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从为什么我对《家乡》并不满足说开去

Sprite-avatar

Sprite

2020-10-01T17:44:38+00:00

打下这行标题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一丝压力,因为我知道这部电影在版内评价有多高,正如上次我知道《姜子牙》对大家有多少期待值,但还是发了姜子牙必扑的预言贴。

回来说电影。

一、先说好话
首先可以说这几个故事都是成熟的商业故事(陈思诚稍微拉胯),别看“商业故事”好像是贬义,但这其实是相当程度的表扬。
其实我们前一辈导演,哪怕在国际上各种拿奖的艺谋凯歌或者有坚持有态度的樟柯,本质上都不是合格的商业片导演,因为他们没法讲一个九十到一百二十分钟,有铺垫有高潮有笑点但绝无尿点的故事。
他们的商业片或许会有很好的场面,很深刻的主题,也能让人哭,也能让人笑,但很难一直抓住人的注意力,有时候会有许多看起来信息量不足,让人分心的场面。
但我的家乡这几部故事,显然节奏上好得多,影片时不时出现笑声,频率又高,又有泪点让观众沉默。作为命题作文,这些导演不只是合格的,剧本本身充满各种巧合、误会、惊喜、悬念……几乎停不下来,这是艺谋凯歌们的电影给不了的。
可以说,这几年这一代导演终于学会讲故事了,我们国家的宣传机器终于从过去那种套话说教中醒过来了,这是可喜的进步。
而且我也真心感受到了自豪,无论是网约车、医保、沙漠种树、天文望远镜、大桥,片中出现的科幻场景都是真实的,没有比这更值得骄傲的了。
可最终我还是不满意,有某种缺憾空落的感觉,在看完电影的时候一直困扰着我,而且这种缺憾感我很熟悉,因为这几年看春晚我一直都有,我走在回去的路上纠结半天,不把它掰扯透了始终意难平。

二、这些故事没有真正的矛盾
任何一本编剧书都会告诉你,矛盾冲突是故事的核心,尖锐的矛盾逼迫主角们做出艰难选择,选择越是艰难,其中闪烁着的人性就越真实。
同样是没钱治病,《药神》中提出的问题就极其无解,《家乡》中的葛大爷他表舅则容易许多,葛大爷只需把心心念念的买车计划延后——其实这已经是极难得的选择了,从一开始的犹豫到最后的忍痛割肉,葛大爷这个角色完成了人性的升华。然而最后还是要给出转折——表舅老家早就办了医保卡,可以报销。
这下连车都不用放弃了,大团圆的结局像极了民间故事结尾那段,“愚公的行为感动了天神”,只不过这里,变成了“这个问题已经被政策解决了”。
因为没有真正的矛盾,必须一团和气,所以在故事上会有极大的局限,比如不会有真正的坏人,甚至不会有真正的负面情绪。
编剧们绞尽脑汁,只能通过误会,善意的隐瞒,出人意料的巧合,逐渐逼近的紧张悬念来制造密集笑点。这种套路我们在春晚上已经非常熟悉了,近几年的春晚小品就没有跳出这一套技巧的。
因为过于熟悉,所以很多剧情都很好猜:比如如果一开始一对夫妻闹离婚,我们肯定知道他们感情还在,最后还是会和好;葛优舍不得车钱为表舅治病,最后还是会拿出存折,他出于救人目的在法律的边缘跳舞,也不会得到真正严厉的制裁;邓超看上去油嘴滑舌又浮夸,但他吹的牛逼都是真的;马冬梅最后一定会理解丈夫做下乡干部的选择。

三、究竟什么是现实主义?
据说,我们的有关部门一直在努力引导网文脱离荒诞不经的幻想,而鼓励他们多创作现实题材,这几年我们的电视剧题材也再三被规范,影视公司立项都开始倾向考虑现实题材,以规避可能出现的“政策风险”。
这些努力多有成效我不敢说,文艺工作者也是要恰饭的,我真正在意的是,到底什么是现实主义?
历史上的现实主义,揭露资本主义黑暗,聚焦社会矛盾,行文中满含血泪——有关部门需要的是这种现实主义吗?
现实主义但是需要凸显正能量,要表现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所以这些故事的基调都只能是赞美,并不会有真正的矛盾,而我更愿意称这样的现实主义为——马屁主义。
同样让我觉得变质的,还有爱国这个词。
爱国本应是朴素的,是让我热血沸腾的本能。在公知最横行的那几年,当他们高喊“爱国主义是流氓最后的堡垒”时,我就在贴吧和人激辩,从不掩饰自己是爱国者。
在战争年代,抛弃良好待遇毅然回国的郭沫若是爱国的;在艰难年代,放弃美国条件回国的钱学森是爱国的;在殖民地时期,李小龙扮演陈真踢下东亚病夫的招牌也是爱国的,这些爱国者并不让我尴尬而是满心敬佩。
第一次让我觉得爱国这个词尴尬是在什么时候?
“他是新记的话事人,而且,他是爱国的。”
“我也可以谈,我也可以爱国。”
这里的爱国,可以翻译成“听话”
爱国主义本不该让人觉得如此谄媚。
《家乡》的故事让我想起精致的中世纪教堂艺术,遵循着特定的格式、符号,用以赞美至高无上的存在。
我并没有否认存在本身之伟大,但我真的对喋喋不休的赞美感到疲倦了。

四、我来猜猜你们会怎么说。
“主旋律不就该这么拍吗?楼主煞风景。”
“楼主明知道是主旋律,还挑这么多刺,楼主来挑事的?”
“楼主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样子真中二”
“楼主群号发一下,有钱一起赚啊”
首先我对整部电影是褒义的,前几年经常有人说“拍不了好片就怪审查?”,现在人家地区证明了自己可以在有限条件下拍出好片,足以证明我国电影工业水平进步了。我在意的是别的东西。
为了证明我不是公知,让我先开宗明义黑一下米国。
且说,受好莱坞美剧熏陶十几年,我是真切地感受到米国人民的精神上是有笼子的,有些问题他们会主动选择避而不谈。他们喜欢把政府丑化成阴谋论的黑幕,但他们也有完全没法触及的故事,那就是贫富差距、分配、革命。
美国人拍不好革命,斯巴达克斯沦为艳情宫斗戏,黑暗骑士崛起本想好好讲革命这个主题,却被剪得支离破碎,去年的小丑纯粹是无序发泄,而把注意力集中在精神病人的内心上,黑豹上气在种族问题上表现出强烈的皈依者狂热,托尼史塔克作为蓝星最大的军火商,只能尴尬地向美队和班纳解释“我要保护地球抵抗外星人”——现实中作为世界最大的军火商的美军,到底在保护什么呢?
上面每个例子我都可以展开来细说。
理解了好莱坞的反动本质的时候,我曾有一丝优越感:笼子中的猴子们渐渐适应了笼子,以此为荣,反而开始嘲笑乃至攻击那些试图离开笼子的猴子。
最近在看沈逸大佬对美国大选的剖析,才知道他们的精神之笼已经触及美国大选:两党都在务虚地拉票,真正想解决问题的桑德斯根本不会得到背后力量的支持,哪怕他再得人心。
观察者网最近出了一个视频,一个中国商人因疫情问题被邀请连线美国,“疫情会改变资本主义吗?”
这位商人直言不讳地说“不能指望企业家们主动担起责任,政府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我第一次看见中国人以更优越的姿态面对欧美人,而且我真切地认同他的观点,然而和他连线的白人嘉宾们脸上总是显出不自然的尴尬,顾左右而言他,语气结巴,甚至有一个女人开始本能地攻击“过去苏联做得也不咋地”……
他们的反应看上去就好像,他们的精神在不断碰触那个笼子,而且不幸的是,那个笼子似乎通了电。
我的优越感更强了。
可是今天的观影体验突然提醒了我,其实我们自己精神上也是有笼子的。
如果你对我所说的话感到了不适应,觉得我这人在这么好的气氛下煞了风景,甚至怀疑我深夜发帖有敌特嫌疑的话。
或许你也已经习惯了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