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fy ahh
2021-11-24T11:08:38+00:00
不对他人抱有期待
今年下半年,我告别了干了八年的业务研究工作,从事新入职公务员培训工作。
到新岗位第一天,这边牵头负责的老哥好心提醒我:不要把这些新招录干部想象得太单纯,不要以为他们会记得你的好,一结业转身就把你忘了。
我表面上点头称是,心中暗笑,真不用你教,这个道理我早就明白。
我有一个小特长,教人考公务员,这么多年来也帮助了一些人,他们当时都对我很感激。
但至今还能想起我,问候一下我的,有几个呢?
没几个,不超过5个。
我并不是批评其他学员冷漠、势力,也不因此感到沮丧,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需要维系和投入,好比一个池塘要存在就必须有源头活水。当水源断流,池塘中的水不断蒸发,池塘也就越来越小,直至消失。
考公务员虽然重要,但也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阶段,考试结束就翻篇了,我和学员的联系随之终止,在之前的教学阶段就算相处得再融洽,之后也不会有什么交集了。
源头没了,感情随着时间推移也就慢慢淡了。
退一步说,就算有交集,感情也不一定能够维持下去。
人的感情都是发生在具体情境中的,学员在教师—学员的教学情景中产生的感情,在教学情景消失后,不一定能够迁移到其他情景中。
脱离了教学情景,我要是还以老师自居,指望学员仰望我、捧着我,那我心里也太没数了。
感情变淡乃客观规律,无可厚非、无可指摘,应作如是观。
这个道理我很早就明白,因此我从不对学员抱有期待,从来不指望学员感激我、记得我,也不需要学员逢年过节问候我。
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偶遇了就结伴而行,到站了就各奔前程。
孤独本就是人生的常态,最后还得自己走。
推而广之,我不仅不对学员抱有期待,对任何人我都不抱有期待。
我不认为他人有义务理解我、包容我、帮助我,这么多人看我不顺眼,我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那是人家的自由嘛。
当然了,我也从不回应他人对我的期待,我也没义务理解别人、包容别人、帮助别人,我也看很多人不顺眼,这是我的自由嘛。
据我观察,很多人活得累,就在于一边对他人抱有期待,一边回应他人的期待:
觉得别人应该对他好,但凡有一点不好,心理就不痛快了,他是不是看我不顺眼?我哪做得不对了让他对我有想法?
我是不是得满足他的要求?是不是得做个他眼中的好人,这样他就能对我好了?
陷于精神上无休止的内耗。
我有个同事就是这样,有一次抱怨部委的干部都是白眼狼,培训时一起玩得多好,回头再找他们就打上官腔了;等到他们再打电话过来,又忙不迭地忙前忙后,唯恐服务不周。
何必呢?
在我看来,不要对他们抱有期待,培训结束时同窗之谊就终止了;也不用回应他们的期待,就是工作关系,公事公办。
一旦想开了,走出这个死胡同,生活就会很轻松:
不对他人抱有期待,不指望别人对我好,不会因为外界的不友好而心有挂碍;
不回应他人的期待,卸下了不属于自己的责任,麻烦减少了很多。
看,心底无私天地宽。
会有人说,你这是冷漠薄情,我倒觉得这样才是摆脱了功利的至情至性。
我不对他人抱有期待,但是有人对我好、理解我帮助我包容我,我就非常感激;
我不回应他人的期待,但我做有利于别人的事,纯粹是因为我想这么做,在做这件事中我已经获得了满足,不需要别人回应。
更重要的是,当我明白一切感情终将消失时,我就无比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场景中的每一次喜怒哀乐。
把每次相聚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次来尽情体验。
总之,就我有限的阅历来看,不对他人抱有期待,称得上是一个值得广而告之的人生小妙招了。
有趣的是,鲁迅遗言第六条就是“别人允许给你的事物,不要当真的”,我这是和先生想到一起去了?
今年下半年,我告别了干了八年的业务研究工作,从事新入职公务员培训工作。
到新岗位第一天,这边牵头负责的老哥好心提醒我:不要把这些新招录干部想象得太单纯,不要以为他们会记得你的好,一结业转身就把你忘了。
我表面上点头称是,心中暗笑,真不用你教,这个道理我早就明白。
我有一个小特长,教人考公务员,这么多年来也帮助了一些人,他们当时都对我很感激。
但至今还能想起我,问候一下我的,有几个呢?
没几个,不超过5个。
我并不是批评其他学员冷漠、势力,也不因此感到沮丧,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需要维系和投入,好比一个池塘要存在就必须有源头活水。当水源断流,池塘中的水不断蒸发,池塘也就越来越小,直至消失。
考公务员虽然重要,但也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阶段,考试结束就翻篇了,我和学员的联系随之终止,在之前的教学阶段就算相处得再融洽,之后也不会有什么交集了。
源头没了,感情随着时间推移也就慢慢淡了。
退一步说,就算有交集,感情也不一定能够维持下去。
人的感情都是发生在具体情境中的,学员在教师—学员的教学情景中产生的感情,在教学情景消失后,不一定能够迁移到其他情景中。
脱离了教学情景,我要是还以老师自居,指望学员仰望我、捧着我,那我心里也太没数了。
感情变淡乃客观规律,无可厚非、无可指摘,应作如是观。
这个道理我很早就明白,因此我从不对学员抱有期待,从来不指望学员感激我、记得我,也不需要学员逢年过节问候我。
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偶遇了就结伴而行,到站了就各奔前程。
孤独本就是人生的常态,最后还得自己走。
推而广之,我不仅不对学员抱有期待,对任何人我都不抱有期待。
我不认为他人有义务理解我、包容我、帮助我,这么多人看我不顺眼,我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那是人家的自由嘛。
当然了,我也从不回应他人对我的期待,我也没义务理解别人、包容别人、帮助别人,我也看很多人不顺眼,这是我的自由嘛。
据我观察,很多人活得累,就在于一边对他人抱有期待,一边回应他人的期待:
觉得别人应该对他好,但凡有一点不好,心理就不痛快了,他是不是看我不顺眼?我哪做得不对了让他对我有想法?
我是不是得满足他的要求?是不是得做个他眼中的好人,这样他就能对我好了?
陷于精神上无休止的内耗。
我有个同事就是这样,有一次抱怨部委的干部都是白眼狼,培训时一起玩得多好,回头再找他们就打上官腔了;等到他们再打电话过来,又忙不迭地忙前忙后,唯恐服务不周。
何必呢?
在我看来,不要对他们抱有期待,培训结束时同窗之谊就终止了;也不用回应他们的期待,就是工作关系,公事公办。
一旦想开了,走出这个死胡同,生活就会很轻松:
不对他人抱有期待,不指望别人对我好,不会因为外界的不友好而心有挂碍;
不回应他人的期待,卸下了不属于自己的责任,麻烦减少了很多。
看,心底无私天地宽。
会有人说,你这是冷漠薄情,我倒觉得这样才是摆脱了功利的至情至性。
我不对他人抱有期待,但是有人对我好、理解我帮助我包容我,我就非常感激;
我不回应他人的期待,但我做有利于别人的事,纯粹是因为我想这么做,在做这件事中我已经获得了满足,不需要别人回应。
更重要的是,当我明白一切感情终将消失时,我就无比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场景中的每一次喜怒哀乐。
把每次相聚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次来尽情体验。
总之,就我有限的阅历来看,不对他人抱有期待,称得上是一个值得广而告之的人生小妙招了。
有趣的是,鲁迅遗言第六条就是“别人允许给你的事物,不要当真的”,我这是和先生想到一起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