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ippyWilly
2020-11-02T09:24:19+00:00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只说演义。只说演义。只说演义。
首先说说颜良文丑二人。两人第一次出场是在袁绍的一句话里。袁绍拍股叹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催军未回!得一人在此,岂放华雄施威哉!汝众诸侯许多将士,只无一人可追华雄?”众官默然。
结合两人在后面的表现来看,明显比其他人强。在小说刚开始大家都不知道这俩人是谁的时候作者把这两人拿了出来。明显是作者借袁绍之口给这两人制造不在场证明。要不然没法解释开荒团卡在第一个BOSS跟前,工会两个强力DPS没有输出。
第二,关羽斩颜良这里我理解的是此战不能看成是一般的两将单挑。关羽要想直接杀进阵中斩杀颜良这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关羽通过观察并制定了一次冒险的只有他一人参与的军事行动。
接着就是白马颜良。先杀宋宪,再斩魏续。接着20合败徐晃。曹营的结果。诸将栗然。颜良已经无敌了,曹营没人制得住了。
程昱曰:“吾举一人,可敌颜良。”操问是谁,昱曰:“非关公不可。”操曰:“吾恐他立了功便去。”考虑得根本不是能不能制住颜良,而是立了功拜拜了。
关羽来到白马后。操请公坐定,叙说:“颜良勇诛二将,连日诸将败者及多,勇不可当,特请云长商议。”注意连日诸将败者及多
关羽不是说什么必斩颜良狗头之类的话而是先观察。公曰:“容某观其动静。从曹操嘴里了解到颜良勇诛二将,勇不可挡。曹操一直再避战。那他观察到的颜良一定是得意扬扬,一付狂妄骄横的模样。看完之后心里有数了才说某虽不才,愿去万军中取首级来献丞相。此时心里有了一个冒险的计划。张辽接着说“军中无戏言,云长不可忽也。快牵马来!”这句话也促使关羽不得不实施这一计划。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靠,没见过你这么能装逼的人,你这样说,搞到我们很没面子)你不能光说不练啊!
接着是斩的过程。计划分三步,首先如何接近颜良。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土山,将盔取下放于鞍前,凤目圆睁,蚕眉直竖,来到阵前。表现出我不是来干架的。河北军见了,如波开浪裂,分作两边,放开一条大路,公飞奔前来。第二步就事杀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到来,恰欲问之,马已至近。云长手起,一刀斩颜良于马下。最后如何撤离。中军众将,心胆皆碎,抛旗弃鼓而走。云长忽地下马,割了颜良头,拴于马项之下,飞身上马,提刀出阵,似入无人之境。河北兵将未尝见此神威,谁敢近前。
综合起来就是首先让敌方认为自己是来投奔的或是来传话的。接近之后趁其不备一刀砍死,最后再利用敌军懵逼的时候速度撤退。关羽制定并实施这一冒险的计划。除了观察并利用了颜良的骄兵心理外,当然他也会有最坏打算,那就是颜良没有上当,和他真刀真枪的硬拼怎么办?那时没办法,只有靠真实本领了。所以考虑了这些因素后,关羽还敢出马,说明他对自己战胜颜良有绝对的把握。
另外刘备也坑了颜良一把。罗本三国里被删掉的一段。原来颜良辞袁绍时,刘玄德曾暗嘱曰:“吾有一弟,乃关云长也,身长九尺五寸,须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喜穿绿锦战袍,骑黄骠马,使青龙大刀,必在曹操处。如见他,可教急来。”因此颜良见关公来,只道是他来投奔,故不准备迎敌,被关公斩于马下。这段话,刘备知,颜良知,你知,我知,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但是当事人关羽并不知道。请大家设身处地的为关公想想,他当时并不知颜良是否会做准备,也无法想象颜良会如何对待他。但他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匹马单刀闯入敌阵,斩首而还。仅此一战,既可令其领袖群雄了。
总认为,关公刺颜良是趁其不备,仗着马快等。这是我们以旁观者的眼光看,当然不觉得有多难。马再快,也不是瞬移。机会是给有勇气有准备的人提供的,曹操手下诸如许褚、张辽、两夏侯、徐晃等,不要说让他们匹马单刀闯入敌阵,可能连想他们都不敢想,机会来了也把握不住。这就是为什么曹操手下诸将始终对关羽有敬畏之意。庞德没有这种感觉,是因为当时他不在操营。但当他与关羽战后也说:“人言关公英雄,今日方信尔!”
所以关羽斩颜良之战是表现关羽是一位大智大勇之良将的最好的战例。此战并没有削弱关羽的武力之意,而是主要表现关羽智将的一面,以示和其他勇将的区别。一本堂堂三国演义,不是任何一处战斗的场景表现的都是武力,智勇双全才是这出戏的主题。
首先说说颜良文丑二人。两人第一次出场是在袁绍的一句话里。袁绍拍股叹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催军未回!得一人在此,岂放华雄施威哉!汝众诸侯许多将士,只无一人可追华雄?”众官默然。
结合两人在后面的表现来看,明显比其他人强。在小说刚开始大家都不知道这俩人是谁的时候作者把这两人拿了出来。明显是作者借袁绍之口给这两人制造不在场证明。要不然没法解释开荒团卡在第一个BOSS跟前,工会两个强力DPS没有输出。
第二,关羽斩颜良这里我理解的是此战不能看成是一般的两将单挑。关羽要想直接杀进阵中斩杀颜良这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关羽通过观察并制定了一次冒险的只有他一人参与的军事行动。
接着就是白马颜良。先杀宋宪,再斩魏续。接着20合败徐晃。曹营的结果。诸将栗然。颜良已经无敌了,曹营没人制得住了。
程昱曰:“吾举一人,可敌颜良。”操问是谁,昱曰:“非关公不可。”操曰:“吾恐他立了功便去。”考虑得根本不是能不能制住颜良,而是立了功拜拜了。
关羽来到白马后。操请公坐定,叙说:“颜良勇诛二将,连日诸将败者及多,勇不可当,特请云长商议。”注意连日诸将败者及多
关羽不是说什么必斩颜良狗头之类的话而是先观察。公曰:“容某观其动静。从曹操嘴里了解到颜良勇诛二将,勇不可挡。曹操一直再避战。那他观察到的颜良一定是得意扬扬,一付狂妄骄横的模样。看完之后心里有数了才说某虽不才,愿去万军中取首级来献丞相。此时心里有了一个冒险的计划。张辽接着说“军中无戏言,云长不可忽也。快牵马来!”这句话也促使关羽不得不实施这一计划。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靠,没见过你这么能装逼的人,你这样说,搞到我们很没面子)你不能光说不练啊!
接着是斩的过程。计划分三步,首先如何接近颜良。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土山,将盔取下放于鞍前,凤目圆睁,蚕眉直竖,来到阵前。表现出我不是来干架的。河北军见了,如波开浪裂,分作两边,放开一条大路,公飞奔前来。第二步就事杀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到来,恰欲问之,马已至近。云长手起,一刀斩颜良于马下。最后如何撤离。中军众将,心胆皆碎,抛旗弃鼓而走。云长忽地下马,割了颜良头,拴于马项之下,飞身上马,提刀出阵,似入无人之境。河北兵将未尝见此神威,谁敢近前。
综合起来就是首先让敌方认为自己是来投奔的或是来传话的。接近之后趁其不备一刀砍死,最后再利用敌军懵逼的时候速度撤退。关羽制定并实施这一冒险的计划。除了观察并利用了颜良的骄兵心理外,当然他也会有最坏打算,那就是颜良没有上当,和他真刀真枪的硬拼怎么办?那时没办法,只有靠真实本领了。所以考虑了这些因素后,关羽还敢出马,说明他对自己战胜颜良有绝对的把握。
另外刘备也坑了颜良一把。罗本三国里被删掉的一段。原来颜良辞袁绍时,刘玄德曾暗嘱曰:“吾有一弟,乃关云长也,身长九尺五寸,须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喜穿绿锦战袍,骑黄骠马,使青龙大刀,必在曹操处。如见他,可教急来。”因此颜良见关公来,只道是他来投奔,故不准备迎敌,被关公斩于马下。这段话,刘备知,颜良知,你知,我知,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但是当事人关羽并不知道。请大家设身处地的为关公想想,他当时并不知颜良是否会做准备,也无法想象颜良会如何对待他。但他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匹马单刀闯入敌阵,斩首而还。仅此一战,既可令其领袖群雄了。
总认为,关公刺颜良是趁其不备,仗着马快等。这是我们以旁观者的眼光看,当然不觉得有多难。马再快,也不是瞬移。机会是给有勇气有准备的人提供的,曹操手下诸如许褚、张辽、两夏侯、徐晃等,不要说让他们匹马单刀闯入敌阵,可能连想他们都不敢想,机会来了也把握不住。这就是为什么曹操手下诸将始终对关羽有敬畏之意。庞德没有这种感觉,是因为当时他不在操营。但当他与关羽战后也说:“人言关公英雄,今日方信尔!”
所以关羽斩颜良之战是表现关羽是一位大智大勇之良将的最好的战例。此战并没有削弱关羽的武力之意,而是主要表现关羽智将的一面,以示和其他勇将的区别。一本堂堂三国演义,不是任何一处战斗的场景表现的都是武力,智勇双全才是这出戏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