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don82
2021-08-20T07:20:14+00:00
义净(635~713),唐齐州(今山东济南)人,一说范阳(今北京城西南)人,俗姓张。字文明。唐代译经僧人。
幼年出家,天性颖慧,遍访名德,博览群籍。年十五即仰慕法显、玄奘之西游,二十岁受具足戒。
于咸亨二年(671)经由海道(今广州),取道海路,经室利弗逝(苏门答腊巴邻旁,Palembang)至天竺(今印度),一一巡礼鹫峰、鸡足山、鹿野苑、祇园精舍等佛教圣迹后,往那烂陀寺勤学十一年,后又至苏门答腊游学七年。历游三十余国,作传四十条寄归。返国时,携梵本经论约四百部、舍利三百粒至洛阳,武后亲至上东门外迎接,敕住佛授记寺。曾参预实叉难陀译场。旋在长安、洛阳主持译事,为中国佛教著名翻译家之一。共译经、律、论六十一部,二百三十九卷。
其后参与华严经之新译,与戒律、唯识、密教等书籍之汉译工作。自圣历二年(699)迄景云二年(711),历时十二年,译出五十六部,共二三卷,其中以律部典籍居多,今所传有部毗奈耶等之诸律大多出自其手,与鸠摩罗什、真谛、玄奘等共称四大译经家。师于译述之余,亦常以律范教授后学,盛传京洛。
著有《南海寄归内法传》四卷、《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卷,并首传印度拼音之法。著作中备载印度南海诸国僧人之生活、风俗、习惯等,系了解当时印度之重要资料。
先天二年正月入寂,世寿七十九。建塔于洛阳龙门。
南沙群岛有义净礁以示纪念
海船出广州后,经二十天左右,义净到达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这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中国通往印度的海上要道。义净在此地居住半年,习声明(音韵学)。其间唯一的同行弟子善行因病无法前行,被迫回国。净只身继续前行,于咸亨三年(672年)五、六月间到马来半岛南端的末罗瑜国。由末罗瑜再经羯荼国,到达裸人国,西北行半个月后到达耽摩立底。耽摩立底为东天竺的南界,义净在此居住一年有余,从僧人大乘灯学习梵语。大乘灯原籍爱州(今越南清化),幼时随父母迁往杜和罗钵底国,后出家,到长安从玄奘受具足戒,在乘船前往印度途经耽摩立底时被强盗劫掠,被迫滞留十二年。耽摩立底虽距中天竺的那烂陀寺不很远,但途中常有强人出没,很不安全。他们等到一个机会,随同几百名商人结伴前往中天竺。不幸的是义净途中染病,“身体疲羸”、“孤步险隘”,落在众人后面,又遭强人打劫,受尽凌辱,几乎丧命,但义净还是坚持到底,赶上了大队,来到了朝思暮想的那烂陀寺。
到达那烂陀寺后,义净又北行至毗舍离国,再西北行至拘彝那竭,又西南行到波罗奈城东北的鹿苑鸡岭,此后重回那烂陀寺,向著名僧人宝师子和智月等学习经典,研究瑜伽、中观、因明、俱舍论等学,并进行佛教经典的翻译,同时考察印度佛教教规和社会习俗。前后十一年,兢兢业业,锐意进取。大约在垂拱元年(685年),义净乘船离开印度东归。垂拱三年,他到达室利佛逝,停留二年有余,专心从事翻译和著作。为了得到纸和笔,曾于永昌元年(689年)随商船回到广州,得到贞固律师等人的帮助后,又于当年十一月返回室利佛逝。天授二年(691年),义净派遣大津将著作及新译的佛经送回国。武周证圣元年(695年),义净与弟子贞固、道宏离开室利佛逝回国。
武则天对义净的归来十分重视,不仅派出使者前往迎接,而且亲自率众人到洛阳上东门外迎接,并赐予他“三藏”之号,诏命义净住在洛阳佛授寺。此后,义净先后在洛阳延福坊大福先寺、西京长安延康坊西明寺、东京福先寺、长安荐福寺等寺院翻译佛经。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在长安荐福寺经院圆寂,享年七十九岁。葬于洛阳北原上,建有灵塔。乾元元年(758年),以塔为中心,建立了金光明寺。
幼年出家,天性颖慧,遍访名德,博览群籍。年十五即仰慕法显、玄奘之西游,二十岁受具足戒。
于咸亨二年(671)经由海道(今广州),取道海路,经室利弗逝(苏门答腊巴邻旁,Palembang)至天竺(今印度),一一巡礼鹫峰、鸡足山、鹿野苑、祇园精舍等佛教圣迹后,往那烂陀寺勤学十一年,后又至苏门答腊游学七年。历游三十余国,作传四十条寄归。返国时,携梵本经论约四百部、舍利三百粒至洛阳,武后亲至上东门外迎接,敕住佛授记寺。曾参预实叉难陀译场。旋在长安、洛阳主持译事,为中国佛教著名翻译家之一。共译经、律、论六十一部,二百三十九卷。
其后参与华严经之新译,与戒律、唯识、密教等书籍之汉译工作。自圣历二年(699)迄景云二年(711),历时十二年,译出五十六部,共二三卷,其中以律部典籍居多,今所传有部毗奈耶等之诸律大多出自其手,与鸠摩罗什、真谛、玄奘等共称四大译经家。师于译述之余,亦常以律范教授后学,盛传京洛。
著有《南海寄归内法传》四卷、《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卷,并首传印度拼音之法。著作中备载印度南海诸国僧人之生活、风俗、习惯等,系了解当时印度之重要资料。
先天二年正月入寂,世寿七十九。建塔于洛阳龙门。
南沙群岛有义净礁以示纪念
海船出广州后,经二十天左右,义净到达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这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中国通往印度的海上要道。义净在此地居住半年,习声明(音韵学)。其间唯一的同行弟子善行因病无法前行,被迫回国。净只身继续前行,于咸亨三年(672年)五、六月间到马来半岛南端的末罗瑜国。由末罗瑜再经羯荼国,到达裸人国,西北行半个月后到达耽摩立底。耽摩立底为东天竺的南界,义净在此居住一年有余,从僧人大乘灯学习梵语。大乘灯原籍爱州(今越南清化),幼时随父母迁往杜和罗钵底国,后出家,到长安从玄奘受具足戒,在乘船前往印度途经耽摩立底时被强盗劫掠,被迫滞留十二年。耽摩立底虽距中天竺的那烂陀寺不很远,但途中常有强人出没,很不安全。他们等到一个机会,随同几百名商人结伴前往中天竺。不幸的是义净途中染病,“身体疲羸”、“孤步险隘”,落在众人后面,又遭强人打劫,受尽凌辱,几乎丧命,但义净还是坚持到底,赶上了大队,来到了朝思暮想的那烂陀寺。
到达那烂陀寺后,义净又北行至毗舍离国,再西北行至拘彝那竭,又西南行到波罗奈城东北的鹿苑鸡岭,此后重回那烂陀寺,向著名僧人宝师子和智月等学习经典,研究瑜伽、中观、因明、俱舍论等学,并进行佛教经典的翻译,同时考察印度佛教教规和社会习俗。前后十一年,兢兢业业,锐意进取。大约在垂拱元年(685年),义净乘船离开印度东归。垂拱三年,他到达室利佛逝,停留二年有余,专心从事翻译和著作。为了得到纸和笔,曾于永昌元年(689年)随商船回到广州,得到贞固律师等人的帮助后,又于当年十一月返回室利佛逝。天授二年(691年),义净派遣大津将著作及新译的佛经送回国。武周证圣元年(695年),义净与弟子贞固、道宏离开室利佛逝回国。
武则天对义净的归来十分重视,不仅派出使者前往迎接,而且亲自率众人到洛阳上东门外迎接,并赐予他“三藏”之号,诏命义净住在洛阳佛授寺。此后,义净先后在洛阳延福坊大福先寺、西京长安延康坊西明寺、东京福先寺、长安荐福寺等寺院翻译佛经。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在长安荐福寺经院圆寂,享年七十九岁。葬于洛阳北原上,建有灵塔。乾元元年(758年),以塔为中心,建立了金光明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