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inai
2020-05-27T15:11:50+00:00
盟军敢死队2-海防港的巨人关卡中,敢死队员来到越南的日本海防港,我们需要完成任务后潜入信浓号。途中日军有一辆巡逻的坦克,在日本关卡没有火箭筒的情况下,用遥控炸弹干掉它有点麻烦。这辆坦克的原型应该是肆虐中国的97式Chi-ha中型坦克。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5/31/biQ5-k5aeZoT3cSeh-d4.jpg[/img]
30年代末,89式I-Go中型坦克迅速落伍,日本陆军(IJA)开始开发新型步兵支援坦克。日军总结了侵略中国的经验,89式的速度跟不上摩托化步兵,延误战机。他们打算放大95式Ha-Go轻型坦克,安装双人炮塔,总乘员4人,装甲和动力增强。
89式I-Go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5/31/biQ5-alffK17T3cSsg-g0.jpg[/img]
95式Ha-Go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6/01/biQ5-5oxkK1iT3cSsg-g0.jpg[/img]
1936年,三菱重工根据军方要求开始设计,1937年4月,三菱重工东京工厂完成第一台Chi-Ha原型车;6月完成第二台。一开始军方要求使用47毫米炮,但三菱还是沿用了89式B型的57毫米炮。当时IJA对更轻、更便宜的97式Chi-Ni也有兴趣,但卢沟桥事变后,预算放开了,陆军就选择了性能更好的Chi-Ha。
97式Chi-Ha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5/31/biQ5-bwc0ZcT3cSsg-k4.jpg[/img]
97式Chi-Ni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6/01/biQ5-9pcjZcT3cSsg-g0.jpg[/img]
九七式Chi-ha中型坦克(九七式中戦車 チハ,Kyunana-shiki chu-sensha Chi-ha)名字中的Chi(チ)来自日语来自Chu-sensha(チュウセンシャ,意为“中型坦克”);Ha和Ni,在日军命名法中,分别指3号和4号,来自旧日本字母表的iroha;97是帝国2597年的简写,指公历1937年。九七式Chi-ha日本全称是1937年3号中型坦克。
九七式是二战日本产量最高的中型坦克,它的悬挂系统衍生自95式,为双摇臂+转向架悬挂,负重轮改为6对,2对是独立的,4对是两两分组。这种简陋的悬挂便于维护,但不利于长期保持乘员的战斗力。发动机是170马力的三菱SA12200VD V-12 21.7升风冷柴油机,在1938年同期坦克的发动机中性能不错,到1943年仍不过时。炮塔安装了马蹄形无线电天线,配套96式Mark 4 Bo无线电。
96式Mark 4 Bo无线电和炮塔后机枪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5/31/biQ5-u1eZ10T3cSr5-kz.jpg[/img]
该车投影较小,行驶稳定性好。使用铆接装甲,炮盾厚33毫米,炮塔侧面26毫米,车体首上25毫米、首下15毫米、侧面25毫米,底部8毫米。正面装甲可以防御20毫米机关炮和37毫米榴弹炮。
九七式车内没有对讲机,它的炮塔内有12个按钮,对应12个蜂鸣器,车长用它来对驾驶员传达命令。驾驶员在车体前右侧,车体机枪手在左侧;车长兼炮手,装填手兼无线电员/炮塔后机枪手,2人都在炮塔内。
九七式的主炮是97式57毫米低倍径榴弹炮,它是反步兵武器,炮口初速低,反装甲威力不足,但已足够对付大部分中国坦克;火炮没有俯仰装置,需炮手抵肩手动俯仰。主炮安装在“半柔性炮架”上,可以左右独立旋转10°。副武器有两挺97式7.7毫米机枪,一挺在车体左前方,另一挺在炮塔后部的球形机枪座,没有同轴机枪。
1948年沈阳,东北人民解放军的97式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6/01/biQ5-3xjiZjT3cSj6-cs.jpg[/img]
诺门坎战役中,九七式的主炮对付苏联的BT快速坦克威力不足。为了提高反坦克能力,改进出了安装3人炮塔,一式47毫米炮的97型改(或称97式Shinhoto Chi Ha)。1941年后,97式对比盟军的新型坦克已落伍。
解放军缴获的97型改,著名的“功臣”号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5/31/biQ5-c4l6K2eT3cSm8-er.jpg[/img]
九七式大部分由三菱重工和日立工业公司生产,小部分在陆军的萨加米兵工厂生产。它的产量在日本二战坦克中仅次于95式。
Shumshu岛的日本第11坦克团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5/31/biQ5-a3taXcZ3gT3cSvg-kq.jpg[/img]
产量:
1938年:110辆;
1939年:202辆;
1940年:315辆;
1941年:507辆;
1942年:28辆
性能:
重量:14.3-15.2吨
长度:5.5米
宽度:2.33米
高度:2.21米
乘员:4人
装甲:8-33毫米
武器:
97型57毫米坦克炮;
2挺97式7.7毫米机枪
动力:三菱SA12200VD V-12 21.7升风冷柴油机,2000转时输出170马力
功重比:11.3马力/吨
悬挂:双摇臂
行程:210公里
最大速度:38公里/时
缴获的97式,位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5/31/biQ5-iddpK23T3cSi2-dk.jp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5/31/biQ5-k5aeZoT3cSeh-d4.jpg[/img]
30年代末,89式I-Go中型坦克迅速落伍,日本陆军(IJA)开始开发新型步兵支援坦克。日军总结了侵略中国的经验,89式的速度跟不上摩托化步兵,延误战机。他们打算放大95式Ha-Go轻型坦克,安装双人炮塔,总乘员4人,装甲和动力增强。
89式I-Go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5/31/biQ5-alffK17T3cSsg-g0.jpg[/img]
95式Ha-Go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6/01/biQ5-5oxkK1iT3cSsg-g0.jpg[/img]
1936年,三菱重工根据军方要求开始设计,1937年4月,三菱重工东京工厂完成第一台Chi-Ha原型车;6月完成第二台。一开始军方要求使用47毫米炮,但三菱还是沿用了89式B型的57毫米炮。当时IJA对更轻、更便宜的97式Chi-Ni也有兴趣,但卢沟桥事变后,预算放开了,陆军就选择了性能更好的Chi-Ha。
97式Chi-Ha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5/31/biQ5-bwc0ZcT3cSsg-k4.jpg[/img]
97式Chi-Ni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6/01/biQ5-9pcjZcT3cSsg-g0.jpg[/img]
九七式Chi-ha中型坦克(九七式中戦車 チハ,Kyunana-shiki chu-sensha Chi-ha)名字中的Chi(チ)来自日语来自Chu-sensha(チュウセンシャ,意为“中型坦克”);Ha和Ni,在日军命名法中,分别指3号和4号,来自旧日本字母表的iroha;97是帝国2597年的简写,指公历1937年。九七式Chi-ha日本全称是1937年3号中型坦克。
九七式是二战日本产量最高的中型坦克,它的悬挂系统衍生自95式,为双摇臂+转向架悬挂,负重轮改为6对,2对是独立的,4对是两两分组。这种简陋的悬挂便于维护,但不利于长期保持乘员的战斗力。发动机是170马力的三菱SA12200VD V-12 21.7升风冷柴油机,在1938年同期坦克的发动机中性能不错,到1943年仍不过时。炮塔安装了马蹄形无线电天线,配套96式Mark 4 Bo无线电。
96式Mark 4 Bo无线电和炮塔后机枪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5/31/biQ5-u1eZ10T3cSr5-kz.jpg[/img]
该车投影较小,行驶稳定性好。使用铆接装甲,炮盾厚33毫米,炮塔侧面26毫米,车体首上25毫米、首下15毫米、侧面25毫米,底部8毫米。正面装甲可以防御20毫米机关炮和37毫米榴弹炮。
九七式车内没有对讲机,它的炮塔内有12个按钮,对应12个蜂鸣器,车长用它来对驾驶员传达命令。驾驶员在车体前右侧,车体机枪手在左侧;车长兼炮手,装填手兼无线电员/炮塔后机枪手,2人都在炮塔内。
九七式的主炮是97式57毫米低倍径榴弹炮,它是反步兵武器,炮口初速低,反装甲威力不足,但已足够对付大部分中国坦克;火炮没有俯仰装置,需炮手抵肩手动俯仰。主炮安装在“半柔性炮架”上,可以左右独立旋转10°。副武器有两挺97式7.7毫米机枪,一挺在车体左前方,另一挺在炮塔后部的球形机枪座,没有同轴机枪。
1948年沈阳,东北人民解放军的97式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6/01/biQ5-3xjiZjT3cSj6-cs.jpg[/img]
诺门坎战役中,九七式的主炮对付苏联的BT快速坦克威力不足。为了提高反坦克能力,改进出了安装3人炮塔,一式47毫米炮的97型改(或称97式Shinhoto Chi Ha)。1941年后,97式对比盟军的新型坦克已落伍。
解放军缴获的97型改,著名的“功臣”号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5/31/biQ5-c4l6K2eT3cSm8-er.jpg[/img]
九七式大部分由三菱重工和日立工业公司生产,小部分在陆军的萨加米兵工厂生产。它的产量在日本二战坦克中仅次于95式。
Shumshu岛的日本第11坦克团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5/31/biQ5-a3taXcZ3gT3cSvg-kq.jpg[/img]
产量:
1938年:110辆;
1939年:202辆;
1940年:315辆;
1941年:507辆;
1942年:28辆
性能:
重量:14.3-15.2吨
长度:5.5米
宽度:2.33米
高度:2.21米
乘员:4人
装甲:8-33毫米
武器:
97型57毫米坦克炮;
2挺97式7.7毫米机枪
动力:三菱SA12200VD V-12 21.7升风冷柴油机,2000转时输出170马力
功重比:11.3马力/吨
悬挂:双摇臂
行程:210公里
最大速度:38公里/时
缴获的97式,位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5/31/biQ5-iddpK23T3cSi2-dk.jpg[/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