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shxcii
2020-08-24T10:31:53+00:00
8月13日,中生集团武汉生物的灭活COVID-19疫苗/期人体临床试验结果在国际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发布,成为全球首个正式发表的灭活疫苗临床试验数据,其中关于免疫原性的数据引起了业界关注。
微博网友@子陵在听歌 是一位在美国从事生物医学研究的网友,他把目前发布过免疫原性数据的7款疫苗整理成一张表格,供参考比较。
表格中,代表免疫原性数据的中和抗体滴度部分采用了红色字体。不过,抗体滴度右边的细胞免疫也是免疫原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为只有[有或无]的定性数据,不如精确定量的抗体滴度来的显眼。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8/27/-7Q5-awoiZ1sT3cS1sl-u0.jpg[/img]
备注1:中国腺病毒疫苗不良反应中,9%是三级不良反应,并非严重不良反应
备注2:英国的腺病毒疫苗是接种2剂,不是1剂
有两个抗体滴度数字明显偏低,特别显眼。最低的是陈薇院士与康希诺合作的腺病毒载体疫苗(不超过20)、次低的是科兴中维的灭活疫苗(不超过70)、武汉生物的灭活疫苗最高达到了316,后面几款国外疫苗的滴度则达到了数百,最高的是Novavax的三聚体重组蛋白疫苗,最高达到了3906。
光看抗体滴度,中国疫苗似乎处于劣势,然而由于检测方法和试剂等不统一,不同疫苗的抗体滴度之间其实很难直接横向比较。
但是,用同样的检测方法和试剂,去同时检测当地的疫苗接种者和感染康复者的血液,则可以基于抗体倍数的相对值来评价不同疫苗的免疫原性。
假定A国和B国的疫苗要进行比较,A国疫苗接种者的抗体水平是当地康复者抗体水平的10倍,B国疫苗这个抗体倍数为3倍,那么有理由认为A国疫苗的免疫原性优于B国。
表格中后四款外国疫苗里的三款提供了康复者抗体水平,疫苗接种者的抗体大多高于康复者抗体1倍至数倍。陶医生希望,我国的疫苗也提供抗体倍数,以便国际间比较。
我们用免疫原性来推测真实保护效果,但免疫原性不能和真实保护效果划等号,两者不是一回事。如果真实保护效果需要的抗体倍数只是2倍,那么两国的疫苗都可以胜出。如果两款疫苗的价格相同,可以认为B国疫苗的性价比更高些;如果B国疫苗价格贵很多,那很可能还是A国疫苗更有优势。
以上关于抗体比较、免疫原性、保护效果的讨论,逻辑上没问题,但都必须经过实践检验才行,这就是疫苗第期人体临床试验的关键意义所在。我们目前仍然不知道预防COVID-19感染怎样的抗体水平并持续多久,细胞免疫在保护效果中占多大比例,如何统一细胞免疫的评价。
抛开这张表里的吸引注意力的数值部分,真正重要的是:疫苗抗原的选择。这一点上,中国疫苗存在一个隐忧,值得详细分析和指出。
所谓抗原,就是疫苗的有效成分,应该选择最能代表病原体致病力的那个成分。
选对疫苗成分,人体就可以产生让病原体失去致病力的抗体或/和细胞免疫,那就是成功的疫苗。如果选错,大概率也会产生的抗体或/和细胞免疫,但这种免疫力很可能无法让病原体失去致病力,那就是失败的疫苗。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8/27/-7Q5-hal6ZmT1kSgo-lj.jpg[/img]
这28款疫苗大多标识出了疫苗抗原类型,比@子陵在听歌 的7款疫苗更能全面了解全球疫苗的技术趋势,从中我更加确认了中国COVID-19疫苗的隐忧。可以看到,除了灭活疫苗,其他三种技术路线的疫苗,都有使用稳定化的S蛋白、S-2p蛋白,后者在表格中出现的次数不少。另外,我国的灭活疫苗使用传统氢氧化铝佐剂,但国际上正在尝试各种新型佐剂技术,包括:佐剂AS/CpG1018、佐剂Advax、佐剂CpG1018、佐剂Matrix-M。体外生产的灭活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需要佐剂,体内生产的病毒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似乎不需要佐剂。Novavax公司的疫苗(代号NVX-CoV2373)是目前中和抗体最高值唯一超过1000(达到3906)的疫苗,很可能与该疫苗采用的两项先进技术有关:首先是纳米颗粒抗原技术。利用基因工程,高效生产针对各种病毒的高免疫原性抗原,并通过纳米技术将其组成多聚体微粒,有可能比自然感染获得的免疫力或传统疫苗更有效。
6款病毒载体疫苗中的2款,10款核酸疫苗中的4款使用了S-2p蛋白。这两种体内生产技术的疫苗,直接用S蛋白作为抗原也问题不大,但仍然有多款采用了稳定的S-2p蛋白,这是在追求精益求精。从强生公司发布的几种抗原对比的动物试验数据来看,S-2p蛋白产生的中和抗体水平显著优于自然S蛋白,而明显高于康复患者。中国的3款全病毒灭活疫苗,全部采用天然病毒株作为疫苗株,都存在疫苗生产出来后S蛋白退变问题。有没有可能先对疫苗病毒的S蛋白进行改造,再生产出稳定的S-2p蛋白灭活疫苗呢?很遗憾,行不通。因为改造后的病毒,会失去感染细胞的能力,也就无法在细胞中大量培养实现量产。中国的2款重组蛋白疫苗,一款直接用两个RBD蛋白的二聚体做疫苗,这就避开了S蛋白构象问题;另一款用了稳定化的S蛋白(仅仅是三聚体技术,距离S-2p蛋白的稳定性应该有不小差距),同时使用了先进的佐剂,其免疫原性很可能优于前者。中国参与的核酸疫苗有3款,分别用了S蛋白、RBD蛋白和S-2p蛋白。结论:在选择COVID-19疫苗的抗原成分时,需要考虑S蛋白构象稳定性。
在疫苗领域,我国早已是疫苗大国,也正在成为疫苗强国。我毫不怀疑我国的COVID-19疫苗可以成功,但全球研发进展显示:细节决定成败,在疫苗抗原设计与改造和新型佐剂等原创性创新方面仍然需要加强,我国疫苗行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可能在10年左右。
一句话总结:选择传统路线,能用,具体参数可能没有别的好
微博网友@子陵在听歌 是一位在美国从事生物医学研究的网友,他把目前发布过免疫原性数据的7款疫苗整理成一张表格,供参考比较。
表格中,代表免疫原性数据的中和抗体滴度部分采用了红色字体。不过,抗体滴度右边的细胞免疫也是免疫原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为只有[有或无]的定性数据,不如精确定量的抗体滴度来的显眼。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8/27/-7Q5-awoiZ1sT3cS1sl-u0.jpg[/img]
备注1:中国腺病毒疫苗不良反应中,9%是三级不良反应,并非严重不良反应
备注2:英国的腺病毒疫苗是接种2剂,不是1剂
有两个抗体滴度数字明显偏低,特别显眼。最低的是陈薇院士与康希诺合作的腺病毒载体疫苗(不超过20)、次低的是科兴中维的灭活疫苗(不超过70)、武汉生物的灭活疫苗最高达到了316,后面几款国外疫苗的滴度则达到了数百,最高的是Novavax的三聚体重组蛋白疫苗,最高达到了3906。
光看抗体滴度,中国疫苗似乎处于劣势,然而由于检测方法和试剂等不统一,不同疫苗的抗体滴度之间其实很难直接横向比较。
但是,用同样的检测方法和试剂,去同时检测当地的疫苗接种者和感染康复者的血液,则可以基于抗体倍数的相对值来评价不同疫苗的免疫原性。
假定A国和B国的疫苗要进行比较,A国疫苗接种者的抗体水平是当地康复者抗体水平的10倍,B国疫苗这个抗体倍数为3倍,那么有理由认为A国疫苗的免疫原性优于B国。
表格中后四款外国疫苗里的三款提供了康复者抗体水平,疫苗接种者的抗体大多高于康复者抗体1倍至数倍。陶医生希望,我国的疫苗也提供抗体倍数,以便国际间比较。
我们用免疫原性来推测真实保护效果,但免疫原性不能和真实保护效果划等号,两者不是一回事。如果真实保护效果需要的抗体倍数只是2倍,那么两国的疫苗都可以胜出。如果两款疫苗的价格相同,可以认为B国疫苗的性价比更高些;如果B国疫苗价格贵很多,那很可能还是A国疫苗更有优势。
以上关于抗体比较、免疫原性、保护效果的讨论,逻辑上没问题,但都必须经过实践检验才行,这就是疫苗第期人体临床试验的关键意义所在。我们目前仍然不知道预防COVID-19感染怎样的抗体水平并持续多久,细胞免疫在保护效果中占多大比例,如何统一细胞免疫的评价。
抛开这张表里的吸引注意力的数值部分,真正重要的是:疫苗抗原的选择。这一点上,中国疫苗存在一个隐忧,值得详细分析和指出。
所谓抗原,就是疫苗的有效成分,应该选择最能代表病原体致病力的那个成分。
选对疫苗成分,人体就可以产生让病原体失去致病力的抗体或/和细胞免疫,那就是成功的疫苗。如果选错,大概率也会产生的抗体或/和细胞免疫,但这种免疫力很可能无法让病原体失去致病力,那就是失败的疫苗。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8/27/-7Q5-hal6ZmT1kSgo-lj.jpg[/img]
这28款疫苗大多标识出了疫苗抗原类型,比@子陵在听歌 的7款疫苗更能全面了解全球疫苗的技术趋势,从中我更加确认了中国COVID-19疫苗的隐忧。可以看到,除了灭活疫苗,其他三种技术路线的疫苗,都有使用稳定化的S蛋白、S-2p蛋白,后者在表格中出现的次数不少。另外,我国的灭活疫苗使用传统氢氧化铝佐剂,但国际上正在尝试各种新型佐剂技术,包括:佐剂AS/CpG1018、佐剂Advax、佐剂CpG1018、佐剂Matrix-M。体外生产的灭活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需要佐剂,体内生产的病毒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似乎不需要佐剂。Novavax公司的疫苗(代号NVX-CoV2373)是目前中和抗体最高值唯一超过1000(达到3906)的疫苗,很可能与该疫苗采用的两项先进技术有关:首先是纳米颗粒抗原技术。利用基因工程,高效生产针对各种病毒的高免疫原性抗原,并通过纳米技术将其组成多聚体微粒,有可能比自然感染获得的免疫力或传统疫苗更有效。
6款病毒载体疫苗中的2款,10款核酸疫苗中的4款使用了S-2p蛋白。这两种体内生产技术的疫苗,直接用S蛋白作为抗原也问题不大,但仍然有多款采用了稳定的S-2p蛋白,这是在追求精益求精。从强生公司发布的几种抗原对比的动物试验数据来看,S-2p蛋白产生的中和抗体水平显著优于自然S蛋白,而明显高于康复患者。中国的3款全病毒灭活疫苗,全部采用天然病毒株作为疫苗株,都存在疫苗生产出来后S蛋白退变问题。有没有可能先对疫苗病毒的S蛋白进行改造,再生产出稳定的S-2p蛋白灭活疫苗呢?很遗憾,行不通。因为改造后的病毒,会失去感染细胞的能力,也就无法在细胞中大量培养实现量产。中国的2款重组蛋白疫苗,一款直接用两个RBD蛋白的二聚体做疫苗,这就避开了S蛋白构象问题;另一款用了稳定化的S蛋白(仅仅是三聚体技术,距离S-2p蛋白的稳定性应该有不小差距),同时使用了先进的佐剂,其免疫原性很可能优于前者。中国参与的核酸疫苗有3款,分别用了S蛋白、RBD蛋白和S-2p蛋白。结论:在选择COVID-19疫苗的抗原成分时,需要考虑S蛋白构象稳定性。
在疫苗领域,我国早已是疫苗大国,也正在成为疫苗强国。我毫不怀疑我国的COVID-19疫苗可以成功,但全球研发进展显示:细节决定成败,在疫苗抗原设计与改造和新型佐剂等原创性创新方面仍然需要加强,我国疫苗行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可能在10年左右。
一句话总结:选择传统路线,能用,具体参数可能没有别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