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ijiV
2020-08-31T05:44:17+00:00
前言
我个人应该算是非常重度的降噪使用者了,从我第一次接触ANC耳机以来就一直非常依赖这种主动降噪技术,如果没有特别日程的话我基本一天会戴着降噪耳机十个小时以上。这并不是因为我的环境有什么严重的噪音,而是我非常喜欢这种人工控制背景噪音的感觉,我曾经去参观体验过无声实验室,那种自然界不可能存在的死寂让我至今难忘。过去几年来我用过目前市场上消费级各个主流旗舰降噪产品,包括BOSE,SONY,Microsoft,APPLE。我其实上个月月中就拿到了首发的XM4,不过现在才写也是因为我第一个XM4已经坏了,所以我是全球第一批到手的消费者,估计也是第一批坏的人,之后我会细说。
XM4的改变
我的Sony WH-1000XM3 ...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9/05/c4Q5-apdyXpZ6tT3cSw0-16o.png[/img]
我的Sony WH-1000XM4 ...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9/05/c4Q5-ejfbXqZ75T3cSw0-16o.png[/img]
功能上的更新可以看我之前发布会后发的帖子:[url]https://bbs.nga.cn/read.php?tid=22860302[/url]
实际拿到之后,外观变化不大,让我只凭印象说出外观区别的话我做不到,还是要拿出来对比才行。
从佩戴感受来说,XM4表现好于我预期,虽然总量只差1g几乎没变,但是头梁和两侧的压迫感没XM3那么严重,总体来说更为舒适。
降噪方面,我认为Sony WH-1000XM4应该再次成为如今降噪效果最强的ANC耳机。
几个新功能,锦上添花,但希望Sony可以继续完善固件更新。
几个更新重点功能的体验
1.双设备连接和切换本次我最关注的更新。实际使用后,说实话我个人比较失望。
双设备的开启逻辑比较复杂,第一次需要在手机上使用app开启该功能,重启连接后再依序连接两个设备。
切换不够无缝智能,无法做到bose QC35那样真正哪个设备发声就自动切换,经常会出现停止播放的设备依然占用耳机的情况。
开启该功能后,LDAC音频默认失效,只能使用AAC,猜测是因为蓝牙带宽不足。
XM3的连接方式,一个设备有LDAC立体声,一个设备只有通话信道的旧连接方式似乎在XM4上可能不再成立,不开启双设备的情况下二号设备即使只开启通话频道还是无法连接。不知道是固件bug还是本身如此更改。
但好在总算是有这功能了,希望sony可以日后继续完善。感觉从发售时的情况来看,这个功能怕不是压着deadline完成的。
2.DSEE HX音频修复
高质量音频(各大流媒体应该就算了)不需要用这个,而且非常耗电。
3.摘耳自动暂停播放。
这个应该是学的微软surface Headphones,不过airpods更出名些。我之前以为是通过陀螺仪或者加速度计。实际用的是红外传感器,在左耳耳罩内有一个红外探头,耳朵离开耳罩就行。再戴上时候会有一个提示音告诉你重启播放,可以用来判断这个功能是不是正常运作。
3.通话提升
NC700:双向降噪。
XM4:???
踢掉NC700双向降噪不提,通话质量来说比XM3的确要好很多,但我感觉还不如airpods,只能说凑活能用。
如果你通话需求比较高,请选择BOSE NC700,打出技术代差的耳机,哪怕放在所有通话耳机中也是能拿第一的。
3.去除aptX支持,只有LDAC和AAC模式
这次更换掉了高通的方案所以没有aptX了,对手机倒是影响不大,很多都有LDAC。linux也是没问题的,因为sony有提供开源驱动方案。比较麻烦的是Windows,因为sony没有提供windows的方案。
我自己是直接起虚拟机用Linux播,这是最完美的办法。
如果强行要用windows发射LDAC的话,原理是你不能直接用windows编码,LDAC发射端其实是软件方案,和硬件并没有什么关系,普通的蓝牙发射模块就行。需要一台支持LDAC蓝牙发射的USB-DAC播放器,用播放器的蓝牙模块编码后发射给耳机,这个方案可能导致耳机的各项控制音量和启停失效,然后USB-DAC的稳定性也有待观察。
当然你开启双设备连接后,LDAC也没了,那就没啥好纠结的。
目前想说的就这么些,有啥要我说的功能可以留言。
几个旧功能的说明
SONY其实有个非常不好的习惯,应该是出于营销把一些旧功能当新卖点宣传,你也不能说他造假因为的确有这功能,sony也没说是新的,但让看广告的人会觉得是新功能,好像很值。1.20级降噪。
其实这个没太大用途,真正20级调节需要在app中进行调节。这功能最初的作用的降低风噪,因为在室外有风的情况下,高降噪在空气撞击耳机表明时会导致ANC放大风声,弄出很大声响,这时候调节较低挡位可以部分缓解。
这个功能还有一个重要用途是给无法适应主动降噪的人提供一些选择。
可以搜索“降噪 头晕 头痛”之类的关键词你会发现有一部分无法使用ANC耳机,这个其实和晕3D是类似的原理,我这里没有歧视的意思,这是一个正常现象。有些人可能觉得是因为ANC改变了内部气压之类的原因,其实并不是,ANC并不会改变耳机气压,实际上bose和sony虽然设计方案不同,bose用的是倒相管,sony用的是泄压孔,但他们都是内外气压一致的。有人会感觉气压异常是因为ANC屏蔽低频噪音之后,你的大脑在过去几千年进化过程中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大脑会误判为你进入了低气压环境,导致你出现各种症状,严重的会恶心想吐。
如果症状比较轻微可以尝试习惯,或者使用较低的降噪挡位逐步适应。当然有些人就是晕,这个也是正常的,反正现在有试用期到也不是问题。
另外sony有个自适应模式,里面有个气压值,许多人都会误解是平衡内外气压,实际上这个功能是给飞机用的,因为民航客机巡航时机舱一般是加压到0.8千帕,普通平地是一个大气压,气压降低音速降低,应该会有一些算法上的改变,所以有这个气压值,测量的是环境气压。
2、根据环境自动切换降噪模式。
这个我没有体验,应该主要用途是给通勤准备的,原理应该是根据定位数据和蓝牙信息。我个人不开定位这功能基本就废了。有用的顺的可以分享下。
3.QN1降噪芯片
SONY在广告或者宣传质量上一直都有宣传这个降噪芯片,我觉得是一个非常高明的营销手法,实际上两家的降噪芯片技术并无绝对差距,不过我至今不知道bose的降噪芯片叫啥,广告效果显然弱一些。
这个芯片在打标上并不真的叫QN1,而是CXD90050,QN1只是方便宣传而已。
许多人知道QN1是因为sony宣传这个旗舰降噪芯片是被开发用于XM3和XM4,实际上并不仅是如此。CXD90050同样用于sony较为入门级的降噪耳机WH-H910N,甚至XM3的上一代,WH-1000XM2也一样搭载QN1。
SONY不在这两个耳机上宣传QN1显然是因为营销考虑避免影响自己旗舰的销量,靠调整软件算法来区别产品说白了也不是什么很光彩的事情。有些人觉得XM3和XM4用的是一样的芯片,所以XM3性价比更高,这个也不是很说得通,因为XM2也是一样的芯片。
4.闲置关机的功能。
XM3有个多久闲置自动关机的设置,XM4改为了摘下后闲置关机,不过没有说明时间。
不过这功能我之前也觉得很神秘,XM3之前是默认开启的15分钟自动关机,然后sony认为不播放音频就是闲置,包括开启降噪也会到点自动关机。sony估计是为了省电,但我自己实际使用时候大部分时候是静音的,所以这功能本来也没啥用。XM4现在的功能比较合理,以后不知道可不可以设置时长。
5.蓝牙5.0
其实从标准上来说蓝牙版本对耳机的提升应该不大,传输协议本身会更有影响一些。
我试了如果三台蓝牙5.0对传,依然是无法开启LDAC的,虽然理论上带宽好像是够。5.0的提升其实主要是传输距离方面,硬要说的话理论上因为传输数据包大小改变,会减少被2.4G信号干扰的情况,不过这个只是理论上的。
几个常见的问题
1.固件负优化。过去有很多传言SONY负优化固件故意劣化旧款降噪效果方便推出新品。其实不仅是sony,bose和apple也有过这种争议。我个人也曾经对比过bose的耳机。目前我的结论是并没有证据可以证明SONY和BOSE故意劣化固件,包括官方的检测结果和一些法律团体的尝试都无法得出区别结论,如果真有这事的话打不打得赢另说,肯定会有集体诉讼。基本上来说一个新耳机和一个旧耳机的降噪效果的确是有差异的,抛开耳罩内部零件不提,光人造革本身就有寿命,旧的包覆性也会降低。可能还有心理作用,安慰剂效应之类的存在。
当然如果你非常在意这点的话,就买个首发,然后不要更新就行,系统更新前会有确认提示,并不会联网自动更新。因为更新是要蓝牙写入的,如果电量不够蓝牙断线刷机失败搞不好GG,sony显然不会这么蠢。
2.蓝牙的一些bug。
XM4的蓝牙连接似乎并不是非常顺畅,即使和XM3相比,有时候会出现假连接,可能是因为加入双设备的影响,希望sony以后能改进。
3.耳机出现环境不存在的异响
我在开头提过我第一个XM4已经坏了,那个耳机在8月21日就凉凉,我到手刚好一周,症状是ANC开启时左耳出现并不存在的风声。其实作为一个降噪老用户来说这个也有经验了,因为我当初XM3也是这么坏的。如果你去晚上搜索“XM3 异响 风声 沙沙声”之类的关键词,你会发现这是个通病。我自己也做过一些测试,也有很多我的朋友出现过,包括我群里一个月不到就已经坏了两个XM4。我觉得这个并不是品控问题,可能是SONY本身的设计缺陷。以下是我个人的想法,仅供参考:
这种异响有很多次形式,我自己在XM3或XM4体验过的就有:风声,沙沙声,瀑布声,水声,塑料咔咔声。其实都是同一个问题。而且左右耳都可能故障。
这种异响并不是暂时的误判,不会自己消失,之后随着使用更加严重。
出现异响的原因应该是耳罩内空气湿度较大,导致故障。所以像我这样每天佩戴10个小时以上,又容易出手汗的体质会非常容易出现。
有一个办法可以临时缓解。因为我有玩一些相机,所以有干燥箱和抽湿机,直接把耳机水汽抽干,会让响声暂时停止。没有抽湿机的用电吹风吹一段时间也可以,但是可能明天就再次GG。所以这个抽干的办法只是一时之计而已,要根治只能依靠换新。
马来西亚我不清楚,毕竟共工厂就在马来西亚,但我基本可以确定Sony中国无法维修,只能通过换新或者换故障的半边耳罩来解决。
个人建议是你买来前几天还能换新时候长时间高强度使用一下,看看有没有异常。你要确定是自己幻听还是故障也很简单,晚上找个安静的环境关掉空调听,有风声水声基本确定凉凉。以后如果有这个情况,尽早联系sony维修,另外也不用担心sony会赖皮不认,我觉得他们是知道这个缺陷的,我曾经去官方店验过,他们很快就能给出检测报告,可能是有我不清楚的快速检测办法。有条件的话,出问题时直接拿去sony实体店检测是最稳的。
目前我群里XM4有一位SONY中国认为无法检出问题拒保。
4.无法隔绝人声
这个我看过很多人问。也有人问XM4有没有改善。
其实这个是ANC原理决定的,当初BOSE发明ANC技术就是针对1KHZ以下的噪音,在人声降噪时ANC其实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你靠的其实只是耳机蒙皮,封闭胶圈带来的物理隔绝效果。所以最强的人声降噪是你花几块钱去买NRR值较高的泡棉耳塞或者矽胶黏土耳塞并且正确佩戴,比你买ANC耳机靠谱多了。
点击展开 ...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9/05/c4Q5-5dasZhT3cS1d6-pi.png[/img]
5.中国版没有携带Google Assistant
国行固件是没有Google Assistant的,国内好像改成了腾讯的服务。国际版自带。需要使用的建议购买国际版,或者观望下能不能刷国际版固件。
过去刷国际版固件是反编译官方app来强制刷入,就看新版app有没有人反编译替换了。
我印象中bose的国行是有Google assistant的,不知道sony为何要去掉,xm3当时还故意跳过了一个版本。
总结
虽然上面我说了sony很多坏话,但总的来说,我相信WH-1000XM4是目前ANC效果最强的降噪耳机,Amazon目前售价也就2200CNY不到,对于一个新品可以说非常值得,如果你需要最强的降噪效果还是比较推荐的。不过XM4依然不会是我的主力耳机,我最喜欢的ANC耳机应该还是BOSE QC35,毕竟更加稳定,而NC700的话耳罩偏小了一些。
有什么关于ANC相关的问题也可以问。如果看的人多我可以再仔细对比下不同厂牌旗舰之间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