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rri (。>﹏<。)
2020-12-29T01:55:16+00:00
[url]https://www.sohu.com/a/436677573_488677?sec=wd[/url]
按部就班的工作是较多人的工作常态,也是一部分人追求的目标。
但一旦你觉得工作烦心,其实应该高兴,因为你找到了你可以提升的地方。以下,Enjoy:
01
记得我刚毕业开始工作的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写代码,毕竟是程序员嘛。
我就特别不喜欢做一些“虚”的东西。
比如,看看其他人发的报告啦,看看各种无关的代码库啦,和相关职能部门没事聊聊天啥的。
心态就像是,“没吃到主食就觉得没吃饭”一样,如果没写代码,我就觉得没在干活,虚度了一天。
我这么用功,没过多久,我就可以把接到的任务,又快又好地做完了。
很快,我就迎来了第一次定期职场考核。
你知道,硅谷的企业都要员工互相之间写评语嘛。
就当我觉得,肯定结果超棒棒的时候,却发现比较资深的大哥Peter评价说:Han可不行,太注重做“定义好的”任务了,naive。
我当时就炸了,怎么老子把工作做好了,还招埋怨了?
注意,他用了一个词,叫做Well-Defined(定义好的)。
后来我才逐渐意识到,做well-defined的工作,最多只能达到初级的职场水平。因为对于well define好的工作,最难的部分不是实现它,而是定义它。
根本上来讲,这是一个“决策”的过程。而整个决策过程中,会涉及到非常多的问题,需要你能用看起来“非常虚”的能力来解决它。
比如,为什么你的团队要做这个事情?
这里就需要考虑很多问题,像是做这件事情的时机是不是合适,团队里除了这个任务,有没有别的事情同时需要做,以及怎样来平衡全队的时间安排。
还比如,用什么技术来实现这个事情?
那你就要知道,公司里是不是已经有现成的解决方案了,还有业内是不是已经有最新的技术应该去迁移上去了。
这些都是在考察更高级的能力。
02
当我开始真的尝试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才发现,是真的难。这里,有两个“烦心点”。
第一烦,是决策难。
有太多的维度需要考虑,而且有些维度上的问题,其实根本就没有解决方案,只能在各种限制条件下寻找平衡。
比如,你要上一个新的功能,虽然在产品表现上,效果更好,可是这个功能会造成系统的资源消耗过大,你怎么办?
第二烦,是沟通难。
为了推进一个事情,你要跟非常多的人沟通。你要能听懂他们说的话,不仅是英语能力要过关,更重要的是听出他们底层需要的真实想法。
比如,有个合作团队说这个事情做不了,可能不是真的做不了,而可能是你通知他们的太晚了,他们觉得你并没有重视人家。
最近,我读了李开复老师的新书《AI.未来》,我才意识到:
啊,原来这两个“烦”,是人类最核心的能力!对于机器,至少是现在,很难解决这两个“烦”。
如果你的工作中,没有这专属于人类的“两个烦”,你可能很快会被AI所取代。
我们可以画出一个图。
这里涉及到两个轴,横轴代表“第一烦”。也就是,你的工作是更多的需要决策和创意,还是需要做优化。
横轴的左侧是“优化型”,顾名思义,就是在已经有的决策下,让结果变的更好。
其实就是按部就班的工作,也就是比较像我开头说的,做一些“well define”的工作。毕竟,你要去优化什么,已经被决定好了。
横轴的右侧是“决策型”或者“创意型”。这里更多的,是在考察你是不是需要“无中生有”的做一些事情,或者提出一些决定。
图中的纵轴,代表和人交流的密切程度,越往上则越“强社交”,越往下则更“弱社交”。
可以看到,整个图会被分割成四个区域。
整个图的左下角,是“危险区”:优化型、不需要创意和决策的工作,也不需要太和人沟通的工作,将很快被机器取代。
而安全区,也就是决策型的强社交工作所在的区域。如果你是做这些工作,那这意味着你很难被AI取代。
剩下的两个区域则是:“变慢区”:慢慢的,可能会被机器取代;“结合区”:一部分人会被机器取代,另一部分不会。
需要提醒的是,我发现,同样的职业名称,如果你使用的技能不同,结果是不一样的。
比如,同样是软件工程师,你只是做一些well define的,很结构化的工作,又不经常跟人交流,那依然可能会被取代。
而实际上,2017年的时候,剑桥大学和微软公司就已经共同研发出DeepCoder,也就是用AI来进行编程。
可以预见的是,初级程序员,也将终究被取代。
所以,如果你觉得工作中很心烦,那就证明你还是“人”,你不太会被机器取代。
哦对了, 当你觉得烦心的时候,其实应该高兴,因为你找到了你可以提升的地方。
说回我那个资深的大哥同事Peter,其实他给我指出问题,并不是批评我,找我麻烦,而是告诉我未来可以提高的地方。
也就是说, 有成长思维模式的人,可以接受批评,认为自己可以继续成长。别人的批评,只是针对过去的自己,所以并不生气。
而固定思维模式的人,就不想继续学习,所以觉得别人都在说自己。
按部就班的工作是较多人的工作常态,也是一部分人追求的目标。
但一旦你觉得工作烦心,其实应该高兴,因为你找到了你可以提升的地方。以下,Enjoy:
01
记得我刚毕业开始工作的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写代码,毕竟是程序员嘛。
我就特别不喜欢做一些“虚”的东西。
比如,看看其他人发的报告啦,看看各种无关的代码库啦,和相关职能部门没事聊聊天啥的。
心态就像是,“没吃到主食就觉得没吃饭”一样,如果没写代码,我就觉得没在干活,虚度了一天。
我这么用功,没过多久,我就可以把接到的任务,又快又好地做完了。
很快,我就迎来了第一次定期职场考核。
你知道,硅谷的企业都要员工互相之间写评语嘛。
就当我觉得,肯定结果超棒棒的时候,却发现比较资深的大哥Peter评价说:Han可不行,太注重做“定义好的”任务了,naive。
我当时就炸了,怎么老子把工作做好了,还招埋怨了?
注意,他用了一个词,叫做Well-Defined(定义好的)。
后来我才逐渐意识到,做well-defined的工作,最多只能达到初级的职场水平。因为对于well define好的工作,最难的部分不是实现它,而是定义它。
根本上来讲,这是一个“决策”的过程。而整个决策过程中,会涉及到非常多的问题,需要你能用看起来“非常虚”的能力来解决它。
比如,为什么你的团队要做这个事情?
这里就需要考虑很多问题,像是做这件事情的时机是不是合适,团队里除了这个任务,有没有别的事情同时需要做,以及怎样来平衡全队的时间安排。
还比如,用什么技术来实现这个事情?
那你就要知道,公司里是不是已经有现成的解决方案了,还有业内是不是已经有最新的技术应该去迁移上去了。
这些都是在考察更高级的能力。
02
当我开始真的尝试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才发现,是真的难。这里,有两个“烦心点”。
第一烦,是决策难。
有太多的维度需要考虑,而且有些维度上的问题,其实根本就没有解决方案,只能在各种限制条件下寻找平衡。
比如,你要上一个新的功能,虽然在产品表现上,效果更好,可是这个功能会造成系统的资源消耗过大,你怎么办?
第二烦,是沟通难。
为了推进一个事情,你要跟非常多的人沟通。你要能听懂他们说的话,不仅是英语能力要过关,更重要的是听出他们底层需要的真实想法。
比如,有个合作团队说这个事情做不了,可能不是真的做不了,而可能是你通知他们的太晚了,他们觉得你并没有重视人家。
最近,我读了李开复老师的新书《AI.未来》,我才意识到:
啊,原来这两个“烦”,是人类最核心的能力!对于机器,至少是现在,很难解决这两个“烦”。
如果你的工作中,没有这专属于人类的“两个烦”,你可能很快会被AI所取代。
我们可以画出一个图。
这里涉及到两个轴,横轴代表“第一烦”。也就是,你的工作是更多的需要决策和创意,还是需要做优化。
横轴的左侧是“优化型”,顾名思义,就是在已经有的决策下,让结果变的更好。
其实就是按部就班的工作,也就是比较像我开头说的,做一些“well define”的工作。毕竟,你要去优化什么,已经被决定好了。
横轴的右侧是“决策型”或者“创意型”。这里更多的,是在考察你是不是需要“无中生有”的做一些事情,或者提出一些决定。
图中的纵轴,代表和人交流的密切程度,越往上则越“强社交”,越往下则更“弱社交”。
可以看到,整个图会被分割成四个区域。
整个图的左下角,是“危险区”:优化型、不需要创意和决策的工作,也不需要太和人沟通的工作,将很快被机器取代。
而安全区,也就是决策型的强社交工作所在的区域。如果你是做这些工作,那这意味着你很难被AI取代。
剩下的两个区域则是:“变慢区”:慢慢的,可能会被机器取代;“结合区”:一部分人会被机器取代,另一部分不会。
需要提醒的是,我发现,同样的职业名称,如果你使用的技能不同,结果是不一样的。
比如,同样是软件工程师,你只是做一些well define的,很结构化的工作,又不经常跟人交流,那依然可能会被取代。
而实际上,2017年的时候,剑桥大学和微软公司就已经共同研发出DeepCoder,也就是用AI来进行编程。
可以预见的是,初级程序员,也将终究被取代。
所以,如果你觉得工作中很心烦,那就证明你还是“人”,你不太会被机器取代。
哦对了, 当你觉得烦心的时候,其实应该高兴,因为你找到了你可以提升的地方。
说回我那个资深的大哥同事Peter,其实他给我指出问题,并不是批评我,找我麻烦,而是告诉我未来可以提高的地方。
也就是说, 有成长思维模式的人,可以接受批评,认为自己可以继续成长。别人的批评,只是针对过去的自己,所以并不生气。
而固定思维模式的人,就不想继续学习,所以觉得别人都在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