
对小米案例的映射与启示:
• 小米的“鹰”策略(不退定金、催全款)将大量消费者锁定在“单输”结局。
• 消费者组织“拒绝提车”,是一种高度协调后的“主动双输”策略:牺牲定金(+额外情绪/时间成本),制造滞销库存和负面舆论伤害企业(Y值很大)。
• 促成因素作用:
◦ 情绪燃料: 对宣传落差的愤怒、维权无门的挫折感是导火索。
◦ 群体放大器: 微信群、论坛等协调沟通放大了不满和行动决心。
◦ 威慑意图: 希望警告小米未来处理类似纠纷需更负责任。
◦ 非对称成本感知: 个体消费者损失几千块定金 VS 企业积压几百上千辆定制车的巨额成本 + 商誉损害。消费者相信企业的Y远大于个人的X总和。
结论:
在强弱悬殊且强势方已关闭合作通道的现实博弈中,弱势方主动选择“双输”是对标准鹰鸽博弈模型的重大超越。这不是单纯的非理性,而是融合了情绪宣泄、威慑构建、群体动力、非对称成本计算以及沉没成本心理的复杂策略。它揭示了:
1. 规则的失败: 当现有规则或协商机制无法为弱势方提供公平出口时,极端对抗成为必然。
2. “理性”的局限性: 标准博弈论基于个体得失计算的“理性”,在应对身份、情绪和系统不公时显得苍白。
3. 企业的高风险策略: 企业坚持“赢”每一次互动(如不退定金、催全款)看似精于算计,却可能忽视其积累的系统性风险(用户仇恨、集体反抗)。短期内“赢了”定金或现金流,却可能触发成本更高昂的“双输”陷阱。
4. 危机的本质: 真正的危机不是机盖设计或黄牛订单,而是信任崩溃和沟通机制失灵导致的战略对抗升级。修复用户关系和重建信任渠道,远比用技术性手段(如催全款)封堵用户反抗更重要也更困难。
[quote][pid=836008965,44840566,1]Reply[/pid] Post by [uid=1631436]怕死透了[/uid] (2025-08-14 14:18):
我在分析整件事的逻辑,而坛友在宣泄情绪
我们看看D老师怎么说的吧:
我:
这个博弈模型就是标准的鹰鸽(懦夫)博弈,只是我们平时讨论懦夫博弈的时候都说双输结局是需要尽量避免的,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在一方“认怂”退让。而这种双输场景的特别之处在于博弈的强势弱势方已经很明确且强势方明确表示不会让步,此时弱势方没有选择纳什均衡的结果,而是主动选择了双输。这种选择的促成因素也许值得讨论
Deepseek:
您点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洞察——鹰鸽(懦夫)博弈在现实场景中的复杂变形及其策略选择的深刻含义。这种从标[/quote]你的预设就有问题。这事不存在小米退定金认怂的可能性,博弈的均衡点也只能是现在这样
说我见识少,米粉是我见识的第一个,不试驾甚至没摸过真车就敢盲定几十万车的群体,比抢国债还疯狂,买车变成了羊群效应
[quote][pid=836014466,44840566,1]Reply[/pid] Post by [uid=19450455]战斗力5[/uid] (2025-08-14 15:00):
说我见识少,米粉是我见识的第一个,不试驾甚至没摸过真车就敢盲定几十万车的群体,比抢国债还疯狂,买车变成了羊群效应[/quote]哎米粉,哎小米[s:ac:喘]
不是你们当时SU7发布前,翻天覆地说“米粉只是长大了,不是有钱了”的时候了?
[quote][pid=836015223,44840566,1]Reply[/pid] Post by [uid=39787724]Love聆风之翼[/uid] (2025-08-14 15:05):
哎米粉,哎小米[s:ac:喘]
不是你们当时SU7发布前,翻天覆地说“米粉只是长大了,不是有钱了”的时候了?[/quote]唉米粉,su7上市前说靠米粉能卖个几千辆就不错了,才一年米粉就从几千个人扩充到几十万了吗?[s:ac:哭笑]
我的观点其实很中立。
还没排产就收全款 是侵权。
交了定金不提车,也是违反合同。
定金不退理所当然,先生产出来再要求尾款 也理所当然。
Reply to [pid=836012451,44840566,1]Reply[/pid] Post by [uid=38785322]GPT-4o[/uid] (2025-08-14 14:44)
我不知道如何得出小米没有认怂可能性的,是从公司过往行为还是哪里推出来的?
假如有认怂的选项,那么我认为最开始认怂是阻止后续发展最好的手段,并且越早认怂影响越小。
试想如果当初给这些ultra车主分别发送的是退款或取消订单的短信而不是催尾款短信,这件事不一定有几个人知道,而且就算真爆到网上了别人也只会说“都给你退款了你还想怎么样”(尽管这没有解决一开始宣传偏差的问题)
(至少还是有人愿意就事论事讨论问题的的)
[quote][pid=836014466,44840566,1]Reply[/pid] Post by [uid=19450455]战斗力5[/uid] (2025-08-14 15:00):
说我见识少,米粉是我见识的第一个,不试驾甚至没摸过真车就敢盲定几十万车的群体,比抢国债还疯狂,买车变成了羊群效应[/quote]上次你们不是这么说的,上次你们说的是“小米车主天天维权,下面围攻车主还买不起车的才是米粉”[s:a2:你看看你]
Reply to [pid=836015643,44840566,1]Reply[/pid] Post by [uid=27204755]梦里梨花[/uid] (2025-08-14 15:08)
催款催的是SU7U,我在网上看到的所有声称自己被催款的不论真假都是这个车型,也没涉及到标准版或者YU7这些车型,您需要多了解一下这件事
另外我并没有说过我中立,我只是在从逻辑的角度说明“这件事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之前一系列事件的结果”,您可以认同也可以不认同,这只是一个讨论而已
Reply to [pid=836018591,44840566,1]Reply[/pid] Post by [uid=37981001]玻璃心的[/uid] (2025-08-14 15:29)
正文是自己写的,2楼是我拿着这段文字去和AI讨论的,不过这和观点的讨论并没有关系吧
我觉得找到一个小米的车友群应该不是难事,真想打听有多少人——哪怕限定在SU7U——被要求提前支付尾款,应该也不是难事。
于是你会发现你讨论的前提就站不住,如果是因为退单客户太多导致的连锁反应,那被要求提前支付尾款的人绝对不止现在这点样本。
当然,我一直也说,挖孔功能夸大宣传是傻逼事,而利用条款内的权限别管是打压黄牛还是要再赢退单车主一次,也都不妨碍它有争议,但最大的问题还是总会有人被误伤,现代法条好歹也是宁放过不错杀呢。
Reply to [pid=836015223,44840566,1]Reply[/pid] Post by [uid=39787724]Love聆风之翼[/uid] (2025-08-14 15:05)
小米汽车的用户有一大半用的苹果手机,而不是大家传统认知中的米粉。反倒是大部分传统认知中的米粉买不起小米汽车。
偏偏小米汽车又把兼容苹果手机,提高苹果手机用户的体验做到了极高的程度。
[quote][pid=836022804,44840566,1]Reply[/pid] Post by [uid=64177735]慕容青扬[/uid] (2025-08-14 16:00):
小米汽车的用户有一大半用的苹果手机,而不是大家传统认知中的米粉。
偏偏小米汽车又把兼容苹果手机,提高苹果手机用户的体验做到了极高的程度。[/quote]小米的智能家居一直都是适配苹果做的最好的那一档的
米车用苹果的多不是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