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支架集中采购相关,稍微科普下这个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

SteelCastle2671-avatar

SteelCastle2671

2020-11-14T13:14:40+00:00

不是企业,不是药代,不是医生。咨询公司医疗组的,所以并没有什么利益相关的问题,主要是给坛友们科普一下支架集采这个事情到底怎么回事。

首先是耗材的流通流程:
一般来说耗材的成本很低,按照一个普通支架举例,材料成本可能就几十块上百块,主要成本在研发上,器械企业之前一般按照1000-2000的出厂价格卖给经销商,然后自己拿大概80%左右的利润(这个可以去看微创和启明这些公司的年报)
经销商以1000-2000的出厂价拿到之后,会以1万多的价格卖给医院,医院理论上是不能在这个耗材上赚钱的,所以这就直接变成了患者买单的价格,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耗材流通的主要问题在经销商上。
但是经销商会这8000-9000的利润全部吃掉么?其实并没有,因为经销商有一个巨大的成本,从合规的角度来说,一般被称为“学术成本”。什么意思呢?经销商的竞争力在渠道,也就是怎么打通医院的关系,由于塞红包这种传统方式在合规上风险很大,所以现在诞生了很多其他的合规方式,比如举办学术会议,邀请医生讲课,提供大量的科研经费,进行合作项目等等模式。这些模式不管表象如何,背后的内核都是一样的,就是想方设法给医院塞红包。但是呢,这个红包并不能大面积的给到普通医生手里,基本都被大PI(就是顶尖专家)以及院长,采购科主任等等拿走了。这样的比例,基本能占据8000-9000的一半以上。虽然不会直接进入普通医生的口袋,但是肯定会以奖金等其他方式进入医生的口袋,所以在医院里面,心内科一直都是非常富裕的科室。

心脏支架集采的后果是什么呢?
首先,部分器械企业的研发动力的确会降低。其实我和很多国内创新器械公司的老板聊过,他们也有一定的担忧。但是这个研发动力降低是有限的。原因是,一万块钱的支架,企业本来只卖1000-2000,现在只是降低到了500-1000而已了,虽然不如以前赚的多,但是利润还是不错的。
经销商基本死绝,这个是不用说的。
好了,最大的问题在医院上。因为医院现在自负盈亏,能创收的科室医院才愿意投入,现在比较能创收的除了心内,还有神内,体检科等等。支架一刀下去,心内的创收短时间内凉凉。医院的资源倾斜基本也会消失。这会带来一个什么问题?就是医生不愿意去做手术或者不愿意去学心脏介入了。中国冠心病患者大概1000多万,每年支架集采也就100多万,每个人平均还要放1.6个支架,能满足70-80万人的需求就不错了。虽然病人看得起病了,但是愿意做PCI手术的医生数量真的会增加么?这个是一个比较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心内科医生收入大幅度降低,医生大概率会转战民营医院,特别是顶级专家。要知道所有顶级专家是医疗器械企业和经销商的重点公关对象,他们的收入绝大部分来自于这些神秘的“科研”收入,这一波除了经销商死绝,受到打击第二大的是全国所有的心内顶级专家,是所有顶级专家的收入短时间内都会有比较大的降幅。无可避免的事情就是部分专家可能会转战私立医院,对于患者来说,其实谈不上一个好消息,甚至从长远来看,对于介入手术技术在公立医院的发展也是没有好处的。

但是这些问题都只是短期问题,所以支架集采更多的是一个国家的标杆意志作用
首先国家的态度很明确了,经销商给爷死,所以经销商这个行业,基本就是倒计时凉凉
对于器械企业来说,真的不会投入研发了么?不不不,坛友对于高值医疗耗材的了解还是比较少的。比如冠心病手术心脏支架做进去之后,70%的患者6个月之内会出现再狭窄的症状,这个时候还有个叫药物洗脱球囊的东西可以用来解决这个问题,会比支架有效的多,现在国内只有一家进口一家国产能做,我大概知道有4-5家国内公司正在研发,这玩意儿大概降价下来应该也差不多1万一个,出厂应该就要好几千,溢价完全不如心脏支架。除了这个耗材,像什么今年6月刚刚进入中国的二尖瓣修复Mitraclip之类的,那都是好几十万一个的耗材,实际上,心内不至于彻底没有创收,只是创收会在短时间内大幅度下降。毕竟,还有大量其他赛道需要药企去公关这些顶级PI
隔壁帖子说的美敦力,史赛克,波士顿科学退出中国,这纯粹扯淡。支架这些耗材进口企业早被国产打爆了,他们的收入主要来自于那些只有他们自己能做的耗材上,比如二尖瓣和三尖瓣的瓣膜,神内的密网支架,抽吸导管这类的。这种动辄十多万,有的几十万的耗材,才是这些国外公司的重点收入。
但是没关系,按照我对于业内的了解,所有也能能知道的贵的出奇的耗材,都有国内厂商研发,未来10年内这些破玩意儿的价格,砍掉70%那可能还保守了,所以不用担心国内的研发能力,耗材企业短时间内会受到打击,但是受到打击最大的是那些依靠渠道而不是科研的企业。我了解下来,甚至有的公司看到集采非常兴奋,因为他们觉得终于心脏患者有多余的钱会去买他们的顶尖产品了。

我个人比较担心的是医生端的问题。医生未来可能的流失其实是集采带来的最大问题。医保局和NMPA能控制耗材价格,但是医生手术的价格是由物价局控制的,所以,提高医生手术的价格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极大规模的集采会带来的后果会是很多医生的收入降低,但是年轻医生又短时间内看不到收入增长的希望,毕竟市场调节到这个价格,已经习惯了。大家都说医生大后期职业,但是你可以发现,那是因为1万块钱的支架,可能有好几千通过各种方式进入了医生的口袋,至少是顶级专家的口袋。现在这个收入肉眼可见的降低,而物价局对于介入手术的价格调整却没有任何动作,这个对医生资源是非常不利的。想想儿科和麻醉科,简单的降低分数真的会让人来做这些累得要死又不赚钱还特别考验技术的工作么?降低要求的医生真的适合做复杂介入手术么?

支架集采这个事情,做的是很不错的,但是配套的大规模提高医生收入这一点一定要快速跟进,如果还是和现在一样做一次介入手术医生的收入还不如去理发店烫一次头发,10年之后还有多少人愿意去学医,给这些心脏病患者做介入呢?如果连医生都不足的话,集采带来的价格优势又有什么意义呢?
还记得我上面说的那个数字么?中国1000多万的冠心病患者,集采一年只能管70万人的PCI手术,这个手术量缺口有多大,大家心里应该明白。如果医生收入越来越低,你觉得这个缺口什么时候才能补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