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东升认为国策应该补贴生育,是否成为相关行业的利好呀

Serbesa-avatar

Serbesa

2020-08-04T06:52:36+00:00

全球大流疫背景下,中国经济以内循环为主,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总供给和总需求应该相称,如今外部需求难以扩张,就必须从国内总需求的增长找出路。最近不少朋友在讨论内循环的问题,我有一个想法,提出来供大家批判。
在我的民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一国的力量基础是其人口的规模和质量。高质量人才总是有一个比例的,没有规模,光靠质量是不行的。
与其通过地摊经济来解决短期就业压力,不如鼓励生育。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人的生产比物的生产更重要,女性生孩子养孩子其实也是一种工作,而且还能迅速扩大国内总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家庭越来越不愿意生孩子。生孩子养孩子花费巨大,而且导致父母乃至祖父母的生活质量下降。而生育带来的未来收益却主要是让全社会获得的。随着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原子化,子女对父母的回报持续下降,下一代长大后所产生的收益很大程度上将汇入整个社会的社保医保和税收中,成为对整个社会的贡献。所以生育率下降是现代化导致的必然现象,因为有很多人倾向于不生和少生孩子,反正老了可以有养老金和医保,自己另外多存点钱可以住个好的养老院。
这意味着,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社会中,生育下一代正在成为一种公共产品,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单靠家庭部门自己的努力显然会供给不足。既然是公共产品,就应该是国家财政花钱鼓励适龄妇女生育,比方说,生一个孩子给一大笔钱,18岁成人之前每年给点补贴。否则,欧洲的今天可能就是我们的明天。
今年这种背景之下,与其给有钱人减税给外国消费者补贴,不如试点拿出一笔钱,鼓励心智良好有利于祖国下一代健康成长的适龄妇女多生育,把每年的新生儿数量从1500万左右提升到2000万。须知1963-70年,中国每年的新生儿是接近3000万,与之相比,每年新生两千万是一个比较保守的目标。用多少钱可以实现这个目标?如今的大数据能力完全实现可以精准施策,我猜想一万亿元肯定是够了。关键是,这笔钱花出去之后,可以撬动很大量的本土消费和投资,最终又有很多钱以各种税收的形式回归政府口袋。
凯恩斯主张在经济萧条期政府应该雇人多干基建工程,我则主张在萧条期应该雇人多造人。总之,不能再重物而轻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