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lles
2020-10-18T08:45:16+00:00
之前就看了泥谭相关的讨论,期望并不是特别高了。但是因为家庭的原因,还是今天一早和儿子去看了。
先说下剧情吧,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分了三个视角来描述。重复的镜头大概3-5个,不过也有些前后呼应的片段。感受就是导演为了不同视角而不同视角,如果是传统一本道德剧情,应该会比目前的情况更好。
剧情有适当夸大的地方,比如几炮就打下飞机来了,这个个人认为并不是不可以接受的范围。毕竟是电影,不是纪录片,不必过份深究,但是远没有某些人说的抗美神剧的地步。毕竟最终的战损也是我们两个班全员牺牲。除此之外也还是有合理的地方,这个也是后面在谈。
现在说说背景吧。我的爷爷,山东人,32年出生,14岁参军,真正的大山里头的农民家庭。我18岁那年(05年)和爷爷一同回过一趟老家。在05年的时候依旧需要火车,汽车,拖拉机才能到。爷爷家里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他是最小的。但也是唯一参军的。46年参加解放战争,参加了一些大大小小的战争,但是他具体也记不清了。最大的应该是渡江战役了(有渡江战役纪念章)。50年底,51年初,朝鲜战争开始,爷爷作为志愿军入朝,兵种就是电影中的高炮部队。但他那时候是他们师长的警卫员,而不是电影中的高炮班。
就我今天和爷爷的求证,电影中真实的地方有比如高炮部是守桥的绝对主力,也是敌方战机重点的打击对象。像影片中这种整班整班的牺牲,十分常见。和飞机对射也是经常发生。爷爷恰好参与过这种类似的守桥任务,守护的也是一座木桥,具他描述,和电影中的比较类似,只是炮的数量会比较多。然后就是令人影响深刻的喀秋莎了,爷爷说那已经是战争后期了,美国佬最怕的就是喀秋莎,特别是上甘岭一战,中国的炮兵和喀秋莎可以说是重创了联军。所以影片中看到喀秋莎士兵兴奋的场面,是非常正常的。
最后说一下影片中展现出来的士气,用爷爷今天跟我说的原话,那时候,大家去朝鲜,没有一个人是想回国的,只有想把敌人赶走的心态。生死早已置之度外。这是我们这代人所理解不了的一种精神。爷爷最接近死亡的时候也是在一次夜间敌人轰炸的时候,弹孔打穿了他的帽子,同行的另一个警卫员就没那么幸运了,头部中枪牺牲了。但是他说那时候他们真的并不害怕,随时都是可以牺牲的。我相信确实是。
爷爷一直在55年才回国。回国后他也没在老家山东,而且跟随部队南下,来到了我现在居住的地方。遇见了我奶奶,有了家庭(ps我奶奶也不是本地人,是从福建南上的)。其实国家是记得大部分的老兵的。所以爷爷很早就离休了,离休后虽然没享受干部待遇,但也还是挺轻松的。特别是最近十年,不仅给了指标购买优惠的商品房,离休待遇也提高了,看病基本不要钱,都是医保报销。当地都有老干局,负责本地的这些老兵们的一些事项,定期组织健在的老兵们聚会,每年还会上门拜访。
最后上一下图吧,分别是去年的70周年纪念章和这次朝鲜战争70周年的,两者应该统一设计的。盒子都一样。当然,也有我爷爷的照片,老人家目前马上90了。身体还行,大部分时候还是很精神的。今天跟我聊了很多那时候打仗的事,也很开心,而且是重阳节,非常有意义。
说了那么多,我只想说,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我们不要轻易忘记当年的历史。教育很重要,这也是为啥我今天一定要带我儿子去看电影的原因。看完之后他也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但他也更加知道了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英雄的伟大。祖国不应该忘记他们,人民不应该忘记他们。(最后ps:在我爷爷的影响下,我的父辈们都去参军了,去年一下挂了四块光荣之家的牌子在我家门口,真的很荣幸。)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10/25/-cckxQ5-3nsK23T3cSlc-sg.jpg.medium.jpg[/img][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10/25/-cckxQ5-ap16K2jT3cSlc-sg.jpg.medium.jpg[/img][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10/25/-cckxQ5-ixjgK2kT3cSlc-sg.jpg.medium.jpg[/img]
先说下剧情吧,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分了三个视角来描述。重复的镜头大概3-5个,不过也有些前后呼应的片段。感受就是导演为了不同视角而不同视角,如果是传统一本道德剧情,应该会比目前的情况更好。
剧情有适当夸大的地方,比如几炮就打下飞机来了,这个个人认为并不是不可以接受的范围。毕竟是电影,不是纪录片,不必过份深究,但是远没有某些人说的抗美神剧的地步。毕竟最终的战损也是我们两个班全员牺牲。除此之外也还是有合理的地方,这个也是后面在谈。
现在说说背景吧。我的爷爷,山东人,32年出生,14岁参军,真正的大山里头的农民家庭。我18岁那年(05年)和爷爷一同回过一趟老家。在05年的时候依旧需要火车,汽车,拖拉机才能到。爷爷家里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他是最小的。但也是唯一参军的。46年参加解放战争,参加了一些大大小小的战争,但是他具体也记不清了。最大的应该是渡江战役了(有渡江战役纪念章)。50年底,51年初,朝鲜战争开始,爷爷作为志愿军入朝,兵种就是电影中的高炮部队。但他那时候是他们师长的警卫员,而不是电影中的高炮班。
就我今天和爷爷的求证,电影中真实的地方有比如高炮部是守桥的绝对主力,也是敌方战机重点的打击对象。像影片中这种整班整班的牺牲,十分常见。和飞机对射也是经常发生。爷爷恰好参与过这种类似的守桥任务,守护的也是一座木桥,具他描述,和电影中的比较类似,只是炮的数量会比较多。然后就是令人影响深刻的喀秋莎了,爷爷说那已经是战争后期了,美国佬最怕的就是喀秋莎,特别是上甘岭一战,中国的炮兵和喀秋莎可以说是重创了联军。所以影片中看到喀秋莎士兵兴奋的场面,是非常正常的。
最后说一下影片中展现出来的士气,用爷爷今天跟我说的原话,那时候,大家去朝鲜,没有一个人是想回国的,只有想把敌人赶走的心态。生死早已置之度外。这是我们这代人所理解不了的一种精神。爷爷最接近死亡的时候也是在一次夜间敌人轰炸的时候,弹孔打穿了他的帽子,同行的另一个警卫员就没那么幸运了,头部中枪牺牲了。但是他说那时候他们真的并不害怕,随时都是可以牺牲的。我相信确实是。
爷爷一直在55年才回国。回国后他也没在老家山东,而且跟随部队南下,来到了我现在居住的地方。遇见了我奶奶,有了家庭(ps我奶奶也不是本地人,是从福建南上的)。其实国家是记得大部分的老兵的。所以爷爷很早就离休了,离休后虽然没享受干部待遇,但也还是挺轻松的。特别是最近十年,不仅给了指标购买优惠的商品房,离休待遇也提高了,看病基本不要钱,都是医保报销。当地都有老干局,负责本地的这些老兵们的一些事项,定期组织健在的老兵们聚会,每年还会上门拜访。
最后上一下图吧,分别是去年的70周年纪念章和这次朝鲜战争70周年的,两者应该统一设计的。盒子都一样。当然,也有我爷爷的照片,老人家目前马上90了。身体还行,大部分时候还是很精神的。今天跟我聊了很多那时候打仗的事,也很开心,而且是重阳节,非常有意义。
说了那么多,我只想说,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我们不要轻易忘记当年的历史。教育很重要,这也是为啥我今天一定要带我儿子去看电影的原因。看完之后他也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但他也更加知道了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英雄的伟大。祖国不应该忘记他们,人民不应该忘记他们。(最后ps:在我爷爷的影响下,我的父辈们都去参军了,去年一下挂了四块光荣之家的牌子在我家门口,真的很荣幸。)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10/25/-cckxQ5-3nsK23T3cSlc-sg.jpg.medium.jpg[/img][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10/25/-cckxQ5-ap16K2jT3cSlc-sg.jpg.medium.jpg[/img][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10/25/-cckxQ5-ixjgK2kT3cSlc-sg.jpg.medium.jpg[/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