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Nick
2020-08-21T09:36:21+00:00
《八佰》这部电影,技术和意识形态上的批判都不足以抵消它带来的正面意义。没有胜利的号角,没有振聋发聩的正义誓词,也没有称得上从内到外完美符合理念的英雄,只有一个被上峰安排的表演性质的驻守任务,一群保安团为主力的士兵,一场注定失败的战斗。
观影时,儿子问我还有多久会胜利。我说:八年。这是抗日战争的头一年,人们还不知道,这样颠沛流离,命如草芥的日子还要持续八年。那些端着枪的将士们也不知道,他们的命运将更为惨烈。
近代史里,张目皆血泪。乱世里的普通人,是战壕里的下等士兵,暴尸街头的饿殍,被屠杀的平民,躲避空袭丢了孩子的父母,也是引头成一决的志士,抱着炸弹与敌人一同毙命的英雄,他们在时运的夹裹里,做着自己的选择,成为巨大的时代画幅中的一渺背景。电影提供了这个视角和想象,让观影者萌发对这段历史的窥探心理,如果以意识形态的批判去看待,未免浅薄与偏执。
它激发的,不是某粉的招魂,是为自己所处的土地上的人们,曾遭受如此浩劫的悲悯。它并不让人流泪,如果非要偏执,不如说它召唤出的思想更偏向虚无。在巨大的业力场里,人力如此无力,战争的毁灭性破坏力让意义失去依托,身在其中的普通人即便升华,也难以抵抗时流的奔涌和吞并。个人命运几乎注定悲剧,所作所为都是带有悲壮的无可奈何。
这个时候,大概只有信仰可以带来意义的托举。战争和乱世让个体直面死亡和毁灭,信仰的力量是支撑坍塌的支柱。影片里通透的那几个人,依托的也是内心的些许光亮,它或许来源于民间的英雄赵子龙,经年织造的乡土之情。信仰可以是民族大义,也可以是相信未来的铿锵,也可以是我们日诵时记的那个理念,它是正气所在。它到底要充实个体生命,让每个时代的人群同声同气。
牺牲的、被侮辱的要被纪念和唏嘘,更成格局的历史观和英雄观下,仇恨理应消解,人类四海一家。而对于这些微小的个体,虽然渺小如尘,即使悲剧也无人知晓,仍要以蚍蜉之力,撼时代之树,让虚无被意义充实,为历史和文化的图景里增添星光。
[url]https://m.weibo.cn/status/4542136144369563[/url]
观影时,儿子问我还有多久会胜利。我说:八年。这是抗日战争的头一年,人们还不知道,这样颠沛流离,命如草芥的日子还要持续八年。那些端着枪的将士们也不知道,他们的命运将更为惨烈。
近代史里,张目皆血泪。乱世里的普通人,是战壕里的下等士兵,暴尸街头的饿殍,被屠杀的平民,躲避空袭丢了孩子的父母,也是引头成一决的志士,抱着炸弹与敌人一同毙命的英雄,他们在时运的夹裹里,做着自己的选择,成为巨大的时代画幅中的一渺背景。电影提供了这个视角和想象,让观影者萌发对这段历史的窥探心理,如果以意识形态的批判去看待,未免浅薄与偏执。
它激发的,不是某粉的招魂,是为自己所处的土地上的人们,曾遭受如此浩劫的悲悯。它并不让人流泪,如果非要偏执,不如说它召唤出的思想更偏向虚无。在巨大的业力场里,人力如此无力,战争的毁灭性破坏力让意义失去依托,身在其中的普通人即便升华,也难以抵抗时流的奔涌和吞并。个人命运几乎注定悲剧,所作所为都是带有悲壮的无可奈何。
这个时候,大概只有信仰可以带来意义的托举。战争和乱世让个体直面死亡和毁灭,信仰的力量是支撑坍塌的支柱。影片里通透的那几个人,依托的也是内心的些许光亮,它或许来源于民间的英雄赵子龙,经年织造的乡土之情。信仰可以是民族大义,也可以是相信未来的铿锵,也可以是我们日诵时记的那个理念,它是正气所在。它到底要充实个体生命,让每个时代的人群同声同气。
牺牲的、被侮辱的要被纪念和唏嘘,更成格局的历史观和英雄观下,仇恨理应消解,人类四海一家。而对于这些微小的个体,虽然渺小如尘,即使悲剧也无人知晓,仍要以蚍蜉之力,撼时代之树,让虚无被意义充实,为历史和文化的图景里增添星光。
[url]https://m.weibo.cn/status/4542136144369563[/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