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umpling ♥
2021-07-15T14:12:51+00:00
发个主题帖跟踪一下比亚迪的基本面,探讨一下比亚迪该值多少钱。把自己的思路用文字写下来,思考的更深入一点。
发现再怎么按计算器,2023年估值也就8600亿元,就这样吧,不再深入分析了。没大的调整就不再加仓了。
主要分成以下部分:
1、导言及导航。--已更新
2、2020年报部分数据解读--已更新
3、估值-分部估值法--已更新
3.1动力电池估值--已更新
3.2新能源乘用车估值--已更新
3.3 比亚迪电子、比亚迪半导体及新能源商用车估值--已更新
4、券商纪要20210330[来源:雪球]--已更新
5、券商纪要20210623[来源:雪球]--已更新
6、券商纪要20210701[来源:雪球]--已更新
7、下半年乘用车销量预测--已更新
8、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产量预测。--已更新
9、券商纪要20210721[来源:雪球]--已更新
其实我一直在等比亚迪回调,我好再加一点,然后就是等
3.1动力电池估值
待参考资料:
来自首席商业评论
2020年12月,中航锂电Pre-A轮融资超60亿元(红杉资本、刘晓丹、小米产业基金等投资),上一轮投后估值约为150亿元,目前正在进行新一轮百亿融资,投前估值500亿元。
今年上半年,蜂巢能源完成一轮30亿元以上的融资,得到IDG等一线机构的支持。目前,仍在进行新一轮融资,规模为40-50亿,估值从全年的100多亿变为300多亿。
4、券商纪要20210330 ...
4、券商纪要20210330
主题:比亚迪20年报会议20210330
嘉宾:比亚迪总裁王传福、比亚迪电子CEO
时间:2021年3月30日
摘要
2020年财务数据:2020年集团整体收入1565.98亿元,汽车业务占比54%,手机业务占比38%,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占比8%。集团毛利303亿元,同比上升45.80%,毛利率上升了3.08pct,19.38%,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42.34亿元,每股盈利1.47元。
2021年Q1利润环比增速受影响的原因:1)为实现从三元向刀片电池的全面转变,Q1在清理三元的库存;2)DMI超级混动的推出大受市场欢迎,影响了燃油车的订单,而目前DMI的产能有限,订单尚未转化为利润,盈利潜力到三四季度才会释放;3)2月份受春节假期影响,汉的销量下降到五千多。
车型规划:
D1:与滴滴出行合作打造的全球首款定制的网约车,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公共出行逐步恢复,D1的推出有望给本集团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汉:搭载刀片电池解决安全性痛点,碳化硅实现了百公里加速3.9秒的极致性能,加上豪华的内饰、全新的外观设计和优秀的服务,有效提升品牌力。
DMI:累计订单超过5w台,交付压力大,瓶颈仍然在刀片电池的产能上,三月份有三千台的产能4月份达到6千,5月份达到1w2,逐步爬到12月的8w。
动力电池:今年投资大概200亿,大部分集中于电池产能和超级混动上。
芯片是否紧张:汽车芯片短缺是由于MCU的产能被手机挤占,但比亚迪第一有一部分储备,第二自己也做一部分芯片,第三作为整车厂在购买半导体时有较大的话语权,第四每一套解决方案都有几种芯片,可以做快速解决和布局。因此这一轮芯片的影响对比亚迪来说很小。
电池业务分拆:集团旗下子公司,只要成熟,即可分拆,没有限制。市场化的1.0版本是把产品卖出去,而2.0版本是把公司以好的价格卖出去,一次激励员工和团队的积极性。
正文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公司以消费者为核心,持续创新,全球销量稳居前列。燃油汽车凭借外观、内饰设计和优秀的产品竞争力,销量和市场占有率双双逆势增长。在电子业务方面,比亚迪电子不断拓宽市场领域,导入战略新客户,新一轮增长蓄势待发。在轨道业务领域,公司云巴业务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云轨项目在海外发展势头良好。在集团战略方面,公司采用了互相包容、互利共赢的战略,公司先后入股了华大北斗,阿特斯及湖南裕能等产业链核心公司,通过产业投资打造合作生态圈。在资本运作方面,公司积极推进市场化战略布局,完成了比亚迪半导体引战工作,后续分拆上市工作稳步进行中。在2021年一月份,公司完成了三百亿港币H股闪电配售,成为过去十年里亚洲汽车行业最大的汽车融资项目,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有史以来的最大的股票发行项目,也是香港历史上最大的非金融企业新股配售,同时,比亚迪肩负企业社会责任,积极援产口罩、消毒液等抗疫物资,公司凭借强大的设备制造和资源整合能力,迅速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口罩生产商,未来比亚迪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股东、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王传福先生:
2020年集团整体收入1565.98亿元,毛利303亿元,同比上升45.80%,毛利率19.38%,上升了3.08pct,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42.34亿元,每股盈利1.47元,董事会建议派发末期股息含税每股0.148元。营业分布:旗下集团3块业务,汽车、汽车相关产品、其他产品由2019年的50%上升到54%,手机部件、组装及其他产品的占比由2019的42%下降到38%,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与2019年基本持平。
2020年在新能源汽车全面发展的全面浪潮中,国内新能源汽车全年产销实现了逆势增长,本集团售价在20w以上的车型占比大幅提升,助力本集团新能源汽车销量稳居世界前列,汽车、汽车相关产品、其他产品收入同比上升到32.76%,839.93亿元,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上升至120.88亿元,手机部件、组装、其他产品方面,集团市场占有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收入约600亿元。
截至2020年12月31日,集团净资产644亿元,总资产2010.17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8%,流动比率为1.05,年内应收款周转天数和存货周转天数分别为139天和83天。受到疫情冲击,全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2522.5万辆和2531.1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和1.9%。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实现了逆势增长,全年产销分别完成136.6万辆和136.7万辆,同比增长7.5%和10.9%。
在新能源全面发展的浪潮中,随着国内疫情得到稳定控制,年内新能源汽车销量逐渐回暖,产销环比持续改善。12月份新能源汽车创下历史新高,其中纯电汽车和插电混动汽车销量分别为111.6万辆和25.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4.9%和8.7%,在政策支持方面,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延续到2022年底,明确了未来两年新能源汽车政策的平稳退出,巩固了行业稳步发展,进一步推进了行业的市场化发展。另一方面,双积分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加速了汽车行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在11月发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在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要达到20%的目标,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为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此外随着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和实施,进一步加速了能源结构转型,推动供给侧和需求侧的革命。
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集团以深厚的技术为底蕴、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车型,并在品牌高端化的道路上稳扎稳打、持续发力,年内推出旗舰车型汉和旗舰改款SUV唐,公司在售价20w以上的车型占比大幅提升,汉从7月份以来,销量逐级攀高,成为中国汽车工业月销售量破万的高端c级车,助力集团品牌形象持续提升,汉是全球首款搭载本集团新一代电子产品刀片电池的车型。刀片电池于年内3月发布,具备超级安全、超级寿命、超级续航、超级强度、超级动力、超级定位性能六大技术创新,其安全性重新定义了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标杆,并在智能化方面全面升级,给消费者带来更加丰富、便捷的用车体验。
年内本集团与滴滴出行合作打造的全球首款定制的网约车D1于11月发布,D1在电动车和共享出行上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是基于滴滴出行平台上的5.5亿乘客和大量司机的需求数据打造的智能出行的新物种。2020年本集团电动大巴的销量实现逆势增长,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超过了20%。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回顾年内,重庆璧山、深圳坪山云轨项目也有突破性进展,同时云轨项目于2020年签订了巴西名城沙瓦多、圣保罗的项目合同。
2020年比亚迪全面步入市场化发展的新阶段,比亚迪半导体分拆上市是市场化战略布局的重要里程碑,目前完成了内部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和股份改造的相关工作,也已经被授权启动分拆上市前期筹备工作。比亚迪年内与丰田成立了比亚迪丰田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与日野自动车、株式会社有限公司签订了商业联盟协议,共同开发纯电动商用车和乘用车,促进其在全球的普及,助力低碳社会的早日实现。
年内入股了深圳华大百斗、阿斯特、湖南裕能等公司,我们对光伏产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比亚迪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代表,依托公司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制造能力,完成了三天出图纸、七天造出口罩机、十天出产品的壮举。在全面保证国内抗疫物资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助力全球抗疫、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目前比亚迪生产的防疫物资已经运达全球超过70个国家和地区,获得来自海内外的广泛赞誉。
比亚迪牢牢掌控了包括电机、电控、电磁和半导体等核心技术,2021年1月份正式发布了品牌的全新标识,表达了比亚迪汽车愿意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用户和伙伴彼此链接,共同探索在智能化时代汽车产品和服务的新业态,共建新价值的汽车品牌。同时比亚迪推陈出新,通过刀片电池和DMI超级混动,加速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平价时代的到来,推动汽车全面电动化。在城市里面,比亚迪正式推出了三款车型,包括秦plusDMI、宋plusDMI、唐DMI,DMI搭载了超级电混系统,是以电为主的混动技术,带给消费者超低能耗、精密平顺、卓越动力的电池体验,油耗可做到每百公里3.8升,可油可点,综合里程突破1200km,百公里加速比同级别燃油车快2-3秒,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的消费体验。汉以后,本集团新能源汽车将逐步切换成刀片电池,我们在2021年1月11号发布超级混动之后,3月8号上市秦plusDMI之后,市场反响巨大。我们秦plus和宋plus上市前接到大量订单,累计订单已经超过5w以上,现在交付压力偏大,订单超预期,集团也在加大超级混动的零部件的供给,目前主要瓶颈还是在电池上。公司预计在今年第四季度用于超级混动专用电池的产能可以提到单月突破8w,意味着今年年底在12月份我们的超级混动产量可以达到月销8w台,来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我们3月份三千台,4月份达到6千,5月份达到1w2,逐步爬到12月的8w。
比亚迪一直坚持纯电和插电两条腿走路,纯电针对家庭第二部车、第三部车,特别是搭载刀片电池这种超级安全的车,满足换购或者增购的需求。但是中国仍然有三分之二的家庭还属于无车家庭,对于他们要购买的第一台车,其实纯电动还有很大压力,但如果用插电混动,油耗做到全球最低,我们开发了一个1.5L的骁云的发动机,创造了发动机里面热效率最高,42.4,在这样的价值下面,我们的秦plus,拿下了即使在亏电状态下,百公里能耗仍然低于3.8L,这一系列技术让我们在这个细分的插电混动市场上获得了很好的反响,我们有一系列的产品,在今年12月份达到月销8w的时候,我们有大量的车型来满足市场的需求。我们超级混动的价格,基本和燃油车购置同价,实物更省,让广大燃油车消费者用上电动车,用上新能源车。新能源车,特别是纯电动车,我们的关注点在安全,五年前大家最关注续航里程,今天却是安全,谁能解决这个痛点,谁就能获得订单。比亚迪这时候推出了超安全的刀片电池,把电动车的自燃从新能源车的字典里彻底删除,开发出全球最安全的电动车。去年开发出汉,今年三四月份全面切换刀片,在三元切换刀片的过程中可能有一些调整、库存、转换上的困难,但我们从四月份开始,比亚迪全系所有纯电动车都搭载刀片电池,我们把比亚迪真正实验的标准应用到比亚迪乘用车整车设计里面去,让安全成为比亚迪设计里面的首要追求。我们希望我们搭载刀片电池的全系电动车给行业确定一个很好的示范,解决消费者对安全的担心,解决这个痛点,让行业走上更健康、更稳健的道路。
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公共出行逐步恢复,D1的推出有望给本集团带来新的增长动力。在纯电动大巴领域,比亚迪作为全球率先提出城市公交电动化战略的企业,以高品质的新能源汽车为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提供绿色环保的解决方案,并以显著的环保效应和可靠的环保品质赢得了市场的额赞誉。在轨道交通领域,云轨和云巴作为低成本城市轨道交通解决方案,拥有庞大的 市场需求,随着新基建加速发展,本集团将持续推动新的发展,预计这项业务将给本集团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在市场化布局方面,比亚迪后续的分拆上市,将有利于比亚迪进一步提升多渠道融资能力,通过加强资源整合能力和产品研发能力,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充分利用国内资本市场的资源,把握市场发展机遇,为成为高效、智能集成的半导体企业打下了基础,本集团将着力培育更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子公司,并实现市场化运营,释放比亚迪下属的业务能力,提升本集团的整体价值。
在汽车智能化方面,集团投资地平线,完成了向产业下游再进一步的投资布局,比亚迪依靠自身深厚芯片、智能化技术的沉淀,与地平线强强联合,共同推进科技研发层面的纵深探索。2021年1月份集团完成了1.33亿新股H股配售,本次近300亿港币的H股闪电配售,吸引了全球众多投资机构的参与,本次融资将显著增强公司资本实力,为公司加码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和动力电池等领域提供资金支持,助力公司实现快速增长。
二次充电电池和光伏产业业务板块:
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球消费类电子产品消费承压,其上游需求也受到影响,在光伏领域,尽管受新冠疫情,仍然由超预期的增长,根据CPIA的统计,全球新增装机量,预计到达130gwh,同比增长13%。本集团二次充电电池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等产品,广泛应用于手机、电动工具及便携式电子设备,年内本集团旗下的传统电子业务实现了稳定增长。光伏方面,本集团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销售收入实现平稳增长,年内二次充电电池和光伏业务的收入为120.9亿元。二次充电电池方面,集团将持续推进新的技术应用,并拓展客户基础,推进相关领域市场份额的持续提升。光伏业务方面,集团将把握市场机遇,以高质量的产品为新的增长点,持续拓展海内外市场。
2021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新能源发展也延续了较好的发展态势,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公司全新旗舰汉广受消费者的青睐,持续热销。疫情对销量有一定影响,但公司新能源汽车仍然实现了快速增长。汉三月份估计仍然保持月销1w台的记录,在二十七八万价位的自主品牌里面,c级轿车还是处于领先水平。新能源商用车领域,公司凭借长期以来的良好口碑和形象,海内外市场取得了良好的进展。燃油车方面,宋plus持续热销助力传统车销量保持快速增长。受上游原材料价格的波动,我们汽车业务的盈利有待提高。我们1月11号发布的超级混动,和3月8号发布的秦plus、宋plus超级混动以后,坦率来说因为热度太高,也影响了我们燃油车的销量。在全国我们有差不多600家4s店,每天接单很多,大概百分之六十的订单都是超级混动的单子,我们的现货在超级混动方面还是不够,因为电池产量有限,随着我们超级混动刀片电池产能的提升,这些一季度接的订单,在后面二季度三季度都将得到消化。这也反映出我们超级混动的影响能力太大,对燃油车的杀伤力很大。另外我们今年要全面转刀片,我们现有的三元电池的车在清库,争取在一季度把三元的库存清掉,就不再生产三元锂电池的乘用车。在这个给过程中,有一些周转的问题,随着清库完成后,我们电动车的销量将有新的高速增长。
手机零部件及组装业务方面,我们继续强化和国际巨头的合作,推动集团的平稳增长。
王念强先生:
财务数据:
2020年比亚迪电子收入731亿,同比增长37%,毛利96亿,增长143%,毛利率上升至13.17%,净利润54.41亿,每股盈利2.41,派息0.24,2020年12月31日集团净资产220亿元,总资产379亿,流动比率为1.76,应收账款与去年基本持平,存货周期由39天缩短为36天。整个运营开支全年在38亿,营收由19年的5.59降至5.23,整体运营效率提升,其中研发费用29.13,占营业额4%左右,保持领先水平;销售分销开支2.37亿,有所降低,新增开支为6.19亿。
回顾2020年,智能手机业务规模达到487亿,同比增长7.9%,零部件业务175亿,组装业务上百亿。市场方面,全球智能手机受疫情影响有所下降,5G手机销量上升,智能家居、在线教育需求促进了平板电脑销量的提升。在零部件业务方面,集团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玻璃及陶瓷业务分别实现了大幅增长。组装业务方面5G机型出货量的增加带动盈利能力的改善,得到了客户的称赞,业务规模实现了数倍的增长,突破了百亿的销售收入。2020年游戏、硬件等市场迎来了新的商机,前期布局的智能家居、游戏硬件、无人机产品的出货量大幅提升,全年达到924.76亿元,增长了57%。2020年全球主要汽车市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欧洲下滑了24%,美国下降了40%,中国也出现了下降,但下半年复苏情况较好。但得益于持续的、积极的业务拓展,我们的市场份额有所提升,所以我们的汽车业务仍然实现了同比增长,销售电子达到了18.17亿元,其中为国内知名厂商的配套业务实现量产,5G通讯模块也实现量产。
未来展望:
定位:作为国际化高端制造龙头企业。
客户:新兴领域、海内外的大客户,结构更加健康和完善。
产品:从单一的结构件,到现在的结构件、功能件、组装、产品设计开发,可以给客户提供更加全面、综合的服务。也不仅局限于智能终端,拓展到新型的智能产品,汽车智能化、医疗健康、无人机等新的领域。过去几年从周边产品做到了核心产品,今后几年比亚迪电子将全力发展北美大客户,陶瓷、塑胶、整机组装都实现了量产,玻璃项目实现了导入,预计很快量产。这个客户代表着万亿级别的市场,未来的成长空间还很大。我们可以持续推进这个客户零部件、组装业务的齐头并进,实现共同发展。我们实际上由两个策略,一个是不断拓展产品线和市场份额,另外是通过组装带动零部件的发展。此外,我们也深耕现有大客户,保持着领先优势。随着经济复苏,对安卓手机的市场预期比较乐观,智能机、电脑都看涨,5G的渗透率也继续提升,零部件方面玻璃和陶瓷业务有望进一步增长,组装方面也能再上一个台阶。去年实现百亿级规模后,今年将有很大增长,数倍吧。
智能产品方面我们导入了很多新的客户,包括智能家具、无人机和一些新型的智能产品,来进行多元的市场布局,都具备百亿级甚至千亿级的市场空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推进,各个领域的潜力都逐渐释放。2021年我们无人机、智能家具、雾化产品将推动我们整体业务的高速发展。无人机这块,随着我们和国内龙头客户逐渐做到绝对的份额,有一些产品线是独家供应的,这块会高速增长。汽车智能系统这块,到2025年,随着奔驰公司的高速增长,我们也一起成长。同时我们也给国内外的汽车品牌做一些智能产品,今年也将实现高速增长。我们还将加大研发投入,扩大产品线,和更多品牌加强合作。我们也布局医疗健康业务,通过口罩业务,把很多认证程序打通了,在和很多认证机构和客户加强合作,这块将成为我们的重要业务,我们也会加大投入。
未来五年是一个新的起点,前五年我们是百亿级,未来五年将是千亿级的高速发展,因为我们有很好的人才队伍,很好的研发创新,精益管理、智能制造让我们客户产品线多元化。
Q&A:
Q:汽车芯片的近况和未来布局?
A:芯片短缺是由于汽车使用了很多MCU,MCU基本都是32位的,都是40纳米以上,有的60,有的100,这是一个成熟工艺,技术上讲并不特别先进。5g起来后,占用了很多电源芯片,特别是8寸的、60纳米以上的产能,汽车在MCU上的产能就被挤占。传统手机的毛利率会高一些,一些代工厂会更重视手机这块,汽车芯片的排产被往后拖延。第二个原因是汽车主机厂一般不自己买MCU,都是通过他二级或者三级供应商,比如空调的供应商等去买,这些供应商规模要小很多,影响力也小很多,他们的话语权不够。我们还好,在32位的、16位的MCU我们还有一些储备,我们还自己做一部分,而且我们又是一个整车厂,我们在购买半导体这块比别的品牌有更多的话语权。目前我们保持了一个短期的平衡,没有因为MCU造成汽车停产。但目前也很紧张,而我们对更换芯片所需要的更换配套软件反应速度很快,每一套解决方案都有几种芯片,可以做快速解决和布局。因此这一轮芯片的影响对比亚迪来说很小。
Q:去年四季度合同跟存货的计提的细节分析?
A:我们汉的增长非常快,受到经销商的订单很多,所以预收款比较大,同时采购量也比较大,因此存货也有一些增加,预收款有比较大的增长。同时现金回笼也很快,因为我们出货产生了现金的回笼,所以我们四季度的现金增长比较好。
Q:一季度预报里面提到了制约因素可能是汽车业务的盈利能力,后续的倾向是缓和还是严峻?
A:第一我们要实现三元向刀片的全面切换,第二我们DMI接了5w台的订单,这是期货的订单,对现货没有作用,反而会对燃油车有不好影响。因此在一季度包括二季度初可能会发生订单大幅增长,但是是超级混动的订单,到三四季度会释放出来,汉会保持1w台以上,2月份因为春节影响所以降低到五千多。
Q:DMI在全年的销量预期及接下来我们在国内新能源的市占率?
A:比亚迪一直两条腿走路,一条是纯电,针对换购或增购;一条是插电,代替首购或者越野的车。之前推出DMP,性能很好,但是价格偏高,油耗也高,所以全新打造一块能抢燃油车,特别是A级轿车订单的车型,因为A级轿车的量巨大,基本上都是合资品牌,为此比亚迪开发出这款高效率、搭载刀片电池的超级混动,非常精密平顺,在燃油车里杀出一条路来,能有很大的份额。就算把特斯拉订单全给比亚迪,一个月也才两三万台,毕竟新能源车的圈子就这么一点。但如果在燃油车里面抢份额,那就很大了。比如秦plus的竞争对手主要就是一些合资品牌,A级轿车,现在的冠军是一个月6w台,亚军是大众朗逸,一个月5w台,A级轿车基本全部是外资品牌。比亚迪一直想在这一块抢一些份额,因此我们打造一款购置同价、使用更省的、用一块大的电池,而且还高效的发动机。在A级轿车上,自主品牌靠燃油车打很难,但是要靠新能源汽车的降维打击,因此我们认为超级混动能真正打到燃油车的市场去。我们超级混动发布后,自己的燃油车订单都被干掉一大半,这里就可以证明了。随着产能提升,销量不是问题。到12月产能提到8w超级混动,加上3w的纯电动,单月11w可以做到。这是因为我们的战略方向很好,不止靠纯电,只靠纯电很难,纯电没那么大市场。因此我们的技术储备要服务于我们的战略方向,进而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比亚迪的品牌。超级混动、刀片电池让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获得我们应有的份额。
Q:今年年初300亿的港币配售,时机很准,现在股价跟之前有一些差距,怎么看?
A:比亚迪一直重视创新,抓住市场痛点,用技术手段来解决痛点,在解决过程中实现市场对比亚迪的认可。这是我们能做的,别的不是我们做。当然由于产品切换造成短期的问题,大家能够判断出来。技术创新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加上我们产品战略能够领先对手,并且比亚迪有快速决策体制,这三个特质,使我们存活并发展得更好。
Q:比亚迪完成了对智能芯片厂的投资,比亚迪后续在车路协同等方向的路线和规划?
A: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我们高度重视智能化。从芯片、战略合作,在推进底层的发展。公司和地平线的合作,研发的各种芯片,还有公司开发各种软件、操作系统,都是为智能化做好准备。我们有很多技术储备,会根据国家法规,现在是L2级的自动驾驶,后面也会实时推出不同级别的驾驶技术。我们的方向是精准的、超前的、领先的、正确的,从过去的公交电动化,到7+4,到超级混动,形成这么大的订单,我们的判断是对的。同样,我们对智能驾驶的判断也会是对的,但也要适度,不能超越法规,要成熟后才量产。我们在芯片、软件、整车开发方面都会领先同行,当然我们还在测试,还在和国家有关部门讨论法规。我们有大量技术储备,包括底层的,我们从13年前就开始研发RGBT。智能驾驶的各种技术比亚迪都有全面布局和掌控,但是需要时间,我们发布即量产。
Q:跟丰田合作的进展?
A:像丰田这些国际知名品牌,利用比亚的的核心优势,来缩短他们的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提升他们产品的竞争力。
Q:电池进一步打破垂直化走向专业化路上还与哪些客户存在合作关系?
A:除了丰田,还有很多著名企业都是我们的合作伙伴。
Q:未来电池分拆规划和目前的进度?
A:公司大了,不市场化机制就变得僵化,因此公司内部有一个市场化的方向。1.0版本是把产品卖出去,不能光卖比亚迪乘用车,还要卖给丰田、一汽、红旗、奔驰等;2.0版本是把公司卖出去,而且还要卖出一个好的价格、市值,同时也有对员工、团队、股东的股权激励,这也能激励每个板块的积极性。比如半导体在公司市场化的路上,如果独立上市成功,就实现了市场化2.0,这让大家都是赢家。因此,未来比亚迪子公司成熟一个,分拆一个,谁成熟,谁就先分拆,没有限制,半导体是第一家,电池、电机、电控方方面面都可以是第二第三,我们是开放的。
Q:竞争加剧,怎么看待?如何应对?
A:未来竞争会非常惨烈,需要一定特质才能存活。一:技术创新,拥有核心技术。仅靠组装,迟早被淘汰。因为这不是平稳的行业,平稳的行业可能靠管理,而在变革的行业,主要靠技术创新。二:精准的战略方向。变革的时候方向会很多种,方向走错再回来会损失大量时间和金钱,时间是无法挽回的。准确的方向判断,能让你在时间上赢得先机。三:快速决策的机制。在过度竞争的领域,对手出错牌,要迅速反应,否则就要死掉。我们这三点都有信心,技术上刀片电池解决了安全性、能量密度、原材料的对外依赖等问题,超级混动油耗比燃油车还低,发动机一出来就是全球最高热效率。对手要超越我们DMI,要过3个槛,一是技术,至少需要两年,二是成本,技术上做到了,成本也下不去,三是产能,我们投了100个亿才达到1个月8w,刀片电池跟其他的是不一样的,很多人不喜欢做PHEV,认为已经是纯电动的时代,要说服别人给你投资100个亿做PHEV,别人不答应,你产能就上不去,你性能再好也没用。要想超过我们,至少需要两三年,因此对市场精准的判断很重要。比如公交电动化,比亚迪是中国第一个提出来的,没有比亚迪,公交电动化至少晚5年,没有比亚迪,公交还用三元电池,那就是灾难,因为安全问题可能公交电动化就失败了。另外我们是民营企业,管理层是亲历亲为,管理机制上很少有企业能和我们比。
Q:年报披露的产能是60w辆,未来规划?
A:今年投资大概在200亿,大部分都投到电池、超级混动上。另外电子也会在大客户上做一些投入,因此资本支出可能要偏高一些,这也是为了未来的业务。
Q:后面在两个渠道上的规划?怎么做出差异化的产品
A:对销售的投入,从来没有这么重视。今年公司成立了4个销售试验部,我们王朝销售和E网销售都往前冲,但是品牌、售后会稳住,要做到专业化,高投入对我们销售的促进会很大。E网更注重纯电动化,10w以下做纯电更好,10w以上纯电加插电更好。两个网各有特色,王朝更加豪华,更智能化,E网更加经济化,更加下沉。价格上也有重叠,但E网车型更多,明年会推出更多E网的车型,在2023年Q1会推出一个高端品牌,更能承接比亚迪的技术愿景。我们用一个超级技术,打造一个超级产品,来承接比亚迪的高端品牌,这个产品将会让大家非常满意,值得大家信赖和价位,是比亚迪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Q:DMI领先行业很多,反响也很好,但2023年可能对插电混动会取消一些政策,我们怎么应对?在成本控制上有怎样的规划?怎么做产品迭代?
A:上海在2023年只取消送牌照,仍然享受限行限购、免购置税等政策,至于说国家未来对插电混动的政策应该跟欧洲差不多。我们推插电混动,主要是想在燃油车里抢占一块市场,特别是A级轿车。比亚迪曾有过A级轿车销售冠军的辉煌,那时月产3w8千台,我们要拿回来,可能需要月产6w,但我们有这样的能力。我们也有很多方案,把电池做小一点,成为HEV,成本就低很多了。如果很多政策没有了,我可以做成一个超级省油的车型。我们总是有不同的牌来适应市场的成长。
Q:汉的外形跟其他不一样,为什么是在去年推出而不是更早?背后有怎样的管理体制和研发方式的故事?
A:汉是十年磨一剑,十年前就在开发了,一直在磨练、等机会,等市场、等产品的爆发点。仅仅把作工做好、服务做好、编一些故事,不能长期支撑品牌,必要要有过硬的技术,再配套好的作工、造型、服务。因此汉一直在等一个爆款的技术,以此形成爆点。一直等待、一直修改,一直到刀片电池解决市场痛点,也正好是市场欢迎新能源车的时候,同时作为性能标杆,我们的碳化硅,让比亚迪0-100公里可以3.9s,加上豪华的内饰、国家化团队的打造,市场、技术、设计都成熟以后,十年才磨出这一剑。因此比亚迪需要把自己的各种技术、优势结合到一个点里面爆发出来,形成品牌价值的实现。
5、券商纪要20210623 ...
5、券商纪要20210623
日期:20210623
一、整体情况:
1,破局而立,是比亚迪市场地位的变化。中国汽车过去这么多年,33%是自主品牌,但现在在新能源车这个领域,70%+为自主品牌。中国自主与品牌的地位在新能源汽车这个赛道上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2,BYD的品牌形象在过去一年里得到了很高的提升。在塑造品牌形象上,得到了大幅的提升,获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其中的代表车型,BYD汉,自去年7月上市以来持续热销,到目前为止每个月的销量也保持在8000左右。目前来看,中国还没有一款20w+的自主品牌车型单月销量可以维持在这个水平。
3,新能源汽车beta体现之元年。渗透率上,新能源汽车从0%-5%用了十年时间,5-10%仅用了一年时间。5月份新能源车的销量在11%左右,1-5月份新能源车销量90万辆,全年看200+-240+,新能源车增速非常快。
4,国潮兴起,弄潮当先。在国潮兴起,民族自强的大背景下,国潮自主品牌迎来了大的发展空间,不仅仅局限在中国国内,未来我们都有机会拓海外市场。
5,颠覆创新。在新能源车的行业中,中国拥有完整的核心技术产业链,包括三电技术等。在某些特定的领域,还有自己的创新,比如BYD去年发布的刀片电池,改变了海内外对磷酸铁锂的认知,推动了磷酸铁锂在行业中的渗透率(从之前的个位数提升到5月的20%+,装机量5月份占16%),未来仍有较大空间。
6,BYD自身有非常深厚的技术沉淀。今年我们所有纯电动车型将全部切换为刀片电池。刀片电池有两个优点,一个是刀片的安全性,解决了消费者在安全上的担忧;二个是成本优势也较大(比三元),材料方面上更便宜,其次,他有自己的独特性和创新性,不受制于稀缺矿产资源的限制。电池成本占整车的40%左右,如果电池成本-10%,整车毛利+4%。
7,刀片电池不断替代装车。从今年3月份开始,元,秦plus,宋plus已经全面换装刀片。另一个重磅技术产品,超级混动。第一款是今年3/8号上市的秦plusDMI,4月份是宋plusDMI,唐DMI.目前已经全部上市,我们非常看好他们未来的表现。过去新能源车呈现两端放量,主要集中在10W-到20w+的区间。20W以上是Model3和ModelY,购置端的价格是比燃油车便宜的,使用端的经济性比燃油车更便宜。20W以上,3和Y带动行业高端放量;10W以下的五菱宏光,靠低价带动了这个市场。
但我们认为汽车市场最大的份额在10-20W,每年有1000W+的销量,这个市场并没有兼具经济性和性价比的产品,主要靠对公驱动(70%以上)。以卡罗拉和雷凌为例,油车的价格在13W,混动比汽油版贵7W,没有性价比,首购人群不会购买(2020年至今,汽车的消费贡献中有60%来自于首购人群,更注重性价比)。(BYD还是性价比战略)在混动车型上,BYD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别人还没有投放,BYD有一定的红利期),给混动贴上了BYD的标签。
8,今年下半年推出E系列产品,海豚(EA1)正式发布(是产品不是品牌,和王朝系列相同)。海豚EA1是一款A0车型,A级轴距,定位偏年轻化。后面还会有偏年轻化的海洋王国系列产品。
现在的市场,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满足消费者的要求。未来会更多以消费者为导向去制造产品。今年除了海豚之外还有一款车型面世,明年则会有2-3款车型上市。我们的高端新品牌(这里指车)将在23年上市,品牌本身将在年底开始发布。
9,动力电池。2020年底共53GW,其中13GW为刀片电池的新增产能,今年还会再新增20GW,其中包括在重庆长沙贵阳蚌埠四个地方,每个地方的实际规划是10GW。到今年年底,总产能可到70-80GW,新扩的产能全为刀片电池。外供方面也有较多积极的变化,去年:北汽理想长安福特,今年开拓了一汽。福特的e-Mustang用的就是BYD的811电池,我们在2019年就具备量产811的能力,不量产装车的主要原因是出于品牌和安全的考量。目前海外销售多为811产品(对LFP的认知较为落后),同时拓展刀片的外销。我们明年将推出700KM续航的LFP产品(160Wh/kg,180的还有一段时间),其体积比能量密度可以达到目前的811水平。未来2-3年,其重量比能量密度也可以达到811水平。
10,电子。Apple拓展顺利,去年四季度到今年,全年放量。电子烟赛道不错,BYD的产品可以打破目前的格局。核心分拆进展积极,价值重估,争取下半年IPO。云轨,深圳、长沙平稳发展。
二、Q&A
Q:海外规划?
A:市场很大,中国市场也还比较低。海外也在积极推动中,挪威预售。优势:1,我有300个城市的电动大巴。2,执行力强,民企。短期还是聚焦国内,更看好国内增长。
Q:和滴滴合作的情况?
A:按照滴滴的规划,到2025年其将有100W量纯电出租车。D1从疫情到现在平均下来一个月2-3K台,但随着疫情的恢复,对公出行增加将驱动其成长。
Q混动未来的销量情况?
A:DMI订单(3个车):3月发布时订单是5W量左右,4月底7W,5月10W,现在未交付订单10W(交付2W)。
Q:怎么看和长城DHT的比较?
A:过去大家买自主SUV,第一个想到的是长城;买轿车第一个想到的是吉利,这个是品牌优势,先发优势,把握住了时代的机遇。相较而言,混动方面BYD DMI在品牌认知上有一定的先发优势(比长城)。
Q:DMI超级混动产能爬坡计划?
A:6月能满足将近2W量的水平,7、8月份还是要看看小刀片(功率型,混动用功率型纯电用能量型,大刀片)的拓产情况
Q:未来公司的燃油车会不会全部被DMI、DMP全面替代、停产?
A:会,BYD要全面电动化,加速整个行业的电动化进程。去年油车23W量,今年内部销量预期燃油车在15W辆左右,未来燃油车的规划也已经停止。最快明年全面替代(只要DMI月产能达到8W辆,月出货4W辆)。
Q:和丰田的合作情况?
A:去年和丰田成立研发公司,主要在车型设计(按照BYD的规格做设计),未来大概率会进入其供应链体系,A及或者A+级汽车为主。生产还是由丰田自己的工厂生产,核心零部件大概率采用BYD的。未来BYD分两部分,一个是品牌和新能源汽车,二个是做汽车tier1供应商。
Q:汉的情况?
A:汉去年7月到5月,累计销量8.4万辆,5月销量超8000,销量稳定。今年7月份会有上市一周年小改款,系统和硬件上会有升级。明年上半年大改款,续航提升(600提升至700km),硬件外形再做升级。汉当月就可提车,不存在产能瓶颈。
Q:年底8WDMI的产能,能达到吗?
A:概率较大。现在上产能速度较快。
Q:内部有没有对其他的技术路线有储备?
A:固态电池5-10年以后。有,811的效果还是不错的,福特能用肯定是看上我们的电池的效果。
Q:想问一下未来公司在电池这一块的规划,目前乃至未来三年可能还是以刀片LFP为主,之后会不会考虑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高镍或者四元的电池呢?因为大家对续航里程的要求可能更高?
A:都有可能,目前的重心还是放在刀片,未来的LFP不会比三元差多少。
Q:智能化的现状和规划?
A:这个行业主要有两类产品。一个是特斯拉,做垂直整合。剩下的其他车企靠买第三方的技术或零部件,然后在其基础上做自己的逻辑算法,受制于第三方,短期的差异化不会太大。BYD短期看可以满足消费者的诉求(通过第三方)。长期肯定会自己掌握核心零部件(芯片,系统)和算法(不知道啥时候)。智能座舱的生态会自己建立,基于安卓系统做的。激光雷达这种硬件肯定会有的。
Q:芯片缺吗?
A:功率半导体我们不缺。MCU也不怎么缺(整体量小),缺的不多。
Q:海洋王国系列未来也有可能出汉这样的车吗?
A:有可能。海洋王国整体是偏年轻化的风格定位,不仅限于经济性,年轻人的消费水平很高。
Q:智能驾驶这块,底层的算法、操作系统主要是和华为合作吗?
A:我觉得只要是有理想的老板,知道自己要赚什么钱,都不太会和华为深度合作。BYD和华为的深度合作比较难。BYD和HiCar主要是车机互联是有合作。
Q:销售渠道和品牌方面有些什么变化?
A:两方面,一个是针对现有的品牌体系,增强销售的整体素质,BYD都是产品带着销售跑,别人(新势力)都是销售带着产品跑。提升品牌宣传,在维度上有创新,拓渠道,对标新势力。第二是在核心CBD和繁华的商业区多开线下展位/店面,拓展消费者对BYD的认知。
Q:原材料这边的情况?
A:一台车铜60-80kg,价格涨了70-80%,一季度电解铜从7W涨到10W(铜用量是油车的3-4倍);碳酸锂,6W涨到18W;电解液20-30多万,钢板400kg(白车身)+200kg(其他),电池占40%。总的来说,通胀持续性不会太强。大宗没法锁价。
Q:储能情况?
A:去年0.5GW,今年出货量涨几倍。收入没有体现,还是太少了。
6、券商纪要20210701 ...
6、券商纪要20210701
时间:2021年7月1日
地点:坪山比亚迪
Q1:公司IGBT芯片的单价怎么计算?一辆车需要多少个IGBT芯片?
A1:IGBT芯片是装成模组的,装车量不是按芯片来算的,算单车价值量,单电机的纯电动车IGBT模块价值在1000元左右,双电机的纯电动车价值量在2000元左右,现在行业里面主要还是单电机为主。
Q2:现在咱们的芯片是只能供自己用?有外供的计划吗?
A2:目前是供自己用,但是比亚迪半导分拆上市后会外供,具体时间不详。
Q3:半导体业务的营收放到了财报的哪一块?半导体板块,20年对比19年,营收增加了,盈利确减少了,是什么原因?
A3:放到整车的项目里面。盈利减少的原因是20年兑现了员工的期权,如果算上这部分期权,盈利和19年是差不多的。
Q4:现在刀片电池产能在爬坡,具体是什么情况?
A4:电池产能还会继续爬,第一,行业爆发。第二在行业爆发的背景下,公司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到5月份比亚迪的市场份额是持续向上的,年初1月份市占率10%,在5月份的市占率大概是16%。从终端汽车的销量上来看,6月最后一周新能源的销量创新高已经达到了9000多辆,终端快速增长,电池供应随之增加,电池首先供应内部,后续对外销售,随着行业快速爆发,比亚迪动力电池产能布局也加速。
Q5:今年动力电池出货量能达到多少千瓦时?里面有多少是刀片电池?
A5:1到5月份千瓦时是12GWh左右(1-6月12.707GWh),全年应该在20个GWh以上。大部分是刀片电池。
Q6:对明年的出货咱们有预测吗?
A6:没办法预测。因为明年外供有机会起量。
Q7:电池产能是什么情况?新增的刀片电池产能是多少?
A7:新增的全部是刀片电池产能。去年年底到现在是新增的产能大概13GWh,考虑到效率方面的原因,这13GWh是有弹性的。另外今年蚌埠、贵阳、长沙、重庆4个地方的扩产,保守的讲这4个地方,每个地方至少有6 GWh产能,所以下限在24GWh。上限弹性很大,因为刚才讲的4个地方,除了重庆一期产能是20 GWh,二期是10GWh,其他三个基地的规划产能都是10GWh。总的电池产能方面,截至2020年总产能是50 GWh,去年底50GWh加上今年至少新增的23GW,今年至少有70到80GWh的总产能。
Q8:今年的这20 GWh里面大概有多少是DM-i用的,大概有多少是EV用的?
A8:粗略计算一下:今年新能源汽车销售目标是40万。1到5月份总共卖了12万辆新能源汽车,还有28万辆缺口,那么后面7个月平均每月卖4万辆,5月份销量是3.3万辆,6月份目标是4万辆,这4万应该问题不大。全年来看,20万EV,20万PHEV,一台DM-i平均电量是13度,但是考虑到高续航版本的销量更高,就取单车电量16度,所以DM-i的用量是3.2GWh。EV正常平均电量算65度电,纯电用量是13GWh,因此内部用量大概是16.2 GWh,其余3.8 GWh为外供用量。
Q9:20万辆的PHEV里面,秦plus DM-i大概能占到多少?
A9:这个没办法估,但是从目前这个反馈,每10万辆车中,秦占6万辆,宋3万辆,唐1万辆。
Q10:现在每个月DM-i的销量目标是多少?
A10:很难控制,一个原因是需求很强劲,但是交货周期在3到4个月,所以目前在销售方面进行控制。另一个原因是小刀片(DM-i刀片电池尺寸更小)产能不足,小刀片电池的生产需要将普通刀片电池产线进行改造,小刀片电池的生产难度更高,出货效率低于普通刀片电池。
Q11:对产线改造的进度是不是低于预期了?
A11:也不是低于预期,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太强。
Q12:燃油车销售这边是什么情况?
A12:燃油车是往下走的,看5月份的环比,排产和出货量都往下走,
DM-i卖的好,投资人肯定是希望看到我们立马加快生产,但是燃油车方面还有经销商体系和终端库存,所以燃油车很难在短时间内停产。
Q13:听说有88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产能?
A13: 12月份DM-i产能可能做到8万辆,然后纯电产能到3万辆,这样每个月的产能是11万辆,后续年产能至少要在130万辆。产能分布在三个地方,深圳、西安和长沙。
Q14:和滴滴合作的D1怎么样?
A14:不知道政府会不会对D1有影响,但是跟滴滴合作方面D1没有任何配额限制,尤其是像在一些我们的限购城市,每年网约车配额是有限的,D1不占用当地的限额。
 
Q15:那D1生产是什么情况? 
A15:滴滴规划5年是100万辆。比亚迪之前对公用途占到百分之二十几,20年因为疫情,对公仅占百分之四,21年1到5月份对公又慢慢恢复到30%以上。网约车这个行业总需求量大概是300万,出租车大概是100多万,对公总量可能是在500到600万辆这个区间,每年的空间是50万到60万。 
Q16: e平台3.0现在有对外的订单吗?
A16:e平台3.0刚刚开始推。公司第一款e平台3.0打造的车型是海豚系列。关于平台化,我们平台化其实从1.0到2.0到3.0,所有纯电动车都会基于这个平台去打造,之前的所有车型也是在这个e平台1.0/ 2.0这个基础上打造的,我们现在a级车用e平台,在eA平台后面还有eB、eC平台,ABC代表级别。
Q17:e平台3.0后面会根据客户的个性化的需求会做一些改动,还是说以一个标准件卖出去?
A18:规划以标准件卖出去。e平台3.0,主要的变化是架构由分布式变成集中式,做成了“八合一”。 
Q18:亏电油耗是当电量剩多少就算亏电?行业有统一标准吗?
A18:正常情况讲亏电就是电量在20%以下,没有行业标准。
Q19:EHS系统会不会像e平台一样打造成标准化的产品往外卖?
A19:按照集团“开放”的战略布局来看,开放就是要把核心业务实现对外销售。
Q20:智能化这一块的布局?人员,未来计划的投入?
A20:过去10年主要做电动化,智能化从现在的节点来看可能不仅仅要十年,法规方面还要很长路要走,短期做到L3以内大多数厂家都能完成,进一步向上突破还需要很大的努力,智能化是电动化发展下半场,公司可能会自己做,也可能和第三方团队合作。在智能化方面的发展布局:人员编制去年开始扩充,加速布局,企业组织架构方面明确了规划院主导,从系统、算法、芯片(比亚迪半导体主导)几个方面入手,同时自己投资的公司:地平线和北斗也会有协同,短期通过第三方解决方案开展。目前智能化团队几百个人(系统和算法),牵头人是公司副总裁,技术上不排除引进大牛进来。
Q21:高端品牌的规划?定价区间? 
A21:2023年推出高端品牌,30-50定价区间。如果不是像蔚来一样高举高打的品牌路线,那高端化就要慢慢来,品牌力一步一步往上走,公司的高端产品会有独创性。
Q22:汉EV的销量目前来看是不是有些疲软?
A22:汉销量一直超预期,预期是7-8千辆/月(包含DM),明年会有大改款,续航里程、电池能量密度会有提升,主要通过电池材料性能提升来实现。
Q23:电子方面有什么预期吗?
A23: A客户今年能带来200-300亿增量收入,另外电子烟这一块的表现不错,毛利率很高。
Q24:原材料涨价影响怎么样?
A24:电池原材料,碳酸锂、电解液都缺,比亚迪投资的湖南裕能扩产,能达到紧平衡状态。行业短期扩产能,长期肯定会去产能,所有正极材料都涨价,这个压力没办法转嫁,但是行业处在爆发期,能够通过量来弥补一些价的短缺,对盈利不要有预期,电池成本涨10%,整车毛利将下降4%。
Q25:新能源车的毛利是什么情况?
A25:毛利:DM-i:15-20%,EV:20%以上。-----注,这块毛利率应该是含了新能源积分的毛利率,今年报表毛利率不会这么高的。
Q26:迟迟不把电池板块分拆上市的原因?
A26:电池产能是前置于装机的,电池在谈的客户非常多,一但订单确定,就会带来绝对的增量,都是以销定产,市场老是质疑比亚迪的出货量,出货量起来估值就能起来。而比亚迪最重要的是乘用车品牌,整车的利润不好看,电池拆出来会影响公司整体的估值和品牌。
Q27:海豚怎么定位的?
A27:首先海豚是一个系列,而不是品牌,E网之前做的一般,现在主打销售海豚,海豚定位更年轻化,目标人群是年轻人
7、2021年下半年乘用车销量预测 ...
7、2021年下半年乘用车销量预测
1、约束条件:目前EV产能2万,MCU/微型工控芯片短缺。
2、销量快报口径,EV下半年每月销量2万辆。PHEV7月-9月分别为25000辆,30000辆,35000辆,之后维持35000辆。燃油7月9000辆,之后每月减少1000。预计2020年乘用车EV213440辆,PHEV251771辆,燃油131110辆,合计596321辆。
3、年报口径:2020年新能源乘用车只有销量快报口径的87.26%(其中EV为82.73%,PHEV为99.6%),燃油车97.65%。即年报口径为555376辆。
补充:年底混动和纯电的产能分别为8万辆和3万辆。如果不受芯片限制(即10月开始芯片供应好转),混动10月以后销量我可以给到4万辆。纯电10月以后销量2万5辆。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7/19/jmQ2o-d5lhZyT3cSy0-ru.jpg.medium.jp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7/19/jmQ2o-f21eZ1aT3cSx3-wn.jpg.medium.jp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7/19/jmQ2o-frppZ18T3cSta-vt.jpg.medium.jpg[/img]
8、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产量预测 ...
8、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产量预测。
近期多家六氟磷酸锂行业上市公司公告与比亚迪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其中延安必康区分了2021年7-12月,2022年的供应量,天际股份和多氟多没区分,按延安必康2021年下半年和2022年的供应量占比来计算天际股份和多氟多的供应量如下(单位:吨):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7/19/jmQ2o-55bpKzT1kSbz-4q.jpg[/img]
查了下光大证券、川财证券的说法,三元材料电解液耗用量为1100-1200吨/GWh,磷酸铁锂电池电解液耗用量为1500-1600吨/GWh;知乎的说法是磷酸铁锂电池电解液耗用量为1410吨;目前1吨六氟磷酸锂大约可以配置8吨电解液。
比亚迪多为磷酸铁锂电池,按券商的说法,即比亚迪1GWh需要187.5吨-200吨六氟磷酸锂,
按知乎的说法,即比亚迪1GWh需要176.25吨六氟磷酸锂。反推过来,比亚迪接下来一年半的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产量如下: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7/19/jmQ2o-5kdfKrT1kSd9-3c.jpg[/img]
比亚迪产销快报公告,2021年6月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装机总量约为2.777GWh,本年累计装机总量约为12.707GWh。
下半年18GWh,平均每个月3GWh,按6月份数据来看,是有希望达到的,即2021年有望达到30GWh,明年是54GWh,大概是2021年的1.8倍。
逻辑稍微有点出入,明年弗迪电池外供会放量。外供电池不仅仅是磷酸铁锂电池,还包括三元锂电,所以会更乐观一点。
[quote][tid=27674989]Topic[/tid] Post by [uid=63391392]星野summer[/uid] (2021-07-19 22:13):
发个主题帖跟踪一下比亚迪的基本面,探讨一下比亚迪该值多少钱。把自己的思路用文字写下来,思考的更深入一点。
慢慢施工中,估计至少要一周到一个月时间。今天先更新一部分。
主要分成以下部分:
1、导言及导航。
2、2020年报部分数据解读
3、估值-分部估值法
3.1动力电池估值
3.2新能车估值
3.3 比亚迪电子、比亚迪半导体及新能源商用车估值
4、券商纪要
5、券商纪要
6、券商纪要
7、销量预测
8、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产量预测。[/quote]牛哇,现在就是大时代最好的时代
脱离需求方纯粹谈供给方毫无意义。
券商和机构很多是为了讨好客户和韭菜,内容是有保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