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rax
2022-02-17T09:34:28+00:00
首先,两汉时期的政治架构里面,外戚本来就是占一个重要角色
刘备的两个老祖宗,刘邦和吕雉,刘秀和郭圣通,都是默认当时的正妻皇后可以与丈夫皇帝共分权力的
而且两汉时期根本没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种观念,妻子就是应该为自己娘家那个家族考虑的
举个三国时期的其他例子,曹皇后嫁给汉献帝以后,见到曹丕篡位,拿起玉玺砸了哥哥,当时的男性史官都认为曹皇后的行为是非常宝贵而稀有的
这不是因为曹皇后爱上了汉献帝,甜甜的爱情不是主要因素,而是曹皇后竟然能为了汉室大义在行为上背叛了娘家妻族的利益
所以我们现代人看史书,很多人不理解周勃陈平平定诸吕之乱之后,竟然能以臣子的身份废了汉少帝,而立汉文帝,甚至认为周勃陈平才是乱臣贼子,毕竟吕雉本身应该就是刘邦的人啊,作乱的是诸吕,为什么连刘邦的后代也一并废掉
因为在两汉那个背景里,汉少帝已经不算是刘邦的后代了,他是吕雉的后代,是吕雉临朝改制的一个政治筹码,所以周勃陈平如果要废除诸吕的权力,就必须连汉少帝一起废掉
孩子是夫妻共有的,那么权力就是能共同分享的
这种观念在明朝人罗贯中那里是不能理解的,宋朝以后,普遍观念就是孩子和妻子都是属于男方家庭的人,所以他编了一个五十岁的刘备用美色勾引到十七岁孙夫人的情节,导致后面孙夫人人设都不连贯了
实际上孙夫人和刘备联姻,本身就是互相利用
刘备要图谋巴蜀,为了希望东吴不在后面两面夹击,要借南郡,所以才娶孙夫人
孙夫人之所以会同意嫁给刘备,是因为刘备当时都五十岁了,如果她跟刘备生了儿子,那么孙权为了东吴的利益,刘备将来死后,孙权就一定会扶持她的儿子当荆州之主
这就是很典型去父留子,两汉时期联姻就是看利益的,男女双方个人条件和爱情对婚姻根本没什么影响
因此后面清朝文人给孙夫人编出来一堆绯闻对象,从周瑜到陆逊那一个系列都有,其实就是受宋明时期婚姻观念影响太深了,认为刘备在个人条件上配不上孙夫人
实际上孙夫人嫁给刘备绝对是赚的,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把刘备毕生的家业并入东吴,关键在于刘备跟不跟她生儿子
然后这里很多人说三国是嫡长子继承制什么的,但是三国时期非常多的军阀在这上面出问题了,袁绍平分三子,刘表废长立幼,还有曹操在曹丕曹植之间摇摆不定,说明嫡长子继承在三国那时候并不是一定的
然后刘备就硬憋着不跟孙夫人生儿子,这站在刘备角度想是很正常的,刘表是前车之鉴嘛,如果不是蔡氏为了蔡氏的利益让刘琮投降曹操,荆州的归属问题不会在后面变成一团乱麻
但是刘备不给孙夫人这个儿子的政治筹码,不想被去父留子,不代表他把责任怪到孙夫人的带刀侍女身上是正确的
孙夫人是很想跟刘备生儿子的,她让女兵带刀,是因为她是远嫁在外,不确定刘备会不会反过来杀了她
孙夫人是不知道刘备这么仁义的,她想的是如果刘备忽然翻脸,直接把手无寸铁的她杀了,然后报给孙权说她是水土不服病亡的,那么她连还手的余地都没有
因此这件事里面,孙夫人和刘备都是各自为自己利益考虑的正常人,不能说哪个好哪个不好
然后再说抱走阿斗那事
这件事本身也是孙夫人为东吴利益考虑做出来的行动
刘备不跟她生儿子,同时刘备已经要打刘璋了,这说明刘备已经决意脱离东吴控制了
那对于孙夫人而已,最好的办法就是抱走刘备的一个亲生儿子回东吴,待刘备死了之后,再从东吴以嫡长子名义拥立这个儿子继承刘备家业,只要控制住了阿斗,刘备的江山照样也到手了
这里面根本没有甘夫人和刘备的爱情什么事,由于男女生理差异,刘备要一个孩子的成本是很低的,孙夫人要孩子的成本是很高的,孙夫人压根不觉得刘备对阿斗有什么特殊的爱
包括后面孙夫人坚持不改嫁,孙权在跟刘备夷陵和谈的时候,还想把孙夫人送回去,基本上也是这个思路
孙夫人回东吴之后,东吴给她的定位依然是刘备的配偶,一旦有机会,孙夫人依旧可以回到刘备身边继续去父留子
顺便说一句,汉朝和后面宋明不一样,从上到下都是普遍接受女人改嫁的,孙权自己为了巩固权势,正妻娶的就是一个江东豪门出身的徐夫人
曹操在北方屯田屯兵,颁布政策说寡妇可以分配给单身士兵,靠的就是两汉婚姻风俗对女人改嫁根本没有任何限制
如果汉朝跟宋明一样,女人要守贞洁要牌坊,有这个民意在的话,那么曹操是不敢贸然颁布这种强制让寡妇迅速改嫁的政策的
所以孙夫人从头到尾都是按照两汉那个时候的外戚路线行事的,她的所作所为是符合自己和自己家族的利益的
后面之所以孙夫人一直被诋毁,无非就是刘备不甘被去父留子,然后做成事业之后缓过来了,就开始说东吴一开始对他就是居心叵测
刘备的两个老祖宗,刘邦和吕雉,刘秀和郭圣通,都是默认当时的正妻皇后可以与丈夫皇帝共分权力的
而且两汉时期根本没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种观念,妻子就是应该为自己娘家那个家族考虑的
举个三国时期的其他例子,曹皇后嫁给汉献帝以后,见到曹丕篡位,拿起玉玺砸了哥哥,当时的男性史官都认为曹皇后的行为是非常宝贵而稀有的
这不是因为曹皇后爱上了汉献帝,甜甜的爱情不是主要因素,而是曹皇后竟然能为了汉室大义在行为上背叛了娘家妻族的利益
所以我们现代人看史书,很多人不理解周勃陈平平定诸吕之乱之后,竟然能以臣子的身份废了汉少帝,而立汉文帝,甚至认为周勃陈平才是乱臣贼子,毕竟吕雉本身应该就是刘邦的人啊,作乱的是诸吕,为什么连刘邦的后代也一并废掉
因为在两汉那个背景里,汉少帝已经不算是刘邦的后代了,他是吕雉的后代,是吕雉临朝改制的一个政治筹码,所以周勃陈平如果要废除诸吕的权力,就必须连汉少帝一起废掉
孩子是夫妻共有的,那么权力就是能共同分享的
这种观念在明朝人罗贯中那里是不能理解的,宋朝以后,普遍观念就是孩子和妻子都是属于男方家庭的人,所以他编了一个五十岁的刘备用美色勾引到十七岁孙夫人的情节,导致后面孙夫人人设都不连贯了
实际上孙夫人和刘备联姻,本身就是互相利用
刘备要图谋巴蜀,为了希望东吴不在后面两面夹击,要借南郡,所以才娶孙夫人
孙夫人之所以会同意嫁给刘备,是因为刘备当时都五十岁了,如果她跟刘备生了儿子,那么孙权为了东吴的利益,刘备将来死后,孙权就一定会扶持她的儿子当荆州之主
这就是很典型去父留子,两汉时期联姻就是看利益的,男女双方个人条件和爱情对婚姻根本没什么影响
因此后面清朝文人给孙夫人编出来一堆绯闻对象,从周瑜到陆逊那一个系列都有,其实就是受宋明时期婚姻观念影响太深了,认为刘备在个人条件上配不上孙夫人
实际上孙夫人嫁给刘备绝对是赚的,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把刘备毕生的家业并入东吴,关键在于刘备跟不跟她生儿子
然后这里很多人说三国是嫡长子继承制什么的,但是三国时期非常多的军阀在这上面出问题了,袁绍平分三子,刘表废长立幼,还有曹操在曹丕曹植之间摇摆不定,说明嫡长子继承在三国那时候并不是一定的
然后刘备就硬憋着不跟孙夫人生儿子,这站在刘备角度想是很正常的,刘表是前车之鉴嘛,如果不是蔡氏为了蔡氏的利益让刘琮投降曹操,荆州的归属问题不会在后面变成一团乱麻
但是刘备不给孙夫人这个儿子的政治筹码,不想被去父留子,不代表他把责任怪到孙夫人的带刀侍女身上是正确的
孙夫人是很想跟刘备生儿子的,她让女兵带刀,是因为她是远嫁在外,不确定刘备会不会反过来杀了她
孙夫人是不知道刘备这么仁义的,她想的是如果刘备忽然翻脸,直接把手无寸铁的她杀了,然后报给孙权说她是水土不服病亡的,那么她连还手的余地都没有
因此这件事里面,孙夫人和刘备都是各自为自己利益考虑的正常人,不能说哪个好哪个不好
然后再说抱走阿斗那事
这件事本身也是孙夫人为东吴利益考虑做出来的行动
刘备不跟她生儿子,同时刘备已经要打刘璋了,这说明刘备已经决意脱离东吴控制了
那对于孙夫人而已,最好的办法就是抱走刘备的一个亲生儿子回东吴,待刘备死了之后,再从东吴以嫡长子名义拥立这个儿子继承刘备家业,只要控制住了阿斗,刘备的江山照样也到手了
这里面根本没有甘夫人和刘备的爱情什么事,由于男女生理差异,刘备要一个孩子的成本是很低的,孙夫人要孩子的成本是很高的,孙夫人压根不觉得刘备对阿斗有什么特殊的爱
包括后面孙夫人坚持不改嫁,孙权在跟刘备夷陵和谈的时候,还想把孙夫人送回去,基本上也是这个思路
孙夫人回东吴之后,东吴给她的定位依然是刘备的配偶,一旦有机会,孙夫人依旧可以回到刘备身边继续去父留子
顺便说一句,汉朝和后面宋明不一样,从上到下都是普遍接受女人改嫁的,孙权自己为了巩固权势,正妻娶的就是一个江东豪门出身的徐夫人
曹操在北方屯田屯兵,颁布政策说寡妇可以分配给单身士兵,靠的就是两汉婚姻风俗对女人改嫁根本没有任何限制
如果汉朝跟宋明一样,女人要守贞洁要牌坊,有这个民意在的话,那么曹操是不敢贸然颁布这种强制让寡妇迅速改嫁的政策的
所以孙夫人从头到尾都是按照两汉那个时候的外戚路线行事的,她的所作所为是符合自己和自己家族的利益的
后面之所以孙夫人一直被诋毁,无非就是刘备不甘被去父留子,然后做成事业之后缓过来了,就开始说东吴一开始对他就是居心叵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