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判
2020-09-08T14:04:54+00:00
以前高中读的时候侧重于选的诗,只是草草翻过,用来拓宽眼界罢了,现在重读,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将重点放在注解上,而且还可以从其中感受到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的别扭:他未必真的认同当时的风气,也就是所谓“文学反映论”的学术理念,但这这本书又不免成了当时的时代风气的一个注脚。
至于书里的内容,有些小故事,例如王安石跟钱谦益编诗选,王安石编的诗选是抄写的人不耐烦王安石选的诗太长,就把他贴的签移到短诗上,钱谦益在选诗则是用指甲印做标记,所以抄的人常常会连下一页的诗也一起抄了,偏偏两个人都没再去检查过,所以就造成了谬误,这类小故事旁征博引,写得妙趣横生。有些议论像是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有人说他修改了“那个绿”字十几次,还在别的诗也用了,想来是很得意,然后钱钟书又举出唐诗里的一大堆例子,然后说:他的修改到底忘了唐人的诗句而白费心力呢?还是明知道有这些诗句而有心立异呢?他选定的“绿”字是跟唐人暗合呢?还是最后想起来了欣然沿用呢?还是自觉不能出奇制胜,所以认输呢?
印象比较深刻的议论还有关于苏轼很得意于那首“欲把西湖比西子”的诗,所以几次三番化用到其它地方去。
还有苏轼的“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跟辛弃疾的“事如芳草春长在,人似浮云影不留”。
最后翻到文天祥,看到后面居然还有诗,心里其实有点奇怪,然后才发现自己其实是把文天祥的死当成宋亡的标志,而非是崖山海战陆秀夫背着那个皇帝跳海。
至于书里的内容,有些小故事,例如王安石跟钱谦益编诗选,王安石编的诗选是抄写的人不耐烦王安石选的诗太长,就把他贴的签移到短诗上,钱谦益在选诗则是用指甲印做标记,所以抄的人常常会连下一页的诗也一起抄了,偏偏两个人都没再去检查过,所以就造成了谬误,这类小故事旁征博引,写得妙趣横生。有些议论像是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有人说他修改了“那个绿”字十几次,还在别的诗也用了,想来是很得意,然后钱钟书又举出唐诗里的一大堆例子,然后说:他的修改到底忘了唐人的诗句而白费心力呢?还是明知道有这些诗句而有心立异呢?他选定的“绿”字是跟唐人暗合呢?还是最后想起来了欣然沿用呢?还是自觉不能出奇制胜,所以认输呢?
印象比较深刻的议论还有关于苏轼很得意于那首“欲把西湖比西子”的诗,所以几次三番化用到其它地方去。
还有苏轼的“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跟辛弃疾的“事如芳草春长在,人似浮云影不留”。
最后翻到文天祥,看到后面居然还有诗,心里其实有点奇怪,然后才发现自己其实是把文天祥的死当成宋亡的标志,而非是崖山海战陆秀夫背着那个皇帝跳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