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nji
2020-10-08T02:32:38+00:00
历史学家胡如雷说:
我国封建社会不断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其根源就是土地兼并及由此引起的基本经济矛盾的尖锐化。在危机袭来的时候,主要的生产关系,即租佃关系,日益扩大和膨胀,而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却在逐渐缩小和萎缩,个体农民连简单再生产也无法维持。这时,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的矛盾都极度地尖锐化了,因而不断爆发农民起义。
胡绳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也持有类似的见解。此书的绪论部分是这样叙述的:
土地越来越集中,农民受剥削越来越严重,许多自耕农、半自耕农以至一部分小地主,丧失了土地,变成了农奴和佃户,大量的农民在农村中生活不下去,流离失所。明朝末年连续十多年的农民大起义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到了清朝,又大致重复了明朝所经历的过程。清朝初期的康熙年间(1662-1722年),除了集中的官田以外,民田的所有权比较分散,但是权贵豪门的兼并土地的趋势发展很快。……乾隆十三年(1748年)湖南巡抚杨锡绂说:“近日田之归于富户者,大约十之五六,旧时有田之人,今俱为佃耕之户。”这种百分之五六十的田地归于少数富有的地主手里的情形,是各地普遍的现象。
然而,所谓“土地越来越集中”只是个似是而非的说法。
因为,即使是在土旷人稀的清代初年,土地兼并的强度丝毫也不比清代中、后期为弱;而不断的土地兼并,更没有从宏观上改变乡村中各阶级占有土地的状况,土地并没有更多地“集中”到地主阶级之手。“土地不断向地主阶级集中”,这是对的,因为这里说的是一个过程;“地主阶级手中的土地越来越多”,这就不对了,因为事实上并没有出现这样的结果。
我们所看到的实际上是这样的情景:拥有大量土地的富裕之家有能力养育更多的人口,从而增值分化出更多的家庭,土地集中过程的本身即已成为日后再度分散的条件;中等之家拥有的土地人口都适中,一般可勉强维持物质资料和人口的“两种再生产”;土地极少或已失去全部土地的贫寒之家,在宗嗣延绵的生存竞争中大概只可能是失败者。正是这一“自然”的,但十分残酷的变动过程,保证了乡村人口在宏观上的阶级结构的稳定。
人口的增长(人均土地减少)与土地的兼并(土地不断向地主阶级集中),都不足以影响到王朝社会结构的宏观稳定性。
真正侵蚀王朝肌体、造成王朝衰败的,其实正是凌驾于社会之上、充当社会调节力量的中央朝廷和地方各级官府。
腐败与专制权力如影随形。中国的皇帝握有绝对的权力,乾隆帝更是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
还在其当政之初的1738年,乾隆帝即申明:
朕为天下主。一切庆赏刑威,皆自朕出。即臣工有所建白,而采而用之,仍在于朕。即朕之恩泽也。
在其执政60年而不得不禅位之后,乾隆帝仍以太上皇的特权驾驭一切,其所用“归政仍训政”的玉宝,在其禅位后仍留在养心殿(为皇帝临政之所)训政达3年之久,直至其逝世等等,无一不彰显了这位太上皇的权势欲。乾隆朝后期吏治败坏,武备废弛,以和珅为代表的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大批官僚,更是明目张胆地贪赃枉法、巧取豪夺、结党营私、排斥异己,造成朝廷纲纪堕废、内政疲败。
嘉庆帝亲政后,除迅即整肃和珅及其党羽外,更加强了对地方吏治的整顿。但吏治的腐败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江苏山阳县令王伸汉因冒赈而毒杀委员案件,便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典型。
1808年,江苏淮、扬大水。清廷调拨赈银近十万,赈济灾民。两江总督铁保等因淮安报灾办赈,派候补知县李毓昌等赴山阳县督察。按惯例,“凡委员往,漫不省察,惟收其陋规而已”,只要李毓昌按官场潜规则办事,本来也可分肥,更不会惹上杀身大祸。然而这位新科进士偏偏“以清白自矢”,“居心实为清正”,且办事极为认真,“遍往各乡村,查出浮开饥户无数”,并“具清册将揭诸府”。冒领赈银的山阳县令王伸汉坐不住了。他拟与李毓昌私了,“许分肥,不受”,又请知府代缓颊,亦不从。
于是王铤而走险,设计毒杀了李毓昌,又在淮安知府的包庇下,以其“自缢”报闻。但李之家人发现疑点,遂开棺验尸,并走京师,诉都察院。终于在皇帝的亲自过问下,查明了案情真相。于是,毒杀委员的山阳知县被处斩,包庇他的淮安知府被处绞,两江总督以下多位要员亦被革职。
嘉庆帝为此感慨道:
至江南有如此奇案,可见吏治败坏已极。该督抚直同木偶,尚有何颜上对朕,下对民!
他后又说:
朕体恤民艰,痌瘝在抱。地方偶遇水旱偏灾,发帑拯(赈)济,从不丝毫靳惜。原欲使颠沛穷黎咸登衽席。在职司民牧者,即照定例分别极贫次贫户口,实心抚恤。犹恐僻壤穷乡未能周历巡查,致有遗漏。乃不肖州县,非惟不认真经理,且竟从中侵蚀,私肥囊橐。……是直向垂毙饥民,夺其口食,岂复尚有人心,行为竟同盗贼。向来疆吏,因办赈地方国帑攸关,未尝不特派多员,会同查办。俾互相稽核,以杜弊源。而委员中存心公正者甚难其人,扶同一气者正复不少。欲杜弊而转多舞弊之人,欲节用而更增分银之吏。
所谓官吏“行为竟同盗贼”,“欲杜弊而转多舞弊之人,欲节用而更增分银之吏”,话从嘉庆帝本人口中说出,可见吏治之败坏确实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到了1830年,迁任陕西布政使的周天爵在陛见召对时,与道光帝有过这么一段对话——
道光帝问:“今之督抚贪廉何如乾隆朝?”
周天爵免冠摇首连声说:“不如不如。”并作了如下这一番解释:
乾隆名臣如陈宏谋、尹继善、李湖、李世杰,其清正明练固矣,其次虽操守可议,无不以猷(按:指功业、功绩)为自进,处一官,一官之事皆振作,是贪与廉皆能办事也。今则清谨者但拘文法循资格,中下者更堕废苟且,是贪与廉皆不能办事也。故臣以为不如。盖督抚乃封疆重寄,断非一“廉”字可了事。凡全身远害者,似无过失,而祸伏未发,二十年其人已去。惟国与民受其弊,此不可不察。道光帝为之“动容称善”。
所谓“贪与廉皆不能办事”,正是一个王朝由盛而衰的最为明显的标志。
—中国近代通史?第二卷
?
我国封建社会不断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其根源就是土地兼并及由此引起的基本经济矛盾的尖锐化。在危机袭来的时候,主要的生产关系,即租佃关系,日益扩大和膨胀,而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却在逐渐缩小和萎缩,个体农民连简单再生产也无法维持。这时,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的矛盾都极度地尖锐化了,因而不断爆发农民起义。
胡绳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也持有类似的见解。此书的绪论部分是这样叙述的:
土地越来越集中,农民受剥削越来越严重,许多自耕农、半自耕农以至一部分小地主,丧失了土地,变成了农奴和佃户,大量的农民在农村中生活不下去,流离失所。明朝末年连续十多年的农民大起义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到了清朝,又大致重复了明朝所经历的过程。清朝初期的康熙年间(1662-1722年),除了集中的官田以外,民田的所有权比较分散,但是权贵豪门的兼并土地的趋势发展很快。……乾隆十三年(1748年)湖南巡抚杨锡绂说:“近日田之归于富户者,大约十之五六,旧时有田之人,今俱为佃耕之户。”这种百分之五六十的田地归于少数富有的地主手里的情形,是各地普遍的现象。
然而,所谓“土地越来越集中”只是个似是而非的说法。
因为,即使是在土旷人稀的清代初年,土地兼并的强度丝毫也不比清代中、后期为弱;而不断的土地兼并,更没有从宏观上改变乡村中各阶级占有土地的状况,土地并没有更多地“集中”到地主阶级之手。“土地不断向地主阶级集中”,这是对的,因为这里说的是一个过程;“地主阶级手中的土地越来越多”,这就不对了,因为事实上并没有出现这样的结果。
我们所看到的实际上是这样的情景:拥有大量土地的富裕之家有能力养育更多的人口,从而增值分化出更多的家庭,土地集中过程的本身即已成为日后再度分散的条件;中等之家拥有的土地人口都适中,一般可勉强维持物质资料和人口的“两种再生产”;土地极少或已失去全部土地的贫寒之家,在宗嗣延绵的生存竞争中大概只可能是失败者。正是这一“自然”的,但十分残酷的变动过程,保证了乡村人口在宏观上的阶级结构的稳定。
人口的增长(人均土地减少)与土地的兼并(土地不断向地主阶级集中),都不足以影响到王朝社会结构的宏观稳定性。
真正侵蚀王朝肌体、造成王朝衰败的,其实正是凌驾于社会之上、充当社会调节力量的中央朝廷和地方各级官府。
腐败与专制权力如影随形。中国的皇帝握有绝对的权力,乾隆帝更是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
还在其当政之初的1738年,乾隆帝即申明:
朕为天下主。一切庆赏刑威,皆自朕出。即臣工有所建白,而采而用之,仍在于朕。即朕之恩泽也。
在其执政60年而不得不禅位之后,乾隆帝仍以太上皇的特权驾驭一切,其所用“归政仍训政”的玉宝,在其禅位后仍留在养心殿(为皇帝临政之所)训政达3年之久,直至其逝世等等,无一不彰显了这位太上皇的权势欲。乾隆朝后期吏治败坏,武备废弛,以和珅为代表的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大批官僚,更是明目张胆地贪赃枉法、巧取豪夺、结党营私、排斥异己,造成朝廷纲纪堕废、内政疲败。
嘉庆帝亲政后,除迅即整肃和珅及其党羽外,更加强了对地方吏治的整顿。但吏治的腐败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江苏山阳县令王伸汉因冒赈而毒杀委员案件,便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典型。
1808年,江苏淮、扬大水。清廷调拨赈银近十万,赈济灾民。两江总督铁保等因淮安报灾办赈,派候补知县李毓昌等赴山阳县督察。按惯例,“凡委员往,漫不省察,惟收其陋规而已”,只要李毓昌按官场潜规则办事,本来也可分肥,更不会惹上杀身大祸。然而这位新科进士偏偏“以清白自矢”,“居心实为清正”,且办事极为认真,“遍往各乡村,查出浮开饥户无数”,并“具清册将揭诸府”。冒领赈银的山阳县令王伸汉坐不住了。他拟与李毓昌私了,“许分肥,不受”,又请知府代缓颊,亦不从。
于是王铤而走险,设计毒杀了李毓昌,又在淮安知府的包庇下,以其“自缢”报闻。但李之家人发现疑点,遂开棺验尸,并走京师,诉都察院。终于在皇帝的亲自过问下,查明了案情真相。于是,毒杀委员的山阳知县被处斩,包庇他的淮安知府被处绞,两江总督以下多位要员亦被革职。
嘉庆帝为此感慨道:
至江南有如此奇案,可见吏治败坏已极。该督抚直同木偶,尚有何颜上对朕,下对民!
他后又说:
朕体恤民艰,痌瘝在抱。地方偶遇水旱偏灾,发帑拯(赈)济,从不丝毫靳惜。原欲使颠沛穷黎咸登衽席。在职司民牧者,即照定例分别极贫次贫户口,实心抚恤。犹恐僻壤穷乡未能周历巡查,致有遗漏。乃不肖州县,非惟不认真经理,且竟从中侵蚀,私肥囊橐。……是直向垂毙饥民,夺其口食,岂复尚有人心,行为竟同盗贼。向来疆吏,因办赈地方国帑攸关,未尝不特派多员,会同查办。俾互相稽核,以杜弊源。而委员中存心公正者甚难其人,扶同一气者正复不少。欲杜弊而转多舞弊之人,欲节用而更增分银之吏。
所谓官吏“行为竟同盗贼”,“欲杜弊而转多舞弊之人,欲节用而更增分银之吏”,话从嘉庆帝本人口中说出,可见吏治之败坏确实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到了1830年,迁任陕西布政使的周天爵在陛见召对时,与道光帝有过这么一段对话——
道光帝问:“今之督抚贪廉何如乾隆朝?”
周天爵免冠摇首连声说:“不如不如。”并作了如下这一番解释:
乾隆名臣如陈宏谋、尹继善、李湖、李世杰,其清正明练固矣,其次虽操守可议,无不以猷(按:指功业、功绩)为自进,处一官,一官之事皆振作,是贪与廉皆能办事也。今则清谨者但拘文法循资格,中下者更堕废苟且,是贪与廉皆不能办事也。故臣以为不如。盖督抚乃封疆重寄,断非一“廉”字可了事。凡全身远害者,似无过失,而祸伏未发,二十年其人已去。惟国与民受其弊,此不可不察。道光帝为之“动容称善”。
所谓“贪与廉皆不能办事”,正是一个王朝由盛而衰的最为明显的标志。
—中国近代通史?第二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