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
2020-05-04T01:44:54+00:00
石阳之战作为曹丕死后东吴蜀汉方面的第一次北伐,整场战斗突出一个雷声大雨点小,特别是孙权主力进攻的石阳,孙权进攻二十多天就忽然选择撤军,由于三国志忽略了一个细节,这件事情的原因要几百年后才算搞清楚。
首先原版三国志文聘传对于石阳之战的描述很简单
孙权以五万众自围聘於石阳,甚急,聘坚守不动,权住二十馀日乃解去。聘追击破之。
描写很简单但基本符合吴国方面的记载,唯一一点是没解释为什么二十多天就撤军
然后裴注三国志引用了魏略里的另一个版本的石阳之战
魏略曰:孙权尝自将数万众卒至。时大雨,城栅崩坏,人民散在田野,未及补治。聘闻权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潜默可以疑之。乃敕城中人使不得见,又自卧舍中不起。权果疑之,语其部党曰:"北方以此人忠臣也,故委之以此郡,今我至而不动,此不有密图,必当有外救。"遂不敢攻而去。魏略此语,与本传反。
魏略版文聘是用空城计使孙权疑心有援军导致孙权撤退,裴松之认为这段和本传的说法完全不同但是没有直接驳斥魏略的说法有问题
下面是结论,孙权撤军的原因是他明确知道有援军在向江夏移动,而不是疑有援军,并且孙权在晚上发现了这批“援军”在空降江夏后果断决定撤退
石阳之战孙权方面的部署是西线诸葛瑾进攻襄阳牵制宛城司马懿的主力,东线寻阳佯攻牵制曹休的扬州都督区部队,以孙奂为前锋迂回到石阳后方切断淮道,作为预警阵地,因此孙权方面对于是否有援军是一清二楚的,而三国志之所以写的让人搞不清楚是因为三国志里没写魏国方面有援军,只有荀禹劳军部队千人和江夏当地临时调集的部队,而荀禹的人在孙权进攻石阳前已在江夏境内(这点孙权是不知道的)
八月,孙权攻江夏郡,太守文聘坚守。朝议欲发兵救之,帝曰“权习水战,所以敢下船陆攻者,几掩不备也。今已与聘相持,夫攻守势倍,终不敢久也”先时遣治书侍御史荀禹慰劳边方,禹到,於江夏发所经县兵及所从步骑千人乘山举火,权退走。
从明帝纪来看魏国方面是没有发兵的,但是请注意这里说的发兵指的是发中军救援,江夏郡隶属于司马懿所掌管的荆豫都督区,司马懿是守土有责的不需要任何诏令就可以发兵救援,但是这里又出了一个问题,明帝纪后面只写了司马懿在襄阳击退诸葛瑾,其实是陈寿写的过于简略,实际司马懿的第一行军目标就是江夏
及孙权围江夏,遣其将诸葛瑾、张霸并攻襄阳,帝督诸军讨权,走之。进击,败瑾,斩霸,并首级千馀。
晋书宣帝纪把司马懿的动向写的非常清楚,先江夏后襄阳,只不过对孙权司马懿没有直接与其交战,因此没有战斗记录,三国志只记载了有战斗记录的击败诸葛瑾的战役。
到这里为止孙权撤军的原因其实已经很清楚了,事实上孙奂在前线的阵地侦查到了司马懿没有中声东击西之计而是直奔江夏而来,孙权此时已有撤军的打算,但是因为司马懿大军还远孙权准备再打一会儿,但是有一天晚上荀禹的劳军部队突然在山上点火让孙权大惊以为司马懿神兵天降已经抵达石阳,因此吴军在夜晚紧急撤退,这也是潘璋殿后部队出现混乱的原因,随后就是文聘乘乱出击,朱然回军稳定殿后部队这些剧情了,总而言之魏略记载的文聘空城计退敌在多方记载面前就显得非常不可信了。
首先原版三国志文聘传对于石阳之战的描述很简单
孙权以五万众自围聘於石阳,甚急,聘坚守不动,权住二十馀日乃解去。聘追击破之。
描写很简单但基本符合吴国方面的记载,唯一一点是没解释为什么二十多天就撤军
然后裴注三国志引用了魏略里的另一个版本的石阳之战
魏略曰:孙权尝自将数万众卒至。时大雨,城栅崩坏,人民散在田野,未及补治。聘闻权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潜默可以疑之。乃敕城中人使不得见,又自卧舍中不起。权果疑之,语其部党曰:"北方以此人忠臣也,故委之以此郡,今我至而不动,此不有密图,必当有外救。"遂不敢攻而去。魏略此语,与本传反。
魏略版文聘是用空城计使孙权疑心有援军导致孙权撤退,裴松之认为这段和本传的说法完全不同但是没有直接驳斥魏略的说法有问题
下面是结论,孙权撤军的原因是他明确知道有援军在向江夏移动,而不是疑有援军,并且孙权在晚上发现了这批“援军”在空降江夏后果断决定撤退
石阳之战孙权方面的部署是西线诸葛瑾进攻襄阳牵制宛城司马懿的主力,东线寻阳佯攻牵制曹休的扬州都督区部队,以孙奂为前锋迂回到石阳后方切断淮道,作为预警阵地,因此孙权方面对于是否有援军是一清二楚的,而三国志之所以写的让人搞不清楚是因为三国志里没写魏国方面有援军,只有荀禹劳军部队千人和江夏当地临时调集的部队,而荀禹的人在孙权进攻石阳前已在江夏境内(这点孙权是不知道的)
八月,孙权攻江夏郡,太守文聘坚守。朝议欲发兵救之,帝曰“权习水战,所以敢下船陆攻者,几掩不备也。今已与聘相持,夫攻守势倍,终不敢久也”先时遣治书侍御史荀禹慰劳边方,禹到,於江夏发所经县兵及所从步骑千人乘山举火,权退走。
从明帝纪来看魏国方面是没有发兵的,但是请注意这里说的发兵指的是发中军救援,江夏郡隶属于司马懿所掌管的荆豫都督区,司马懿是守土有责的不需要任何诏令就可以发兵救援,但是这里又出了一个问题,明帝纪后面只写了司马懿在襄阳击退诸葛瑾,其实是陈寿写的过于简略,实际司马懿的第一行军目标就是江夏
及孙权围江夏,遣其将诸葛瑾、张霸并攻襄阳,帝督诸军讨权,走之。进击,败瑾,斩霸,并首级千馀。
晋书宣帝纪把司马懿的动向写的非常清楚,先江夏后襄阳,只不过对孙权司马懿没有直接与其交战,因此没有战斗记录,三国志只记载了有战斗记录的击败诸葛瑾的战役。
到这里为止孙权撤军的原因其实已经很清楚了,事实上孙奂在前线的阵地侦查到了司马懿没有中声东击西之计而是直奔江夏而来,孙权此时已有撤军的打算,但是因为司马懿大军还远孙权准备再打一会儿,但是有一天晚上荀禹的劳军部队突然在山上点火让孙权大惊以为司马懿神兵天降已经抵达石阳,因此吴军在夜晚紧急撤退,这也是潘璋殿后部队出现混乱的原因,随后就是文聘乘乱出击,朱然回军稳定殿后部队这些剧情了,总而言之魏略记载的文聘空城计退敌在多方记载面前就显得非常不可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