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非要把伤痕文学和悲剧对比的话,拿项羽做例子再好不过了。
真实的项羽,我们稍微翻阅一下史书就能知道,其性格本身就有巨大的问题,一来旧贵族情节无法适应新时代的世界,二来暴戾劲上来了甚至还能抛开旧贵族那点矜持变成纯粹的战斗机器,所以他走到末路是完全可以预见的。但虽然他本身有巨大的缺陷,我们依旧敬佩其战斗力,所以当“四面楚歌”、《垓下歌》这些家喻户晓的内容一上来,大家是会身临其境感受到其悲凉的。
但是到了某个电影里,项羽就变成了那种童话中的浑身上下都闪耀着光辉的贵族,而刘邦就是在地上阴暗地爬行的觊觎者,项羽一切行为都是伟光正的,而刘邦一切行为都是下流龌龊的,然后把楚汉战争解释为卑鄙的刘邦“下克上”偷袭了伟大的项羽,最后卑微的刘邦至死都在景仰伟大的项羽。这实际上就是表达导演本身的自我意识,生而享有的先天资源使其产生了难以抑制的贵族情节,然而本身又无能与之匹配的文化和能力,导致当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人民群众文化水平越来越高、他的作品越来越跟不上时代、能力远比他强仅仅因为先天资源屈居其下之人逐渐有了以能力说话的渠道之后,产生了严重的存在感危机,然后投射到电影中就成了这种非常典型的“正义伟大的贵族”被“卑贱狡诈的下等人”给“用阴谋诡计偷袭迫害”的妄想。
真实的项羽故事毫无疑问是个英雄主义悲剧故事,而后面所说这个电影实际上就可以看作是一个伤痕文学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