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Volpe
2018-04-10T00:12:26+00:00
以下是日服刚出的时候写的,稍微补一点观后感好了!
[quote]首先来介绍一下BGM和语音文字吧[/quote][quote]
[img]http://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804/14/f0Q5-6olxXsZ7sT3cSbe-70.gif[/img]
(由于泥潭bug原因,电脑网页版可能需要下载收听,手机客户端可直接点击收听)
来自萨列里唯一一首C大调键盘协奏曲《Piano Concerto in C major》,原曲是为羽管键琴和管弦乐队所写,但现代多使用钢琴演奏。有趣的是你可以发现在游戏里并没有完整的演奏出来,而是切了一段出来,并且加上了一个终止音。
全曲欣赏:
[url]http://music.163.com/song?id=403826037&userid=17109154[/url]
6分45秒处可以听到游戏中出现的音乐
[/quote][quote]
[img]http://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804/14/f0Q5-erzXcZ38T3cSbe-70.gif[/img][img]http://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804/14/f0Q5-11cnXcZ3fT3cSbe-6y.gif[/img]
(由于泥潭bug原因,电脑网页版可能需要下载收听,手机客户端可直接点击收听)
来自萨列里同样也是唯一一首C小调安魂曲《Requiem in C minor》,第二乐章“震怒之日(Dies Irae)”
全曲欣赏:
[url]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2030751[/url]
6分45秒处可以听见第一个和弦,6分55秒可以听到第二段合唱
[/quote][quote]
关于其他BGM
在2.0的剧情中,还出现了一首非常有名的BGM
[url]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1924760/?p=6[/url]
这首曲子是莫扎特D小调安魂曲《Requiem in d minor》中“震怒之日(Dies Irae)”改编,其中00:23秒开始插入了FGO开始界面的一段主题。
这是原曲:
[url]http://music.163.com/song?id=29293969&userid=17109154[/url]
[/quote][quote]
安魂曲或者安魂弥撒是一种天主教的弥撒体裁,一般用于祭奠逝者。天主教徒也许更愿意称它为“追思曲”。主要歌词来自于天主教的一套经文,配上不同的曲目以演出。历史上有不少杰出的音乐家都写过安魂曲,如刚才提到的萨列里,还有更著名的威尔第,福莱,德沃夏克等。
安魂曲比一般弥撒删改了一些经文,其中最著名的也就是“震怒之日(Dies Irae)”这一章,所描写的是上帝最后审判的过程,其中一些唱词来自于《新约 启示录》以及先知书《西番雅书》等章节。由于这一章的描写带有非常强烈的宿命感,几乎所有写安魂曲的作曲家都会在这一章费尽心力展现技巧,同时也是各大安魂曲最容易被人熟知的一个乐章。与我们之前听的萨列里稍显沉重的《震怒之日》不同,莫扎特的这一乐章下,使用了非常快速的极快板来宣泄激昂的情绪,将内心的压抑释放。
[/quote][quote]
而在2.0故事章节最后,萨列里弹奏了一首著名的儿歌《小星星》。
[url]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1711638/?p=13[/url]
这首儿歌在18世纪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法国童谣,名字叫《Ah! vous dirai-je, maman》,意思是“啊!妈妈,让我和你说”,后来在19世纪被英国女诗人Jane Taylor填了我们现在熟悉的歌词。 悄悄的说一个事实,字母歌的旋律和小星星是同一个
莫扎特曾经改编过这首儿歌,写了一首著名的变奏曲《“Ah! vous dirai-je, maman”12首变奏曲》,现在人们一般叫做《小星星变奏曲》。这首曲子欢快灵动,富有生气,宛若流水般的音阶表现出来的粉红色甜蜜气息深受人们喜爱。而在萨列里演奏的这首曲子的主题反而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儿歌版,并不是《小星星变奏曲》,尤其是从主题中缺少的几个装饰音上可以听出来。
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
[url]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7711215[/url]
[s:ac:哭笑]顺便推一下弹琴的这位法佐·塞伊,挺有个性的
[/quote][quote]
下面我们来看看萨列里的语音和技能描述。
[img]http://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804/14/f0Q5-24fcKjT1kSgv-5z.jpg[/img]
萨列里生前从来没有杀过任何人,但是因为关于谋杀的传闻传遍了这个世界,安东尼奥·萨列里变成了怪物。它与“自我否定”融为一体变成了一个综合的技能。
这里提到的其实就是非常有名的“关于萨列里杀死了莫扎特”的传闻,我们之后会在萨列里的介绍中具体提到。
[/quote][quote]
[img]http://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804/14/f0Q5-h63lKeT1kSgv-46.jpg[/img]
萨列里被包裹在反英雄的外装中。这是融合了关于莫扎特的记录中出现的“灰衣男人”,在1791年7月现身,委托了《Requiem in D minor (D小调安魂曲)》,仿佛死神一样的存在混杂而成的能力。
这里说的“灰衣使者”其实是关于莫扎特死因的一个阴谋论,传说莫扎特提到一个灰衣使者在莫扎特死前出现,要求莫扎特为自己写一首为死人所写的安魂曲,没多久之后,莫扎特就离奇暴毙。于是人们因为“萨列里的谋杀嫌疑”,把“灰衣使者”和“萨列里”的形象融合,认定他就是这个导致莫扎特死亡的“灰衣使者
”
但实际上根据后人从各种资料中还原,这个“灰衣使者”其实是弗兰茨·冯·瓦尔泽格伯爵的使者,他的妻子死后,附庸风雅的伯爵大人委托了这位“灰衣使者”让莫扎特为他的亡妻作曲。
[/quote][quote]
[img]http://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804/14/f0Q5-ar7kKdT1kSgy-41.jpg[/img]
就像被诅咒一般传播开的谣言,关于莫扎特被谋杀的传说四处流传,宛如燎原之火一般。
萨列里能够把这些因为自己而产生的恶意中伤流言以及让人讨厌的窃窃私语化成自己的力量。
事实上,在萨列里晚年,关于“他谋杀了莫扎特”的流言越来越深入人心,萨列里饱受困扰,甚至有传言“他企图自杀,只因对谋杀案的悔过”。在死前他为数不多的清醒日子里,萨列里曾经表示自己并没有谋杀过莫扎特,但无济于事。
[/quote][quote]
[img]http://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804/14/f0Q5-3njgKuT3cStb-6x.jpg[/img]
宝具的名字的原文是Dio Santissimo Misericordia De Mi,其实是一句意大利文,直译就是“主 神圣的 怜悯 (介词) 我”,
宝具的语音和其他语音中多次提到“Gottlieb Mozart”,WIKI上把有些地方的Gottlieb直接音译了,但其实这个词指代的就是“Mozart”这个人。
这要从莫扎特的名字说起,莫扎特在经过洗礼后的名字是“Joannes Chrysostomus Wolfgangus Theophilus Mozart”,其中Joannes Chrysostomus是他出生那天对应的圣人的名字,Wolfgangus是拉丁语的家族名,而一般莫扎特使用的是德语形式的“Wolfgang”,而Theophilus则是他的教父名,来自于希腊语,意思是“上帝的宠爱”
这个Gottlieb其实是Theophilus的高地德语翻译,翻译成拉丁语,正是“Amadeus”,我们熟知的莫扎特的名字,Gottlieb和Theophilus,还有Amadeus其实是一回事。
所以,《莫扎特传(Amadeus)》被翻译成中文的时候曾经使用《上帝的宠儿》这个译名,实际上原本就是个双关语,既表示莫扎特这个人,也表示了他备受上帝宠爱。而在萨列里的文本里,显然也是同样的作用。
[/quote][quote]
在萨列里的My room对话里,如果你持有玛丽,还可以听到这么一句“过去承蒙你哥哥照顾了”。
实际上我们知道,玛丽的哥哥正是同出哈布斯堡家族,也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地利大公,约瑟夫二世。他是个十分喜爱音乐,富有艺术细胞的统治者,他在任期间非常器重萨列里,把他任命为宫廷作曲家和意大利歌剧院的院长。在约瑟夫二世去世之后,继任者利奥波德二世间接的削弱了萨列里的一些权力,不再担任排练和指挥,专注于教学。
萨列里在1784年完成的巨作《达那伊得斯姐妹》,正是献给苦命的法国王后玛丽的。
[/quote][quote]
而他的羁绊礼装,设计的很有意思,是一把熊熊燃烧的剑插入铺满乐谱和羽毛笔的桌面上。
从他的羁绊礼装的描述和其他描述来看,这把被称作“燎原之刃”的剑,正是人们对于萨列里的诽谤和猜忌形成的。
[/quote][quote]
在《莫扎特传》中,萨列里因为不满意上帝给予了莫扎特太多的宠爱,所以在最后,烧掉了他一直崇敬的“耶稣十字架”,选择了向上帝,同时也向被上帝宠爱的莫扎特复仇。而在羁绊礼装的图像中可以看到,这把剑的形状正是一把十字架。
但其实《莫扎特传》这段也是虚构的。萨列里一生都为教会创作了大量音乐,包括清唱剧,弥撒和安魂曲。
[/quote][quote]
安东尼奥·萨列里,一个不太被一般人熟悉的名字,尤其作为古典音乐家,他所生活的时间内,有海顿在先,有被后世更为了解的利奥波德·莫扎特和阿马德乌斯·莫扎特父子。作为当时被称为“欧洲音乐心脏”的维也纳任职皇家宫廷作曲家的他,却在19世纪初之后就迅速销声匿迹,直到1979,英国著名作家彼得·谢弗,写了一部名叫《Amadeus》的百老汇音乐剧,并在之后被搬上银幕,萨列里才开始被人们重新关注。
[/quote]
《Amadeus》以倒叙的手法,从年老的萨列里口中,试图还原了一个被上帝宠爱的天才,莫扎特的一生。在戏中,虔诚的萨列里,因为嫉妒上帝赐予莫扎特的才华,产生了报复心理,不仅四处使绊子,甚至最后扮演“灰衣使者”,逼迫莫扎特超负荷工作,最后害死了莫扎特。
[/quote]
而《Amadeus》其实改编自更早的诗剧,那就是仅仅在萨列里去世五年后,俄罗斯文学巨匠普希金所写的《莫扎特与萨列里》,这部只有两个人物的小短剧,讲述了萨列里如何因为嫉妒,请莫扎特赴宴,最终毒死莫扎特的故事。半个世纪之后这部剧被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也就是《野蜂飞舞》的作者)写成歌剧。
至此,一个无辜的怪物诞生了,这就是“杀死天才作曲家莫扎特的灰衣使者”萨列里诞生的故事。
[/quote][quote]
纵然在真实的历史中,莫扎特的生活方式十分混乱,花钱大手大脚,但他并不算贫穷,他有着虽然不算稳定但是很好的收入,而他孩子气的行为,据他的姐夫约瑟夫·朗格所说,是为了释放他在聚精会神创作时积蓄的压力。而且莫扎特并非死于贫困,在他死亡的那一年,他创作了两部成功的歌剧和那首著名的“绝命”《安魂曲》,获得了不菲的收入。安葬也并非如描述的被随意放置在乱葬岗,而是和其他当时的大多数维也纳贵族一样,安葬在一般的坟墓,并几人合葬(这是约瑟夫二世实行的“简葬政策”所致,要求贵族和百姓一样安葬),并且在莫扎特的妻子甚至都没有在场的情况下,萨列里,以及萨列里和莫扎特共同的学生Sssmayr和一位莫扎特的好友一起参加了他的葬礼。
最后,更不可能因为“被萨列里嫉妒”而被谋杀。虽然后世的名气莫扎特要比萨列里大,但在当时,萨列里也是一位广泛受人尊敬的音乐家和音乐教师,他教过包括贝多芬,舒伯特,李斯特,梅耶贝尔等著名音乐家,甚至包括了莫扎特的儿子。虽然他并不如莫扎特一样天才,但也是个有才华的音乐家。
如果说他们俩中有一个人会嫉妒,那么毫无疑问,这个人应该是莫扎特。在莫扎特在维也纳还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时,萨列里就已经是宫廷作曲家以及意大利歌剧院的院长,控制着维也纳这一“欧洲音乐的心脏”的绝大部分音乐事务。
在1786年,《费加罗的婚礼》公演前夕,莫扎特写给父亲的信里,提到了“萨列里和那些意大利人”阻碍他的歌剧事业人。毫无疑问,对于当时的莫扎特来说,萨列里是一个音乐上的阻碍。后世依据这些信件,把萨列里和谋杀案联系在了一起。但事实上,这只是“德国学派”和“意大利学派”的竞争,以及《费加罗的婚礼》在维也纳确实被禁止了,这是因为原作为著名革命剧作家博马舍所作,在法国大革命即将爆发的前夕,因为政治原因被禁止。
更有讽刺意味的是,萨列里虽然是意大利人,但因为Gluck和Gassmann的原因,受到的“德国”影响远比“意大利”影响更甚(虽然他并没有掌握德语,但他也做了不少德语歌剧),甚至有乐评人把他算在“德国作曲家”的行列里。
[/quote][quote]
虽然在音乐领域竞争不断,但私下萨列里和莫扎特很可能关系不错。在1788年,他接替朱塞佩·波诺成为宫廷乐长时,并没有第一时间安排自己的新剧,而是重新上演了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莫扎特的不少作品都是在萨列里的建议下完成的,甚至萨列里也是莫扎特的推崇者,在去利奥波德二世的加冕典礼时,甚至携带了不下三份莫扎特的作品。而在莫扎特死前的一封给妻子的信件上还提到,在自己的歌剧《魔笛》公演时,“……他(萨列里)全程保持着注意观看,并且从序曲到最后一段合唱没有一处不发出‘Bravo’和‘Bello’(意大利语夸奖的意思,作为对演出的赞美一直被古典音乐界使用到现在)”
更加令人惊奇的是,在2016年,一位德国作曲家,偶然在捷克博物馆发现了一份被存放了50年的乐谱手稿,这份200年前的不知名手稿,经过研究,正是当时萨列里与莫扎特,以及另一位作曲家“Cornetti”为纪念当时的女高音歌手Nancy Storace复演而写的一首独唱康塔塔,名字叫《祝奥菲利亚康复》(A Salute to the Recuperating Ophelia)。而莫扎特也曾经写过一首萨列里歌剧《威尼斯集市(La fiera di Venezia)》中第二幕终场的变奏曲,名字叫《6 Variations on "Mio caro adone"》,作品号“k.180/173c”。
不难看出,也许萨列里和莫扎特甚至是互相帮助扶持的同事,而不是生死仇敌。
但这一切渐渐被隐藏在了历史之中,喜爱阴谋论的人们,对于这样富有戏剧性的阴谋更感兴趣,而真正的萨列里却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quote][quote]
安东尼奥·萨列里(Antonio Salieri),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生于1750 年 8 月 18 日,在威尼斯共和国维罗纳南部的Legnago。逝于1825 年 5 月 7 日,在奥地利维也纳。一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哈布斯堡王朝下度过。
[/quote]
萨列里的家庭是一个富裕的富商家庭,他家包括他一共有11个孩子。与天才的莫扎特及其小提琴家和作曲家的父亲不同,他的家庭与音乐联系不大,仅有自己的哥哥,弗朗西斯科·萨列里跟随著名小提琴家朱塞佩·塔蒂尼(代表作就是著名的小提琴炫技曲《魔鬼的颤音》)学习小提琴,后来他也教萨列里关于小提琴和大键琴的技术。
在自己的童年记忆里,萨列里除了对阅读和糖的喜爱,还有对音乐的渴望。他曾经偷偷跑出家去隔壁教堂偷听他哥哥的小提琴演奏,为此被告知没有经过足够的礼仪迎接牧师被父亲责罚关禁闭,而他则反驳说牧师的演奏并不满意。而经常紧闭让萨列里染上了对糖的喜爱,就算成人之后也无法放弃甜品。 顺带一说,莫扎特也很喜欢巧克力
就这样,萨列里的童年在1763年左右结束了,他的父母相继去世。他被可能是他其中一个哥哥的修道士照顾了一段时间,后来被当时盛极一方的威尼斯贵族Giovanni Mocenigo收养,萨列里得以在威尼斯继续学习热衷的音乐。
不久之后,通过自己的声乐老师,萨列里认识了在这一生中对他影响举足轻重的人——在威尼斯的波西米亚作曲家Florian Leopold Gassmann。这位优秀的作曲家当时在维也纳宫廷剧院担任指挥。他把萨列里带到了维也纳,在那里,通过Gassmann他认识了各种杰出的音乐家和社会名流。Gassmann还尽心教导萨列里,除此之外甚至让他住在自己家里,并且提供了各种学习音乐的费用。
[/quote]
[quote]
这一举动深深的影响了萨列里,在很久以后,当他成为一名成功的音乐老师时,为了纪念他的这位伟大的老师,他对于贫困的学生也从不收取费用,其中就包括了舒伯特,这位可怜的穷学生,作为他同学贝多芬的小迷弟,为了能观看贝多芬唯一一部歌剧《菲岱里奥》改编版的公演,甚至不得不卖掉了自己的教科书以支付门票钱。所以萨列里的学生们大多都很感激他。
年轻的萨列里渐渐被维也纳的精英们所接受,包括过往约瑟夫二世在内,他还受到了包括剧作家梅塔斯塔齐奥、和歌剧改革家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认可,后者更是影响萨列里颇深。
此时的维也纳,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同时也是当时“欧洲古典乐”的心脏。维也纳以开放的角度接纳着世界各地的音乐家,从下奥地利来的海顿,从上奥地利来的莫扎特,从意大利来的萨列里,以及来自德国的贝多芬等。这些作曲家们,被维也纳这个当时“欧洲第四大城市”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他们也被叫做“维也纳乐派”。贵族和市民们时常在街头和音乐厅欣赏音乐,举行宴会,这一传统直到现在仍然在维也纳延续,著名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和“维也纳美泉宫夏季音乐会”就是这一传统的继承。直到现在,作为奥地利首都的维也纳,在国家歌剧院和音乐事业的投资甚至比国防预算还高。
[/quote][quote]
在这样的氛围下,萨列里开始了自己的音乐事业。
不久之后的1769年,由于老师Gassmann去意大利巡演,萨列里便代替了他的老师,写了他的第一部歌剧《识字的女人(Le donneletterate)》,在此之后,他的一生中写了超过40部歌剧。
随后的《Armida》以及《威尼斯集市(La fiera di Venezia)》均获得了不小的成功,尤其是《威尼斯集市》中,将舞曲放入较早的曲段,比如这里的第二幕最后一个乐章,把戏剧的优先度提高,这对莫扎特影响深刻,之前也有提到当时年仅17岁的莫扎特曾经为这部歌剧写了变奏曲,甚至后来莫扎特写《唐·璜》的时候也受到了他的影响。
1774年,他的老师Gassmann去世。作为学生的萨列里接替了老师意大利歌剧院乐长和宫廷作曲家的职位。1年之后,萨列里结婚了,他们一共生了8个孩子,只有3个活下来了。唯一一个儿子甚至死的比他还早。
但没多久,意大利歌剧院因为经营不善倒闭了。约瑟夫二世将原本用于表演意大利和法国歌剧的剧院改成了宣传德国歌剧的剧院,并且推广德国戏剧。这决定致使使用德语不太熟练的萨列里失业了。
但机会来了,1778年,由于一连串的歌剧相继失败,萨列里的好友剧作家Gluck决定回维也纳,因此拒绝了意大利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的邀请。于是,在约瑟夫二世的提议之下,Gluck同意让萨列里去意大利替代他。
在那里,他完成了歌剧《重建欧洲(L’Europa riconosciuta)》,并成为斯卡拉歌剧院启用的首演曲目。2004年,修缮了2年后,重新启用的斯卡拉歌剧院,首演曲目再次定为了《重建欧洲》,以此纪念萨列里的功绩。
[/quote]
此后他周游米兰,威尼斯和罗马,写下了一些还算成功的作品。[/quote][quote]
直到1782年,这一年注定是不平凡的。瓦特蒸汽机正式进入工业使用阶段,为接下来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主义的扩张奠定了基础。在音乐上,被称为“英国巴赫”的、“古典乐之父”J·S·巴赫的小儿子、也是巴赫家族唯一一位杰出歌剧作家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去世,他的作品曾经深深影响了莫扎特,而被后世称为“小提琴之神”的尼格罗·帕格尼尼也在这一年出生。但这种不平凡并没有发生在萨列里身上,而是在他的好敌手、在维也纳初出茅庐的莫扎特身上。莫扎特在当年公演了他著名歌剧《后宫诱逃》,这部代表了德国歌剧生命力的作品,影响力一直持续到半个世纪的卡尔·马利亚·冯·韦伯的《魔弹射手》(同时也是FGO里,莫里亚蒂教授融合的幻灵,顺带一提,韦伯和莫扎特因为堂姐康斯坦采嫁给了莫扎特的关系,所以其实还是亲戚呢)。但萨列里的德语歌剧《烟囱工(Der Rauchfangkehrer)》却被《后宫诱逃》打败了。
不过萨列里另一个机会就快到了。1784年,由于他的好友Gluck年老体衰,无法完成为巴黎歌剧院创作的《达那伊得斯姐妹(Les Danaïdes)》,但Gluck担心巴黎的批评家会过度苟责这位尚且年轻的作曲家,于是就在萨列里的同意下公布这部作品是两人合写。
不出意外,这部剧大获成功,这时候Gluck才再次公报说这部剧完全是萨列里一人独自书写。这部剧作为萨列里的献礼,献给了约瑟夫二世的妹妹,也就是可怜的法国皇后玛丽·安东瓦内特,她在不久之后的法国大革命里被宣判了死刑。
[/quote]
不久之后他回到了维也纳,结识了洛伦佐·达·彭特,但与他的合作并不成功,于是没多久达·彭特转而和莫扎特合作著名的《费加罗的婚礼》。
在此之后萨列里连续取得一系列成功,到了1788,年,他为法国歌剧院所写的第三部歌剧,也是他最有意义的一部歌剧《Tarare》诞生,这部歌剧的意义在于,他是一部“富有革命精神”的歌剧,他抨击了专制权利以及描写了民众革命意识觉醒,在法国大革命即将要爆发的前夕,毫无疑问是有着不小的意义的。歌剧的脚本来自于革命剧作家博马舍,他同时也是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罗西尼《塞尔维亚的理发师》的剧作者,这三部剧都带有着极其强烈的革命思想。
随后约瑟夫二世看中了这部剧,于是达·彭特把剧本改编成意大利语,改名为《奥马斯国王阿克索尔(Axur, Re d'Ormus )》,并且在弗兰茨大公和伊丽莎白公主的婚礼上演出。
感谢这部剧奠定了萨列里的地位,于是约瑟夫二世任命他为宫廷乐长。正当萨列里如日中天时,好景不长,1790年,一直资助和保护他的约瑟夫二世去世。
坊间甚至传言,继任的利奥波德二世会罢免他的职位。不过好在,只是略微的收缩了萨列里的责任范围,他不再负责排练和指挥,而是专心的创作以及教学。
[/quote]
在约瑟夫二世去世后的第二年,在萨列里应莫扎特邀请,去观看他新歌剧《魔笛》的首演之后的几个月,我们伟大的作曲家莫扎特与世长辞。只有萨列里,他的友人以及他和萨列里共同的学生参加了他的葬礼。
萨列里也由于政治问题,渐渐远离了创作中心,专心音乐教育和修订自己的作品。他的学生包括贝多芬,舒伯特,李斯特,梅耶贝尔等著名作曲家,以及莫扎特的小儿子F·X·莫扎特。
1813年,在贝多芬作品《威灵顿的胜利(Wellington’s Victory)》中,他还担任了模仿枪炮和乐器演奏工作。贝多芬对于自己敬仰的人莫扎特,以及“被怀疑是杀人凶手”的老师萨列里很是纠结,他在谈话本中提到绝不相信自己的老师是杀死莫扎特的人。在1799年,他还专门写了一首小提琴奏鸣曲《Violin Sonata No.1, Op.12 No.1》,献给自己的老师萨列里。而萨列里的另一位学生舒伯特也十分敬仰他,舒伯特在1816年6月16日,萨列里来维也纳50周年的时候特别写了一篇日记。萨列里的学生舒伯特被称为“歌曲之王”,而萨列里本人也十分擅长声乐创作。于是舒伯特在1815年写了一首声乐作品《Erster Verlust, D.226》向老师表达感激之情。
[/quote]
就这样时间慢慢流逝,萨列里也一天天变老,晚年的萨列里身体情况非常糟糕,精神方面也似乎并不如人意,甚至有传言说他试图自杀。
1825年5月7日,萨列里离开了这个世界,去了莫扎特所在的那个世界。
在自己的葬礼上,演奏的是他早在1804年就为自己创作但从未公演过的C小调安魂曲,也就是我们在文章一开始他技能里所听到的那首曲子。
[/quote][quote]
萨列里的一生,虽然不如莫扎特一般传奇而富有才华,但身处不论是音乐还是社会都充满变革的那个独特时代,他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职责,给维也纳和欧洲人民留下了许多名作,并影响和教育了下一个时代的音乐家。自2009年后,在他的故乡意大利莱尼亚诺,也开始每年举办“萨列里音乐节”来纪念他在音乐史上的成就。
希望以后的人们,因为萨列里的音乐,而不是令人好奇的谣言,记住他。
[/quote]
[quote]
参考书目:
WIKI
IMSLP
《Antonio Salieri and Viennese Opera》 By John A. Rice
《安东尼奥·萨列里歌剧《塔拉里》分析》
《聆听音乐》 by Craig Wright
《Maligned master: the real story of Antonio Salieri》 By Volkmar Braunbehrens
《莫扎特与萨列里》 普希金
《Music in Eighteenth-Century Austria》 By David Wyn Jones
[/quote]
看完剧情了,我只能说,太棒了!
[s:ac:哭]虽然你游有两位音乐家(歌剧魅影、莫扎特),但是游戏剧情中一直没怎么体现关于他们音乐方面的一面,包括在法兰西的时候,莫扎特也并没有表现出音乐家的那一面。
萨列里的这章,虽然仅仅是个配角,但是完全做出了主角才有的感觉[s:ac:喘]不论是角色还是剧情,都把萨列里和莫扎特的音乐完美的融入进了剧情之中,不论是对战雷帝的时候,富有激情和怒火的代表审判的乐章,还是最后由儿歌改编成的用以安抚人们心灵的小星星,都贴切的融合到了剧情之中。
而剧情中的莫扎特虽然出场的戏份并不多,但通过萨列里的表现侧面的表现了这位 为了音乐而生的精灵。另一方面,通过“灰衣使者”把莫扎特和萨列里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萨列里虽然被灰衣使者这个无辜的怪物所压制,但他对音乐执着的心促使他找到了莫扎特,并接过了莫扎特手中的接力棒。更令人感到欣喜的是,这一章的萨列里,终于逃脱了“文人没有战斗力”这个奇怪的诅咒,往常不管是莫扎特还是作家二人组,在剧情里的战斗力都相对偏低,往往是作为推动者或者策划者。但在这一章的萨列里里,他直面了所有的战斗,不论是对御主们的突袭,还是在雷帝的疯狂输出下仍然坚持而决绝的弹奏着音乐,可以说这一章萨列里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了身为音乐家的强大战力,确实另我很开心。
音乐本就该是这样的,人们从非常远古的时候就已经拥有了音乐这项其他动物无法拥有的技能,人们的喜怒哀乐精神信仰都能完全的通过音乐所表达,是人们最本质的体现。如果要说有什么能代表人类史,音乐也肯定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美国发射的旅行者号深空探测器,就携带了两枚刻有人类世界各地经典音乐的金盘,其中还有一首中国钢琴曲《流水》。
另外这一章的御主也终于进入到了新的状态中,御主通过这一章的冒险,应该深切的明白,正义并不是没有代价的,也不是绝对的,自己的正义很可能就是他人毁灭的根源。对此,御主会走上和卫宫家一样“正义的伙伴”所走的道路呢,还是像玛奇里佐尔根那样经过了漫长时间以至于遗忘正义这个含义呢,还是和魔伊的伊莉雅一样说出“我全都要呢”,真是令人期待。
[quote][最近你游日服推出了一个新的三星复仇者,安东尼奥·萨列里(Antonio Salieri),以十分炫酷的技能特效和音效广受好评。于是我们今天就来说一说关于萨列里的故事吧
基本上不会有细节剧透,只是介绍人物本身而已 毕竟我也没玩日服啊,是云玩家真是对不起了[s:ac:哭笑]
[/quote][quote][img]http://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804/14/f0Q5-7523Z29T3cSdw-jn.png[/img][/quote]
基本上不会有细节剧透,只是介绍人物本身而已
[/quote][quote][img]http://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804/14/f0Q5-7523Z29T3cSdw-jn.png[/img][/quote]
[quote]首先来介绍一下BGM和语音文字吧[/quote][quote]
[img]http://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804/14/f0Q5-6olxXsZ7sT3cSbe-70.gif[/img]
来自萨列里唯一一首C大调键盘协奏曲《Piano Concerto in C major》,原曲是为羽管键琴和管弦乐队所写,但现代多使用钢琴演奏。有趣的是你可以发现在游戏里并没有完整的演奏出来,而是切了一段出来,并且加上了一个终止音。
全曲欣赏:
[url]http://music.163.com/song?id=403826037&userid=17109154[/url]
6分45秒处可以听到游戏中出现的音乐
[/quote][quote]
[img]http://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804/14/f0Q5-erzXcZ38T3cSbe-70.gif[/img][img]http://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804/14/f0Q5-11cnXcZ3fT3cSbe-6y.gif[/img]
来自萨列里同样也是唯一一首C小调安魂曲《Requiem in C minor》,第二乐章“震怒之日(Dies Irae)”
全曲欣赏:
[url]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2030751[/url]
6分45秒处可以听见第一个和弦,6分55秒可以听到第二段合唱
[/quote][quote]
关于其他BGM
在2.0的剧情中,还出现了一首非常有名的BGM
[url]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1924760/?p=6[/url]
这首曲子是莫扎特D小调安魂曲《Requiem in d minor》中“震怒之日(Dies Irae)”改编,其中00:23秒开始插入了FGO开始界面的一段主题。
这是原曲:
[url]http://music.163.com/song?id=29293969&userid=17109154[/url]
[/quote][quote]
安魂曲或者安魂弥撒是一种天主教的弥撒体裁,一般用于祭奠逝者。天主教徒也许更愿意称它为“追思曲”。主要歌词来自于天主教的一套经文,配上不同的曲目以演出。历史上有不少杰出的音乐家都写过安魂曲,如刚才提到的萨列里,还有更著名的威尔第,福莱,德沃夏克等。
安魂曲比一般弥撒删改了一些经文,其中最著名的也就是“震怒之日(Dies Irae)”这一章,所描写的是上帝最后审判的过程,其中一些唱词来自于《新约 启示录》以及先知书《西番雅书》等章节。由于这一章的描写带有非常强烈的宿命感,几乎所有写安魂曲的作曲家都会在这一章费尽心力展现技巧,同时也是各大安魂曲最容易被人熟知的一个乐章。与我们之前听的萨列里稍显沉重的《震怒之日》不同,莫扎特的这一乐章下,使用了非常快速的极快板来宣泄激昂的情绪,将内心的压抑释放。
[/quote][quote]
而在2.0故事章节最后,萨列里弹奏了一首著名的儿歌《小星星》。
[url]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1711638/?p=13[/url]
这首儿歌在18世纪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法国童谣,名字叫《Ah! vous dirai-je, maman》,意思是“啊!妈妈,让我和你说”,后来在19世纪被英国女诗人Jane Taylor填了我们现在熟悉的歌词。
莫扎特曾经改编过这首儿歌,写了一首著名的变奏曲《“Ah! vous dirai-je, maman”12首变奏曲》,现在人们一般叫做《小星星变奏曲》。这首曲子欢快灵动,富有生气,宛若流水般的音阶表现出来的粉红色甜蜜气息深受人们喜爱。而在萨列里演奏的这首曲子的主题反而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儿歌版,并不是《小星星变奏曲》,尤其是从主题中缺少的几个装饰音上可以听出来。
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
[url]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7711215[/url]
[/quote][quote]
下面我们来看看萨列里的语音和技能描述。
[img]http://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804/14/f0Q5-24fcKjT1kSgv-5z.jpg[/img]
萨列里生前从来没有杀过任何人,但是因为关于谋杀的传闻传遍了这个世界,安东尼奥·萨列里变成了怪物。它与“自我否定”融为一体变成了一个综合的技能。
这里提到的其实就是非常有名的“关于萨列里杀死了莫扎特”的传闻,我们之后会在萨列里的介绍中具体提到。
[/quote][quote]
[img]http://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804/14/f0Q5-h63lKeT1kSgv-46.jpg[/img]
萨列里被包裹在反英雄的外装中。这是融合了关于莫扎特的记录中出现的“灰衣男人”,在1791年7月现身,委托了《Requiem in D minor (D小调安魂曲)》,仿佛死神一样的存在混杂而成的能力。
这里说的“灰衣使者”其实是关于莫扎特死因的一个阴谋论,传说莫扎特提到一个灰衣使者在莫扎特死前出现,要求莫扎特为自己写一首为死人所写的安魂曲,没多久之后,莫扎特就离奇暴毙。于是人们因为“萨列里的谋杀嫌疑”,把“灰衣使者”和“萨列里”的形象融合,认定他就是这个导致莫扎特死亡的“灰衣使者
”
但实际上根据后人从各种资料中还原,这个“灰衣使者”其实是弗兰茨·冯·瓦尔泽格伯爵的使者,他的妻子死后,附庸风雅的伯爵大人委托了这位“灰衣使者”让莫扎特为他的亡妻作曲。
[/quote][quote]
[img]http://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804/14/f0Q5-ar7kKdT1kSgy-41.jpg[/img]
就像被诅咒一般传播开的谣言,关于莫扎特被谋杀的传说四处流传,宛如燎原之火一般。
萨列里能够把这些因为自己而产生的恶意中伤流言以及让人讨厌的窃窃私语化成自己的力量。
事实上,在萨列里晚年,关于“他谋杀了莫扎特”的流言越来越深入人心,萨列里饱受困扰,甚至有传言“他企图自杀,只因对谋杀案的悔过”。在死前他为数不多的清醒日子里,萨列里曾经表示自己并没有谋杀过莫扎特,但无济于事。
[/quote][quote]
[img]http://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804/14/f0Q5-3njgKuT3cStb-6x.jpg[/img]
宝具的名字的原文是Dio Santissimo Misericordia De Mi,其实是一句意大利文,直译就是“主 神圣的 怜悯 (介词) 我”,
宝具的语音和其他语音中多次提到“Gottlieb Mozart”,WIKI上把有些地方的Gottlieb直接音译了,但其实这个词指代的就是“Mozart”这个人。
这要从莫扎特的名字说起,莫扎特在经过洗礼后的名字是“Joannes Chrysostomus Wolfgangus Theophilus Mozart”,其中Joannes Chrysostomus是他出生那天对应的圣人的名字,Wolfgangus是拉丁语的家族名,而一般莫扎特使用的是德语形式的“Wolfgang”,而Theophilus则是他的教父名,来自于希腊语,意思是“上帝的宠爱”
这个Gottlieb其实是Theophilus的高地德语翻译,翻译成拉丁语,正是“Amadeus”,我们熟知的莫扎特的名字,Gottlieb和Theophilus,还有Amadeus其实是一回事。
所以,《莫扎特传(Amadeus)》被翻译成中文的时候曾经使用《上帝的宠儿》这个译名,实际上原本就是个双关语,既表示莫扎特这个人,也表示了他备受上帝宠爱。而在萨列里的文本里,显然也是同样的作用。
[/quote][quote]
在萨列里的My room对话里,如果你持有玛丽,还可以听到这么一句“过去承蒙你哥哥照顾了”。
实际上我们知道,玛丽的哥哥正是同出哈布斯堡家族,也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地利大公,约瑟夫二世。他是个十分喜爱音乐,富有艺术细胞的统治者,他在任期间非常器重萨列里,把他任命为宫廷作曲家和意大利歌剧院的院长。在约瑟夫二世去世之后,继任者利奥波德二世间接的削弱了萨列里的一些权力,不再担任排练和指挥,专注于教学。
萨列里在1784年完成的巨作《达那伊得斯姐妹》,正是献给苦命的法国王后玛丽的。
[/quote][quote]
而他的羁绊礼装,设计的很有意思,是一把熊熊燃烧的剑插入铺满乐谱和羽毛笔的桌面上。
从他的羁绊礼装的描述和其他描述来看,这把被称作“燎原之刃”的剑,正是人们对于萨列里的诽谤和猜忌形成的。
[/quote][quote]
[img]http://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804/14/f0Q5-hnftZpT3cSe8-ob.png[/img]
[/quote]
[quote][/quote]
在《莫扎特传》中,萨列里因为不满意上帝给予了莫扎特太多的宠爱,所以在最后,烧掉了他一直崇敬的“耶稣十字架”,选择了向上帝,同时也向被上帝宠爱的莫扎特复仇。而在羁绊礼装的图像中可以看到,这把剑的形状正是一把十字架。
但其实《莫扎特传》这段也是虚构的。萨列里一生都为教会创作了大量音乐,包括清唱剧,弥撒和安魂曲。
[/quote][quote]
安东尼奥·萨列里,一个不太被一般人熟悉的名字,尤其作为古典音乐家,他所生活的时间内,有海顿在先,有被后世更为了解的利奥波德·莫扎特和阿马德乌斯·莫扎特父子。作为当时被称为“欧洲音乐心脏”的维也纳任职皇家宫廷作曲家的他,却在19世纪初之后就迅速销声匿迹,直到1979,英国著名作家彼得·谢弗,写了一部名叫《Amadeus》的百老汇音乐剧,并在之后被搬上银幕,萨列里才开始被人们重新关注。
[/quote]
[quote]
[img]http://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804/14/f0Q5-ixujK2fT1kShs-oz.jpg[/img]
(《莫扎特传》海报)
[/quote]
[quote][img]http://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804/14/f0Q5-ixujK2fT1kShs-oz.jpg[/img]
(《莫扎特传》海报)
[/quote]
《Amadeus》以倒叙的手法,从年老的萨列里口中,试图还原了一个被上帝宠爱的天才,莫扎特的一生。在戏中,虔诚的萨列里,因为嫉妒上帝赐予莫扎特的才华,产生了报复心理,不仅四处使绊子,甚至最后扮演“灰衣使者”,逼迫莫扎特超负荷工作,最后害死了莫扎特。
[/quote]
[quote]
[img]http://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804/14/f0Q5-39q6Z29T3cSy0-dw.png[/img]
(《莫扎特传》中萨列里的形象)
[/quote]
[quote][img]http://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804/14/f0Q5-39q6Z29T3cSy0-dw.png[/img]
(《莫扎特传》中萨列里的形象)
[/quote]
而《Amadeus》其实改编自更早的诗剧,那就是仅仅在萨列里去世五年后,俄罗斯文学巨匠普希金所写的《莫扎特与萨列里》,这部只有两个人物的小短剧,讲述了萨列里如何因为嫉妒,请莫扎特赴宴,最终毒死莫扎特的故事。半个世纪之后这部剧被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也就是《野蜂飞舞》的作者)写成歌剧。
至此,一个无辜的怪物诞生了,这就是“杀死天才作曲家莫扎特的灰衣使者”萨列里诞生的故事。
[/quote][quote]
但这一切都不是真实的。
[/quote][quote]纵然在真实的历史中,莫扎特的生活方式十分混乱,花钱大手大脚,但他并不算贫穷,他有着虽然不算稳定但是很好的收入,而他孩子气的行为,据他的姐夫约瑟夫·朗格所说,是为了释放他在聚精会神创作时积蓄的压力。而且莫扎特并非死于贫困,在他死亡的那一年,他创作了两部成功的歌剧和那首著名的“绝命”《安魂曲》,获得了不菲的收入。安葬也并非如描述的被随意放置在乱葬岗,而是和其他当时的大多数维也纳贵族一样,安葬在一般的坟墓,并几人合葬(这是约瑟夫二世实行的“简葬政策”所致,要求贵族和百姓一样安葬),并且在莫扎特的妻子甚至都没有在场的情况下,萨列里,以及萨列里和莫扎特共同的学生Sssmayr和一位莫扎特的好友一起参加了他的葬礼。
最后,更不可能因为“被萨列里嫉妒”而被谋杀。虽然后世的名气莫扎特要比萨列里大,但在当时,萨列里也是一位广泛受人尊敬的音乐家和音乐教师,他教过包括贝多芬,舒伯特,李斯特,梅耶贝尔等著名音乐家,甚至包括了莫扎特的儿子。虽然他并不如莫扎特一样天才,但也是个有才华的音乐家。
如果说他们俩中有一个人会嫉妒,那么毫无疑问,这个人应该是莫扎特。在莫扎特在维也纳还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时,萨列里就已经是宫廷作曲家以及意大利歌剧院的院长,控制着维也纳这一“欧洲音乐的心脏”的绝大部分音乐事务。
在1786年,《费加罗的婚礼》公演前夕,莫扎特写给父亲的信里,提到了“萨列里和那些意大利人”阻碍他的歌剧事业人。毫无疑问,对于当时的莫扎特来说,萨列里是一个音乐上的阻碍。后世依据这些信件,把萨列里和谋杀案联系在了一起。但事实上,这只是“德国学派”和“意大利学派”的竞争,以及《费加罗的婚礼》在维也纳确实被禁止了,这是因为原作为著名革命剧作家博马舍所作,在法国大革命即将爆发的前夕,因为政治原因被禁止。
更有讽刺意味的是,萨列里虽然是意大利人,但因为Gluck和Gassmann的原因,受到的“德国”影响远比“意大利”影响更甚(虽然他并没有掌握德语,但他也做了不少德语歌剧),甚至有乐评人把他算在“德国作曲家”的行列里。
[/quote][quote]
虽然在音乐领域竞争不断,但私下萨列里和莫扎特很可能关系不错。在1788年,他接替朱塞佩·波诺成为宫廷乐长时,并没有第一时间安排自己的新剧,而是重新上演了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莫扎特的不少作品都是在萨列里的建议下完成的,甚至萨列里也是莫扎特的推崇者,在去利奥波德二世的加冕典礼时,甚至携带了不下三份莫扎特的作品。而在莫扎特死前的一封给妻子的信件上还提到,在自己的歌剧《魔笛》公演时,“……他(萨列里)全程保持着注意观看,并且从序曲到最后一段合唱没有一处不发出‘Bravo’和‘Bello’(意大利语夸奖的意思,作为对演出的赞美一直被古典音乐界使用到现在)”
更加令人惊奇的是,在2016年,一位德国作曲家,偶然在捷克博物馆发现了一份被存放了50年的乐谱手稿,这份200年前的不知名手稿,经过研究,正是当时萨列里与莫扎特,以及另一位作曲家“Cornetti”为纪念当时的女高音歌手Nancy Storace复演而写的一首独唱康塔塔,名字叫《祝奥菲利亚康复》(A Salute to the Recuperating Ophelia)。而莫扎特也曾经写过一首萨列里歌剧《威尼斯集市(La fiera di Venezia)》中第二幕终场的变奏曲,名字叫《6 Variations on "Mio caro adone"》,作品号“k.180/173c”。
不难看出,也许萨列里和莫扎特甚至是互相帮助扶持的同事,而不是生死仇敌。
但这一切渐渐被隐藏在了历史之中,喜爱阴谋论的人们,对于这样富有戏剧性的阴谋更感兴趣,而真正的萨列里却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quote][quote]
是时候来还原一个真正的萨列里了。
[/quote][quote]安东尼奥·萨列里(Antonio Salieri),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生于1750 年 8 月 18 日,在威尼斯共和国维罗纳南部的Legnago。逝于1825 年 5 月 7 日,在奥地利维也纳。一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哈布斯堡王朝下度过。
[/quote]
[quote]
[img]http://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804/14/f0Q5-cpp4ZnT3cSdw-hz.jpg[/img]
(安东尼奥·萨列里的油画肖像)
[/quote]
[quote][img]http://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804/14/f0Q5-cpp4ZnT3cSdw-hz.jpg[/img]
(安东尼奥·萨列里的油画肖像)
[/quote]
萨列里的家庭是一个富裕的富商家庭,他家包括他一共有11个孩子。与天才的莫扎特及其小提琴家和作曲家的父亲不同,他的家庭与音乐联系不大,仅有自己的哥哥,弗朗西斯科·萨列里跟随著名小提琴家朱塞佩·塔蒂尼(代表作就是著名的小提琴炫技曲《魔鬼的颤音》)学习小提琴,后来他也教萨列里关于小提琴和大键琴的技术。
在自己的童年记忆里,萨列里除了对阅读和糖的喜爱,还有对音乐的渴望。他曾经偷偷跑出家去隔壁教堂偷听他哥哥的小提琴演奏,为此被告知没有经过足够的礼仪迎接牧师被父亲责罚关禁闭,而他则反驳说牧师的演奏并不满意。而经常紧闭让萨列里染上了对糖的喜爱,就算成人之后也无法放弃甜品。
就这样,萨列里的童年在1763年左右结束了,他的父母相继去世。他被可能是他其中一个哥哥的修道士照顾了一段时间,后来被当时盛极一方的威尼斯贵族Giovanni Mocenigo收养,萨列里得以在威尼斯继续学习热衷的音乐。
不久之后,通过自己的声乐老师,萨列里认识了在这一生中对他影响举足轻重的人——在威尼斯的波西米亚作曲家Florian Leopold Gassmann。这位优秀的作曲家当时在维也纳宫廷剧院担任指挥。他把萨列里带到了维也纳,在那里,通过Gassmann他认识了各种杰出的音乐家和社会名流。Gassmann还尽心教导萨列里,除此之外甚至让他住在自己家里,并且提供了各种学习音乐的费用。
[/quote]
[quote]
[img]http://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804/14/f0Q5-i4i7ZpT3cS91-dw.jpg[/img]
(Florian Leopold Gassmann的画像)
[/quote]
[img]http://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804/14/f0Q5-i4i7ZpT3cS91-dw.jpg[/img]
(Florian Leopold Gassmann的画像)
[/quote]
[quote]
这一举动深深的影响了萨列里,在很久以后,当他成为一名成功的音乐老师时,为了纪念他的这位伟大的老师,他对于贫困的学生也从不收取费用,其中就包括了舒伯特,这位可怜的穷学生,作为他同学贝多芬的小迷弟,为了能观看贝多芬唯一一部歌剧《菲岱里奥》改编版的公演,甚至不得不卖掉了自己的教科书以支付门票钱。所以萨列里的学生们大多都很感激他。
年轻的萨列里渐渐被维也纳的精英们所接受,包括过往约瑟夫二世在内,他还受到了包括剧作家梅塔斯塔齐奥、和歌剧改革家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认可,后者更是影响萨列里颇深。
此时的维也纳,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同时也是当时“欧洲古典乐”的心脏。维也纳以开放的角度接纳着世界各地的音乐家,从下奥地利来的海顿,从上奥地利来的莫扎特,从意大利来的萨列里,以及来自德国的贝多芬等。这些作曲家们,被维也纳这个当时“欧洲第四大城市”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他们也被叫做“维也纳乐派”。贵族和市民们时常在街头和音乐厅欣赏音乐,举行宴会,这一传统直到现在仍然在维也纳延续,著名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和“维也纳美泉宫夏季音乐会”就是这一传统的继承。直到现在,作为奥地利首都的维也纳,在国家歌剧院和音乐事业的投资甚至比国防预算还高。
[/quote][quote]
在这样的氛围下,萨列里开始了自己的音乐事业。
不久之后的1769年,由于老师Gassmann去意大利巡演,萨列里便代替了他的老师,写了他的第一部歌剧《识字的女人(Le donneletterate)》,在此之后,他的一生中写了超过40部歌剧。
随后的《Armida》以及《威尼斯集市(La fiera di Venezia)》均获得了不小的成功,尤其是《威尼斯集市》中,将舞曲放入较早的曲段,比如这里的第二幕最后一个乐章,把戏剧的优先度提高,这对莫扎特影响深刻,之前也有提到当时年仅17岁的莫扎特曾经为这部歌剧写了变奏曲,甚至后来莫扎特写《唐·璜》的时候也受到了他的影响。
1774年,他的老师Gassmann去世。作为学生的萨列里接替了老师意大利歌剧院乐长和宫廷作曲家的职位。1年之后,萨列里结婚了,他们一共生了8个孩子,只有3个活下来了。唯一一个儿子甚至死的比他还早。
但没多久,意大利歌剧院因为经营不善倒闭了。约瑟夫二世将原本用于表演意大利和法国歌剧的剧院改成了宣传德国歌剧的剧院,并且推广德国戏剧。这决定致使使用德语不太熟练的萨列里失业了。
但机会来了,1778年,由于一连串的歌剧相继失败,萨列里的好友剧作家Gluck决定回维也纳,因此拒绝了意大利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的邀请。于是,在约瑟夫二世的提议之下,Gluck同意让萨列里去意大利替代他。
在那里,他完成了歌剧《重建欧洲(L’Europa riconosciuta)》,并成为斯卡拉歌剧院启用的首演曲目。2004年,修缮了2年后,重新启用的斯卡拉歌剧院,首演曲目再次定为了《重建欧洲》,以此纪念萨列里的功绩。
[/quote]
[quote]
[img]http://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804/14/f0Q5-e53sK1kT1kSdm-92.jpg[/img]
(2004版在斯卡拉剧院演出的《重建欧洲》剧照)
[/quote]
[quote][img]http://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804/14/f0Q5-e53sK1kT1kSdm-92.jpg[/img]
(2004版在斯卡拉剧院演出的《重建欧洲》剧照)
[/quote]
此后他周游米兰,威尼斯和罗马,写下了一些还算成功的作品。[/quote][quote]
直到1782年,这一年注定是不平凡的。瓦特蒸汽机正式进入工业使用阶段,为接下来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主义的扩张奠定了基础。在音乐上,被称为“英国巴赫”的、“古典乐之父”J·S·巴赫的小儿子、也是巴赫家族唯一一位杰出歌剧作家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去世,他的作品曾经深深影响了莫扎特,而被后世称为“小提琴之神”的尼格罗·帕格尼尼也在这一年出生。但这种不平凡并没有发生在萨列里身上,而是在他的好敌手、在维也纳初出茅庐的莫扎特身上。莫扎特在当年公演了他著名歌剧《后宫诱逃》,这部代表了德国歌剧生命力的作品,影响力一直持续到半个世纪的卡尔·马利亚·冯·韦伯的《魔弹射手》(同时也是FGO里,莫里亚蒂教授融合的幻灵,顺带一提,韦伯和莫扎特因为堂姐康斯坦采嫁给了莫扎特的关系,所以其实还是亲戚呢)。但萨列里的德语歌剧《烟囱工(Der Rauchfangkehrer)》却被《后宫诱逃》打败了。
不过萨列里另一个机会就快到了。1784年,由于他的好友Gluck年老体衰,无法完成为巴黎歌剧院创作的《达那伊得斯姐妹(Les Danaïdes)》,但Gluck担心巴黎的批评家会过度苟责这位尚且年轻的作曲家,于是就在萨列里的同意下公布这部作品是两人合写。
不出意外,这部剧大获成功,这时候Gluck才再次公报说这部剧完全是萨列里一人独自书写。这部剧作为萨列里的献礼,献给了约瑟夫二世的妹妹,也就是可怜的法国皇后玛丽·安东瓦内特,她在不久之后的法国大革命里被宣判了死刑。
[/quote]
[quote]
[img]http://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804/14/f0Q5-c528ZkT3cSbi-dw.jpg[/img]
(正在弹琴的玛丽皇后)
[/quote]
[quote][img]http://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804/14/f0Q5-c528ZkT3cSbi-dw.jpg[/img]
(正在弹琴的玛丽皇后)
[/quote]
不久之后他回到了维也纳,结识了洛伦佐·达·彭特,但与他的合作并不成功,于是没多久达·彭特转而和莫扎特合作著名的《费加罗的婚礼》。
在此之后萨列里连续取得一系列成功,到了1788,年,他为法国歌剧院所写的第三部歌剧,也是他最有意义的一部歌剧《Tarare》诞生,这部歌剧的意义在于,他是一部“富有革命精神”的歌剧,他抨击了专制权利以及描写了民众革命意识觉醒,在法国大革命即将要爆发的前夕,毫无疑问是有着不小的意义的。歌剧的脚本来自于革命剧作家博马舍,他同时也是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罗西尼《塞尔维亚的理发师》的剧作者,这三部剧都带有着极其强烈的革命思想。
随后约瑟夫二世看中了这部剧,于是达·彭特把剧本改编成意大利语,改名为《奥马斯国王阿克索尔(Axur, Re d'Ormus )》,并且在弗兰茨大公和伊丽莎白公主的婚礼上演出。
感谢这部剧奠定了萨列里的地位,于是约瑟夫二世任命他为宫廷乐长。正当萨列里如日中天时,好景不长,1790年,一直资助和保护他的约瑟夫二世去世。
坊间甚至传言,继任的利奥波德二世会罢免他的职位。不过好在,只是略微的收缩了萨列里的责任范围,他不再负责排练和指挥,而是专心的创作以及教学。
[/quote]
[quote]
[img]http://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804/14/f0Q5-8hbkZ1bT3cSbs-gn.png[/img]
(约瑟夫二世的画像)
[/quote]
[quote][img]http://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804/14/f0Q5-8hbkZ1bT3cSbs-gn.png[/img]
(约瑟夫二世的画像)
[/quote]
在约瑟夫二世去世后的第二年,在萨列里应莫扎特邀请,去观看他新歌剧《魔笛》的首演之后的几个月,我们伟大的作曲家莫扎特与世长辞。只有萨列里,他的友人以及他和萨列里共同的学生参加了他的葬礼。
萨列里也由于政治问题,渐渐远离了创作中心,专心音乐教育和修订自己的作品。他的学生包括贝多芬,舒伯特,李斯特,梅耶贝尔等著名作曲家,以及莫扎特的小儿子F·X·莫扎特。
1813年,在贝多芬作品《威灵顿的胜利(Wellington’s Victory)》中,他还担任了模仿枪炮和乐器演奏工作。贝多芬对于自己敬仰的人莫扎特,以及“被怀疑是杀人凶手”的老师萨列里很是纠结,他在谈话本中提到绝不相信自己的老师是杀死莫扎特的人。在1799年,他还专门写了一首小提琴奏鸣曲《Violin Sonata No.1, Op.12 No.1》,献给自己的老师萨列里。而萨列里的另一位学生舒伯特也十分敬仰他,舒伯特在1816年6月16日,萨列里来维也纳50周年的时候特别写了一篇日记。萨列里的学生舒伯特被称为“歌曲之王”,而萨列里本人也十分擅长声乐创作。于是舒伯特在1815年写了一首声乐作品《Erster Verlust, D.226》向老师表达感激之情。
[/quote]
[quote]
[img]http://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804/14/f0Q5-2zn6K2bT3cSwz-no.jpg[/img]
(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初版封面,上面清晰地写着安东尼奥·萨列里(Antonio Salieri)的名字)
[/quote]
[quote][img]http://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804/14/f0Q5-2zn6K2bT3cSwz-no.jpg[/img]
(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初版封面,上面清晰地写着安东尼奥·萨列里(Antonio Salieri)的名字)
[/quote]
就这样时间慢慢流逝,萨列里也一天天变老,晚年的萨列里身体情况非常糟糕,精神方面也似乎并不如人意,甚至有传言说他试图自杀。
1825年5月7日,萨列里离开了这个世界,去了莫扎特所在的那个世界。
在自己的葬礼上,演奏的是他早在1804年就为自己创作但从未公演过的C小调安魂曲,也就是我们在文章一开始他技能里所听到的那首曲子。
[/quote][quote]
萨列里的一生,虽然不如莫扎特一般传奇而富有才华,但身处不论是音乐还是社会都充满变革的那个独特时代,他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职责,给维也纳和欧洲人民留下了许多名作,并影响和教育了下一个时代的音乐家。自2009年后,在他的故乡意大利莱尼亚诺,也开始每年举办“萨列里音乐节”来纪念他在音乐史上的成就。
希望以后的人们,因为萨列里的音乐,而不是令人好奇的谣言,记住他。
[/quote]
[quote]
[i]如果我能杀人的话……我早就杀了——萨列里,无法战斗语音[/i]
[/quote][quote]最后让我们听一遍由莫扎特和萨列里一同谱曲的这首康塔塔,感受一下来自两位音乐家的祝福。
播放地址:[url]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2111651/[/url]
[/quote]
[i]如果我能杀人的话……我早就杀了——萨列里,无法战斗语音[/i]
[/quote][quote]最后让我们听一遍由莫扎特和萨列里一同谱曲的这首康塔塔,感受一下来自两位音乐家的祝福。
播放地址:[url]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2111651/[/url]
[/quote]
[quote]
参考书目:
WIKI
IMSLP
《Antonio Salieri and Viennese Opera》 By John A. Rice
《安东尼奥·萨列里歌剧《塔拉里》分析》
《聆听音乐》 by Craig Wright
《Maligned master: the real story of Antonio Salieri》 By Volkmar Braunbehrens
《莫扎特与萨列里》 普希金
《Music in Eighteenth-Century Austria》 By David Wyn Jones
[/quote]
絮絮叨叨 ...
啊,终于写完了……首先先感谢一下泥潭的[@无极小屁孩]大佬和[@克里斯丁]大佬的帮助……再次感谢能孜孜不倦看完我这堆快万字的唠叨 我猜大概不会有很多人看完……[s:ac:哭笑]我已经放弃治疗了,删减是绝对不可能删减的
已经很久没给你版写文了_(:з'∠)_我好懒啊,每次一写就是好多字,然后兴头一上来就要废话啰嗦一堆,导致每次都要破万字,这次删了半天才删到这么多……
[s:ac:哭笑]写这玩意真是辛苦的工作,还要到处查资料确定,结果翻着翻着资料就开始兴致勃勃的看书了,等看完了才发现一个字儿没写……查资料还是挺愉快的,能看到各种有趣的故事,但写起来就很费劲了,尤其是本人的语文表达能力十分捉急……要反复斟酌怎么写[s:ac:哭笑]
[s:ac:怕]因为这次是音乐相关,还要找各种曲目来听……结果就是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804/15/f0Q5-94wbK14T3cSqd-c5.jpg[/img]
[s:ac:哭笑]我现在已经满脑子都是这些旋律了……
不过还有些未解之谜还没解开……比如萨列里的宝具到底唱的是啥我没找出来,总觉得非常有印象,但是就是想不起来……[s:ac:哭笑]希望有大佬来解决这个问题就好了……
[s:ac:哭笑]
已经很久没给你版写文了_(:з'∠)_我好懒啊,每次一写就是好多字,然后兴头一上来就要废话啰嗦一堆,导致每次都要破万字,这次删了半天才删到这么多……
[s:ac:哭笑]写这玩意真是辛苦的工作,还要到处查资料确定,结果翻着翻着资料就开始兴致勃勃的看书了,等看完了才发现一个字儿没写……查资料还是挺愉快的,能看到各种有趣的故事,但写起来就很费劲了,尤其是本人的语文表达能力十分捉急……要反复斟酌怎么写[s:ac:哭笑]
[s:ac:怕]因为这次是音乐相关,还要找各种曲目来听……结果就是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804/15/f0Q5-94wbK14T3cSqd-c5.jpg[/img]
[s:ac:哭笑]我现在已经满脑子都是这些旋律了……
不过还有些未解之谜还没解开……比如萨列里的宝具到底唱的是啥我没找出来,总觉得非常有印象,但是就是想不起来……[s:ac:哭笑]希望有大佬来解决这个问题就好了……
[s:ac:哭笑]
看完剧情了,我只能说,太棒了!
[s:ac:哭]虽然你游有两位音乐家(歌剧魅影、莫扎特),但是游戏剧情中一直没怎么体现关于他们音乐方面的一面,包括在法兰西的时候,莫扎特也并没有表现出音乐家的那一面。
萨列里的这章,虽然仅仅是个配角,但是完全做出了主角才有的感觉[s:ac:喘]不论是角色还是剧情,都把萨列里和莫扎特的音乐完美的融入进了剧情之中,不论是对战雷帝的时候,富有激情和怒火的代表审判的乐章,还是最后由儿歌改编成的用以安抚人们心灵的小星星,都贴切的融合到了剧情之中。
而剧情中的莫扎特虽然出场的戏份并不多,但通过萨列里的表现侧面的表现了这位 为了音乐而生的精灵。另一方面,通过“灰衣使者”把莫扎特和萨列里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萨列里虽然被灰衣使者这个无辜的怪物所压制,但他对音乐执着的心促使他找到了莫扎特,并接过了莫扎特手中的接力棒。更令人感到欣喜的是,这一章的萨列里,终于逃脱了“文人没有战斗力”这个奇怪的诅咒,往常不管是莫扎特还是作家二人组,在剧情里的战斗力都相对偏低,往往是作为推动者或者策划者。但在这一章的萨列里里,他直面了所有的战斗,不论是对御主们的突袭,还是在雷帝的疯狂输出下仍然坚持而决绝的弹奏着音乐,可以说这一章萨列里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了身为音乐家的强大战力,确实另我很开心。
音乐本就该是这样的,人们从非常远古的时候就已经拥有了音乐这项其他动物无法拥有的技能,人们的喜怒哀乐精神信仰都能完全的通过音乐所表达,是人们最本质的体现。如果要说有什么能代表人类史,音乐也肯定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美国发射的旅行者号深空探测器,就携带了两枚刻有人类世界各地经典音乐的金盘,其中还有一首中国钢琴曲《流水》。
另外这一章的御主也终于进入到了新的状态中,御主通过这一章的冒险,应该深切的明白,正义并不是没有代价的,也不是绝对的,自己的正义很可能就是他人毁灭的根源。对此,御主会走上和卫宫家一样“正义的伙伴”所走的道路呢,还是像玛奇里佐尔根那样经过了漫长时间以至于遗忘正义这个含义呢,还是和魔伊的伊莉雅一样说出“我全都要呢”,真是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