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lose
2021-09-10T09:25:13+00:00
法院这么判,大部分原因我觉得不是因为男女对立,或者说所谓的“母减法”向法院施加的压力。
司机签署的“认罪书”,属于刑法证据里的“犯罪人口供”,口供是不能够作为独立的定罪处罚依据的。况且通过证据链来看,也有模凌两可的地方。
拥有自由裁量的一审法院依然要判司机有罪的很大目的,还是对服务提供平台的敲打和惩罚。
近几年,已经出现了很多次网约车刑事案件的问题,不论受害者是乘客还是司机,但是基本上每一次,所有的网约车平台都没有主动发声或者介入解决问题。案件风声一过,这些平台依然屹立不倒。第一,是因为打车出行是每个公民的日常需求。第二,是资本。
法院,作为司法机关,结合最近风向,一定是要和作恶的资本对抗的。它是想要通过判决司机有罪,让司机群体、消费群体联合起来,对抗平台,倒逼平台拿出相应的保障制度,面对运输路途中的各种突发事故的平台处理、赔偿程序。民间有了声音,国家才好介入。但是目前整个风向被带偏太多了,司机开始针对女乘客,就是没有看到任何新闻,说司机要联合起来找平台要保护措施。
我想之后官方发声也会往这个方向发展。
最悲剧的一件事,就是当事人没有上诉。一审法院听到他不上诉我估计也会觉得很懵逼。
原本的剧本:一审当恶人,上诉了之后,二审法院认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进行改判。舆论风口转向对平台的批评。倒逼平台拿出最有效的保护措施和赔偿程序。
结果,当事人来了句不上诉,玩砸了...
还是那句话,觉得判决不公,就应该上诉。上诉和律师是法律留给公民对抗国家机器最重要的武器,一定不要放弃他。
司机签署的“认罪书”,属于刑法证据里的“犯罪人口供”,口供是不能够作为独立的定罪处罚依据的。况且通过证据链来看,也有模凌两可的地方。
拥有自由裁量的一审法院依然要判司机有罪的很大目的,还是对服务提供平台的敲打和惩罚。
近几年,已经出现了很多次网约车刑事案件的问题,不论受害者是乘客还是司机,但是基本上每一次,所有的网约车平台都没有主动发声或者介入解决问题。案件风声一过,这些平台依然屹立不倒。第一,是因为打车出行是每个公民的日常需求。第二,是资本。
法院,作为司法机关,结合最近风向,一定是要和作恶的资本对抗的。它是想要通过判决司机有罪,让司机群体、消费群体联合起来,对抗平台,倒逼平台拿出相应的保障制度,面对运输路途中的各种突发事故的平台处理、赔偿程序。民间有了声音,国家才好介入。但是目前整个风向被带偏太多了,司机开始针对女乘客,就是没有看到任何新闻,说司机要联合起来找平台要保护措施。
我想之后官方发声也会往这个方向发展。
最悲剧的一件事,就是当事人没有上诉。一审法院听到他不上诉我估计也会觉得很懵逼。
原本的剧本:一审当恶人,上诉了之后,二审法院认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进行改判。舆论风口转向对平台的批评。倒逼平台拿出最有效的保护措施和赔偿程序。
结果,当事人来了句不上诉,玩砸了...
还是那句话,觉得判决不公,就应该上诉。上诉和律师是法律留给公民对抗国家机器最重要的武器,一定不要放弃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