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ee
2020-08-14T04:45:24+00:00
我刚在听b站推送的20年前的世纪之交的三农问题讲座。温铁军在那时就鼓励城镇增加就业,建议创造大规模就业的产业优先发展,最大可能的创造农村人口在城镇的就业。缓解农村土地劳动力供需极度不平衡的情况。
可见温铁军从来就是希望农民过上城市里人一样的生活。包括现在新农村建设也是一样的。建议基建进村,然后建议开放农民入股村集体搞二三产业,比如说办超市、特色农业、生态开发、有条件的还可以上工业,都是给农民创造在家门口从事类似于城市里的工作岗位,提高生活水平。这种已经过上了城镇水平的生活,只是有的人还在乡下有块地,算城镇居民还是农民呢?双重身份也是一种城镇化嘛,依托于农业生态的城镇化。
温铁军就是指出了一个实际的问题,那就是从城市化推进的历史进程看(包括我目测一下未必准确,现在60%几城镇化率,平均每年就算增加0.5%,也要再50年才能到85%)未来长期,中国都仍然会存在数以亿计的、全面机械化农业生产又不需要、城市又无法提供就业岗位的剩余劳动力。这是一个客观事实,而不是任何人的主观情感偏向。
这几亿人,如果可以在村集体入股,或者至少保有土地,没有工作也不会饿死,卫生教育公共投入加大开支,至少相对还可以有尊严的生活。但是,如果变成失地贫民进城,又没工作,又没保障或住房,形成贫民窟,那就是饿死病死流离失所。
其实就是一个优先顺序问题:是优先解决农民问题?还是优先解决农业问题?这两个其实大不相同。
以农业发展为先,表面上看,农业效率提高,农民剩余劳动力增加,驱使农民进城,城市化率提高。但这里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农民劳动力早就已经过剩了几十年了。农民就业问题是远远比农业发展问题更加严重的,解决顺序搞错了可能会让主要矛盾极端激化。农业机械化朝鲜八十年代就可以搞得很好了,我们绝不是没有条件推进农业机械化。而是说,在农民已经日子不好过的情况之下,再优先降低农民的劳动力价格,农民就没活路了。
所以,只能是以农民为先,在保证农民生计有保障的前提下,来推广城镇化。先创造出来能让农民像城市居民一样就业的那么多二三产业的就业岗位,别管在城市也好,再小镇也好,在村头也好。以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来带动农业的机械化。
中国大规模机械化农场没几个,从来就不是技术问题。农业规模化的技术问题早就解决了。是农民就业、生计的问题,而不是农业发展的问题,导致的许多地区的小农形态的长期存在。只要你能想出办法弄出3亿额外的二三产业就业岗位,而且保证任何经济危机之下这不流失超过10%,那么转天机械化大规模农场就会在中国的土地上遍地开花。
而且特别有意思的是,20多年前的时候,温铁军就在提很多现在很流行了的想法,比如异地迁居扶贫,比如类似罗斯福新政的工程带动就业,(精准扶贫类似的)根据农村不同地区的差异性来开展扶贫,还指出中国农业商品率低(也就是没有大规模农场)的问题等等…这些想法他也在提,只不过他还提了点别的、要是这些办法50年内创造不了这么多新增有就业或资产的城市人口、是先解决农民生计、还是先解决没有大农场?先解决农民生计的话具体怎么推进?只要实事求是的讨论问题,大家最后的结论不说求同存异,也是可以共存的。
感觉有些冲塔的很无聊,问就是一句话“温铁军让农民一辈子在农村”。有没有搞错。人家20年多鼓励农民自由迁徙的权力,奈何城市吸纳不住、或者吸纳的太慢,才考虑发展在农村本地的又有城镇式就业的生活。看到了太多这种误解,所以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澄清一下。毕竟感觉温老在农村扎根五十年的人了,再这样被误解、被带节奏,我有点于心不忍。人家五十年跟农民在一起,就是想农民日子能过好,考虑的是怎么优先保证农民生计再提升城镇化,农民要优先于农业,农民过好是前提条件。说句实在话,换我我既吃不了这苦也受不了这罪。
可见温铁军从来就是希望农民过上城市里人一样的生活。包括现在新农村建设也是一样的。建议基建进村,然后建议开放农民入股村集体搞二三产业,比如说办超市、特色农业、生态开发、有条件的还可以上工业,都是给农民创造在家门口从事类似于城市里的工作岗位,提高生活水平。这种已经过上了城镇水平的生活,只是有的人还在乡下有块地,算城镇居民还是农民呢?双重身份也是一种城镇化嘛,依托于农业生态的城镇化。
温铁军就是指出了一个实际的问题,那就是从城市化推进的历史进程看(包括我目测一下未必准确,现在60%几城镇化率,平均每年就算增加0.5%,也要再50年才能到85%)未来长期,中国都仍然会存在数以亿计的、全面机械化农业生产又不需要、城市又无法提供就业岗位的剩余劳动力。这是一个客观事实,而不是任何人的主观情感偏向。
这几亿人,如果可以在村集体入股,或者至少保有土地,没有工作也不会饿死,卫生教育公共投入加大开支,至少相对还可以有尊严的生活。但是,如果变成失地贫民进城,又没工作,又没保障或住房,形成贫民窟,那就是饿死病死流离失所。
其实就是一个优先顺序问题:是优先解决农民问题?还是优先解决农业问题?这两个其实大不相同。
以农业发展为先,表面上看,农业效率提高,农民剩余劳动力增加,驱使农民进城,城市化率提高。但这里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农民劳动力早就已经过剩了几十年了。农民就业问题是远远比农业发展问题更加严重的,解决顺序搞错了可能会让主要矛盾极端激化。农业机械化朝鲜八十年代就可以搞得很好了,我们绝不是没有条件推进农业机械化。而是说,在农民已经日子不好过的情况之下,再优先降低农民的劳动力价格,农民就没活路了。
所以,只能是以农民为先,在保证农民生计有保障的前提下,来推广城镇化。先创造出来能让农民像城市居民一样就业的那么多二三产业的就业岗位,别管在城市也好,再小镇也好,在村头也好。以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来带动农业的机械化。
中国大规模机械化农场没几个,从来就不是技术问题。农业规模化的技术问题早就解决了。是农民就业、生计的问题,而不是农业发展的问题,导致的许多地区的小农形态的长期存在。只要你能想出办法弄出3亿额外的二三产业就业岗位,而且保证任何经济危机之下这不流失超过10%,那么转天机械化大规模农场就会在中国的土地上遍地开花。
而且特别有意思的是,20多年前的时候,温铁军就在提很多现在很流行了的想法,比如异地迁居扶贫,比如类似罗斯福新政的工程带动就业,(精准扶贫类似的)根据农村不同地区的差异性来开展扶贫,还指出中国农业商品率低(也就是没有大规模农场)的问题等等…这些想法他也在提,只不过他还提了点别的、要是这些办法50年内创造不了这么多新增有就业或资产的城市人口、是先解决农民生计、还是先解决没有大农场?先解决农民生计的话具体怎么推进?只要实事求是的讨论问题,大家最后的结论不说求同存异,也是可以共存的。
感觉有些冲塔的很无聊,问就是一句话“温铁军让农民一辈子在农村”。有没有搞错。人家20年多鼓励农民自由迁徙的权力,奈何城市吸纳不住、或者吸纳的太慢,才考虑发展在农村本地的又有城镇式就业的生活。看到了太多这种误解,所以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澄清一下。毕竟感觉温老在农村扎根五十年的人了,再这样被误解、被带节奏,我有点于心不忍。人家五十年跟农民在一起,就是想农民日子能过好,考虑的是怎么优先保证农民生计再提升城镇化,农民要优先于农业,农民过好是前提条件。说句实在话,换我我既吃不了这苦也受不了这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