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go
2021-06-23T14:15:31+00:00
本人本科心理学,后半路出家学中医,去过武当山1年,之前有部纪录片《本草中国》也在里面出镜了[s:ac:嘲笑1],石家庄1年(气功推拿,我没学好),各种针灸,刮痧,推拿的培训班,这些学这些也花了不少钱。然而并没有学出什么拿得出手的本事,可能是我自己不够用功吧,不过在那些地方成才的师兄也确实不多。。[s:ac:哭笑]
后来自己还是勉强开了个养生馆推拿刮痧啥的,遇到个客人也报了个网络学中医的课程,每周一次课,15节课。学了3个月,然后就看她在朋友圈发自己给家人开方的医案,什么小孩的感冒发烧,腹泻1副2副药就治好了。我直接惊呆了,因为我知道,在我这么多年学习的过程,没遇到一个老师,中医(都是一些德高望重的,名声大的中医)能一两副药把感冒治好,她一个0基础的中年妇女,居然3个月时间能开方,还这么快治好了感冒发烧。
我果断问了咋报名,上了3个月课,终于可以说入中医的门了,现在自己身边的家人基本不用去医院的感觉还是挺爽的。[s:ac:赞同]
现在说说我眼中的中医为什么学了几年感冒也治不好和几个月能开方疗效不错。这就要从中医的两本重量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来说了。。
中医学术界有种分类法,一种是医经派(黄帝内经为本),一种是伤寒派(伤寒杂病论,又叫方证派,经方派)
我先说结论,为什么中医老被人说玄学,骗子多,被喷神神叨叨基本上就是医经派(黄帝内经)的锅,黄帝内经的粉丝先别喷。。。因为在我的观念里黄帝内经里面的观点概念都是对的,学术上,实际上都对。
为啥我学3个月能开方且能体验什么叫覆杯而愈(喝完药被碗翻过来,病就好了,修辞手法哈,最快的见过半小时就好)当然仅限感冒发烧腹泻咳嗽,复杂的病还是需要一些时间,因为伤寒派《伤寒杂病论》。
在我对中医的认知里,现在中医的问题就在于把黄帝内经和伤寒论混在一起了。这完全是两个体系的东西,黄帝内经是对中医用哲学的语言抽象了中医的概念,本意是用来扎针的,伤寒论的条文,里面的方药才是用来开方的。
黄帝内经的问题我就不说,太多太杂,对学习开方基本没有太多帮助。所以现在中医被诟病太正常了,因为连中医自己内部都没理清楚,各种门派吵来吵去,各种概念自圆其说,没有落实到实践中(治病)来。
简单的说说为啥伤寒杂病论为什么能短时间的让什么都不懂的门外汉学会开方治病吧。
就说万方之祖—桂枝汤。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2、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就学这2个条文,学明白了,这个方子你就会用了,就能治病了。再提炼一下用现在的语言解释下就是,当这个人怕冷,怕风,打喷嚏,发热,身体微微有点汗的时候你就可以用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红枣)。
在我学习的老师的体系里,使用桂枝汤还有一些更具体的标准。1、体质弱,比较瘦,皮肤白,容易出汗,舌淡,脉浮。这种体质的人,出现了怕冷,怕风,打喷嚏,发热,身体微微有点汗的症状时,用桂枝汤基本上就是1副解决问题了。
这种对于人的状态的描述和记录,跟我之前学的黄帝内经一派的完全不同,没有太多阴阳,肾虚,脾虚,木火土金水的现代人认为的玄学。有的只是对这个人当下状态的判断。
抛个砖,也是对中医污名化的支援吧,也是老是看到一些ZZ发什么人中黄啥的就来黑中医的无奈,真正用中药的张仲景是不用这些东西的。李时珍也太为中医招黑了,里面的药也让后世的人挺混乱的。
后来自己还是勉强开了个养生馆推拿刮痧啥的,遇到个客人也报了个网络学中医的课程,每周一次课,15节课。学了3个月,然后就看她在朋友圈发自己给家人开方的医案,什么小孩的感冒发烧,腹泻1副2副药就治好了。我直接惊呆了,因为我知道,在我这么多年学习的过程,没遇到一个老师,中医(都是一些德高望重的,名声大的中医)能一两副药把感冒治好,她一个0基础的中年妇女,居然3个月时间能开方,还这么快治好了感冒发烧。
我果断问了咋报名,上了3个月课,终于可以说入中医的门了,现在自己身边的家人基本不用去医院的感觉还是挺爽的。[s:ac:赞同]
现在说说我眼中的中医为什么学了几年感冒也治不好和几个月能开方疗效不错。这就要从中医的两本重量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来说了。。
中医学术界有种分类法,一种是医经派(黄帝内经为本),一种是伤寒派(伤寒杂病论,又叫方证派,经方派)
我先说结论,为什么中医老被人说玄学,骗子多,被喷神神叨叨基本上就是医经派(黄帝内经)的锅,黄帝内经的粉丝先别喷。。。因为在我的观念里黄帝内经里面的观点概念都是对的,学术上,实际上都对。
为啥我学3个月能开方且能体验什么叫覆杯而愈(喝完药被碗翻过来,病就好了,修辞手法哈,最快的见过半小时就好)当然仅限感冒发烧腹泻咳嗽,复杂的病还是需要一些时间,因为伤寒派《伤寒杂病论》。
在我对中医的认知里,现在中医的问题就在于把黄帝内经和伤寒论混在一起了。这完全是两个体系的东西,黄帝内经是对中医用哲学的语言抽象了中医的概念,本意是用来扎针的,伤寒论的条文,里面的方药才是用来开方的。
黄帝内经的问题我就不说,太多太杂,对学习开方基本没有太多帮助。所以现在中医被诟病太正常了,因为连中医自己内部都没理清楚,各种门派吵来吵去,各种概念自圆其说,没有落实到实践中(治病)来。
简单的说说为啥伤寒杂病论为什么能短时间的让什么都不懂的门外汉学会开方治病吧。
就说万方之祖—桂枝汤。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2、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就学这2个条文,学明白了,这个方子你就会用了,就能治病了。再提炼一下用现在的语言解释下就是,当这个人怕冷,怕风,打喷嚏,发热,身体微微有点汗的时候你就可以用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红枣)。
在我学习的老师的体系里,使用桂枝汤还有一些更具体的标准。1、体质弱,比较瘦,皮肤白,容易出汗,舌淡,脉浮。这种体质的人,出现了怕冷,怕风,打喷嚏,发热,身体微微有点汗的症状时,用桂枝汤基本上就是1副解决问题了。
这种对于人的状态的描述和记录,跟我之前学的黄帝内经一派的完全不同,没有太多阴阳,肾虚,脾虚,木火土金水的现代人认为的玄学。有的只是对这个人当下状态的判断。
抛个砖,也是对中医污名化的支援吧,也是老是看到一些ZZ发什么人中黄啥的就来黑中医的无奈,真正用中药的张仲景是不用这些东西的。李时珍也太为中医招黑了,里面的药也让后世的人挺混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