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Potatoguy
2020-05-02T14:17:26+00:00
我是一名在读的世界史日本史方向研究生,一直以来,我都对我为什么投身于这个学科进行着思考。简单来说,小的时候我读过两本书,《中国通史》和《上下五千年》,我凭着比同龄人多看的这些东西初中时当了历史课代表,高中分文理时因为我只有历史成绩名列前茅,本着扬长避短的想法就一路上了省里师范大学的历史系。现在一路读研到了研二。
但是对我整个高中生活影响最大和带给我思考最多的书不是什么历史著作,而是《三体》(大概是2012年前后),痴迷到被老班没收的地步,尤其是黑暗森林,里面带给我最震撼的就是章北海的父亲那批人对未来的精准预判。我当时就在想:我是不是选错路了,刘电工比很多人都看的远,看的真,而他是理科生,我就是一个因为数学物理学不好滚到文科来的废物,另一方面,从小说里面的叙述来看,那一批有见识的学者里面也有历史学和社会学家,似乎历史也很值得一学。
后来我抱着困惑的态度读到了本科,因为是师范生,自然而然地想到,如果学习历史知识出来就是为了把历史知识传承给下一代,那历史知识本身又有什么用呢?历史学生对国家社会的意义在哪呢?我开始在书本和老师那里寻找意义。随着读了一些史学理论类的书,我从灰心到找到了一些朦胧的答案,我的课本《史学概论》开门见山地说:学习历史就是从先辈的经验中学习生存和发展的技能,知识和经验教训。简而言之就是以史为鉴。葛剑雄的《历史学是什么》里说,学历史可以提升人文素养,因为历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云云……我自然是觉得你这不是说了等于没说吗?你们都是高高在上的学术大师,自然不会理解我一个担心自己入错行的小小本科生。而且历史学还发展出庞杂的理论体系,我几乎一直处于埋头学历史,另外一边学教学技能为就业做准备的过程当中了。
后来我开始了实习,是在我自己出身的城市周边的一个贫困县的乡镇私立初中,面临的真就是最淳朴的一批小孩。学校对我很重视,让我带的班里包含着最好的两个知行班。我教的自我感觉其实一般,就是为了让他们听懂历史事件本身的起因经过结果影响云云,说了好多我自己了解的史实细节,讲到最后真的挺忘我的。后来过教师节,令我吃惊的是我收到六七封学生的感谢信(学校统一要求给任意老师写的),里面说我讲的有趣,历史还能这么好玩之类的。后来我也反思了一下,不能轻视自己吃的这碗饭。
逐渐地我意识到,其实有用的不是历史知识本身,因为只要有心去阅读,大部分人都能了解基本的史实。历史真正有用的,至少在我看来,是育人,是历史观的传达,是情怀的感染,因为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提升人文素养的自觉,而这种素养的形成需要人文学科老师的努力,我们的所作所为真的在影响一些学生三观的形成,可能他们最终是理科工科学医的学法的甚至厨子汽修工,但是在这之前,他们都会有历史老师。结果一看,原来之前那些学者说的是对的,人类经验的传承还包含着精神的传承。
为了更进一步,我又遵循兴趣考了985大学的研究生,虽然最后调剂到一个比我本科略好的学校,但也让我了解了一些学术上游的状况,的确,有的教师屁股歪得很多,有的也喜欢无病呻吟,有的也抱怨很多领域的文章根本无法发表,进而抨击国家管控的。所幸我导师是持开放思维的,又是中日关系方向,教导我一定要记住自己的立场,他的文章也很务实(毕竟研究日本对中国掠夺的,喜欢列数字)。总体上,历史学到他们这个地步,也就跟初高中教学没啥关系了,就又到重重文献,会议,发文章,跟国外学术交流的地步了,学阀固然是有的,我们学院有个老头跟一个加拿大学者撕逼快好几年了。至于问题导火索陈寅恪(ke),我本科时期一个老师极为推崇,认为他的学术和遭遇几乎可以为那个时代注脚。我的看法是,那个时代的大师固然是开天辟地的人,但是学术也是在不断进步的,总有一天当他们的学说也被当成历史来研究的时候,辩证地看待一个人物,不脱离他所处的时代,不避讳他的人生经历所作所为就好了,之前的吕思勉,现在的陈寅恪,在我们史学领域也有批判反思的声音,当然是学术上的。
总的来说,我觉得在论坛讨论历史,或者看讨论历史挺有趣的,但是历史无用论我觉得实在是过激了,我觉得一方面缺失的是阅读量,另一方面缺失的听取不同意见的胸怀。给大家推荐两本入门书:一本是葛剑雄《历史学是什么》
一本是英国卡尔的《历史是什么》。
我一直超喜欢三体里的这句,我想以它结尾“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但是对我整个高中生活影响最大和带给我思考最多的书不是什么历史著作,而是《三体》(大概是2012年前后),痴迷到被老班没收的地步,尤其是黑暗森林,里面带给我最震撼的就是章北海的父亲那批人对未来的精准预判。我当时就在想:我是不是选错路了,刘电工比很多人都看的远,看的真,而他是理科生,我就是一个因为数学物理学不好滚到文科来的废物,另一方面,从小说里面的叙述来看,那一批有见识的学者里面也有历史学和社会学家,似乎历史也很值得一学。
后来我抱着困惑的态度读到了本科,因为是师范生,自然而然地想到,如果学习历史知识出来就是为了把历史知识传承给下一代,那历史知识本身又有什么用呢?历史学生对国家社会的意义在哪呢?我开始在书本和老师那里寻找意义。随着读了一些史学理论类的书,我从灰心到找到了一些朦胧的答案,我的课本《史学概论》开门见山地说:学习历史就是从先辈的经验中学习生存和发展的技能,知识和经验教训。简而言之就是以史为鉴。葛剑雄的《历史学是什么》里说,学历史可以提升人文素养,因为历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云云……我自然是觉得你这不是说了等于没说吗?你们都是高高在上的学术大师,自然不会理解我一个担心自己入错行的小小本科生。而且历史学还发展出庞杂的理论体系,我几乎一直处于埋头学历史,另外一边学教学技能为就业做准备的过程当中了。
后来我开始了实习,是在我自己出身的城市周边的一个贫困县的乡镇私立初中,面临的真就是最淳朴的一批小孩。学校对我很重视,让我带的班里包含着最好的两个知行班。我教的自我感觉其实一般,就是为了让他们听懂历史事件本身的起因经过结果影响云云,说了好多我自己了解的史实细节,讲到最后真的挺忘我的。后来过教师节,令我吃惊的是我收到六七封学生的感谢信(学校统一要求给任意老师写的),里面说我讲的有趣,历史还能这么好玩之类的。后来我也反思了一下,不能轻视自己吃的这碗饭。
逐渐地我意识到,其实有用的不是历史知识本身,因为只要有心去阅读,大部分人都能了解基本的史实。历史真正有用的,至少在我看来,是育人,是历史观的传达,是情怀的感染,因为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提升人文素养的自觉,而这种素养的形成需要人文学科老师的努力,我们的所作所为真的在影响一些学生三观的形成,可能他们最终是理科工科学医的学法的甚至厨子汽修工,但是在这之前,他们都会有历史老师。结果一看,原来之前那些学者说的是对的,人类经验的传承还包含着精神的传承。
为了更进一步,我又遵循兴趣考了985大学的研究生,虽然最后调剂到一个比我本科略好的学校,但也让我了解了一些学术上游的状况,的确,有的教师屁股歪得很多,有的也喜欢无病呻吟,有的也抱怨很多领域的文章根本无法发表,进而抨击国家管控的。所幸我导师是持开放思维的,又是中日关系方向,教导我一定要记住自己的立场,他的文章也很务实(毕竟研究日本对中国掠夺的,喜欢列数字)。总体上,历史学到他们这个地步,也就跟初高中教学没啥关系了,就又到重重文献,会议,发文章,跟国外学术交流的地步了,学阀固然是有的,我们学院有个老头跟一个加拿大学者撕逼快好几年了。至于问题导火索陈寅恪(ke),我本科时期一个老师极为推崇,认为他的学术和遭遇几乎可以为那个时代注脚。我的看法是,那个时代的大师固然是开天辟地的人,但是学术也是在不断进步的,总有一天当他们的学说也被当成历史来研究的时候,辩证地看待一个人物,不脱离他所处的时代,不避讳他的人生经历所作所为就好了,之前的吕思勉,现在的陈寅恪,在我们史学领域也有批判反思的声音,当然是学术上的。
总的来说,我觉得在论坛讨论历史,或者看讨论历史挺有趣的,但是历史无用论我觉得实在是过激了,我觉得一方面缺失的是阅读量,另一方面缺失的听取不同意见的胸怀。给大家推荐两本入门书:一本是葛剑雄《历史学是什么》
一本是英国卡尔的《历史是什么》。
我一直超喜欢三体里的这句,我想以它结尾“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