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etie
2021-04-17T01:46:06+00:00
在德国看当地学生,总觉得他们一天到晚就是玩,没正经读什么书,戴眼镜的儿童凤毛麟角。跟几位孩子在读书的家长聊天得知,小学初中课业很轻,补习班更是闻所未闻。尽管德国高中毕业申请上名校的压力也不小,但却没有“万人争过独木桥”的现象,为何?
原因很简单,分流,且是心甘情愿地分流。
德国学生的分流分两个阶段:一是“小升初”阶段的第一次分流,绝大部分学生就基本确定今后是走早就业还是升学的大致方向;二是“初升高”阶段的,确定是走职业教育还是上大学,根据学生兴趣、学业情况和家长、学生的意愿而定。最终的结果是,只有不到一半的中学生选择上大学;而一半多的中学生会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其中不乏大量成绩优异、完全能被大学录取,却依然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中学生。比如, 2009年巴符州小学毕业生,只有40.2%的学生进入文理中学(目标上大学),34%进入普通中学(实科中学,可双向选择),剩下24.6%进入职业预校。
……
从观念上来说,在德国,蓝领、白领与公务员之间的社会地位没有高低之分,德国社会一直没有瞧不起蓝领的风气。在德国,文、匠不分家有着悠久的传统,绝对没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历史羁绊,“师傅”一直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到访过歌德故居的人们会发现,这位享誉世界的大文豪有一间工作室,里面摆满了各种金属工具,歌德喜欢在写作之余制作和修理种种器具。实际上,德国作为西方“纺锤形”社会的典型,技工是中产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社会的主体。正是由于有各行各业平等互尊的观念,上职校不仅不丢人反而由于就业前景紧俏而让人羡慕。 笔者的一位德国朋友,孩子在德国一所名牌大学读书,谈了个女朋友是普通理发师,大大方方地向我们隆重介绍,压根就没有一点“般配”观点作祟。
……
[url]https://zhuanlan.zhihu.com/p/71710538[/url]
原因很简单,分流,且是心甘情愿地分流。
德国学生的分流分两个阶段:一是“小升初”阶段的第一次分流,绝大部分学生就基本确定今后是走早就业还是升学的大致方向;二是“初升高”阶段的,确定是走职业教育还是上大学,根据学生兴趣、学业情况和家长、学生的意愿而定。最终的结果是,只有不到一半的中学生选择上大学;而一半多的中学生会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其中不乏大量成绩优异、完全能被大学录取,却依然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中学生。比如, 2009年巴符州小学毕业生,只有40.2%的学生进入文理中学(目标上大学),34%进入普通中学(实科中学,可双向选择),剩下24.6%进入职业预校。
……
从观念上来说,在德国,蓝领、白领与公务员之间的社会地位没有高低之分,德国社会一直没有瞧不起蓝领的风气。在德国,文、匠不分家有着悠久的传统,绝对没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历史羁绊,“师傅”一直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到访过歌德故居的人们会发现,这位享誉世界的大文豪有一间工作室,里面摆满了各种金属工具,歌德喜欢在写作之余制作和修理种种器具。实际上,德国作为西方“纺锤形”社会的典型,技工是中产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社会的主体。正是由于有各行各业平等互尊的观念,上职校不仅不丢人反而由于就业前景紧俏而让人羡慕。 笔者的一位德国朋友,孩子在德国一所名牌大学读书,谈了个女朋友是普通理发师,大大方方地向我们隆重介绍,压根就没有一点“般配”观点作祟。
……
[url]https://zhuanlan.zhihu.com/p/71710538[/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