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ze
2022-06-28T06:15:42+00:00
[普通人的收入]
一两银子等于1000文。
道光年间一个青壮年男子打短工,一天一般是30文钱工资,高级技工一天100-200文左右。可是这种短工都是饥一顿饱一顿,有时有有时没有。
要想收入稳定的话这工资就少了,当时按月领取的普通工人,月薪在1000-1500文之间,而那时候1两银子大约换1400-1500文钱,一般地主家的长工,忙活一年总收入不过只有10两银子左右。
而乾隆年间一个北京普通老百姓收入就比较多了,月收入大约在2到3两银子。乾隆、嘉庆时期,农业短工每天挣10文钱左右,最低每月130文钱。
而根据清朝乾隆《大清五朝会典》卷五十一《户部·俸饷》所示,亲王岁俸银一万两。排在亲王之后的郡王岁俸银五千两,贝勒岁俸银2500两,贝子岁俸银1300两。文武官员每年俸银:一品180两,二品155两,三品130两,四品105两,五品80两,六品60两,七品45两,八品40两,正九品33.1两,从九品31.5两。
此外,除了本身的俸银之外,官员们还有养廉银、冰敬、炭敬等额外补贴与灰色收入,实际收入还要远远高于这个标准。
[大米的价格]
根据《大清五朝会典》记载,清朝康熙到乾隆年间,每升优质的大米价格在10余文(一两银子等于1000文)。当时的1升相当于现在的1.5斤,也就是说,一两银子足以买150斤优质的大米。
不过由于通货膨胀的原因,到了清朝光绪十五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清朝一石相当于现在156.45斤。换算下来,当时一两银子可以购买107斤左右粮食
[房价]
乾隆十三年,北京内城新帘子胡同(长安街南,新华门与和平门之间),四间瓦房70两。如果是城郊的房子,价格还要便宜很多。
道光十八年(1838年),天津人任秀坡花200两银子,在北京买下一套四合院。然后加盖一间客房、一间门楼、三间书房、三间板房,总共投资了350两。几年后,任秀坡将这套四合院以600两卖出
用大米来换算的话,当时要用10500斤的优质大米,就可以在北京市中心买一套普通的民房(四间瓦房)。
[买官]
乾隆年间,捐纳道员(正四品)的价格为16400两银子。由于道员是掌握实权的职位,因此价格比较高。如果捐的是个虚职职位,价格就要低很多了。
《红楼梦》里,贾珍想给儿子贾蓉“捐个前程”,拿1000两银子贿赂太监戴权,买了“五品龙禁尉”。
戴公公与贾家关系向来不错,这还是友情价,那“襄阳侯的兄弟”花了1500两才当上同样的官。
书中交代,这“龙禁尉”共有“三百员”,是个不大不小的虚职。虽然《红楼梦》写的是明朝,不过作者曹雪芹却是清朝康熙雍正时期的人,所以里面提到的价格自然也是以清朝为准的。
[肉类]
道光二十一年正月,曾国潘在日记中记载。
当天家里买了腌肉10斤花费1000文,也就是要100文钱一斤肉。,也就是一两银子能买不到15斤腌肉
另外在这年腊月,曾国藩又记载了买肉2斤,花了140文钱,平均每斤肉70文钱,这估计就是鲜肉了,因为没有盐也没跑水分,就比腌肉便宜
同治二年,李慈铭买了10斤大头菜和10斤大白菜酱制的京冬菜,一共花费了1两银子。20斤菜平均每斤也是大约70文钱,也就是酱菜的价格,其实和鲜肉是一样的。
[衣服]
李慈铭做了个棉上衣,就花费了1两银子。这还只是个短袄,要做个棉长袍的话,那就需要花费3两银子,等于一个人三个月工资了。
而这些还只是冬天御寒的必需品,如果想穿得光鲜亮丽一点,比如说是买件绸子做的罗衫(单上衣),那就需要花费2.5两银子。
棉花 90-125文/斤。没那么讲究的普通人做一身棉布衣服大概需要300-400文;做一身棉衣 600-800文。
[杂项]
北京富人一般使用6人左右,其中男仆1名,女佣2人,厨师1人,更夫1人(值夜班),车夫1人,其中车夫和厨师的工资比较高,车夫一年72两(包括养牲口),厨师一年24两,而其他人的年薪大约平均是10两一年。 一年开给佣人的薪水合计是136两
(名车)一匹不错的骡马在清末可以卖到140两银子,而加上车30两。一辆骡车合计170两,大约可以可以用6年。骡马一年饲料10两,算起来,大约出行开支 平均每年38两。
(穿衣)这个简单说,一家五口,包括男主人,女主人,孩子,2名小妾,一共一年平均150两。
伙食(不算在外吃的)家里含佣人一起,每年包含做饭的煤和各种米,菜,油,一年大约是300两银子。
(应酬),当时一桌6人吃的酒席价格是3两,李慈铭是官僚,自然每天不是请别人就是别人请,一年他在外吃饭花费54两银子。
(教育):请个先生教育孩子,每年96两银子
(娱乐):包括看戏,赏赐戏子,和朋友交际等等,一年开支200两。再加上一些杂七杂八的开支一百多两,一个富裕的五口之家,一年的开支算起来 有1200两,才能维持住中等官员在北京的富裕生活。
乾隆嘉庆时期的主要生活品:
米 ~10文/升;
面 ~20文/斤;
猪肉 50-80文/斤;
牛羊肉 30-50文/斤;
白菜 1-3文/斤;
葱 5文/斤;
油 50-80文/斤;
盐 30-50文/斤;
棉布 10-20文/尺;
丝绸 80-150文/尺;
绢 ~60文/尺;
棉花 90-125文/斤。
做一身棉布衣服 300-400文;
做一身棉衣 600-800文。
以购买力估算,清中期一两银子约合人民币200-250元。
一两银子等于1000文。
道光年间一个青壮年男子打短工,一天一般是30文钱工资,高级技工一天100-200文左右。可是这种短工都是饥一顿饱一顿,有时有有时没有。
要想收入稳定的话这工资就少了,当时按月领取的普通工人,月薪在1000-1500文之间,而那时候1两银子大约换1400-1500文钱,一般地主家的长工,忙活一年总收入不过只有10两银子左右。
而乾隆年间一个北京普通老百姓收入就比较多了,月收入大约在2到3两银子。乾隆、嘉庆时期,农业短工每天挣10文钱左右,最低每月130文钱。
而根据清朝乾隆《大清五朝会典》卷五十一《户部·俸饷》所示,亲王岁俸银一万两。排在亲王之后的郡王岁俸银五千两,贝勒岁俸银2500两,贝子岁俸银1300两。文武官员每年俸银:一品180两,二品155两,三品130两,四品105两,五品80两,六品60两,七品45两,八品40两,正九品33.1两,从九品31.5两。
此外,除了本身的俸银之外,官员们还有养廉银、冰敬、炭敬等额外补贴与灰色收入,实际收入还要远远高于这个标准。
[大米的价格]
根据《大清五朝会典》记载,清朝康熙到乾隆年间,每升优质的大米价格在10余文(一两银子等于1000文)。当时的1升相当于现在的1.5斤,也就是说,一两银子足以买150斤优质的大米。
不过由于通货膨胀的原因,到了清朝光绪十五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清朝一石相当于现在156.45斤。换算下来,当时一两银子可以购买107斤左右粮食
[房价]
乾隆十三年,北京内城新帘子胡同(长安街南,新华门与和平门之间),四间瓦房70两。如果是城郊的房子,价格还要便宜很多。
道光十八年(1838年),天津人任秀坡花200两银子,在北京买下一套四合院。然后加盖一间客房、一间门楼、三间书房、三间板房,总共投资了350两。几年后,任秀坡将这套四合院以600两卖出
用大米来换算的话,当时要用10500斤的优质大米,就可以在北京市中心买一套普通的民房(四间瓦房)。
[买官]
乾隆年间,捐纳道员(正四品)的价格为16400两银子。由于道员是掌握实权的职位,因此价格比较高。如果捐的是个虚职职位,价格就要低很多了。
《红楼梦》里,贾珍想给儿子贾蓉“捐个前程”,拿1000两银子贿赂太监戴权,买了“五品龙禁尉”。
戴公公与贾家关系向来不错,这还是友情价,那“襄阳侯的兄弟”花了1500两才当上同样的官。
书中交代,这“龙禁尉”共有“三百员”,是个不大不小的虚职。虽然《红楼梦》写的是明朝,不过作者曹雪芹却是清朝康熙雍正时期的人,所以里面提到的价格自然也是以清朝为准的。
[肉类]
道光二十一年正月,曾国潘在日记中记载。
当天家里买了腌肉10斤花费1000文,也就是要100文钱一斤肉。,也就是一两银子能买不到15斤腌肉
另外在这年腊月,曾国藩又记载了买肉2斤,花了140文钱,平均每斤肉70文钱,这估计就是鲜肉了,因为没有盐也没跑水分,就比腌肉便宜
同治二年,李慈铭买了10斤大头菜和10斤大白菜酱制的京冬菜,一共花费了1两银子。20斤菜平均每斤也是大约70文钱,也就是酱菜的价格,其实和鲜肉是一样的。
[衣服]
李慈铭做了个棉上衣,就花费了1两银子。这还只是个短袄,要做个棉长袍的话,那就需要花费3两银子,等于一个人三个月工资了。
而这些还只是冬天御寒的必需品,如果想穿得光鲜亮丽一点,比如说是买件绸子做的罗衫(单上衣),那就需要花费2.5两银子。
棉花 90-125文/斤。没那么讲究的普通人做一身棉布衣服大概需要300-400文;做一身棉衣 600-800文。
[杂项]
北京富人一般使用6人左右,其中男仆1名,女佣2人,厨师1人,更夫1人(值夜班),车夫1人,其中车夫和厨师的工资比较高,车夫一年72两(包括养牲口),厨师一年24两,而其他人的年薪大约平均是10两一年。 一年开给佣人的薪水合计是136两
(名车)一匹不错的骡马在清末可以卖到140两银子,而加上车30两。一辆骡车合计170两,大约可以可以用6年。骡马一年饲料10两,算起来,大约出行开支 平均每年38两。
(穿衣)这个简单说,一家五口,包括男主人,女主人,孩子,2名小妾,一共一年平均150两。
伙食(不算在外吃的)家里含佣人一起,每年包含做饭的煤和各种米,菜,油,一年大约是300两银子。
(应酬),当时一桌6人吃的酒席价格是3两,李慈铭是官僚,自然每天不是请别人就是别人请,一年他在外吃饭花费54两银子。
(教育):请个先生教育孩子,每年96两银子
(娱乐):包括看戏,赏赐戏子,和朋友交际等等,一年开支200两。再加上一些杂七杂八的开支一百多两,一个富裕的五口之家,一年的开支算起来 有1200两,才能维持住中等官员在北京的富裕生活。
乾隆嘉庆时期的主要生活品:
米 ~10文/升;
面 ~20文/斤;
猪肉 50-80文/斤;
牛羊肉 30-50文/斤;
白菜 1-3文/斤;
葱 5文/斤;
油 50-80文/斤;
盐 30-50文/斤;
棉布 10-20文/尺;
丝绸 80-150文/尺;
绢 ~60文/尺;
棉花 90-125文/斤。
做一身棉布衣服 300-400文;
做一身棉衣 600-800文。
以购买力估算,清中期一两银子约合人民币200-2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