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ge’s Wife
2020-08-17T08:06:09+00:00
我之前有提到过我是一个历史爱好者,读过一些历史书,不过比起具体的史实,我更愿意谈一谈历史方法论。论坛或许有人听过巫鸿这个人,搞古代史的,他的研究方法特别有意思。一般我们说某个时期他们的建筑风格自然会想到当时的典型风格,但巫鸿提出了一种动态的方法,即历史是动态的历史,不是概念性的历史,是流动的历史赋予了复杂的精细的概念,而不是概念锁定了历史。譬如讲到周代建筑,他提了一般概念性的周代建筑的图案,可实际在考古发现中和这些图案有出入。譬如汉代的宗教信仰,大家都知道汉代是古典儒家世俗社会,眷恋人间生活把天上地下的世界想象成可怕的世界,但有的汉代考古发现,汉代的西王母崇拜也同样普遍存在,甚至一样死者的纪念品种有两种看起来矛盾信仰:既有人世间快乐的图案,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描述,也有人在到达了永恒的亡者世界,受西王母的庇护获得宁静的图案。
历史并非是概念性的,或者一成不变的,它是流动的,复杂的。
再说一个汉学家,叫宇文所安,他写过一本很有名的书,《追忆》,书里一直在阐述诗歌的永恒性,人们通过诗歌追忆历史,自己又成为历史渴望被追忆,可是历史永远不可能真正完全的再现,也根本不可能不受追忆者自身的期望和时代背景左右。
追忆历史的人总有自己的角度和期望,而这种追忆和篡改的区别在于,追忆并不脱离大致的历史情境。 譬如我们看到一件三国的兵器,思绪开始蔓延,我们想到的是三国演义的世界还是三国志里的世界受限于我们的认知,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不会把刘邦想象到三国的时代,也不会把民国哪个人物带到我们想象的世界去,这就是历史情境
历史的细节是难以把握的,但大致的历史情境却好把握,更难把握的是对历史的解读方法。我在高中的时候读易中天品三国,读到结尾,他提到了三国不过是一个小开曲,一个大时代的开篇,也就是士族门阀时代的开篇。当时一下子把我的历史视野从三国演义的英雄主义拉入到更宽广的世界中,原来历史还可以这么读。
一个历史事件的意义并不会自动呈现,在于人们期望在这个事件中得到什么。有人读三国读到奸诈,有人读到英雄气概,有人读到时代大势,这都是不同的角度的解读,但这并不矛盾,是可以共存的。
八佰作为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事件,它的真实面貌只能通过一点点的资料去拼凑,单资料还不行,就算是历史当事人的话也总有它自己的特殊的目的,我们还需要用逻辑去归纳和分析,看谁在说谎,谁在说真话。
即便我们拼凑出来一定的模样,但它意味着什么,怎么去解读它,又是一个大问题。
所以你说你看到的那三言两语的资料是事实,我也看到了和你说的大相径庭的三言两语的历史事实,我该相信谁的呢?历史事实并不是谁喊的大声谁就是事实,要资料佐证,要逻辑思考。
电影是一种文艺创作,即便是历史电影,它也是文艺创作的范畴,就像一个诗人看到一件楚汉争霸时的兵器,写了一首表达自己认知和期望的诗,它可能会有历史错误,但它的目的并不是抹黑历史,而是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和期望,而真实的历史已经无法真正再现,也并没有上帝视角无所不知,真正严肃的历史著作也只能说,这件事应该是这样,也无法反驳它不曾看到的视野。
八佰的争论并没有真正的历史争论,争论它的人基本不太熟悉抗战历史的全貌和细节。只是在选取一些破碎的历史资料来证明自己的期望而已。
如果我们诚实的话,我们就要承认这一点,我们只是在争论我们的期望,和历史无关。如果真正尊重历史,渴望看到历史真相,那不是在这里争论,也不是去网上找那些碎成渣的证据,而是去读一读严肃的历史著作。但基本没有人会这么做。
网络的匿名性会放大人性的恶,因为做恶的成本变的很低,但这只是社会成本变得很低,人性的成本是恒一的。君子慎独,人在网上发言就像自己跟自己玩,可越是自己跟自己玩就越要慎重,严肃,庄重
历史并非是概念性的,或者一成不变的,它是流动的,复杂的。
再说一个汉学家,叫宇文所安,他写过一本很有名的书,《追忆》,书里一直在阐述诗歌的永恒性,人们通过诗歌追忆历史,自己又成为历史渴望被追忆,可是历史永远不可能真正完全的再现,也根本不可能不受追忆者自身的期望和时代背景左右。
追忆历史的人总有自己的角度和期望,而这种追忆和篡改的区别在于,追忆并不脱离大致的历史情境。 譬如我们看到一件三国的兵器,思绪开始蔓延,我们想到的是三国演义的世界还是三国志里的世界受限于我们的认知,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不会把刘邦想象到三国的时代,也不会把民国哪个人物带到我们想象的世界去,这就是历史情境
历史的细节是难以把握的,但大致的历史情境却好把握,更难把握的是对历史的解读方法。我在高中的时候读易中天品三国,读到结尾,他提到了三国不过是一个小开曲,一个大时代的开篇,也就是士族门阀时代的开篇。当时一下子把我的历史视野从三国演义的英雄主义拉入到更宽广的世界中,原来历史还可以这么读。
一个历史事件的意义并不会自动呈现,在于人们期望在这个事件中得到什么。有人读三国读到奸诈,有人读到英雄气概,有人读到时代大势,这都是不同的角度的解读,但这并不矛盾,是可以共存的。
八佰作为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事件,它的真实面貌只能通过一点点的资料去拼凑,单资料还不行,就算是历史当事人的话也总有它自己的特殊的目的,我们还需要用逻辑去归纳和分析,看谁在说谎,谁在说真话。
即便我们拼凑出来一定的模样,但它意味着什么,怎么去解读它,又是一个大问题。
所以你说你看到的那三言两语的资料是事实,我也看到了和你说的大相径庭的三言两语的历史事实,我该相信谁的呢?历史事实并不是谁喊的大声谁就是事实,要资料佐证,要逻辑思考。
电影是一种文艺创作,即便是历史电影,它也是文艺创作的范畴,就像一个诗人看到一件楚汉争霸时的兵器,写了一首表达自己认知和期望的诗,它可能会有历史错误,但它的目的并不是抹黑历史,而是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和期望,而真实的历史已经无法真正再现,也并没有上帝视角无所不知,真正严肃的历史著作也只能说,这件事应该是这样,也无法反驳它不曾看到的视野。
八佰的争论并没有真正的历史争论,争论它的人基本不太熟悉抗战历史的全貌和细节。只是在选取一些破碎的历史资料来证明自己的期望而已。
如果我们诚实的话,我们就要承认这一点,我们只是在争论我们的期望,和历史无关。如果真正尊重历史,渴望看到历史真相,那不是在这里争论,也不是去网上找那些碎成渣的证据,而是去读一读严肃的历史著作。但基本没有人会这么做。
网络的匿名性会放大人性的恶,因为做恶的成本变的很低,但这只是社会成本变得很低,人性的成本是恒一的。君子慎独,人在网上发言就像自己跟自己玩,可越是自己跟自己玩就越要慎重,严肃,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