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_Boyy
2022-05-25T12:32:51+00:00
范进中举后,因丁母忧过了三年才进京会试,又中了进士,授职部属,考选御史。数年后钦点山东学道。书中最后又提到因为业绩好,六十岁升到通政使,和六部尚书平级,是九卿级别的高官。
原文:“周学道将范进卷子用心用意看了一遍,心里不喜道:“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丢过一边不看了。又坐了一会,还不见一个人来交卷,心里又想道:“何不把范进的卷子再看一遍?倘有一线之明,也可怜他苦志。”从头至尾,又看了一遍,觉得有些意思。”
“又取过范进卷子来看。看罢,不觉叹息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这一回的书目叫拔真材,而且写范进的时候还拿一个姓魏的书生作比较,觉得姓魏的书生写的华而不实,而范进写的深刻,需要反复再读,这也说明范进的文章应该更有深度。
中国古代评价一个人有没有能力,一个是看考试能力,一个是做官能力,范进这两个做的都不错。而且为人也确实忠厚,胡屠户天天骂他,他发达后还想着给老丈人钱。范进按理说,从那个时代来说,算是优秀人才了。
肯定是个有能力的人,不然怎么会中举
而且范进中举这篇文章更多的是讽刺当时的社会风气和科举制度的,并没有人说范进没有真才实学什么的
现在也差不多 不过古代举人级别挺高的 相当于现在处级吧
高中学语文的时候,范进一般是一个酸腐书呆子形象,和孔乙己差不多。但是从书中看来,刚好相反,范进一直考不中恰恰是因为他的文章很深刻,普通酸腐书呆子根本看不懂。而范进本人还是一个非常擅长交际的人,书中他发达后很快就摸清了官场的套路,做官做的如鱼得水。其实反而是和孔乙己完全相反的两类人,会动脑子能变通,十分圆滑的人。
教科书把范进中举和严监生临死的段落放上去,导致现在人对他们两个多有误解
我爷爷是满清最后一届的秀才,十里八乡的还天天吹,举人可是了不得的人才万里挑一了。谁中了举人不疯狂。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209/14/-47218_5052bc4f51be7.png[/img]课文里面的范进中举不就是想要体现被封建礼教腐朽制度所逼疯文人的状态吗?跟范进是什么能力的人有关系吗? 现代被高考、公考逼疯的又不是没有。
严监生好像是个有情有义的人[s:ac:哭笑][s:ac:哭笑]
Reply to [pid=614778198,32132751,1]Reply[/pid] Post by [uid=60317754]6乘7[/uid] (2022-05-31 21:13)是的,严监生其实除了抠门,反而没做什么坏事。严监生对自己家人挺好的。他老婆生病了,为了给老婆治病延请名医,煎服人参,自己病倒人参舍不得吃,他不是一个嗜钱如命的吝啬鬼,他和葛朗台其实不一样,他对自己狠,但对家人很在乎。其实是个很有人情味的普通人。
读了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这考试能力不能说好吧。。。
这作者好几层呢。
范进有学问,但是中不了——因为考官看不懂。
周进可怜他,因为周进也是一辈子考不中。
而周进考不中,因为周进的考官也眼瞎。
范进最后功成名就了,算是HE吧……然而马上就暴露了范进连苏轼是谁这种常识都不知道。
内中一个少年幕客蘧景玉说道:“老先生这件事倒合了一件故事。数年前有一位老先生点了四川学差,在何景明先生寓处吃酒,景明先生醉后大声道:‘四川如苏轼的文章,是该考六等的了。’这位老先生记在心里,到后典了三年学差回来,再会见何老先生,说:‘学生在四川三年,到处细查,并不见苏轼来考,想是临场规避了。’”说罢将袖子掩了口笑。又道:“不知这荀玫是贵老师怎么样向老先生说的?”范学道是个老实人,也不晓得他说的是笑话,只愁着眉道:“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荀玫是老师要提拔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
当上学道的范进连苏轼都不认得……他水平也就那回事吧
[quote][pid=614781113,32132751,1]Reply[/pid] Post by [uid=62305964]Southlords[/uid] (2022-05-31 21:27):
严监生好像是个有情有义的人[s:ac:哭笑][s:ac:哭笑][/quote]我回去重看了一遍,倒还是我记错了,严监生有请医生,除了吝啬这人也没啥大问题,和他哥搞混了,他哥属实是人间之屑,一块糕都要敲诈船家那种[s:ac:喷]
[quote][pid=614782486,32132751,1]Reply[/pid] Post by [uid=62192141]闲宫辞[/uid] (2022-05-31 21:34):
他头任老婆,舍不得请医生看病死的,瘦的黄脱脱的,病在床上还剥瓜子,装围碟,后面新娘——那时候称姨太太叫新娘——头上戴的金簪子,这人你没法说他有情有义,只能说吝啬是刻在骨子里的,哪怕死了下黄泉都舍不得过河钱那种[/quote]哪来的不看医生?王氏死之前一直是人参供着的
[quote][pid=614783168,32132751,1]Reply[/pid] Post by [uid=61062351]正人君子下面八[/uid] (2022-05-31 21:37):
哪来的不看医生?王氏死之前一直是人参供着的[/quote]我回去看了下,是我记错了,当时印象深刻的是她病在床上还剥瓜子装围碟,死了以后从床上面掉下来枣子里包的银子,中间这段弄混了
而且儒林外史再后面一点,提到范进六十大寿时其因为政绩出色,又升官了,官居正三品通政。这已经是九卿级别的大官了,和六部尚书平级了。
原文:二位官府封了五钱银子,又写了一封荐书,荐在那新升通政司 范大人家。
越有能力越讽刺啊,熟读八股,中举后无师自通就学会了通达官场人情关系,往来世故,心安理得的享受着中举后带来的银子房子田地奴仆,去高要县打秋风的时候,知县见他说要守孝给换了银碗筷,疑惑他却是要吃斋,落后见他拣了一个肉圆子吃才放心,后面仕途可以说是平步青云,虽然不认识苏轼是何人又怎么样,不妨碍他做官。
但仔细想想,所谓的士大夫,所谓的官绅就是这么一群一旦阶级跃升,立马熟练自然的加入食利阶层,心安理得吸食百姓血汗油脂的东西,毫无一丝一毫为民谋利的思想,当官便是为了发财,为了做皇帝的奴才,封妻荫子,就这些东西是国之大臣,是青天大老爷,是百里诸侯,可见所谓的文人士绅和八股取士出来的阶层,多半都烂透了。
范老爷还是老实人,吃相不怎么难看,跟大流而已,吴敬梓嘲讽的不是他,是所有沉迷在“当今天子重英豪,千古文章教尔曹,从来万般皆下品,自古唯有读书高。”这种迷梦里的世人和酸腐文人,通本儒林外史,有才的落魄,有德的被哄,小人得志,最后连作者都想不出解决的办法,虚造了所谓的降格取士——吴敬梓看到了士林八股的糟污烂透,看到了八股取士和士绅官僚阶层极盛下的腐朽末路,但和曹雪芹一样,他找不到该怎么解决,无头鸟一样乱撞,到最后还是只能指望贤明君主自我觉醒,无可奈何的收尾。
这书我挺喜欢结局的那首词,其实看词就差不多能明白作者的态度,他是真的深爱江南,看见了,写下来,百般愁闷,书写短长,到最后也寻不到任何解决希望,只能无可奈何的寄希望于贤君和神佛,自嘲一番。
记得当时,我爱秦淮,偶离故乡,向梅根冶后,几番啸傲;杏花村里,几度徜徉。风止高梧,虫吟小檄,也共时人较短长。今已矣!把衣冠蝉蜕,濯足沧浪.无聊且酌霞觞,唤几个新知醉一场,共百年易过,底须愁闷?千秋事大,也费商量。江左烟霞,淮南耆旧,写入残编总断肠!从今后,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