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多半没什么用]我关于“如何打磨文字”的一些想法

Bestcourt-avatar

Bestcourt

2021-09-01T03:33:52+00:00

这是一篇关于文笔的小作文。

文笔好是一件好事,但很多时候除了干巴巴的一句“文笔好”,我们很难描述一个文本好在什么地方。
文笔好的概念也挺杂的。有的人节奏精美,但是辞藻很差;有的人质朴有力,但是不够华美;有的人文采华丽,但是毫无节奏。读者的主观看法更加复杂,武侠小说就是有的人喜欢金庸有的人推崇古龙,哪怕钱钟书这样写入近现代文学史的人物,一样有人说他以辞害意、浮于油滑。更多人觉得文笔压根不重要,只要剧情看起来足够吸引人就行了

我个人觉得,如果是拿“写东西”当作一个兴趣爱好,那必然绕不开如何打磨文本。毕竟不是啥专业的人,读的也就是通俗小说,只要在叙事节奏、修辞技巧、用词精确这几方面有可取处,我就会觉得文笔还不错了。比如我觉得江南老贼文笔就还不错的……

免责声明:本文是五百只猴子随机打出来的,其中提到的文本仅作论据之用,不代表笔者的任何个人喜好。本文只讨论如何处理文本,叙事架构、思想内核、如何塑造人物、如何控制情绪、如何制造冲突等话题不在讨论之列,笔者读书不多,要求不要太高了罢……

节奏

句子结构

节奏是指句子的节奏、叙事的节奏。句子的节奏,是句内结构平衡,文字不冗余,能够读起来顺畅;合理地安排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滥造逻辑。
在遣词造句之外,是“叙事的节奏”。即叙事分层递进,写出层次和变化。
[quote]陵容微俯的侧影很美,修长的颈有弓一样柔美的弧度,映着窗下蓬勃盛放如红云的碧桃花略略显得有些单薄,可是这单薄很衬她柔弱而低婉的声音,清动如春水,连身上湖蓝色的八答晕春锦长衣也别有了一番妩媚而含蓄的韵致。[/quote]这段引用自常用的反面教材《甄嬛传》。

平心而论,《甄嬛传》的文笔其实高于很多网文,它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只叙事的时候比较正常,一旦写到言情,顿时就产生一大堆“生动形象”“以景衬情”的大长句。嬛嬛和皇帝在一起、其他后妃和皇帝在一起,或者嬛嬛一个人有点什么哀思的时候,总硬是要加上一些景物来衬托情感。

单独拎出两个分句:
  • 映着窗下蓬勃盛放如红云的碧桃花略略显得有些单薄
写人被桃花映衬,显得桃花浓艳而人物体态单薄。
  • 可是这单薄很衬她柔弱而低婉的声音,清动如春水
又写(人物体态的这种)单薄与人物的声音很相称(不是“衬”)。

读完我们勉强也可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情景、怎样的人物。第一句写人物体态时重心全放在“碧桃花”上,又是窗下蓬勃盛放,又是如红云,一个完整句子塞在分句里难免臃肿。第二句写声音时,在“柔弱而低婉的声音”之后,似乎还嫌不够,又加了句“清动如春水”,之后又接一个大长句,就显得很破碎。
要命的是,此段始终没写出来人物身上究竟是什么“有些单薄”、什么“清动如春水”,等于说整个人物的形象是虚的。只有碧桃花和“湖蓝色的八答晕春锦长衣”是实写。自行品鉴……
更要命的是,上面引用的一段是一句话,就一个句号。

现在尽可能保留原文信息,调整一下顺序,原因自行体会:
[quote]陵容侧影微俯,修长的颈有弓一样柔美的弧度。窗下的碧桃花蓬勃盛放,色如红云,映着她身上湖蓝色的八答晕春锦长衣,更显她身形单薄。她的声音柔弱低婉,清动如春水,别有一番妩媚而含蓄的韵致。[/quote]

断句、分句

[quote]对镜自照。长久的抑郁和病痛使我瘦得与从前判若两人,睡前换寝衣时,抬眼瞥见镜子里自己的锁骨,突兀的三排横亘在胸前。自己几乎也惊骇。心里还不信。举起右手臂,臂上的镶碎祖母绿银钏几乎能套至手肘,这副银钏做的时候便是小巧而合身,不过数月前,只能塞进一条手绢,现在看着倒是空荡荡的样子了。[/quote]仍然引用自《甄嬛传》,先来看前两句:
  • 对镜自照。长久的抑郁和病痛使我瘦得与从前判若两人,睡前换寝衣时,抬眼瞥见镜子里自己的锁骨,突兀的三排横亘在胸前。
我们暂时不讨论语病和人称的问题(以及,锁骨只有一根,三排的是肋骨)。
“对镜自照”四字单独成一句,显得有力。此后一个分句“长久的抑郁和病痛使我瘦得与从前判若两人”表达了两个句意:(我)处于长久的抑郁和病痛之中;我瘦得判若两人。
两个句意放在一个分句里面,中间没有断句,长而啰嗦,力度反而弱了,显得头重脚轻。断句放在“判若两人”后,把“对镜自照”归进此句,比原文节奏平衡一些。在中间加上逗号,分开两个语意,节奏更平衡一些:
  • 对镜自照,长久的抑郁和病痛使我瘦得与从前判若两人。
  • 对镜自照,长久的抑郁和病痛,使我瘦得与从前判若两人。
再看接下来几句:
  • 自己几乎也惊骇。心里还不信。举起右手臂,臂上的镶碎祖母绿银钏几乎能套至手肘,这副银钏做的时候便是小巧而合身,不过数月前,只能塞进一条手绢,现在看着倒是空荡荡的样子了。
前两个断句同上,短句显得力度重,后面的分句特意写“镶碎祖母绿银钏”又分散了句意,让这个“镶碎祖母绿银钏”分走了一部分“臂钏套到手肘”的力度,显得混乱。

一个比较正面的例子:
[quote]阳光中,她款款而入,黑丝长袍鼓舞不息,妖娆身姿若隐若现。腰肢扭舞之间,一个淡青色的弯角韵律地摆动。那张妖冶绝世的脸上秋波流转,浅笑吟吟,耳垂上两只小蛇卷舞曲伸,红信吞吐。万千风情,令人目眩神移,连这午后的阳光也相形暗淡无光。[/quote]引用自网文《搜神记》,写的也是美女,用词也是比较有瑕疵(“腰肢扭舞”之类的)。
此段长短句分布平衡,四字词语安排得很恰当。顺序方面由远景到特写,层次比较分明。
句子的节奏体现在结构上,句子主干分明,不要滥用修饰,降低主干的存在感。各分句作为补充描述,通过长短错落排布,造成一种“韵律感”。短句简练,节奏快,长句连贯,节奏慢。

古人写作,要考虑用字的平仄和音韵,甚至要考虑字形,这当然也是节奏的一种。《文心雕龙》:一避诡异,二省联边,三权重出,四调单复。意思是一不要用怪字难字,其次偏旁相同的字不要放在一起,三是一个句子里不要有重复的词,四是笔画字形简单和复杂的字要交替使用。我们现在不用这么严格,不过,古文仍然可以直观地体现节奏的作用:
[quote]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quote]就是这样。

叙事层次

[quote]对镜自照。长久的抑郁和病痛使我瘦得与从前判若两人,睡前换寝衣时,抬眼瞥见镜子里自己的锁骨,突兀地横亘在胸前。自己几乎也惊骇,心里还不信。举起右手臂,臂上的镶碎祖母绿银钏几乎能套至手肘,这副银钏做的时候便是小巧而合身,不过数月前,只能塞进一条手绢,现在看着倒是空荡荡的样子了。
我很久没有注视过自己,没想到瘦成这样,仿佛一朵秋风里在枝头寒颤的花,形销骨立。瘦下来是憔悴的:皮肤显出隐隐的青玉色,半透明的轻青的玉,只是没有了玉的润洁光泽,倒像是蒙了一层尘灰似的。下巴也越发的尖了,显得过去一双神采妩然的清水妙目似燃尽了火的余灰,失了灵动之气。这样的我,即使愿意出现在玄凌面前,不过是得他几分同情,见得多了,反叫他厌恶,又有多少胜算呢。[/quote]再引用一次这段,改动了部分文字。这段写的是甄嬛因为流产抑郁而消瘦,镯子松了。
一整段反反复复只是写自己消瘦了:“消瘦得与从前判若两人”直到“一双妙目似燃尽了火的余灰,失了灵动之气”,写皮肤、写镯子、写锁骨、下巴、眼睛,足写了六七遍。
但是来回表达的就是同一个内容:甄嬛因为流产抑郁而消瘦了。情感就是同一个层次:抑郁消瘦了,美貌不如从前。最后略点了一下“皇帝怎么会喜欢呢”,就结束了。

引用这段是因为,这段是从《金锁记》借鉴来的,下文是《金锁记》:
[quote]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她自己也不能相信她年轻的时候有过滚圆的胳膊。就连出了嫁之后几年,镯子里也只塞得进一条洋绉手帕。十八九岁做姑娘的时候,高高挽起了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喜欢她的有肉店里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弟兄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喜欢她,也许只是喜欢跟她开开玩笑,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们之中的一个,往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七巧挪了挪头底下的荷叶边小洋枕,凑上脸去揉擦了一下,那一面的一滴眼泪她就懒怠去揩拭,由它挂在腮上,渐渐自己干了。[/quote]这段是写曹七巧临终前回忆过去,发现自己消瘦了很多,也是镯子松了。
开头写遭到忌恨。接着写手臂消瘦,而后“自己也不能相信有过滚圆的胳膊”,转入回忆青春、回忆她没有“真心”的一生,最后转回现实。情感从讲曹七巧毁人,到自毁,到眷恋过去,感慨自己受辱和委屈,错过了男人的真心,最后只有无可奈何,任由眼泪自己干了去的这么一圈转折。

即是说在写情感的时候,或者层层递进,或者转折变化,或者干脆精炼在几句话之内。
最好不要将同一种情感翻来覆去地反复说。这样写的时候节奏是停滞的,是静态的,像一连串相似的风景照,看到第一张或许值得点头示意,看第十张的时候很难不疲惫了。本来是要写哀思的,反而写得仿佛无病呻吟。

精炼

言之有物

上文提到“精炼在几句话内”。即是说情感、信息要找到合适的时机点破,不要全程藏着。
[quote]此刻,我们穿过原野,跨过山岳,江河,密集的城市群,简陋的贫民窟,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一位93岁的老人正在死去。
他在一个不大的屋子里,床上,身体渐渐变得柔软,他用最后的力气耷拉着脑袋,脸上的表情极其怪异,不知是笑是哭,我笃定他不怕死的,不怕死的人眼里散发着一股劲,疮痍,不屑又会夹杂着几分思索。老人这辈子从未停止过思考,还年轻时,他会为了想不通的事情痛哭,对那些事情老人一点办法也没有,他被逼着痛哭。可时间一长,眼泪也流尽,世上便再也不会出现想不通的事情了,只是偶尔,他会选择几天失眠,什么事也不去做。
老人的家人为什么不在身边?家人,老人挠了挠自己的头发,这是他思考的下意识动作。这个词使得他背后一阵刺痛。不安,恐慌笼罩着他,他不愿再提。除开这次死去,老人依恋像这样静静的躺在床上,能不去过多地耗费体力从而让大脑得到充分的养分去思考。于老人而言,有目的的思考也罢,没目的的让大脑空转也罢,他起码启动了。老人对其他人说,这才是生命的意义,思想是人类生命的起点,是人类的终极追求!谈到此处他总是显得十分狂热,像灵魂着了火,陌生人不由皱了眉早早远离,就即使是朋友也变得眼神迷离,东张西望,履行朋友的义务去倾听罢。[/quote]这段是逛知乎写作区看到的。作者似乎要对我们表达一些信息,但全程莫名其妙的,他准备说些什么呢?

读完整个文本,我对里面的“93岁的老人”一无所知。信息量太少了。他要写老人在贫民窟,但全程文字没有一处表现出贫民窟的样子。他要表达老人的孤独、寻找知己而不可得的心境(作者在评论区自己说的),但是没有一处写到这些,只是一些冗杂的抒情句子,只是写“什么也不做”“没有目的地思考”。写思考,又和哲学思辨不搭边,只是一些喊口号式的“思考是人类的终极追求”。

这就是言之无物。


[quote]法典中写着,与人类相关的基因编辑技术是被禁止的。铸昼战争之时,无数英勇的士兵接受了基因改造,获得了远超一般人类的躯体素质及生存能力。在血流成河的地面战争阶段,他们用原始的方式为破军帝国,也即当时的破军都护府,挣来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其时,都护府的部队包括基因改造士兵、灵能士兵和义体士兵,他们的身上都背负着破军帝国独立前的苦难。现在,义体改造需要经过严格的程序批准,灵能人们则获准进入培养序列,只有基因编辑技术受到了全面禁止。想必,与生俱来的灵能多少还有些“天赐”的味道,为自己装上人工脊椎或螳螂义肢也是某种“自由选择”,直接修改体内的基因,则像一种野蛮的侵犯——也就是说,超过了人们能赞赏的限度。 人工子宫一类的辅助生殖技术算在“解放人权”的范畴之内,可如果直接用冻存的卵母细胞制作出自己的复制人,留待器官移植之用,则是一种对人权的破坏了。[/quote]这段引用自我自己的小说(版头那个)。
我似乎想要讲清一些设定,但是两句话糊过去了。我似乎想要讲清主角对基因编辑技术的看法,但也没有好好讲,只是用了一些模棱两可的说法。我似乎想告诉读者,这里有一盘大棋,但是下面云山雾罩,一个棋子也没看见……这就不是言之无物,而是阴阳怪气了。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想要读者读出来某些东西,我们应该找机会点一下,而不是偷懒将任务丢给读者,让他们去猜、去“自行品鉴”、去做阅读理解。

滥用修饰

首先引用一段老舍的《断魂枪》:
[quote]夜静人稀,沙子龙关好了小门,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而后,拄着枪,望着天上的群星,想起当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风。叹一口气,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又微微一笑,“不传!不传!”[/quote]这段话里,几乎没有修饰,虚词也几乎没有,只是一段白描。

再引用一段鲁迅的《铸剑》:
[quote]当最末次开炉的那一日,是怎样的骇人的景象呵!哗拉拉地腾上一道白气的时候,地面也觉得动摇。那白气到天半便变成白云,罩住了这处所,渐渐现出绯红颜色,映得一切都如桃花。我家的漆黑的炉子里,是躺着通红的两把剑。你父亲用井华水慢慢地滴下去,那剑嘶嘶地吼着,慢慢转成青色了。这样地七日七夜,就看不见了剑,仔细看时,却还在炉底里,纯青的,透明的,正像两条冰。[/quote]也是大部分都是直白的文字,只在末尾写了“两条冰”一样的剑,中间有一个“一切都如桃花”,写铸剑时候的云气,有点奇幻味。

不难发现“速度快”的时候文字是没有修饰的,关联词也比较少,只用简单的动词写出过程。而修饰,“一切都如桃花”则是会让文字的速度变慢的。

并不是每一句文字都需要修饰。如,写贫民窟中的老人:
  • 他脸上布满了皱纹,皱起来像把扇子似的。
比喻似乎还说得过去?那么加上一些:
  • 老者有气无力地耷拉着脑袋,他脸上布满了皱纹,皱起来像把扇子似的。暗淡无光的双眸中,积着淡黄的分泌物,又罩着一层白翳,雾蒙蒙如冬日放晴后的残雪,混着泥污一团一团的肮脏。
  • 小屋子的墙皮都脱落了,空气中浮着密密的尘埃,弹簧床上布满锈斑,暗红的铁锈一层一层,那是时光留下的足迹,一年,十年,如此漫长而荒芜的时光……老者有气无力地耷拉着脑袋,他脸上布满了皱纹,皱起来像把扇子似的。暗淡无光的双眸中,积着淡黄的分泌物,又罩着一层白翳,雾蒙蒙如冬日放晴后的残雪,混着泥污一团一团的肮脏。那双眸中无悲无喜,我笃定他已不怕死了,死,于某些人是永恒的黑暗,而于某些人,却是解脱也未可知呵!
……差不多可以适可而止了。

不必处处都有修饰,忙着“生动形象”,这样反而使人疲惫。修饰手法只能慎用。

比如,引用一段《如懿传》:
[quote]如懿清晰地记得,那是一个深夜。她坐在暖阁里,看着月光将糊窗的明纸染成银白的瓦上霜,帷帘淡淡的影子烙在碧纱橱上。阁内只有铜漏重复着单调的响声,一寸一寸蚕食着时光。皇帝正在专心地看着内务府送来的名册,如懿则静静地伏在绷架上一针一针将五彩的丝线化作雪白绢子上玲珑的山水花蝶。暖阁里静极了,只能听到蜡烛芯毕剥的微响和镂空梅花炭盆内红箩炭清脆的燃烧声。[/quote]这里十分的冗杂。“一寸一寸”“一针一针”云云只是把一个本来就静止的场景继续拉得无比漫长。而,这个场景的上下文并无什么特殊的事件发生。写这个无比静止的场景,并不是为了反衬下文的变化,这就是一个如懿和皇帝的日常场景。如懿绣的什么东西,用的什么器物,对情节而言没有任何的作用,就是一个道具……
总是不惜牺牲节奏,来把道具刻画得无比精细,这是舍本逐末了。
  • 如懿清晰地记得,那是一个深夜。她坐在暖阁里,月光照着窗上,碧纱橱映着帷帘的影子。阁内静极了,只有铜漏的声音。皇帝正看着内务府送来的名册,她在一旁绣花。
把所有的修饰都去掉反而会好一些。

刚刚我们提到了节奏:当我们把所有的修饰都去掉的时候,就只剩下了节奏。
这即是说为什么只能慎用修饰。我们可以用节奏控制文字的起伏,滥用修饰可能会影响节奏,导致冗杂。有时,为了避免冗杂,我们不得不把虚词都扑杀掉。这些虚词是没有表意的,只是卡一下句子的节奏、削弱一下词语的力度,导致节奏拖沓。
  • 加之斯卡蒂在回绝他人时的冷言冷语,以及她在战场上略显残酷的形象,干员间流传起了稍显妖魔化斯卡蒂的故事。
这就是一句屁话。

这一段引用自《长夜余火》:
[quote]“安全部”是公司所有部门里最不安全的一个,每年的员工死亡率是其他部门加起来的几倍。这是因为他们负责着许多对外行动,包括但不限于押送大宗物资通过荒野、与入侵势力范围的人或者迁徙到这边的怪物群战斗、守卫地下大楼之外的哨所、深入荒野寻找旧世界遗迹、保护科考团队完成相应计划。
这就导致“安全部”的员工时常得面对污染、疾病、怪物、无心者和枪林弹雨,有人受伤,染病,出现畸变,乃至死亡,在所难免。[/quote]网络小说为了把故事赶快讲出来,可能不会仔细斟酌哪些字是冗余的。如此段存在一些“这是因为……”“这就导致……”的口语式口头禅,表达失于精致。
[quote]“安全部”并不安全,反而是最危险的,它的员工伤亡率几倍于其他部门。
他们负责许多对外行动,押送物资、守卫哨所、寻找遗迹、保护科考团队,每一项都意味着要与入侵者或怪物群战斗。
这些危险的工作,使得员工们必须面对污染、疾病、枪弹、怪物与无心者的威胁;受伤、染病、畸变,乃至死亡,这些风险在所难免。[/quote]到了这里,我们会发现所谓“精炼”的问题,其实还是节奏的问题。
节奏的不同,让一段文本产生“顺滑”、“生涩”、“流水账”、“读起来累”等等观感,而句子字数的多少,句式的不同,用词的平仄,分段的位置,标点符号,都会影响节奏。
我们不应该为了描写得更华丽、为了给读者讲清楚、为了塞进去自己的一段骚话等等原因而牺牲节奏;中文是非常自由的语言,总有些更合适的做法。

准确

表意

写到最后一部分,也就是到底我们要使用哪些词汇的部分,就更像一个“我爱怎样便怎样”的玄学问题了。

第一要紧事,就是明白自己所写的每一个词是什么意思,最起码不要瞎写。
小X书上面的文案,粉底软糯,高光软糯,裙子软糯,衣服软糯,颜色软糯,吃的软糯,性格软糯……万物皆可软糯。
  • 寂静之中惟见光影的离合辗转在平金砖地上落下深深浅浅的蒙昧。(我也忘了是《甄嬛传》还是《如懿传》还是《香蜜》,我为啥要天天看女频!)
“离合”,“辗转”,“蒙昧”指的是什么?如果重写一遍同样的场景,我们会怎么写?
  • 他吃得很快,喉节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棋王》)
此句里的动词,“缩”、“绷”、“抹”,换成其他的词会有什么效果?“轻轻地放进嘴里”、“拈进嘴里”,有什么区别?

第二,词语自带意境。
  • 她脸上满是笑意。
  • 她脸上漾出笑意。
  • 她脸上凝着笑意。
这只是比较明显的例子。如“谁都能打”强调的是本事大,“谁都敢打”强调的就是爱惹事。
更细微的差异如“中了乱枪而死”和“被乱枪打死”的区别,“确实没有”和“的确没有”的区别,如本文标题的“这多半没什么用”和“这多半是没什么用的”的区别。词语能帮助我们将一个事物讲得更清楚,也可以调整细微处的节奏。

第三,作者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想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写,我该怎么写,我还能怎么写,我是不是非这么写不可”。
前文一直说字词,但字词只是此问题中的一小部分。作者不必非得用生僻词或者文言词,也不必非得追求“质朴率真”。更不必盲目追求“简洁”,而把所有的描写和表现,把那些应该由导演和演员做的事情,全部丢给读者的脑洞。
作者要做的是从众多的“表达”里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关于这一点,现代诗是最敏锐的一批文字。我的孤独、你的孤独、一条狗的孤独,它们之间是不同的。

引用两段现代诗,以更直观地体现表达的不同:
[quote]当灯光串起雨滴
缀饰在你肩头
闪着光,又滚落在地
你说,不
口气如此坚决
可微笑却泄露了内心的秘密
(北岛《雨夜》)[/quote][quote]我请求:
下一场雨
清洗我的骨头
我的眼睛合上
我请求:

雨是一生的过错
雨是悲欢离合
(海子《我请求:雨》)[/quote]

意境

上文说,词语自带意境。更多时候,我们是用修辞、用描写来自造一个意境。
意境应当与叙事、与人物相配,比如,把期末考试到了比作“审判日降临”显然就是举轻若重了。但对于一个中学生,平时偷懒贪玩,学习全靠作弊糊弄,到了高考,被中国人称为“决定一生命运的考试”——写“审判日降临”又合情合理了。

又如写军训时,在烈日下训练一天,很疲惫。
写“双腿如同灌了铅似的”——可以,但是这个修饰过于常见了;“双腿如被滚烫的枷锁拴着”——比上句多了些力度;“地上每一颗沙粒都像有了沉重的引力,拖着酸软的双腿”——略显夸张;“像有一群眼孔冒火的骷髅,用枯瘦的手臂死死抱住我的双腿,脚底黏着地面,几乎无法抬起”——就大可不必。反倒不如双腿像“食堂里的烂粉条”更对应情境。
[quote]但苏雨晴却又形容不出来到底有多好吃,顶多是用什么‘皮薄馅大’、‘玲珑剔透’、‘满口生津’之类的俗套成语来形容一下吧,反正就是特别特别的好吃,比沙县里的饺子要好吃好几倍。[/quote]本段引用自《药娘的天空》,写吃饺子。看得出作者词汇量不大,写好吃只会“特别特别地好吃”,无什么意境,也不写什么感官体验,然后说那几个四字词语俗套。

几个四字词语是用惯了的熟语,直接用起来失于偷懒。但是为了刻画一个文化程度比较低的角色,写他“形容不出来到底有多好吃,只会写四字词语”,就未免拙劣。这实在并不是角色“形容不出来”,而是作者形容不出来,只会写四字词语。
因为,角色再没词汇量,他也对食物本身的色香味有感知的,写感官比挖空心思去想些新奇修饰要好得多,如金庸写吃:
  • 煮饭烧菜是石破天生平最拿手之事,片刻间将两尾鱼煎熬得微焦,一锅白米饭更是煮得热烘烘、香喷喷地。
并无什么“饿了很久,突然吃到美味”之类的心理加成,纯写食物香气四溢,已经很够了;这是《侠客行》里石破天吃鱼,石破天是一个非常质朴纯真的角色,或者换句话说,“没什么文化”,故形容得非常朴实。

又如《射雕英雄传》黄蓉的菜,精致无比:
  • 黄蓉笑盈盈地托了一只木盘出来,放在桌上,盘中三碗白米饭,一只酒杯,另有两大碗菜。郭靖只觉得甜香扑鼻,说不出的舒服受用。只见一碗是炙牛肉条,只不过香气浓郁,尚不见有何特异,另一碗却是碧绿的清汤中浮着数十颗殷红的樱桃,又飘着七八片粉红色的花瓣,底下衬着笋丁子,红、白、绿三色辉映,鲜艳夺目,汤中泛出荷叶的清香,想来这清汤是以荷叶熬成的了。
这就是说修饰要与环境、情节相宜,与角色的身份背景相配,又与作者要表现的情感相配。

为什么鲁迅写观看死刑的群众“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是好的?
第一,贴切。
第二,原文写乡镇平民,鸭子是他们环境中常见的东西,以鸭子作比喻,合适。
第三,作者对这些人的态度是讽刺的,因而这个被捏住的鸭子的比喻,是写滑稽的样貌,又是写混沌愚昧的状态。
杨二嫂“像细脚伶仃的圆规”可以,写林黛玉像圆规就不免格格不入了,尽管林黛玉的腿应该也挺细的。
一来林黛玉的时代没有圆规,二来说像一条圆规也丝毫不美,不是用来形容绛珠仙子的。“合适”大概就是这样。
(极端一点的如有些人写西幻连沙发啤酒这类音译词也不许出现,要改成软椅和麦酒。中国式人名更加不准出现,因为这样就不西幻了,见仁见智吧……)

继续说吃水饺。这段话是在知乎看到的,答主引用这段话说文笔拙劣。倒也罢了,然后我在评论区看到了这样一段,似乎是评论者想重写:
  • 缺了一角的水饺躺在瓷碗里,筷子卡在汤间。舌蕾翻动着,有一股凉风在胸口绕了几个圈圈,随后裹着些苦涩冷暖,嚼烂在口中,顺着喉咙滑下,闷在心间。
写怎么嚼烂、怎么咽下,其实就是写出了一种感官的体验,以至看到这些文字就能想到嚼烂食物咽下的感觉。不可谓不细致——但是这和“好吃”又有什么关系呢?把食物怎么从嘴里嚼烂写得一清二楚,水饺细致到“缺了一角”,没有任何的意义。食物不会因为多加了这些修饰就天然变得好吃,反而偏了。

好比写情色情节,略写一点官能,如古龙的“莹白如玉的修长玉腿”,营造一个朦胧的气氛就可以写出美感,把器官怎么运动、汁液怎么涌出写得一清二楚,就成了手枪文了。

再看下文:
  • 木耳的醇厚,火一般地炙烤着鲜葱与肉汁,三两口工夫就能嚼明白的滋味,她却品了三年。厨子的手艺没什么长进,汤中却有五味杂陈,外街的吆喝声悠然入耳,卖货郎换了新人。都觉美食平淡,佳人光鲜,苏宇晴此刻却只想做那街边琉璃的彩灯,或是天上的明月,淡淡地映衬人间烟火。
下文更要命了……木耳是“醇厚”又是“火一般地炙烤”,食物直接从“满口生津”变成“五味杂陈”、“美食平淡”了,又说主角心里只想远离世俗——这和原文讲的情绪已经完全不对路了。
即是说考虑一个修饰“是否合适”的时候,除了“是否与情境合适”,还要考虑“是否与表达目的合适”。原文要写水饺好吃,这个改文反而莫名其妙,掺杂了很多感慨,情感飘着不知所云,反而不如“特别特别好吃”、“比沙县还好吃”真挚了。

本来没有看过这本书,现在拜和潭友讨论所赐,看了100多章,其实还蛮能共情的,哈哈。

技巧

最后来说一说修辞的技巧。上节中写了不少食物,是在说文字可以表达出一种官能。即,写出感官的体验。写感官可以使文字的力度更强烈,比如写“十分鲜美”还没什么,“鲜得连舌头也吞进了肚里去”就很强烈了。
再说利用不同的官能制造修辞。

修辞的目的仍然是准确,准确地形容一种事物、或一种感觉到底是什么样的。

这里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技巧来联通不同的感官,产生一种更精确的印象。

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夜色是视觉所见,凉水是触觉。

又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也是兼有听觉和视觉,形容琵琶的声音。
  • 说话又快又脆,像钢刀削萝卜片。(《围城》)
削萝卜片是视觉,说话是听觉。读出来立刻就有了一种印象。这种印象是通过读到“削萝卜片”唤醒读者的视觉呈现的。现实中只听到人说话,就没有这种印象。退一步说,同是说话又快又脆,钢刀削萝卜、碎冰碰杯子、雨点敲屋顶又是不一样的印象。

这就是利用感官制造修辞的作用,其实还是为了表现一个精确的形象。


除了利用感官,色彩强烈的修辞常常是充满反差的,如以动态形容静态:
  •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塘月色》)
  • 从太阳上流出很多金色的河流,在暗暗的天顶上流动。(《变形记》)
这种色彩里可以含着角色情绪,如:
  • 薇龙那天穿着一件磁青薄绸旗袍,给他那双绿眼睛一看,她觉得她的手臂像热腾腾的牛奶似的,从青色的壶里倒了出来,管也管不住,整个的自己全泼出来了。(《第一炉香》)

用实写虚——很多东西是“虚”的,不能被感官所捕捉。于是作者用修辞将这种“虚”的东西传达给读者,按王国维的说法就是用不隔的词语写隔的东西。如角色心中的细微思绪:
  • 内心的土壤开始塌陷,像是八月里浸满雨水的山坡上,一棵树蔓延出新的根系。一块又一块的泥土分崩离析,渐渐露出土地深处的秘密。而同样浸满雨水的,还有缓慢起伏的胸腔,像是吸满水的海绵,用手按一下都会压出一大片的水渍。
此段节选自《夏至未至》(稍微改动了一下用词)。

郭敬明的文笔经常是反面教材,不过单句摘出来也经常有一些不错的修辞,如此段中用树木生根、土壤开裂形容青春少女的情感萌动,又用“胸腔像吸满水的海绵”形容一种淡淡的忧伤。其实是很细腻的,很多作者反而没有这么懂少女。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有一个类似的说法:
  • 他们之间的地板有一种心照不宣的快乐仿佛要破地萌出,她得用脚踩紧地面才行。
写思琪和李国华之间的秘密,这种秘密虽然是“快乐的”,但是又是不可宣之于口的。因此她必须压制住这种“快乐”。更多了一番层次。


或者以有形之物比喻角色看不见、摸不着的心境:
  • 她不是笼子里的鸟。笼子里的鸟,开了笼,还会飞出来。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茉莉香片》)
或者构建一个角色的印象:
  • 他就算着急,又有什么用,胡铁花那比烈火还烈,比野马还野,比骡子还拗的脾气,他难道了解得还不清楚。(《楚留香传奇》)


修辞是“修饰文辞”。普通人可以先想想自己准备形容什么,先用不加修饰的语句写出来。嫌色彩弱、力度轻、情感淡、或嫌讲起来冗长啰嗦,就用其他意象、用拟人、用通感。排比是不好的修辞,但比喻是好的(自行品鉴!)。实在想不出怎么修饰,就把名词动词用清楚。毕竟表意准确是最要紧的,修辞精美是最不要紧的。



读别人的文字很容易,实践起来甚难。说到这里,废话已说了不少,最后想略提两句方法论,博诸位一笑。
  • 慎用修辞。想要用一个修辞的时候,把最先想到的一个修辞否决,再想第二个修辞,思考是否精确,甚至再想第三个。
  • 少用虚词。也就是少用虽然但是即使也然而尽管之类的逻辑关联词。这些可以帮助我们制造逻辑关系,但并不表达任何的语义。如果都删了对行文也没有影响,那就都删了。
  • 不要偷懒。不要老是借鉴现成的表达,哪怕是经典的熟语、伟大的诗词也一样。这未经加工也未经思考过,只是“有人这么用便用了”。这样一来,文字不是自己的东西,只是借自己的口讲出别人的东西——还是不要当这样的传声筒吧。
推敲节奏和思考修辞是否准确都是水磨工夫,我个人一直是支持反复增删、反复打磨以使文字更精巧的。我觉得(尽管我没什么发言权),网文作者的前三万字需要好好打磨,再精巧的故事,再宏大的设定,没有文笔一样看不下去。
我们不应停下精益求精的脚步——法乎其上得其中,法乎其中得其下,写作是老天赏饭,每一位天才都是捧着打磨到无可挑剔的器具才接到了这碗饭。我们手里只有一堆土块,却说自己已经有了一个碗,只是老天赏的饭不够多罢了;哪有这样的事情呢。
💚e./mail💚-avatar

💚e./mail💚

牛,太牛了!
ALANNN-avatar

ALANNN

讲得好。
Kibishi-avatar

Kibishi

[quote]陵容侧影微俯,修长的颈有弓一样柔美的弧度。窗下的碧桃花蓬勃盛放,色如红云,映着她身上湖蓝色的八答晕春锦长衣,更显她身形单薄。她的声音柔弱低婉,清动如春水,别有一番妩媚而含蓄的韵致。[/quote]楼主认为“重复用词”怎么处理比较好呢?
像我引用的这段,三个“她”靠得有点近。我有时候自己读着变扭,就把一些人称代词换成人名,一些换成“少女”“女子”之类的代称,还有一些换成“对方”之类的,来回换着用。
但其他人读了又往往觉得很混乱,说还不如全部用人名和“她他”,也没拗口到哪里去……
KingDJMAX-avatar

KingDJMAX

仔细读完了,为了证明这一点,我指出,细脚伶仃的圆规并不是描写祥林嫂的。而作为能干的女佣,也不该是用细脚伶仃来描写的。
Bestcourt-avatar

Bestcourt

[quote][pid=548886361,28446979,1]Reply[/pid] Post by [uid=1678189]wybk[/uid] (2021-09-10 12:32):

仔细读完了,为了证明这一点,我指出,细脚伶仃的圆规并不是描写祥林嫂的。而作为能干的女佣,也不该是用细脚伶仃来描写的。[/quote]哦,笔误了,是杨二嫂,草
Bestcourt-avatar

Bestcourt

[quote][pid=548883969,28446979,1]Reply[/pid] Post by [uid=2300383]anhunqu1[/uid] (2021-09-10 12:24):

楼主认为“重复用词”怎么处理比较好呢?
像我引用的这段,三个“她”靠得有点近。我有时候自己读着变扭,就把一些人称代词换成人名,一些换成“少女”“女子”之类的代称,还有一些换成“对方”之类的,来回换着用。
但其他人读了又往往觉得很混乱,说还不如全部用人名和“她他”,也没拗口到哪里去……[/quote]可以删了或者调整一下顺序不用人称,你引用的这段我在底下有一个修改版……
(其实我觉得“她的声音”一句也可以不写,反正安陵容也没说话,这样就只有一个“她”了,问题消失了)

其他的我也觉得直接用他她它就行了,改成“对方”“女孩”之类的指代感觉好像有点翻译腔(?)
brvndvnwvlf-avatar

brvndvnwvlf

怎么感觉滕王阁序把其他都吊起来打
Frixle-avatar

Frixle

奈何自己没文化[s:ac:衰]

只能对楼主说一句流弊[s:ac:赞同]
Bestcourt-avatar

Bestcourt

Reply to [pid=548915080,28446979,1]Reply[/pid] Post by [uid=34348940]故雨霜影201412[/uid] (2021-09-10 14:11)
事本版版主,我要合影(?
Ghost hunter115-avatar

Ghost hunter115

说白了其实就是:语境、语感、节奏三样。
当然,对于人均凝脂玉肤,大白兔乱窜的网络作品而言要求也太高了。[s:ac:哭笑]
Killer_Rick4-avatar

Killer_Rick4

Reply to [pid=548883969,28446979,1]Reply[/pid] Post by [uid=2300383]anhunqu1[/uid] (2021-09-10 12:24)
全部用人名和第三人称代词是没问题的,但就是得注意一下排布。

重复用词有一个潜在的条件是,一个长句,或者一系列短句全都在写同一样事物,同一个人,这就很难避免他他他,她她她,它它它。就像您引用的这句一样,几个短句,全都在描写安陵容

[quote]1陵容侧影微俯,修长的颈有弓一样柔美的弧度。[这句没毛病]

2窗下的碧桃花蓬勃盛放,色如红云,映着身上湖蓝色的八答晕春锦长衣,更显身形单薄。[这句出现了两个“她”]

3的声音柔弱低婉,清动如春水,别有一番妩媚而含蓄的韵致。[这句也没毛病][/quote]这句里面,开头一个“陵容”,这是没问题的,总得让读者知道这句子描写的是谁。但后面连着三个“她”,其中两个“她”落在了同一个句子里。“更显身形单薄”这句里面的“她”是可以删去的。因为本句前半段已经有了一个“她”,这个“她”之前的一句点明了句子描写“安陵容”,这里不必再强调一次是“她”身影单薄。如果删去第2句里的第1个“她”,那就又陷于“两个她连在一起”的尴尬了。

那么在句子2里面,描写了“她”的衣着,随后再带一段对身形的描写,再接对声音的描写,就把两个连续的“她”给错开了,您说的三个“她”连在一起很别扭的感觉就被削弱了。

放个对比:

[quote]陵容[/b]侧影微俯,修长的颈有弓一样柔美的弧度。窗下的碧桃花蓬勃盛放,色如红云,映着她身上湖蓝色的八答晕春锦长衣,更显身形单薄。她的声音柔弱低婉,清动如春水,别有一番妩媚而含蓄的韵致。[/quote]
Bestcourt-avatar

Bestcourt

Reply to [pid=548917937,28446979,1]Reply[/pid] Post by [uid=62639379]机灵体[/uid] (2021-09-10 14:21)

这个么……其实我也无意讨论网文(狭义)该怎么样,因为一来我读得不多,二来我写得不怎么样,三来就像加粗那句话说的,网文似乎是有它自己一套标准,和文笔什么的没多大关系……自由心证就行了[s:ac:哭笑]
Antix-avatar

Antix

总算过审了。
yothatskb-avatar

yothatskb

今天看过最好的帖子
Nato143201-avatar

Nato143201

对[文笔]这个概念表达很好,可以终结书院中的讨论。

不过我还是想看到一个终极体系,完美解释文字表达所有问题,就像欧几里得的公理那样
Bestcourt-avatar

Bestcourt

Reply to [pid=548950597,28446979,1]Reply[/pid] Post by [uid=15119895]xxxllz[/uid] (2021-09-10 16:09)
虽然我有很多批话可以反驳你,比如:文学创作和数学是两回事。不像数学和人的思想压根没什么关系,文学创作脱离不开人,它永远是主观的,学术界的地位、或者它的历史,或者甚至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都不够“客观”,包括文笔这种表面上的东西都是无法标准化的,“我这样写,就是好的,他那样写,就是坏的”——我们最经常讲的就是“合适”,做出一个表达是不是合适以及要不要合适的主体还是作者自己,是作者自己的创作目标及思想。你可以看看现在的先锋文学,回来你就会发现这篇帖子写得根本就是一些狗屎。创作目标是多元化的,思想是无法复制的,每一个思想都有一个独特的表达,这就决定了它是不可被抽象成公理的;但凡好一点的作家创作目标都不会是为了获得更好的评价、更多的钱或者其他什么可以用好坏或者对错或者打分来衡量的玩意。人们任何一个试图提炼“公理”、“共性”的尝试都无关紧要且毫无价值,大众只是看到了大众自身对作品的评价,却忽略了作者与作者之间巨大的差异——文学创作不符合经济社会的规律,试图将其标准化的行为是对文学创作的一个可怕的误解。

但现在是你想要公理嘛,那我觉得公理应该就是:写他妈的。
Vortexi-avatar

Vortexi

woc
先收藏了。
Tyzer-avatar

Tyzer

先收藏,晚点看
Fusion-avatar

Fusion

文笔是一个偷懒的说法,或者说是一个由于讨论需要而不得不简化的概念。
我曾经思考该如何形容一个人文章写得好,是不是好文章都有规律可循。后来这两个问题分别有两个答案,好文章当然是有规律可循的,但是好文章的好却没有什么规律或者说定式。不是说像数学公式那样,你代入一个数再代入一个数然后根据某种规则的运行就能得到特定结果,文学不是这种东西。
文学是文字的艺术,文学的本质除了字符和空格以外什么都没有,太简单了。这话说得挺大的,但是我现在认为是这样。
问题就在于艺术是什么,以前我认为是表达,后来我认为是探索,现在我觉得艺术就是展现人的精神世界。所以文学就是用文字展现人的精神世界(而且表达和探索都能蕴含在这里),很简单又常见的说法,但这个东西你自己想出来和从别人那里看来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精神贫瘠的人很难写出好文章,精神不贫瘠但表达不佳的人也很难写出好文章,精神不贫瘠表达又出色的能够写出好文章,精神不贫瘠、表达又出色且具有探索的热情与能力的,能写出文学意义上的好文章。
根据这些思考,我想了一个词,叫做笔商。这个概念仿照了情商和智商的造词法,他的意思我觉得可以理解为某人下笔时相对于其他人下笔时思考程度的深浅。有点莫名其妙,这个概念我想出来后没有怎么用过也没有继续延展。
我实际想表达的是“文笔好”就是下笔时作者懂得如何写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并且将这种效果成功传达给了读者。这一来要求作者懂得自己,二来要求作者懂得表达,三来要求作者懂得读者(这条倒是非必需,因为好的文字读者自己便会懂它)。这实在是说易行难,懂得道理和践行于纸上的距离又何其远哉。
我想了很多,有时候感觉摸到了文学的门槛,但是人永远是知道得越多不知道得便随着增多,后来也不太想了,想再多也不如动笔写。生活、思考、写作,有些人的一生也只有这么三件事要做,文学的世界实在是很庞大,真要说到头儿了只能说到了作者自己的头儿,文学是没有尽头的,因为人的生活总会参差地延续下去,从我到你,从你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