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下胡峥楠的微博,关于su7u pt和电车跑纽北

Finn_-avatar

Finn_

2024-10-23T17:15:21+00:00

发布会虽然结束了,但过去的30小时,我的内心是极度不平静的。

相信纽北是每个做汽车的工程师心目中的圣地,他的官方圈速榜或者叫封神榜会更为合适,几乎世界上所有的高性能车,无一不是在这个赛道上被打磨出来的。被加速度、声浪、轮胎尖叫调校出来的汽车工程师,谁不希望自己做的产品能到这个赛道上来磨练一下,如果能登上封神榜,那可能是职业生涯最值得骄傲的事情之一了。哪怕能亲自开着自己的产品在纽北跑上一圈,这可能也是所有汽车工程师的愿望清单内容之一。

汽车工业130多年,纽北赛道也已经有97年的历史了,他承载过几代人的梦想,见证了内燃机发展到今天的全过程,也开始见证了电气化的步伐。汽车技术的发展,永远离不开赛道和汽车运动,几乎所有对速度、安全、效率的创新需求都首先来源于赛道,再普及到行业量产技术,相信电气化智能化的技术变革,也一定是遵循这样的规律。很多人在说电车不能下赛道,但这是不是恰恰是下一个技术突破的机会点呢?工程师总是喜欢面对问题,尤其是大家都觉得很难的问题。作为世界上公认最难,也可能是对电动车最不友好的赛道,纽北为什么不能成为电动车技术不断成熟的磨刀石呢?

有这个想法的时候,给大家立个Flag很容易,但真正做起来才发现难点一个接一个。

Ultra量产车的项目是和标准版项目几乎同时立项的,但由于V8S电机是全栈自研自制,需要更多的时间让产品成熟,所以Ultra量产时间要晚一些。

曾经,动力是用两档减速和三电机构型上,产生了很大的争论。最终达成的共识是更高转速的电机+三电机构型+自研扭矩矢量算法。而决定这个时候,团队有的只有一腔热情和不知道哪里来的信心,其他都是零,甚至连这么强劲的动力总成去哪里做试验,在哪里试生产都不知道。回想起来真有点草台班子的感觉,而当A样机第一次拉最高转速和功率摸底的时候,团队开始渐渐有了感觉。之后的日子就是不停地在燃起希望和当头一盆冷水之间不停地转换着,即使在台架上拉出了理想中的曲线时,整个团队其实还是不知道这台性能怪兽装到车上会怎么样?

没有人做过时速超过300公里的车,也不知道车速达到300公里后会发生什么,凭着对速度的敬畏,满脑子都是纽北赛道上车辆起飞、翻滚的图像。一群平均经验20年的老工程师,真的是遇到了职业生涯中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挑战,都失去了曾经驾轻就熟的从容感。

两年多时间,一群人不是少了头发就是白了头,很多问题需要回归到牛顿定律去思考,重新回到运动学、动力学、工程热力学、空气动力学上从原理上重新推导目标的分解。对着视频一帧一帧比较学习,在模拟器上做了几千圈的仿真。

为了保证量产车的成功,团队提议了Prototype项目,其目的就是在量产车大规模验证前,设计一个更苛刻的验证环境,把三电系统、热管理和控制软件的可靠性及极限性能做一次提前验证。这才有了Prototype项目和这么一个产品定义,保留了量产车的动力和热管理系统及关键的扭矩矢量控制软件,保留车身结构,用更极致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更轻的整车重量、更极致的轮胎性能,充分验证这些核心系统可触摸到的性能边界。

今天如果复个盘,我相信每个人能讲出一大堆的教训,毕竟这可能是中国工程团队第一次做真正意义上从概念就开始的一台性能车,一路艰辛坎坷,遇到的都是问题,甚至连很多初始概念就错了,走了一长段弯路再推翻重来。但很多在外人看上去好像很容易的事情,只有你真正地去做了去试了,你才知道哪里有真正的坑,每个坑里能摔得多惨。一次又一次认知上的突破,最后造就的是整个团队真正的成长,深刻理解了做性能车和做民用车的差异,以及该怎么从零开始做一台性能车。

当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车辆状态越来越趋向于我们想实现的一个个目标后,团队认为目前已经万事具备,所有人踌躇满志地等待最后的绽放时刻,整个团队却被纽北的天气狠狠地打了一次脸,我们被教育了什么叫“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团队这才意识到,要在纽北取得好成绩,光靠产品够硬是远远不够的,跑圈速也类似赛事运营,运营能力同样重要,当然还需要那么一点运气。

之后发生的事情,大家都应该知道了,一个月的跌宕起伏,好在在最后一天一个小时的窗口期里,做出了一个有效圈速,怎么说也是对过去两年多,几千人的努力给了一个满意的结果。因为我们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即使是这个成绩的背后,还是有很多惊心动魄。勘场的时候阿德瑙森林和狐狸洞还是有大段的路面泛着潮(图中打标记的位置都是有积水或连续潮湿),为了安全出圈速,功率输出做了一定限制。前保下唇的一个向着地面的光电传感器(用来测实时地速)被扬起的枯叶遮挡,导致安全机制触发,动力中断的十几秒,后台看数据的小伙伴们都几乎窒息了......但所有这一切可能都是我们必须要经历的,就和等了几乎一个月的天一样。

无论怎么样,我们能站在这里,能把自己的产品开上这个赛道,我们已经触及了自己的职业梦想,已经在通往梦想的路上了。只有做过,才知道前面的那些大神们是多么伟大,我们和他们的距离还有很远,我们现在仅仅是一个开始。

这一定是一场十年之约,而我们的底气就是我们还年轻,我们可以更努力。

原文地址:[url]https://weibo.com/u/2271340495[/url]
iRegulateU-avatar

iRegulateU

看了下影响比较深的:
1.这辆车su7u pt似乎比我之前想的开发难度还大很些,好多东西都是中国工程师第一次做,友商似乎真没那么容易追(五年造不出来警告?)
2.胡峥楠为什么离开吉利,这段文字一开头其实是个暗示吧
3.su7u pt能出圈速真的是老天开眼了,这辆车的上限真的很高(刷圈的时候因为路况,工程师动力把主动限制了,这有可能是尾速为啥“只有”324的原因之一吧,湿地+动力消失debuff)
pe4ka-avatar

pe4ka

来小米做真正的梦想之车,对这些大神的吸引力可是太大了。不会甘心一辈子做家用车的
CDietzTCG-avatar

CDietzTCG

确实,第二段基本说明白了他来小米是干啥的。
就是来登榜的
punnkki-avatar

punnkki

看完非常感动
OkiRamen-avatar

OkiRamen

能做到这些离不开老板的支持啊,没有最顶层的放权和配合,就只能在山头兜兜转转,离开吉利也是正常,现在我有点相信有的人可能真的是为了梦想去米车团队了
Selfish-avatar

Selfish

小米车部这个研发氛围确实不错
Grundysack-avatar

Grundysack

作为一个汽车小白,我现在觉得我见证的历史可能比我以为的更加伟大
Wilheim-avatar

Wilheim

放权这个不必多说,当初挖他过来的时候估计雷老板第一句说的就是这个。
这事更可贵的是就算以后这个团队散了,也是散在中国各个车企内部,这才是最好的。
LMOUSE-avatar

LMOUSE

这就是最好的招人广告了。
GRIMREAPER 21817-avatar

GRIMREAPER 21817

“一群平均经验20年的老工程师,真的是遇到了职业生涯中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挑战,都失去了曾经驾轻就熟的从容感。”
这群人多半也都是40-50+了吧。感觉这也是职业生涯最后一台车了,实现人生追求,还能得到无限制的支持,这是他们熬出这台车的动力吧。
уТЕНОК-avatar

уТЕНОК

颇有黑神话团队的影子
Farrah-avatar

Farrah

令人感慨啊,这个第一次也是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几十年的发展 有些车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到底是不会造还是不想造 [s:ac:哭1][s:ac:哭1][s:ac:哭1]
spongemanicecone-avatar

spongemanicecone

有股黑神话招人宣传片的味道了[s:ac:哼],挑战极限的道路真让人热血沸腾啊
osudai-avatar

osudai

[quote][pid=791814708,42262674,1]Reply[/pid] Post by [uid=454492]有机光导薄膜[/uid] (2024-10-30 08:34):

“一群平均经验20年的老工程师,真的是遇到了职业生涯中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挑战,都失去了曾经驾轻就熟的从容感。”
这群人多半也都是40-50+了吧。感觉这也是职业生涯最后一台车了,实现人生追求,还能得到无限制的支持,这是他们熬出这台车的动力吧。[/quote]不至于,纽维都60多了在F1还是抢手货,四五十正值壮年
nachouskixp-avatar

nachouskixp

这个原型车还真是用来验证技术的原型车啊

不像某些厂家,说是原型车,结果和量产车基本没啥关系,甚至都没有量产车,就是拿来秀一下
Okuuri-avatar

Okuuri

其实雷军造车时候说的那句话才是最直接的,“我们有什么,我们有钱”,没有钱是万万不能做这些事情的,造性能车造dreamcar早期就是纯粹烧钱填坑打怪积累经验值,允许你不断试错花钱如流水,而且小米手机和智能家电还能一直赚钱给汽车项目输血,别家持续烧钱做赔本买卖搞宣传,没几个人搞得起,职业经理人更是承担不起这样的风险
ZhenHong-avatar

ZhenHong

su7max还是在吉利sea的底子上魔改,su7u就真的和吉利分道扬镳了,路特斯用的是2档变速+双电机,su7u用的是超高转速定制版3电机,两种方案优劣赛道和价格见分晓,胡铮楠团队太牛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