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马督工喷金刚川有感,主旋律电影对于我们的电影人来说,可能是一个极新颖的题目

Sprite-avatar

Sprite

2020-10-24T19:37:33+00:00

我是上次说对《家乡》不满意的楼主,大家先放下手里的西瓜刀,这次的帖子美分含量并不高23333333

先点一下题,中国电影人从好莱坞或者香港学来的那些商业片编剧技巧,可能没法让他们拍好一个好的主旋律商业片,他们大概要寻找一种船新的讲故事方式

一,我和督工希望看到怎样的主旋律?
一言以蔽之,能够讲出我们的政权和过去所有政权不同之处的主旋律电影。
督工用他爷爷的小人物见闻非常生动地讲明了新中国政权和过去所有政权(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民国政府)的不同之处:组织力,行动力,集体主义,人民性质。
然后他点出了金刚川这部电影的内核:港式黑帮片。
不光金刚川,过去很多战争片都有这个问题:比如广受欢迎的亮剑,把旧式兵痞军阀捧成了决胜英雄,又比如前段时间风行的地主抗日土匪抗日和尚抗日……
这些片的内核都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是恰恰跟我党的决胜秘诀背道而驰的,然而这一套确实是很爽,观众们看得很过瘾。
而我今天看督工介绍他爷爷的见闻,突然觉得这也很过瘾,这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过瘾,其中夹杂着淡淡的自豪感与认同感,我敢打包票,督工这段话带来的激励效果,对很多人来说,是会远超于金刚川那部大片的。
顺带一提,《长津湖》交给刘伟强拍,就是古惑仔和无间道的导演,(扶额)


二,可是我们本不该对督工爷爷的故事感到新奇,或者说刺激
这些发生在我们父辈爷辈的故事,正在加速被我们遗忘。
一方面是因为,时代已经变了,我们的好日子已经过太久了,国门开放之后那段思想混乱的时间又接受了太多负面信息,现在又是追求个人幸福的新时代,过去那种强组织力集体主义的叙事对我们来说是过时又老旧的,毫无魅力可言。
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流行文化很少有能讲好这种故事的。我们已经习惯好莱坞大片式的个人英雄主义,也习惯了土匪抗日地主抗日和尚尼姑抗日,根本没人意识到它有什么不对。
至少在主旋律故事中是不对的。

三,现在的好莱坞香港编剧们永远不会理解,遑论能讲好这种主旋律
我要在这里再兜一下我之前学到的编剧皮毛半桶水233333。
香港人的电影理论我不熟,我说说我之前读过的好莱坞的编剧书,就是麦基坎贝尔千面英雄救猫咪那套。他们的商业片理论,有很套路但实用的东西,比如灵魂黑夜理论,把故事节奏分得很细,激励事件危机逼近小高潮灵魂黑夜等等,
他们也有很多原则,比如塑造主人公的时候要铺垫他们的内在问题,而他们的外部困境又与内在问题根源相呼应,等他们在灵魂黑夜阶段解决了内在矛盾,他们所面临的外部困境也会迎刃而解,整个角色随着主题一起升华等等。
请注意,我在这里没有讽刺的意思,我知道很多人刚接触的时候会对这种公式嗤之以鼻,但它真的非常厉害,中国的编剧们,只要用好了这一套公式,就足以成为口碑与票房俱成的优秀商业片。
很多你们耳熟能详的好电影都完美符合这套公式,比如《我不是药神》《人在囧途》《泰囧》《魔童降世》
顺便说一嘴,徐峥那帮人是我见过用这套公式最熟练的,这也是上次我说我们新一代导演终于学会拍商业片的原因之一233333,艺谋大概是不关心,至于凯歌那肯定是看不上。
扯远了,回来说主题。
我花这么大篇幅介绍这个,主要是想说明,好莱坞这套编剧理论,是绝对讲不好我们所期望的主旋律故事的,因为它根子上是个人主义,关怀主角内心的。
麦基在故事中强调过一点,驱动主角行动的动机应该是个人的,而非宏大叙事的,这才比较容易让观众共情。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要讲一个主角踏上反抗暴君的故事,最好在开篇让他的亲人挚爱被暴君害死,然后他才走上反抗。在这套叙事节奏里,主角的行动永远是个人的,是私事,是personal。
甚少有好莱坞的主角是在为某个宏大理想而行动,因为他们的编剧坚定地认为,这种主角不讨喜。
天行者卢克目睹了养父母的死,才走上反西斯的路,而且大部分剧情都是他那一家子的事,不过他能从个人遭遇上升到千千万万被压迫的帝国人民命运,已经挺难得的了,更多的英雄主角们,都是在报私仇:《黑袍特工队》一开始似乎在讲超能力者的社会危害,尤其是那个一门心思找英雄碴的比利,然而最后发现比利只是一个头顶绿帽的愤怒苦主。
如果故事中有那种为了宏伟目标或者理想行动的角色,那他大概率是不可理喻的,比如美国末日中的萤火虫,或者至少只能是配角,比如黑客帝国里的墨菲斯。
请注意,麦基并非不承认会有人以伟大理想而行动,他只是认为这种人不讨喜罢了,好莱坞更喜欢那套小市民追求个人幸福,那套“解决个人内在问题的同时解决外在冲突”的类世界系叙事
而我们的主旋律故事中,充满了宏大叙事,各种怀抱伟大理想,又甘于做小人物螺丝钉,而非站在聚光灯下的人。
这种故事好莱坞没法拍,没,法,拍!
这就是我们不断对香港导演拍的抗日剧、金刚川八佰们觉得别扭的根源所在

四、正因为它是反好莱坞传统的,所以它会特别有价值
因为它是新鲜的。
它本不该,但对我们而言是有新鲜感的,它对于习惯了个人英雄主义的外国人而言,更应是新鲜充满教育意义的。
尤其是今年的疫情问题,中国政府和外国政府交出了两份完全不同的答卷,我们有底气自豪告诉他们,人民政府和资本主义政府的差别所在。
什么叫对外文化输出?什么叫文化自信?什么叫软实力?
(逐渐冷静下来)

五、外国的编剧书无法给出的答案,可能在我们过去的主旋律电影里,然而并没有那么简单
写到这里我确实想到了某些东西,那是属于我的童年回忆,更多的是我父辈的童年回忆。
《鸡毛信》《地道战》《地雷战》……
即使没有加上童年滤镜,这些电影也是精彩的,而且它里面是真的有我念叨的集体主义智慧在其中。《地道战》《地雷战》讲的就是人民集体智慧,很多精彩操作都是人民想出来的,群策群力,我甚至记不起其中的角色名。
然而有一点很残酷,过去的这一套主旋律真的已经落伍了,它并不是那么讨喜,没有那么强的代入感,更别说认同感。我还记得我看一些黑白主旋律的印象,最后总是由政委出来解决同志们的思想问题,常常以大道理说教为主。
可能在那个淳朴的时代,对大部分识字都很困难的同志来说,这一套或许是真的有用的,然而对我们中的很多人来说,这种叙事真的有些过时生硬了,现在我们可能更会把这一套当成官腔套话。
我们已经习惯了地主抗日、土匪抗日、尼姑和尚抗日,因为我们精神上真的更接近城市小资产阶级了。
具体应该怎么拍?写到这里我已经捉襟见肘了,我并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解,有我就不会在这里打嘴炮了(

要讲述这个时代的人能够理解接受,符合我们审美又符合政治宣传需求的主旋律故事,对我们的电影人而言,可能是一个全新的题目,我这里并没有答案,我只知道,他们的好莱坞编剧老师和香港电影前辈那里,时不会有我们想要的答案的。
嗯,理想的答案肯定也不是《家乡》那样。
我的蛋扯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