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宋,我觉得最大的锅就是赵二

HP-avatar

HP

2020-11-25T01:44:09+00:00

赵匡胤后期有过一次迁都的想法,这个想法一是开封实在是无险可守,二就很有深意了,当时赵匡胤的心思还是打仗,最好收复燕云十六州,但是大家也知道,唐中后期和五代十国的事情,使得赵匡胤必须提高文官地位,掣肘武将集团,赵二就是在这个背景下,造成了开封他的势力异常强大,赵匡胤知道打仗是暂时的,要长治久安必须依靠文官,将来太平了,最大的威胁将会是赵二,所以一旦迁都,赵匡胤就可以拔掉赵二的政治力量,我觉得迁都这个原因是最重要的。但是赵二说了一句,在德不在险。把赵匡胤完美的顶了回去。我来说说这句话的险恶用心。
……这个德,现在理解为道德,那个时候,可不是道德,君主的存在价值是什么?就是德,德,仁德,是皇帝能完全体现他价值的用词。而德体现在什么地方?民心,但是民心这玩意看不见摸不着,你怎么知道民心?就得依靠官员,官员治理的好,人民安居乐业,民心所向。但是皇帝不知道啊,必须依靠自己的耳目和官员的汇报,而官员皇帝又不可能每个都认识,耳目也不能照顾到方方面面。那就得有一套官员体系,也就是文官集团,而文官集团控制在赵二手上。所以当时的处境,这个德,可以完全指代赵二的想法和权利,而险是什么?危险,险要,靠的是谁?武将集团。武将集团听谁的?赵匡胤。赵匡胤从前朝郭威开始,军中一路高升,后来到柴荣手下,也是一条条血路拼杀上来的,最后到了控制军权的高位。又通过学习郭威的一套方法,篡了位,把武将牢牢的把握住。
……那么这句在德不在险就是赤裸裸的威胁了。真正意思是,你要迁都,不行,为什么?因为我(赵二)觉得不行,所以你(赵匡胤)也别想了。这不仅是威胁,同时又是一把利刃,直接插进了赵匡胤,乃至整个帝国的要害。
……帝国的要害:那就要从唐玄宗逃离长安说起,虽然后来他儿子回去了,但是他儿子不再信任武将,信任宦官,导致后来除了一个皇帝还有权利以外,其他皇帝都被宦官控制了,而节度使,特别是河北的,几乎拥有了独立权。后期,唐中央真正成了周天子,而节度使成了诸侯,最后朱温篡位,开启了五代十国这个历史上,下克上盛行的局面,比五胡乱华更残暴更黑暗的乱世。而始作俑者,就是武将集团。后来的郭威就是依靠武将的下克上精神篡位。赵匡胤只是个模仿者。
……赵匡胤深知这个时代的危险,所以他开始慢慢用文官把武将集团的权利分化,瓦解,他的很多制度制定都是围绕分化武将权利来实施的。可以说,他为此耗费了太多心血。但是也培植出了赵二的势力,等他准备对赵二动手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不知不觉犯了个大错,一切已经无法挽回。所以他抛出了迁都这个想法,但是不出意料,赵二不同意,完了,一切都完了。其实,赵匡胤还是皇帝,武将都听他的,他竟然斗不过文官?对付文官自然简单,罢官,免职,但是,时机还不对。因为,燕云十六州还没拿下,而国家需要文官继续为军队提供援助,文官集团地震,军队不稳,军队不稳,不谈收复失地了,恐怕造反浪潮会先起来。所以,他不能动。
……其实赵匡胤完全不着急,他的时间还长,一切等打好仗再说,不需要完全夺取燕云十六州,只需要一点点胜利,他的威望会更高,权利会更稳固,到那个时候,他就可以用文官去对付文官,因为他不能靠自己的权利直接把文官压制,因为他是军方代表,国家最高指挥,文官制度是他一手创立的,如果使用武力解决,就等于把自己辛苦建立的制度打破,所以赵二不同意,赵匡胤不能靠蛮力解决问题,只有先解决外部问题,再依靠文官,依靠制度,用自己的权利一点点掏空赵二的根基。
……赵匡胤不急,而且有信心,但是赵二不行,文管集团虽然在他手上,但是他的权利是他哥哥在前面挡着,并且有心交给他而拥有的,也就是说,一旦他哥哥不需要他了,或者有意把自己剔除,虽然过程艰难,但是迟早会成功的。所以赵二先动手了。
……后面的事,无非就是赵匡胤死了,赵二补上,其实,我觉得真正意义上的得位不正,是从赵二开始的。赵匡胤有什么得位不正?拜托,宋的前身是大周,大周的创立者是郭威,一样的黄袍加身,一样的得位不正,一样的下克上得来的。大周的前身是后汉,趁着老大虚弱,自己控制的地盘直接称帝。宋成立的时候五代十国还没有结束,下克上是一种精神,渗透进每个士兵的血液里,一有机会,就可以杀了老大,自己当老大。在五代。谁拳头大谁当皇帝,当了皇帝,自己儿子拳头不硬,对不起,等着被别人砍吧。所以,赵匡胤欺负孤儿寡母根本不叫事,不欺负孤儿寡母,还让他们家族掌握国家那才叫新鲜事呢。他不做,别人也会做这事,而别人一旦做成了赵匡胤就自杀吧,因为没人会容他,要么独立,既然都得走独立这条路,那还不如先把孤儿寡母搞定,这是五代十国武将生存的根本,生存就是下克上,就是杀老大。
……赵二又需要自己的威望,又害怕武将造反,他就这么纠结着出征了,结果呢,继续纠结着他的纠结,最终导致宋一辈子抬不起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