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ran
2024-07-09T05:23:58+00:00
谈S9之前,先谈下我认为为啥M7/9能卖得好
M7/9销量,主要在于消费降级的大背景下,靠mate60前所未有的流量引流+大环境下的爱国热潮+便宜大碗+增程+智驾营销。
以下逐点来说
消费降级:疫情后,大家发现经济并没有好转,之前“因为疫情所以经济不好”的遮羞布被扯下,社会整体消费降级,反映到车上,基本所有60万以上的车型,要么以价换量,要么销量雪崩。这部分的下降,和新能源抢市场基本无关(我一直认为X5是被M9干下来的这种说法,是把30%的原因说成了80%)
第一点,mate60引流/品牌效力。这是跨界厂商的优势,可以通过集团品牌以及其他热点来为车板块引流。但目前流量已经回归常态,暂时看不到新的爆点(后续的纯血鸿蒙,只在粉丝内部有效,无法像去年一样破圈)。
第二点,爱国热潮。这没什么好否认的,版里都有不少持有“我就是支持华为和老美干,所以我买”观念的人。但本质是第一点的延伸。
第三点,以m9为例,靠的是x7的尺寸+比x5更低的价格+比x5更好的舒适性配置,错位竞争。之前BBA全尺寸SUV溢价太高,M9相比同尺寸竞品几乎是腰斩的价格,再加上国产一贯的堆料。M7同样如此,20多万三十万买6坐或大五坐,尺寸同X5。
第四点,增程/混动相比纯电,代表的是目标群体扩大。在同样转换率下,目标群体扩大才能扩大销量。
第五点,我个人一直对智驾无感。但不可否认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一季度,华为已经创造出了智驾这个需求并将其作为购车考虑点之一。
流量+增程,扩大意向客户人数;便宜大碗的产品力,提升转化率。流量*转化率,这才有最终的高销量。
而S9面临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局面。没有了爆点流量,只能靠品牌日常流量+营销,同时目前无增程,代表的是流量的减少。
产品力上,SUV和轿车的逻辑是完全不同的。SUV作为一种强化家用属性的车型,尺寸大空间大,实用性强,是第一考虑因素,网上黑的底盘/拉皮/老气在空间尺寸面前,都不是事。而轿车,更看中的是驾驶感,商务行政属性(面子),颜值等。
S9目前宣传上对标78S,价格上对标56E,很明显想复刻M9的打法。用78S引导竞品锚点,用价格让客户形成性价比高的感觉。那就来看下56E和78S分别是什么用户群体。
56E,或者说C级车,基本是小康或中产家庭的轿车天花板。其目标客户,在一二线城市,是打工人+小老板,三四线城市,则是小老板。这类群体的商务需求,是伪/浅商务需求,对商务的要求在于当偶尔需要用时,后排可用;车开出去,不管是因为尺寸/品牌/外型,不会跌份。同时兼顾一部分家庭需求,场景在于偶尔家庭出行时,后排空间够用。不管是商务还是家庭需求,都是够用即可。而现有C级,空间基本都能满足后排翘二郎腿。C级的后排,实际使用率最多20%-30%。另外,开56E的小老板,很多里程数可是不低的,经常会有周边城市往返需求。
78S,D级车。这档次已经脱离了日用品,日常用车需求,更类似奢侈品的逻辑,目标用户是顶级打工人+老板。其在乎的是标、气场(外形)、价格、辨识度等。A8为啥一直卖不好,原因之一是调侃的和A6太像。S为什么就是卖的比7好,因为三叉戟比蓝天白云香,价格也更高,上面还有迈巴赫能拉升品牌价值。对于D级车,降价,逼格就低了。后排舒适性,是在前几点基础上,锦上添花的东西。
S9对于78S的客群来说,首先没标,连“这是华为车”都需要你告诉别人;其次所谓的onebox设计,即使部分人再怎么觉得不丑,说的最轻也是挑战传统审美(上周末在高速上看到一辆EQS,远看我还以为是辆二三十万的车);气场上,就C级尺寸;价格就更不用说了,就一50万价位的车。
56E的客户,S9着重宣传的后排舒适度,对车主本人来说使用率并不高,零重力座椅需要把副驾放倒,这意思是车主当司机么?真要考虑后排舒适性,为什么不买M9?那么如果不说后排,对比同价位竞品优势在哪?智驾?还是一串字母的“华为标”?
我一直感觉S9并没有想清其定位及目标客群,单纯想复制一个轿车版的M9,而忽视轿车和SUV完全是两种不同需求。
S9首销和前期销量不会太差,再怎么说华为的品牌价值及营销力度摆在这,再低的转化率,有流量就有销量,而且前期必定会有粉丝下单,但不看好常态后的稳定销量。
最后说一句,什么M9客户之前家里都有X5,S,都是看都不看盲下单之类的话,用作宣传吹吹就好,肯定有部分类似人群,但真当成主要群体,就属于把自己骗了。之前除了理想,50W能买到什么SUV?X3/Q5/GLC基本在35-45,X5级别就70往上走了。对于原有34C用户,或X3级SUV用户,加个10多万就能买大了不止一圈,舒适性配置更高的SUV。这才是M9稳态销量中的主要用户群体。
M7/9销量,主要在于消费降级的大背景下,靠mate60前所未有的流量引流+大环境下的爱国热潮+便宜大碗+增程+智驾营销。
以下逐点来说
消费降级:疫情后,大家发现经济并没有好转,之前“因为疫情所以经济不好”的遮羞布被扯下,社会整体消费降级,反映到车上,基本所有60万以上的车型,要么以价换量,要么销量雪崩。这部分的下降,和新能源抢市场基本无关(我一直认为X5是被M9干下来的这种说法,是把30%的原因说成了80%)
第一点,mate60引流/品牌效力。这是跨界厂商的优势,可以通过集团品牌以及其他热点来为车板块引流。但目前流量已经回归常态,暂时看不到新的爆点(后续的纯血鸿蒙,只在粉丝内部有效,无法像去年一样破圈)。
第二点,爱国热潮。这没什么好否认的,版里都有不少持有“我就是支持华为和老美干,所以我买”观念的人。但本质是第一点的延伸。
第三点,以m9为例,靠的是x7的尺寸+比x5更低的价格+比x5更好的舒适性配置,错位竞争。之前BBA全尺寸SUV溢价太高,M9相比同尺寸竞品几乎是腰斩的价格,再加上国产一贯的堆料。M7同样如此,20多万三十万买6坐或大五坐,尺寸同X5。
第四点,增程/混动相比纯电,代表的是目标群体扩大。在同样转换率下,目标群体扩大才能扩大销量。
第五点,我个人一直对智驾无感。但不可否认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一季度,华为已经创造出了智驾这个需求并将其作为购车考虑点之一。
流量+增程,扩大意向客户人数;便宜大碗的产品力,提升转化率。流量*转化率,这才有最终的高销量。
而S9面临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局面。没有了爆点流量,只能靠品牌日常流量+营销,同时目前无增程,代表的是流量的减少。
产品力上,SUV和轿车的逻辑是完全不同的。SUV作为一种强化家用属性的车型,尺寸大空间大,实用性强,是第一考虑因素,网上黑的底盘/拉皮/老气在空间尺寸面前,都不是事。而轿车,更看中的是驾驶感,商务行政属性(面子),颜值等。
S9目前宣传上对标78S,价格上对标56E,很明显想复刻M9的打法。用78S引导竞品锚点,用价格让客户形成性价比高的感觉。那就来看下56E和78S分别是什么用户群体。
56E,或者说C级车,基本是小康或中产家庭的轿车天花板。其目标客户,在一二线城市,是打工人+小老板,三四线城市,则是小老板。这类群体的商务需求,是伪/浅商务需求,对商务的要求在于当偶尔需要用时,后排可用;车开出去,不管是因为尺寸/品牌/外型,不会跌份。同时兼顾一部分家庭需求,场景在于偶尔家庭出行时,后排空间够用。不管是商务还是家庭需求,都是够用即可。而现有C级,空间基本都能满足后排翘二郎腿。C级的后排,实际使用率最多20%-30%。另外,开56E的小老板,很多里程数可是不低的,经常会有周边城市往返需求。
78S,D级车。这档次已经脱离了日用品,日常用车需求,更类似奢侈品的逻辑,目标用户是顶级打工人+老板。其在乎的是标、气场(外形)、价格、辨识度等。A8为啥一直卖不好,原因之一是调侃的和A6太像。S为什么就是卖的比7好,因为三叉戟比蓝天白云香,价格也更高,上面还有迈巴赫能拉升品牌价值。对于D级车,降价,逼格就低了。后排舒适性,是在前几点基础上,锦上添花的东西。
S9对于78S的客群来说,首先没标,连“这是华为车”都需要你告诉别人;其次所谓的onebox设计,即使部分人再怎么觉得不丑,说的最轻也是挑战传统审美(上周末在高速上看到一辆EQS,远看我还以为是辆二三十万的车);气场上,就C级尺寸;价格就更不用说了,就一50万价位的车。
56E的客户,S9着重宣传的后排舒适度,对车主本人来说使用率并不高,零重力座椅需要把副驾放倒,这意思是车主当司机么?真要考虑后排舒适性,为什么不买M9?那么如果不说后排,对比同价位竞品优势在哪?智驾?还是一串字母的“华为标”?
我一直感觉S9并没有想清其定位及目标客群,单纯想复制一个轿车版的M9,而忽视轿车和SUV完全是两种不同需求。
S9首销和前期销量不会太差,再怎么说华为的品牌价值及营销力度摆在这,再低的转化率,有流量就有销量,而且前期必定会有粉丝下单,但不看好常态后的稳定销量。
最后说一句,什么M9客户之前家里都有X5,S,都是看都不看盲下单之类的话,用作宣传吹吹就好,肯定有部分类似人群,但真当成主要群体,就属于把自己骗了。之前除了理想,50W能买到什么SUV?X3/Q5/GLC基本在35-45,X5级别就70往上走了。对于原有34C用户,或X3级SUV用户,加个10多万就能买大了不止一圈,舒适性配置更高的SUV。这才是M9稳态销量中的主要用户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