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tline
2021-10-07T11:34:14+00:00
北京时间10月14日,发表在《Nature》上的一项最新研究中,来自美国哈佛大学马秋富教授团队展示了电针刺激动物足三里穴位治疗脓毒血症(败血症)的成功案例。
该研究具有巨大的临床意义。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10/14/-7Qpahi-7crdK1jT3cSiw-9b.jpg[/img]
哈佛大学马秋富教授带领的团队研究发现,对小鼠身上的特定“穴位”进行微弱的电刺激,能促进小鼠的抗炎作用,有效降低患有脓毒血症小鼠的死亡率,并揭示了其背后的生物学机理。
这种电刺激的治疗方法类似中医里的针灸。
此前,关于针灸是否有效、为啥有效等问题,科学界一直存在争论。
研究人员认为,如果要把电针灸发展成为一种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那么就必须确定刺激“穴位”背后到底是怎样的生物学机理在发挥作用。
而Nature的评论文章指出,此番马秋富团队的研究,“首次提供了一种神经元分子标记,针对其设计特定的刺激方法,可以调节身体机能”。
具体而言,马秋富团队的研究人员在患有脓毒血症的小鼠身上,找到其后肢“足三里”穴位(ST36),并对其进行了电刺激。
他们发现,这样做会激活一组表达Prokr2蛋白的感觉神经元。
论文指出,这类Prokr神经元的神经纤维有特定的分布区域。比如在包裹腹部器官的组织中,研究人员就没有找到这类神经元。
这也就解释了此前科学家们发现的一个现象:刺激足三里可以驱动迷走神经-肾上腺通路,使身体释放抗炎物质,而刺激天枢穴(ST25)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为了确保激活神经元不是机械刺激带来的改变,研究人员还用光遗传学方法激活了Prokr2神经元,得到了一样的抗炎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这组神经元受到的刺激强度不同,会激活不同的神经通路:
受到低强度刺激时,它们会pick迷走神经-肾上腺这条路线,驱动肾上腺释放抗炎物质。
受到高强度刺激时,则会诱发独立于PROKR2ADV神经元的脊髓交感神经反射。
简单总结一下,这项研究其实是从神经解剖学的角度解释了“穴位”的选择性和特异性。
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发现可以为优化生物电刺激的参数铺平道路,以驱动不同的自主神经通路来治疗特定疾病。
该研究具有巨大的临床意义。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10/14/-7Qpahi-7crdK1jT3cSiw-9b.jpg[/img]
哈佛大学马秋富教授带领的团队研究发现,对小鼠身上的特定“穴位”进行微弱的电刺激,能促进小鼠的抗炎作用,有效降低患有脓毒血症小鼠的死亡率,并揭示了其背后的生物学机理。
这种电刺激的治疗方法类似中医里的针灸。
此前,关于针灸是否有效、为啥有效等问题,科学界一直存在争论。
研究人员认为,如果要把电针灸发展成为一种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那么就必须确定刺激“穴位”背后到底是怎样的生物学机理在发挥作用。
而Nature的评论文章指出,此番马秋富团队的研究,“首次提供了一种神经元分子标记,针对其设计特定的刺激方法,可以调节身体机能”。
具体而言,马秋富团队的研究人员在患有脓毒血症的小鼠身上,找到其后肢“足三里”穴位(ST36),并对其进行了电刺激。
他们发现,这样做会激活一组表达Prokr2蛋白的感觉神经元。
论文指出,这类Prokr神经元的神经纤维有特定的分布区域。比如在包裹腹部器官的组织中,研究人员就没有找到这类神经元。
这也就解释了此前科学家们发现的一个现象:刺激足三里可以驱动迷走神经-肾上腺通路,使身体释放抗炎物质,而刺激天枢穴(ST25)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为了确保激活神经元不是机械刺激带来的改变,研究人员还用光遗传学方法激活了Prokr2神经元,得到了一样的抗炎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这组神经元受到的刺激强度不同,会激活不同的神经通路:
受到低强度刺激时,它们会pick迷走神经-肾上腺这条路线,驱动肾上腺释放抗炎物质。
受到高强度刺激时,则会诱发独立于PROKR2ADV神经元的脊髓交感神经反射。
简单总结一下,这项研究其实是从神经解剖学的角度解释了“穴位”的选择性和特异性。
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发现可以为优化生物电刺激的参数铺平道路,以驱动不同的自主神经通路来治疗特定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