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raだった何か
2020-12-15T21:55:26+00:00
原来我瞧不上拼多多,现在却“真香”了
曲图图 | 26岁 新媒体运营
没有人能够逃得过王境泽的“真香定律”,比如我。
当初被人安利拼多多的时候,我是无语的,因为我很惊讶竟然有我的同龄人在用拼多多。以前我一直以为,这是只有我妈和我奶奶才会用的APP。
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间我待在家里,多次下载多次卸载后,我被拼多多成功“拿下”,我现在使用它的频率,已经超过了淘宝。
在家那段时间,我要买些烘培原料,但是我发现在淘宝上买竟然跟实体店价格差不了多少,于是我试验了下拼多多,没想到价格便宜,5元还给包邮,评论也还好,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下了单,发现东西还不错。
我后来又尝试着买了几次家居用品后,购物热情就像开闸的洪水一般迸发了。我花了一周时间在拼多多上刷各种东西,买了一堆物美价廉的日常用品,需要的、不需要的,页面上推荐的我感觉有意思的东西,都买了回来。有一次我无聊到还买了一个“锦鲤戒指”,虽然戴了两天,就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但还是觉得很值。
我大量的购物时间开始花在拼多多上面。以前我是不用拼多多的,因为在我看来,逛这些平台,找人“砍价”,是老年人才会喜欢的事。而我喜欢的东西,和中老年人,应该是不一样的。但是现在我才突然发现,用不用它,和年龄无关,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
我喜欢做手账,也需要经常去买很多特别的贴纸、贴画、胶带之类的东西。以前我都是在潮玩店里去买,现在我也在拼多多上找它们,一元多的贴纸竟然还能包邮,简直不要太方便。就这样,我在很多家店里都买了不同样式的东西,关键是每家店花的钱都是七八元左右,这些在淘宝的精品店里都不包邮。
现在买生活用品,我也会先打开拼多多,合适了都是直接买。当然,我买衣服鞋子什么的还是用淘宝。
前两天当我得知拼多多上开始拼劳斯莱斯的时候,我才知道,竟然有比在拼多多上买苹果手机还狠的。还有啥是拼多多不能拼的?
我用700元买到了同款“加拿大鹅”
西瓜 | 23岁新媒体从业者
“等我挣钱了,我一定去买正版大品牌。”大学时候和朋友出门逛街,看见商场里的品牌店铺,我只能进去逛一逛,从来不敢剁手去买,毕竟一件衣服就可能要花掉我两个月的生活费。
因此,买“品牌”货就成了我工作后的购物首选。毕竟在穿戴潮流上,不能落在别人后面嘛。尽管我毕业不久,工资不算太高,但是我买着高兴。
有一段时间流行某品牌的大黄靴、彪马的蕾哈娜经典款,我周围的朋友们人手一双,成为了潮男潮女的出街必备。我也不例外,对它动心了,但是那阵子我确实手上的钱紧。我偷偷去找了某宝上的潮鞋代购,他们那里平均200元的价格就能买到一双款式一样的鞋,我开心坏了。
我开始去尝试找所谓的明星产品“同款”,有时候运气好,买到的东西质量很好,有时候也会踩雷。朋友看见了,有时候还会跟我要链接,也一起省钱。但其实我们心里都清楚,买所谓的“同款”,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罢了。
有一次,我本打算买一件“加拿大鹅”,去实体店试了一下,准备入手的那一刻,看到价格我犹豫了。这一件10000元以上的价格,几乎是我这个月全部工资,我最后还是放弃了。
后来我打开手机,偶然在朋友圈看到了“代购”信息,我看到一件同款衣服的价格才700元,没有犹豫就下单来看看质量如何。出人意料,这件衣服的质量让人惊讶,虽然不是大牌,但穿在身上的效果不比正品的差,保暖的程度虽还比不上正品,但也值这个价格了。
要说上大学时候,买“同款”是为了省钱、满足自己追求大牌的虚荣心。但现在已经毕业工作了,我也还是会买。朋友有时对我说:“买一双2000元左右的鞋、几百元的衣服,应该不会给你造成太大的经济压力了,这时你为什么有时候还去买同款呢?”
但我知道,我现在想要买“同款”,已经不是为了追求所谓的品牌了。我只是单纯地认为,不值得在这些服装类的商品上,搭上我全部的薪水。我喜欢时尚感,但却只是喜欢自己搭配自己的快乐,买起衣服来还是个“月抛型”。用不超过1000元的价格,去获得一个大牌同款、又不缺乏潮流感的商品,即使过几个月我不喜欢了,我也不会觉得心疼。
独立生活后,我成了一名“羊毛党”
莫得 | 24岁 自由职业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在毕业离家独自生活前,我从不知原来网上购物有“隐藏优惠券”、线下店铺会有“低价团购”等各种省钱的渠道。
和爸妈住在一起,靠爸妈给自己生活费时,我买东西是不看价格的。我喜欢什么、觉得什么好用或者有需求,我就去买就是了。顶多注意下,总价不要太超过我爸妈的接受范围就可以了。买东西讨价还价,那是中年人的专利。
第一次体验“薅羊毛”,还是几年前,我在淘宝上看中了一个储物箱,打算下单购买时,想起了舍友之前和我提过,淘宝下单前可以先搜一下有没隐藏券,会便宜点。于是我请教了一下舍友,并通过她分享的链接,获得了15元的无门槛优惠券。这也意味着我便宜了15元买了一个箱子。我这才恍然大悟,上网买东西也有省钱之道。之后凡是网购,我都会事先搜索下优惠券。
但是我不是单纯就喜欢省钱。除了找优惠券以外,看“成分表”也成了我购物前的一大准备动作。同为“蛋白质3.6”的优质牛奶,被不同品牌冠以“有机可追溯”、“专属牧场”等宣传语后,一盒牛奶的单价能相差好几块,可是各自的配料表都只有“生牛乳”这一成分。当然不排除有的消费者会考虑口感等其他方面,可对我来说,配料表和成分表一样的商品,普通价购买就行,我认为之间的差价更多是品牌溢价。
而在此之前,我的消费习惯与我父母一样,觉得品牌就意味着“安全可靠”,所以买牛奶时我十年如一日选择本地某品牌牛奶,可是现在我觉得,同等价格还有很多可选择的品牌。当然不一定是买便宜的东西,只是同等价位选择更合适的同品质商品。
为了能及时“薅羊毛”,我特意关注了一名“羊毛博主”,他每天会在微博上发布优惠券和最佳订单参考,我们称之为“作业”。每天我都会浏览这个博主发布的信息,遇到合适的就会参照“作业”下单,除了一些得靠“抢”的地板价商品大多时候我赶不上外,日常组合用券的活动我基本都能赶上。
因为全品类券和商家活动很多时候可以同用,先领券然后遇上商品有折扣的,就相当于折上折购买了这件商品。5元的湿厕纸,两元多的饼干……都是我“抄作业”的成果,当然我的这些“战绩”在其他大神眼中不足为奇,有网友可以做到优惠券后花几分钱就买到上百元的产品。但于我自身而言,我很知足,因为这已经足够划算了。
这段时间“广西优惠券”也很火,抢到广西消费券和用上店铺的隐藏优惠券后,可以做到不到两元就买一包螺蛳粉。虽然在这之前,我都是某一个品牌的“忠粉”,但是在尝过低价品牌的螺蛳粉后,我觉得味道也挺好,所以下次我还会选择它。既然味道和品质都差不多,那当然是要买性价比最好的啊。
曲图图 | 26岁 新媒体运营
没有人能够逃得过王境泽的“真香定律”,比如我。
当初被人安利拼多多的时候,我是无语的,因为我很惊讶竟然有我的同龄人在用拼多多。以前我一直以为,这是只有我妈和我奶奶才会用的APP。
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间我待在家里,多次下载多次卸载后,我被拼多多成功“拿下”,我现在使用它的频率,已经超过了淘宝。
在家那段时间,我要买些烘培原料,但是我发现在淘宝上买竟然跟实体店价格差不了多少,于是我试验了下拼多多,没想到价格便宜,5元还给包邮,评论也还好,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下了单,发现东西还不错。
我后来又尝试着买了几次家居用品后,购物热情就像开闸的洪水一般迸发了。我花了一周时间在拼多多上刷各种东西,买了一堆物美价廉的日常用品,需要的、不需要的,页面上推荐的我感觉有意思的东西,都买了回来。有一次我无聊到还买了一个“锦鲤戒指”,虽然戴了两天,就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但还是觉得很值。
我大量的购物时间开始花在拼多多上面。以前我是不用拼多多的,因为在我看来,逛这些平台,找人“砍价”,是老年人才会喜欢的事。而我喜欢的东西,和中老年人,应该是不一样的。但是现在我才突然发现,用不用它,和年龄无关,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
我喜欢做手账,也需要经常去买很多特别的贴纸、贴画、胶带之类的东西。以前我都是在潮玩店里去买,现在我也在拼多多上找它们,一元多的贴纸竟然还能包邮,简直不要太方便。就这样,我在很多家店里都买了不同样式的东西,关键是每家店花的钱都是七八元左右,这些在淘宝的精品店里都不包邮。
现在买生活用品,我也会先打开拼多多,合适了都是直接买。当然,我买衣服鞋子什么的还是用淘宝。
前两天当我得知拼多多上开始拼劳斯莱斯的时候,我才知道,竟然有比在拼多多上买苹果手机还狠的。还有啥是拼多多不能拼的?
我用700元买到了同款“加拿大鹅”
西瓜 | 23岁新媒体从业者
“等我挣钱了,我一定去买正版大品牌。”大学时候和朋友出门逛街,看见商场里的品牌店铺,我只能进去逛一逛,从来不敢剁手去买,毕竟一件衣服就可能要花掉我两个月的生活费。
因此,买“品牌”货就成了我工作后的购物首选。毕竟在穿戴潮流上,不能落在别人后面嘛。尽管我毕业不久,工资不算太高,但是我买着高兴。
有一段时间流行某品牌的大黄靴、彪马的蕾哈娜经典款,我周围的朋友们人手一双,成为了潮男潮女的出街必备。我也不例外,对它动心了,但是那阵子我确实手上的钱紧。我偷偷去找了某宝上的潮鞋代购,他们那里平均200元的价格就能买到一双款式一样的鞋,我开心坏了。
我开始去尝试找所谓的明星产品“同款”,有时候运气好,买到的东西质量很好,有时候也会踩雷。朋友看见了,有时候还会跟我要链接,也一起省钱。但其实我们心里都清楚,买所谓的“同款”,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罢了。
有一次,我本打算买一件“加拿大鹅”,去实体店试了一下,准备入手的那一刻,看到价格我犹豫了。这一件10000元以上的价格,几乎是我这个月全部工资,我最后还是放弃了。
后来我打开手机,偶然在朋友圈看到了“代购”信息,我看到一件同款衣服的价格才700元,没有犹豫就下单来看看质量如何。出人意料,这件衣服的质量让人惊讶,虽然不是大牌,但穿在身上的效果不比正品的差,保暖的程度虽还比不上正品,但也值这个价格了。
要说上大学时候,买“同款”是为了省钱、满足自己追求大牌的虚荣心。但现在已经毕业工作了,我也还是会买。朋友有时对我说:“买一双2000元左右的鞋、几百元的衣服,应该不会给你造成太大的经济压力了,这时你为什么有时候还去买同款呢?”
但我知道,我现在想要买“同款”,已经不是为了追求所谓的品牌了。我只是单纯地认为,不值得在这些服装类的商品上,搭上我全部的薪水。我喜欢时尚感,但却只是喜欢自己搭配自己的快乐,买起衣服来还是个“月抛型”。用不超过1000元的价格,去获得一个大牌同款、又不缺乏潮流感的商品,即使过几个月我不喜欢了,我也不会觉得心疼。
独立生活后,我成了一名“羊毛党”
莫得 | 24岁 自由职业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在毕业离家独自生活前,我从不知原来网上购物有“隐藏优惠券”、线下店铺会有“低价团购”等各种省钱的渠道。
和爸妈住在一起,靠爸妈给自己生活费时,我买东西是不看价格的。我喜欢什么、觉得什么好用或者有需求,我就去买就是了。顶多注意下,总价不要太超过我爸妈的接受范围就可以了。买东西讨价还价,那是中年人的专利。
第一次体验“薅羊毛”,还是几年前,我在淘宝上看中了一个储物箱,打算下单购买时,想起了舍友之前和我提过,淘宝下单前可以先搜一下有没隐藏券,会便宜点。于是我请教了一下舍友,并通过她分享的链接,获得了15元的无门槛优惠券。这也意味着我便宜了15元买了一个箱子。我这才恍然大悟,上网买东西也有省钱之道。之后凡是网购,我都会事先搜索下优惠券。
但是我不是单纯就喜欢省钱。除了找优惠券以外,看“成分表”也成了我购物前的一大准备动作。同为“蛋白质3.6”的优质牛奶,被不同品牌冠以“有机可追溯”、“专属牧场”等宣传语后,一盒牛奶的单价能相差好几块,可是各自的配料表都只有“生牛乳”这一成分。当然不排除有的消费者会考虑口感等其他方面,可对我来说,配料表和成分表一样的商品,普通价购买就行,我认为之间的差价更多是品牌溢价。
而在此之前,我的消费习惯与我父母一样,觉得品牌就意味着“安全可靠”,所以买牛奶时我十年如一日选择本地某品牌牛奶,可是现在我觉得,同等价格还有很多可选择的品牌。当然不一定是买便宜的东西,只是同等价位选择更合适的同品质商品。
为了能及时“薅羊毛”,我特意关注了一名“羊毛博主”,他每天会在微博上发布优惠券和最佳订单参考,我们称之为“作业”。每天我都会浏览这个博主发布的信息,遇到合适的就会参照“作业”下单,除了一些得靠“抢”的地板价商品大多时候我赶不上外,日常组合用券的活动我基本都能赶上。
因为全品类券和商家活动很多时候可以同用,先领券然后遇上商品有折扣的,就相当于折上折购买了这件商品。5元的湿厕纸,两元多的饼干……都是我“抄作业”的成果,当然我的这些“战绩”在其他大神眼中不足为奇,有网友可以做到优惠券后花几分钱就买到上百元的产品。但于我自身而言,我很知足,因为这已经足够划算了。
这段时间“广西优惠券”也很火,抢到广西消费券和用上店铺的隐藏优惠券后,可以做到不到两元就买一包螺蛳粉。虽然在这之前,我都是某一个品牌的“忠粉”,但是在尝过低价品牌的螺蛳粉后,我觉得味道也挺好,所以下次我还会选择它。既然味道和品质都差不多,那当然是要买性价比最好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