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沙龙][小小侦探]《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原文是啥?笨比怀揣着疑惑,决定进行考证学习

Isabella-スイレン--avatar

Isabella-スイレン-

2022-06-29T13:37:01+00:00

最近看一些后宫文,不乏借鉴古人环节,不论好坏,我都只当是学习回顾一下古中文的知识,给所剩无几的腹中墨进行一番填充

毕竟自从学校毕业进入社会之后,当初学的东西几乎都还给了老师,诗词歌赋这些玩意更是仅限于老板办公室的装裱以及小说阅读装逼时才会接触


[quote]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quote]这首咏梅比起全文,还是最后一句在我心中的印象更深一些;但昨天在某小说中看到有人借鉴使用全文时,细细品读下来,又觉得全文也很妙[s:ac:心]

但比起品读韵味,我脑海中其实对一个问题更感兴趣——最后一句的原文是啥?[s:ac:委屈]
说来惭愧,自从前几年长沙拳都声名鹊起之后,我虽然对这方面的事没怎么了解,但耳濡目染之下也学会了一些莫名其妙的知识,在某次网络论战中,就有这样一条知识让我有些印象深刻

[quote]
其实古中文里是没有女字旁的“”的,这是一个近现代的生造字,但意外的流传开来
[/quote]在没有系统性的学习这首《咏梅》时,我对最后一句的理解一直都是情诗,应该是《蝶恋花》这种诗词中的句子
但一来,我知道了这其实是出自一首赞物诗,并且目标是梅花;二来,我又知道了古代其实并没有“她”这个字[s:ac:汗]

那么,我就很感兴趣了,《咏梅》的原作中,最后一句真的是现在大众所熟悉的《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吗?[s:ac:咦]


[quote]
[s:ac: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quote]怀揣着疑问与思考,我决定去搜一下这首《咏梅》的出处、作者、年代和相关历史,进行一番考据[s:ac:闪光]
结果如下......... ...
!!!!!!!!!!!!!
如果你看到这里,觉得贴子还挺有趣,并且对真相也想探寻一番的话,那我就很欣慰了
因为这说明,我不是一个单独的蠢货
[s:ac:哭笑]


这首《卜算子·咏梅》出处的确是近现代,因此“她”的用法无误,并且就是原文
准确的说,这首《咏梅》应该算是二创,是作者在看到南宋词人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后,进行的再创作

[quote]
卜算子· 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quote]而这位近现代的作者,他的名字是.........本朝太祖[s:ac:哭笑][s:ac:哭笑][s:ac:哭笑]
创作时期的背景正是苏联撤走援助那年



[quote]
小品


不管是陆游咏梅词,还是现代这一首,都是在没有提到“梅花”的情况下进行咏梅

陆游的原词更倾向于傲骨寒梅的景写,因此用词达意怨寒幽香
而现代这首则是在国际形势进入寒冬之际,反其道而行之,以梅点义,在凛冽寒冬中描绘春景之美,具现傲骨坚持与美好光景


就我个人的艺术脓包而言,结合背景时事去评价太祖之词什么的属于妄自尊大,本帖一开始也只是一个网文读者对某句情诗与某个小知识结合后产生的小疑问罢了

因此,我更对太祖的最后一句感到欣赏
或许是我见识太少也说不定,毕竟直到今日我才发现这句颇为流传的情诗句竟然是出自本朝太祖

在古代,古诗词中是没有“她”这个字的,若是放在古代,这首《卜算子· 咏梅》最后一句免不得成为——“他在从中笑”;然后流传至今
在现代学生的眼中成为某种通假字的考点,甚至可能会暗戳戳的联想“怕不是有什么龙阳小背景故事”,然后被某些作者把这个点子写进网文中[s:ac:呆]


但是在现代,这个生造的“她”字瞬间让一首纯粹的咏梅词点缀上了隐隐的爱情色彩,让最后一句瞬间增色幻美起来,甚至流传度及其全文[s:ac:羞]
同样的一句诗词,放在古代反而会因为文化背景而黯淡不少,只有这个时代的人们,才能切实的领会到这句诗词的独特魅力


这是现代中文在进行精简、造字的改革之后,所绽放的时代之美,是智慧点缀的龙目,是思想碰撞的火花
因此,作为一个现代的中国人,我觉得太祖咏梅词是属于这个时代独有的美

这种美需要读者出自现代中国,学习现代中文
了解《朴算子 · 咏梅》是一首不涉及“梅”字的情况下,纯粹咏梅之词
知晓“古代无‘她’字”的情况下,最后一句词流传的范围之广,寓意之妹,以及此处使用“她”字之妙

如此,才能完整感受到寒梅傲骨的坚持精神;时代变迁,但我们依旧向前的希望之景;文字传承,推陈出新的她情之诗
[/quote]
VELSPY-avatar

VELSPY

为楼主的探究精神点赞,但。。。这两首好像都是课标里的诗词
正常来说高中生就应该知道上面是化用下面的[s:ac:喷]
Isabella-スイレン--avatar

Isabella-スイレン-

Reply to [pid=621846480,32513723,1]Reply[/pid] Post by [uid=61935788]光铸骑[/uid] (2022-06-30 21:58)

当我说“我当年上学时学的东西,几乎都还给了老师”时,其实并不是在开玩笑........[s:ac:哭笑]

随着年龄的增长,偶尔回忆起当年的学习的一些文章、诗词、元素周期表、左手螺旋等知识时,往往都只有大概的记忆而记不起清晰的内容了


可能是未老先衰吧(悲)[s:ac:忧伤]
! ! Hyper Deathmatch ! !-avatar

! ! Hyper Deathmatch ! !

[quote][pid=621847713,32513723,1]Reply[/pid] Post by [uid=41760580]幻觉概念[/uid] (2022-06-30 22:05):

当我说“我当年上学时学的东西,几乎都还给了老师”时,其实并不是在开玩笑........[s:ac:哭笑]

随着年龄的增长,偶尔回忆起当年的学习的一些文章、诗词、元素周期表、左手螺旋等知识时,往往都只有大概的记忆而记不起清晰的内容了


可能是未老先衰吧(悲)[s:ac:忧伤][/quote]只要你觉得这个过程有意思就行

小时候读的几首李白的和月亮有关的诗,幼儿园的时候觉得好难背,小学的时候觉得好简单,大学快毕业的时候突然看到诗句原文,发现写的可真是太好了。
TheChaoticSystem💜-avatar

TheChaoticSystem💜

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别人点开了折叠内容,就能改变了“你是个单独的蠢货”的事实?

我毫不犹豫的点开了,好奇的是你到底考证出了什么,而不是这两首诗的作者。

[quote][tid=32513723]Topic[/tid] Post by [uid=41760580]幻觉概念[/uid] (2022-06-30 21:41):

在古代,古诗词中是没有“她”这个字的,若是放在古代,这首《卜算子· 咏梅》最后一句免不得成为——“他在从中笑”;然后流传至今
在现代学生的眼中成为某种通假字的考点,甚至可能会暗戳戳的联想“怕不是有什么龙阳小背景故事”,然后被某些作者把这个点子写进网文中[/quote]为啥这段文字让我感觉你没上过学呢?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是现代学生突然不敏感了,还是这首《青玉案》已经从现代课本里删了?
Heracte-avatar

Heracte

这两首词一个小学一个初中[s:ac:汗][s:ac:汗][s:ac:汗]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句更是经典
Rastishka[Сане4ка]-avatar

Rastishka[Сане4ка]

还以为有啥不为人知的典故,原来真是笨比呀[s:ac:囧]
EmanTemplar-avatar

EmanTemplar

这两首上学必背的啊
NoodleWeasel-avatar

NoodleWeasel

暴论:五四时期就不应该生造出“她”这个字。
汉语中“他”本身是没有性别特指的第三人称代词,口语和字面中无论指男指女,都是同一个词,由于语言不脱离语境,指代何人绝大多数情况并不至招人误解。并且从字面偏旁分析,“他”不加以区分地代表“人”,倘若放在如今社会思潮之下,简直再“平等”“正确”不过了。
结果非要学西方硬造出男女人称代词的区别来,生生分裂出“女她”,“男他”倒只能代表男性或不知性别的人了,还常常遭某些群体抬杠,“为什么只写‘他’而没有‘她’,这是对女性的忽略”云云。近年来屡见,聪明人将汉语拼音搬出发明了“TA”,来抹消性别特指,表达一视同仁之意。如此折腾一周,大概也许社会仍是进步中的罢[s:a2:异议]
beepbeep4sheep-avatar

beepbeep4sheep

这就是鱼的快乐吗?[s:ac:哭笑]
Cleric-avatar

Cleric

我只知道我上学的时候看民国的文章那时候的她都是写作“伊”的
Gabriel-avatar

Gabriel

[s:ac:喷]我点进来以为楼主要引经据典,让后让水友大为赞叹,没想到是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