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脑洞老文:丞相就是献帝,顺感谢某不可提的人,他的脑洞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奇妙的角度(三国机密)

70sRadio-avatar

70sRadio

2020-05-30T19:57:27+00:00

简单说,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其实就是逃出许昌的汉献帝——换而言之,有一刻开始,曹操手里的献帝是假的。

试想:刘备是皇叔,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为什么要沐浴更衣去草庐拜访一个村夫?为什么刘备绝不能让张飞动粗,要毕恭毕敬地等着?真相只有一个:因为那里是真的大汉天子啊!虽然只是草堂,但是他们行的是朝拜天子的礼仪。再试想:为什么诸葛亮的门童敢对刘备说,自己记不得这么多头衔?因为这位是天子近臣,必须要先折煞一下外臣、军将的气焰啊!
于是很多事情的真相也就水落石出了:为什么在草庐时,诸葛亮足不出户就可以有隆中对的视野呢?因为这许多年来,他坐天下之中,观英雄成败,他看得太清楚了。为什么诸葛亮平居敢自称“卧龙”?而刘备临终前,为什么会对诸葛亮说,“汝可取而代之”?因为这位就是大汉天子,那样的话,终究还是汉室天下……
关键在于献帝是如何成功脱身的?脱身之后的他为什么不即刻起兵讨曹?
显然,衣带诏是成功的。献帝——请允许我这样称呼他——从一开始就是杰出的策划师,他的每一滴血都没有白流。刘备接到衣带诏以后,不可能潜逃,这是他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则。他之所以走了,就是因为拿到真的汉献帝了。曹操毕竟也是高手。他发现真的皇帝不见了,即刻把董承一干人等处决。这样,在许昌的天子近臣都死了,没有人知道献帝长什么样。他说是谁就是谁。这步棋,曹操一直很得意——只要假的天子在手,真的天子也不敢贸然出击,所以后来他说:“要不是我搞了一个假皇帝,外头知道皇帝失踪了,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了。”
献帝离开了许昌。他固然很想即刻召集诸侯,以天子的名义讨曹,但这太危险了。假作真时真亦假。“天子”,某种意义上就在许昌,一个外人突然宣称某人是天子,很可能就是袁术或者艾德·史塔克的下场。是的,在他没有实足的证据或相当的实力之前,各路诸侯都可以宣称他是冒充的,以讨伐叛贼的名义讨伐他。他需要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这也是“卧龙”的本意。而献帝从来是谨慎的——这就是后世说的,“诸葛从来不用险……” 现在,当务之急,他需要投奔一个可靠的人隐居起来。
这个人当然就是刘表。
一则他也是汉室宗亲,再则襄阳毕竟离许昌很近,免去许多周折——事实上,他随时准备着杀回许昌。当然,这件事应该只有刘表、刘备、水镜先生、徐庶、黄承彦等很少人知道。于是,黄承彦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献帝,从而巩固荆州集团与献帝之间的合作。而刘备也不惜千山万水,来投奔刘表。一个以南阳为中心的集团就形成了。从这一天起,刘协字伯和就有了一个新的身份,诸葛亮字孔明,他的荆州团队精心为他打造的身份。
刘备劝刘表偷袭许。事实上,这是汉献帝的战略安排。
献帝回到了许都就可以恢复自己的真正身份,召集天下诸侯。而刘备,终究只是一个武人,是献帝召集来的一支奇兵,真正有着深谋远虑的是我们的大汉天子。不幸的是,刘表有他自己的算盘。献帝一旦起兵攻许,最后还是刘表的荆州军与曹操血拼。而知道真相眼泪掉下来的曹操也会把他当做头号敌人。无论最终胜负如何,刘表只是鹬蚌中的一个,而得利的恐怕是刘备或其他诸侯。刘表不愿意冒险,他决定观望。天子是他手中的奇货,他希望在对他更有利的时候撒出去。
刘表的举动让汉献帝大失所望。但这让他意识到,他不能只是南阳一届隐士,他必须更进一步,获得一个真正的决策者的身份,投身到这个权力的世界中。
三顾茅庐其实是汉献帝和刘备之间的往返磋商。
经过三轮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刘备给汉献帝军师的身份,汉献帝从此掌握刘备集团的决策权——甚至刘备很多时候都要服从他的指挥——显然,这会让不了解内情的关张很不满。但汉献帝为此做出了重大让步:他将放弃刘协字伯和的身份,从此诸葛亮字孔明就是他唯一的身份!这意味着,最终继承大汉天子的,将是刘备的后裔;而他,终究是要向刘备下跪的。献帝的内心是痛苦的——但为了大汉天下, 这又算得了什么!
说来,这之前还发生了一个插曲。徐庶的母亲是颍川人,一开始就是汉献帝身边的人,从许昌一直护送献帝到南阳。但曹操的特工抓住了她,掌握了关键线索,开始严刑逼供。这个时候徐庶就只能离开刘备,去许昌处理这次危机。所以徐庶临别的时候说得很隐晦,他说他现在方寸乱了——是的,不止他,整个计划的所有人,心都提到了喉咙口。好在,徐庶出色地处理了这件事。徐母自尽。曹操失去了关键证人,只能设法控制住徐庶。这个过程中,挫败让曹操动了杀心,于是他打算大军南下,擒住诸葛——一切自然水落石出。
于是,改变身份之后的汉献帝终于可以於曹操对决了。他首先火烧博望新野,出了一口恶气,然后,依据他的战略规划,就要联络东吴。这时,他真正担心的事终于被摆到了他的面前:他其实没见过诸葛瑾!虽然他和他的团队早有准备,当一旦当面对质,难免尴尬。所以《三国演义》说:
瑾曰:“贤弟既到江东, 如何不来见我?”孔明曰:“弟既事刘豫州,理宜先公后私。公事未毕,不敢及私。望兄见谅。”
这都是面上的话。诸葛瑾其实说的是:“你谁呀!”献帝说:“我有更重要的事情,你先兜着……我们慢点聊。”现在,整过过程中牵线搭桥的就是鲁肃。在鲁肃等人的牵线搭桥下,孙刘联盟,大破曹军。而诸葛瑾和诸葛亮这对假兄弟,也必须演下去。其实,从名字中还是可以看出破绽的:诸葛“瑾”、诸葛“均”都是斜玉旁——均字少掉的那一横是后世的“阙笔”,而诸葛亮与他们不同。亮,字孔明。孔其实就是非常、很的意思,孔明就好比后世所谓的正大光明。孔明也好,卧龙也好,这都是献帝一开始设计好的、标记自己帝王身份的线索。
说来,鲁肃也真是一个好人。他也知道,刘备势力太弱了,这个盟友没有什么价值;他也知道,周瑜有很多机会可以干掉诸葛亮,进而瓦解刘备势力。甚至,在他本来的战略规划中,东吴就是要取西川的,孙权就是要称帝的——这里根本就没有刘备的位置。但无奈他知道了内情。天性忠厚的他决定为大汉尽最后一份忠诚,他要保护诸葛亮。而周瑜,当然是斗不过卧龙的。后者是真命天子,他的血可以召唤“神龙”——无论是大雾还是东风……周郎选错了对手。很多年后,当事人都死了,孙权后来知道了其中原委,他感慨周瑜的际遇,又觉得鲁肃这家伙当时背叛了他——说的就是这件事。
之后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刘备每在外作战,诸葛亮总是坐镇中军,这都是一开始约定好的。诸葛亮——也就是大汉真正的天子——会用自己的智慧,重振祖宗的基业!
曹操这边就比较苦闷,他眼巴巴地看着天子溜走了,现在正在发展壮大。对于他手里的假“天子”,他一天比一天更加不敬——是的,他无须敬畏,这是他找来的冒牌货——终于荀彧都察觉出来了。曹操也是无奈。醉了的时候,他吟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南飞的乌雀或许就是溜走的天子吧。“他终究可以依靠谁呢?”曹操问。“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还是回我这里吧。”
确实,渐渐,刘备和诸葛亮(也就是汉献帝)之间产生了裂痕。
一个导火索是刘封事件。刘备处死了这位养子。这不能不让诸葛亮(汉献帝)担心自己的处境。如果刘备开始铲除刘氏成员,以巩固刘禅地位,那么下一个遭殃的职能是诸葛亮自己——他其实就是刘协。在一段时间内,诸葛亮处境相当尴尬。但随着刘备自作主张,夷陵惨败,白帝托孤,又回到了一开始的草庐协议下。大败之后的刘备,或许明白了过来:皇上啊,你的天下,你放开手去取吧。于是诸葛亮挥师北伐,光复本属于自己的汉室……
但他的内心是痛苦的。《出师表》中,他说了那么许多,最后却说:
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他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因为他说的那些,什么布衣,什么躬耕,其实都不是真的!他有的只有泪,这是真的。
眼看着**的刘禅,他固然想过恢复自己的身份。但想到当年草庐的约定,想到与刘备之间多年的羁绊,他又有所犹豫。于是,他打算先攻入长安,再加十锡。等出现了五星汇聚、高祖再世的异相,他再见机行事——或可以公布自己的真实身份,真正复兴汉室。然而,北伐大军在胜利在望的时候,有所预感的刘禅把他叫了回来。余下的只有无奈……
与诸葛亮真实身份息息相关的还有两个人:王朗,和司马懿。
作为文武全才,王朗当然有自信拿下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普通人。但诸葛亮不是普通人,他是大汉天子!他正义凛然的一刹那,老臣王朗全都明白了:这根本不是一场舌战,是大汉天子在三军阵前训斥自己!顿时,又是惊,又是喜,又是惧,又是羞愧,又是无措,他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心情——他落马死了,死在他曾经发誓要侍奉的天子面前,死得明白。
还有司马懿。他追到了城楼上,诸葛亮弹了一首只有宫中才有的曲子,希望唤起世为汉臣的司马懿的良知。自幼熟悉宫廷乐律的司马懿,瞬间就明白了坊间谣传是真的!他选择退兵。也不知道是因为他内心深处身为汉臣的悸动,还是因为他开始下一盘很大的棋?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后来西晋篡魏之前,首先选择灭蜀,就是想获得诸葛后人,汉室正统,作为可能的一张牌来打。所以,邓艾在杀害诸葛瞻父子之后立刻被做掉了——他哪里知道水有多深;而钟会从姜维那里得知真相之后,也打算自己动手,不幸变成了一出闹剧。这些都是后话了。当然,最后司马氏放弃了诸葛身份的手牌,选择让这件事消失在历史之中。
早先,获得了徐庶的曹魏渐渐地也了解了其中隐情,只是将计就计而已。他们并不需要真的献帝,只需要一个人来表演献帝,来完成各种仪式,尤其是最后的禅让。曹操一开始就安排好了。诸葛亮死了以后,假献帝也没有了价值,自然被做掉了。史学家非常隐晦地记载了其中的关系:所以献帝的出身年和诸葛亮也是一样的——对,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的生卒年是一样的。
说到这里,似乎还有一丝悬念:
诸葛瑾的亲弟弟,诸葛均的亲哥哥,这个人真实存在么?献帝使用了他的身份以后,他到哪里去了?他本来叫什么名字呢?我想,这恐怕就文献不足征了。我倾向于这种理解:这个人原先是存在的。他之后使用了一个化名,叫朱士行。朱士,就是诸葛家族之士的意思;行,就是走了。文献中的朱士行极有可能是真正的诸葛瑾之弟,诸葛均之兄。他去哪里了呢?他出家了。所以,名字里的“行”,就是对梵文Tathāgata的一种解读,那样得去了(tathā-gata)——虽然后世习惯理解成那样来了(tathā-āgata),也即如来。无论如何,朱士行是有记载的汉地第一位受比丘戒的出家人。想来他的内心也有许多的凄苦,或许他早已找到了解脱?他的事迹也成为汉地佛教的一个新的开始。
当然,这只是猜测了。
整个蜀汉,为了这个秘密,始终没有建立完整的史官制度。太多往事随风散去,幸而,终有一些蛛丝马迹,长存在史料之中,穿梭在评话与戏剧之间,最终通过罗贯中的笔,汇聚到了《三国演义》之中。有一天,一定有人会找到这些真相。不!自始至终,都有人坚守着真相,坚守着这大汉的秘密。他们,是汉的意志的继承者——而他们中的一个人,我们在电视上早就见过了……
70sRadio-avatar

70sRadio

当年看完三国机密之后的脑洞:

嘛,看过这书好久了,意犹未尽啊。但是想想看,后来曹操势力愈大,伏寿横死,两个皇子也被鸩杀。感觉刘平的后半生未免太凄凉了些。碰巧在微博上看到
@安迪斯晨风发了条关于《潜龙在渊》的微博,感觉梗不错。
@安迪斯晨风:其实《三国机密》还可以写得更狠一点。最后主角潜出许都,隐居荆州以待天时,卧龙的称号也暗示了自己的身份。终于他等到了一个可以让自己恣意发挥仁之道的人,并最终为了自己的梦想鞠躬尽瘁。二十多年以后,他和自己最好的兄弟在战场上相遇了。后来,他病死了,汉朝最后一个皇帝也死了。



最近又想起来这个梗,不才狗尾续貂一下。

话说官渡之战后,曹操势力越来越大,虽然荀彧、杨彪等人多方维护,刘平的安全也岌岌可危undefined 。危机中,刘平想起司马懿曾说过,与其“围着这块朽木招牌转,还不如另起炉灶,别开新朝”。眼下几乎无路可走,刘平决定铤而走险,照仲达所说的做。
于是,刘平在伏寿等人的掩护下,潜出许都,到达荆州,依着《月旦评》上所载的名士,求见司马徽。在司马徽处刘平碰巧遇见了之前与杨修分道扬镳的徐福(徐庶)。徐庶和司马徽都建议刘平先蛰伏下来,伺机而动。
诸葛家和伏寿同为徐州琅琊人,老乡,且早有联系,于是刘平在隆中隐居下来,以诸葛家早夭的诸葛亮的名义活动undefined 。
曹操得知刘平已经潜出许昌,一面封锁消息,一面四下寻访其下落。终于得知刘平已在荆州,于是几度兴兵来伐,都被刘备与徐庶击退。
曹操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以徐庶母亲来逼迫徐庶。于是徐庶只好别离刘备。临别时,徐庶告知刘备,天子就在隆中,希望叔侄共拒曹操。
刘备三顾刘平,希望天子出山。而刘平见刘备虽是个老兵油子,却胸怀大志,心系天下,仁德为怀。刘平觉得刘备比自己更适合扛起“兴复汉室”的大旗,于是甘愿隐姓埋名,奉刘备为主公,以取天下undefined 。
余下的时光中,刘平利用手中的《月旦评》,结交了一批名士来辅佐刘备,甚至得到了有着“凤雏”之名的庞统相助。

再说许都,曹操在赤壁大败,又见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之下一步步壮大,曹操担心刘平与伏寿暗中呼应,内外勾结,于是将自己的三个女儿送去宫中,一来牵制、监视伏寿,二来也制造皇帝还在许都的假象。刘备夺了益州之后,曹操越发担心,于是一不做二不休,诛杀伏寿与同党,于是宫内宫外都是曹家的人,曹操再也不用担心消息走漏。同时曹操还要斩草除根,鸩杀伏寿生的两位皇子。而司马懿主动揽下了鸩杀皇子的任务,取得了曹操的信任。

刘平得知伏寿和爱子被曹操杀害,痛心欲绝undefined ,坚定了同曹操对抗到底的决心undefined 。

后来刘备夷陵大败,白帝城中对刘平说:“你的才能十倍于曹丕,他都能做皇帝,为什么你不做呢?江山本来就是你的,我死了,我的儿子也没什么本事。你还是恢复帝号,兴复汉室的大业果然还是要由你才行。”刘平却不敢领受,认为自己并不适合做一个皇帝。刘备无奈,留下遗命,让儿子待刘平如父。(这事被陈寿记歪了,于是就有了白帝城托孤的版本。undefined )

之后的刘平为了复兴汉室殚精竭虑,而刘禅也听从刘备的遗命,虽然做了皇帝,对待刘平却像对待父亲一样。
后来曹丕身故,刘平决定北伐曹魏。
战场之上,刘平与司马懿故人相见。司马懿认为江山本该是刘平的,刘平却拱手让给刘备,实在是寒了自己的心。而见刘平”执迷不悟“,不肯取刘禅而自立,更是断了司马懿助刘平取得天下的最后一丝念头。而刘平也痛恨司马懿鸩杀自己的爱子。此番战场相见,刘平与司马懿终于决裂,昔日好友列阵厮杀undefined 。

马谡丢了街亭,刘平大势已去,西城之上,刘平黯然调琴。司马懿带着司马师司马昭领着大军杀到,听到城头古人琴声。司马懿回忆起与刘平的往昔undefined ,而刘平看着城下的司马懿,心中何尝不是爱恨交织undefined ?

弦断。司马懿领兵离去,刘平望着司马懿远去的背影,心乱如麻undefined 。而大军尘埃之下,司马师与司马昭也望向城头的刘平,心中也早已经波浪汹涌undefined undefined 。

之后,刘平与司马懿交手数次,互有胜负,然而终究狠不下心肠搏一把的刘平一直到建兴十二年也没能达成自己的目标。

曹魏见刘平总是来攻,不禁动了歪脑筋undefined 。曹魏宣布”山阳公刘协“的死讯,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undefined 打不过你,我就咒死你!

也不知是曹魏的诅咒真的见效,还是刘平积劳成疾,不到半年,刘平就在五丈原一病不起,与世长辞。

以下省略司马懿的感慨N字。

魏嘉平三年(251年)八月戊寅,司马懿去世。

景元四年,司马昭分兵伐蜀。邓艾偷袭阴平,诸葛瞻领兵迎敌,不敌阵亡undefined 。邓艾看到诸葛瞻的尸首,觉得他很像一个人。邓艾若有所思……undefined

邓艾以为自己得到了天大的秘密,于是居功自傲,被钟会算计。钟会向司马昭报告了邓艾的情况,司马昭明知邓艾是被钟会冤枉,依然下令逮捕邓艾。

而姜维对钟会说,既然司马昭要杀掉知道秘密的邓艾,你现在也知道了秘密,邓艾死后下一个死的就是你了。于是姜维成功说反了钟会,只可惜消息走漏,钟会姜维都死了。

司马昭宴请刘禅,谈及前尘往事,实为探听虚实。刘禅避重就轻,司马昭哈哈一笑,就此往事休提。

咸熙二年,昭中风猝死。数月后,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晋朝。正应了司马懿所言

”另起炉灶,别开新朝“。






PS.
关于伏寿有没有逃过一劫


首先看董妃的死,当事人有孙礼和唐姬。
再看赵彦之死,唐姬依然看在眼里。
可以说接二连三有人死在自己眼前,亲王明言唐姬的梦魇越来越重。而且孙礼也出现了“唐姬会不会有一天也被我杀死呢?”这样古怪的念头。

于是让我们把时间快进到214年,曹操要诛杀伏寿,很可能接到这任务的又是孙礼。
好吧,这个时候虽然伏寿想要以死明志,但唐姬还是认为伏寿应该活下去,于是再次利用了孙礼,把伏寿放走。而唐姬则代替伏寿,被孙礼杀死。
这样,唐姬会因为终于救出了一个人,而结束梦魇。而孙礼也正应了那莫名其妙的念头。

这样伏寿脱身,辗转来到刘平身边。所以才会出现诸葛亮一直没有孩子,直到很晚才有诸葛瞻。

而由于伏寿是唐姬救走的,和司马懿没有联系。
所以就出现刘平认为司马懿没有帮忙救伏寿,而且还鸩杀自己的孩子
司马懿则不知伏寿还活着,于是就没有把孩子的消息送出去
这样误会加重,导致兄弟反目。






pss。关于书中那个疑似诸葛亮的人物


重新翻书,发现虽然写的应该是孔明,但是从头到尾,这个摇着羽扇的“二弟”都没出现过名字。所以。。。就pass了。。。
就算注明了是孔明也无妨啊,我都写了啊,诸葛亮早夭了嘛
官渡之战结束后到刘平潜出许都这段时间,真·诸葛亮因为一些情况挂了,于是刘平代替了诸葛亮成为了诸葛家的老二。反正他当人替身都当习惯了嘛
Jibbles-avatar

Jibbles

???这脑洞写同人文倒是一把好手,建议去米哈游写崩坏国记观星的剧情
skrtskrt-avatar

skrtskrt

诸葛诞:楼主你好,我是你的破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