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sr
2020-06-12T13:41:04+00:00
其他皇帝继位之初,帝国总能有一些起色和改观。说句粗俗的话,就是新修的厕所也能香三天。可自从崇祯皇帝继位以来,似乎除了起手干掉阉党魏忠贤起用东林党是顺利的,其他事情干得都不顺利。一来二去,崇祯皇帝也看明白了,单凭自己的能力,根本不足以打破既得利益者,也就是官僚集团的攻守同盟。
自诩清流的官员别的本事或许不咋样,但装傻充愣和装腔作势的本事却是一流的。想处理贪官,首先要有人证物证。但在官僚集团一致对外的前提下,想取得人证物证谈何容易,韩一良和张凤翔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古代官场的贪腐不是个人问题,而是普遍现象。如果崇祯皇帝想就贪腐问题拿官员们开刀,就等于孤家寡人主动站在了官僚集团的对立面。
吃一堑未必能长一智,崇祯皇帝经过几次失败,逐渐学会了唯结果论:总而言之,你们贪腐请随意,只要结果不好,捅出大篓子,我就收拾你们!
比如说,某官员负责职责内某件具体事务,如果没有弹劾奏章摆上案台,皇帝就当他工作完成得还不错。一旦出现丑闻,那皇帝一定会下狠手整人。
客观地说,能把手握生杀大权的崇祯皇帝逼到这份上,明末那帮官僚足以自傲了。可掌握话语权的他们对此还是大呼小叫:这皇帝盖棺定论,就是太没有人性了!
立下这条规矩之后,崇祯皇帝就把前兵部侍郎杨镐给杀了。杨镐是何许人也?就是当初萨尔浒兵败的明军总指挥。
言官交章劾杨镐,逮下诏狱,论死。崇祯二年伏法。——《明史》·卷二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自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因兵败被革职,到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被杀,其间足有十年,杨镐一直被关在监狱里。按律例说,搞出萨尔浒之战这样一场大惨败,杨镐死十次都不够,可为什么一直没有被杀呢?主要是因为大家理解和同情杨镐,萨尔浒虽然败得惨,但官僚集团认为杨镐责任不大。既然理解和同情杨镐,为什么不把他放出来呢?主要是因为萨尔浒败得太惨,虽然杨镐责任不大,但总归是一个合格的替罪羊,所以就一直关着他。也算是给皇帝一个交代。
崇祯皇帝为什么要在这个节骨眼上杀杨镐呢?主要是为了替自己那套“唯结果论”的工作方式立威。想找茬杀一个在位的官员不太容易,杀一个已经失势的官员还是不难的。
换而言之,崇祯皇帝用这种方法向官僚集团集团示威:我不管杨镐是否委屈,我也不想知道萨尔浒兵败的详情,我只知道打仗败了就是败了,而且败得很惨,这个家伙是前线总指挥,就该付出代价。
从官场潜规则来看,杨镐的确罪不至死。所谓为官者都有一套自己的法则,那就是如果干不好就要掉脑袋,以后谁还哭着求着去当官?但崇祯皇帝被官僚集团收拾过碰过壁,已经有点不耐烦了,所以找一个软柿子捏,这只能算杨镐的命不好。
杨镐的死,总会令我联想起熊廷弼。两人都是被关了很久,却突然被杀,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虽然熊廷弼之死有其咎由自取的因素,但被关押三年之后,皇帝的杀意早就衰减了。可当魏忠贤和东林党斗起来之后,由于东林党曾为熊廷弼的罪名做文章搞事情,所以魏忠贤打算利用这一点打击东林党,就顺手干掉了熊廷弼。
皇帝的这种对待官员的工作方式简单而且粗暴,并一再把自己推向官僚集团的对立面。但如果他连这条底线都把握不住,那整个帝国都会变成贪官污吏撒欢的乐园。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皇太极兵临北京城,这下可把崇祯皇帝吓得够呛。等后金退兵之后,崇祯皇帝奈何不了敌人,就开始着手追责自己人了。
按照规划来看,朝廷对于京师相关地区的资源投放一定不会少,可由于贪腐横行,落到实处的投资却相当少。理由很简单,京师相关地区近百年没遇到过兵灾,负责防务的相关官员,很自然的产生了一种错觉:这一块的工作可做可不做,能少做就少做,能捞油水就捞个爽,反正大概率不会出事。
负责京师防务的相关官员,遇到了后金兵临北京城。很多投资建设,平时不显山不露水,可一到关键时刻就显示出重要性了。
比如说,后金大军深入长城好几天之后,京师才得到边防警报。在后金退兵后,崇祯皇帝立刻开始追责,边防警报是谁负责的?于是兵部尚书倒霉了。
比如说,京师匆忙进入战备状态之后,城防出现各种豆腐渣工程。在后金退兵后,崇祯皇帝立刻开始追责,城防工作是谁负责的?于是工部尚书倒霉了。
比如说,在内外一片混乱的环境中,竟然出现了上百名囚犯越狱逃跑的事件。在后金退兵后,崇祯皇帝立刻开始追责,看守大牢是谁负责的?于是刑部尚书倒霉了。
崇祯皇帝大发雷霆:账面上显示你们统率着二三十万大军,拥有十多万匹战马,一年消耗军费数百万两白银,竟然让敌军一鼓作气打到北京城下,你们军队是干什么吃的?
蓟辽督师袁崇焕率先申明:我主要负责防守宁远锦州一线,敌军并不是从宁锦一线进来的,与我关系不大。对于袁崇焕的这种表态,各镇的军事长官并不认可:朝廷把主要军费都用于宁锦一线,我们领到的军费少所以我们这边防守自然薄弱。再说了,朝廷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宁锦一线,却依然没能阻止后金大军入关,可见固守宁锦一线的战略是错误且无意义的,他袁崇焕不负责,谁负责?
如果按照崇祯皇帝过去的施政策略,或者万历天启亲自想来问责,那必然是被这帮互相推诿扯皮的官员吵吵吵得头痛,最终不了了之。但这一次不同,崇祯皇帝是铁了心的只看事实不问结果。
因为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后金大军兵临北京城一事。兵部尚书王洽下狱(死于狱中)、工部尚书张凤翔下狱(后来被遣戍边卫)、刑部尚书乔允升下狱(后来被遣戍边卫),蓟辽总督刘策下狱(后来被杀)、蓟辽督师袁崇焕下狱(后来被杀)。
除了这些有名有姓的高官之外,其他大大小小被株连的官员也有一大群,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的官员更是不计其数。如果大明处于网络时代,那么崇祯皇帝的雷厉风行杀伐果断,自然会赢得广大网民的一致称赞:这才叫“敢打大老虎,还拍小苍蝇”。
可由于大明并未处于网络时代,所以崇祯皇帝的所作所为,自然引得官僚集团怨声四起:这才多大点事?不过就是被后金抢劫了一把,京师安然无恙呀,你居然抓了一票高官下狱致死,这特么都是临时工的责任呀!
谎言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传得久了,就会变成真理。后世读者说起这件事的时候,也不会觉得崇祯皇帝这一招有多高明,他们的论点主要是这样的。
首先,我们的都城修得不合理,天子守国门听着虽然拉风,但现实问题是京师距离敌人范围太近,已经不适合做都城了,这次被后金打到城下就是明证,与官员无关。
其次,崇祯皇帝的领导能力出了问题,你无法改变贪腐现象,才出现了捅出这么多篓子。就因为你当皇帝的无能,所以谁当工部尚书都整不好城防,谁当兵部尚书都弄不好边防,谁当刑部尚书都管不好囚犯,谁当前敌指挥都只能吃败仗背黑锅。
就算这些人一时失职,可他们都是能力一流的文臣武将,大明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却还要杀掉这些优秀人才。千言万语一句话,都怪你崇祯,活该你亡国!
如果孤立地看待崇祯皇帝这种管理手段,的确令人不敢恭维。可问题是,崇祯在与官僚集团博弈了几轮之后,实在是没有办法,才出此下策。如果讲道理上大课有用,崇祯皇帝自然愿意讲道理,毕竟从名义上讲,大明是朱家的大明。可就是因为连续的失败,崇祯发现:如果光靠动嘴皮子,自己绝不是那帮官僚的对手。在这种背景下,自然只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治国。否则,这个帝国真要变成贪官污吏撒欢的乐园了。
总结:许多人在非议崇祯皇帝的残暴和刻薄时,通常是建立在官僚集团尽心尽力工作的前提下。如果官僚集团真能言行如一,那么崇祯皇帝的所作所为自然是残暴而刻薄的。
可问题是,官僚集团有他们自己说的那么好吗?显然是没有的。不夸张地说,把大明帝国随机抽一批官员下大狱,也不会有几个是冤枉的。在这种大厦将倾的严峻环境中,崇祯皇帝自然只能问结果不问过程。这种做法很过分吗?我不这么认为。
自诩清流的官员别的本事或许不咋样,但装傻充愣和装腔作势的本事却是一流的。想处理贪官,首先要有人证物证。但在官僚集团一致对外的前提下,想取得人证物证谈何容易,韩一良和张凤翔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古代官场的贪腐不是个人问题,而是普遍现象。如果崇祯皇帝想就贪腐问题拿官员们开刀,就等于孤家寡人主动站在了官僚集团的对立面。
吃一堑未必能长一智,崇祯皇帝经过几次失败,逐渐学会了唯结果论:总而言之,你们贪腐请随意,只要结果不好,捅出大篓子,我就收拾你们!
比如说,某官员负责职责内某件具体事务,如果没有弹劾奏章摆上案台,皇帝就当他工作完成得还不错。一旦出现丑闻,那皇帝一定会下狠手整人。
客观地说,能把手握生杀大权的崇祯皇帝逼到这份上,明末那帮官僚足以自傲了。可掌握话语权的他们对此还是大呼小叫:这皇帝盖棺定论,就是太没有人性了!
立下这条规矩之后,崇祯皇帝就把前兵部侍郎杨镐给杀了。杨镐是何许人也?就是当初萨尔浒兵败的明军总指挥。
言官交章劾杨镐,逮下诏狱,论死。崇祯二年伏法。——《明史》·卷二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自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因兵败被革职,到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被杀,其间足有十年,杨镐一直被关在监狱里。按律例说,搞出萨尔浒之战这样一场大惨败,杨镐死十次都不够,可为什么一直没有被杀呢?主要是因为大家理解和同情杨镐,萨尔浒虽然败得惨,但官僚集团认为杨镐责任不大。既然理解和同情杨镐,为什么不把他放出来呢?主要是因为萨尔浒败得太惨,虽然杨镐责任不大,但总归是一个合格的替罪羊,所以就一直关着他。也算是给皇帝一个交代。
崇祯皇帝为什么要在这个节骨眼上杀杨镐呢?主要是为了替自己那套“唯结果论”的工作方式立威。想找茬杀一个在位的官员不太容易,杀一个已经失势的官员还是不难的。
换而言之,崇祯皇帝用这种方法向官僚集团集团示威:我不管杨镐是否委屈,我也不想知道萨尔浒兵败的详情,我只知道打仗败了就是败了,而且败得很惨,这个家伙是前线总指挥,就该付出代价。
从官场潜规则来看,杨镐的确罪不至死。所谓为官者都有一套自己的法则,那就是如果干不好就要掉脑袋,以后谁还哭着求着去当官?但崇祯皇帝被官僚集团收拾过碰过壁,已经有点不耐烦了,所以找一个软柿子捏,这只能算杨镐的命不好。
杨镐的死,总会令我联想起熊廷弼。两人都是被关了很久,却突然被杀,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虽然熊廷弼之死有其咎由自取的因素,但被关押三年之后,皇帝的杀意早就衰减了。可当魏忠贤和东林党斗起来之后,由于东林党曾为熊廷弼的罪名做文章搞事情,所以魏忠贤打算利用这一点打击东林党,就顺手干掉了熊廷弼。
皇帝的这种对待官员的工作方式简单而且粗暴,并一再把自己推向官僚集团的对立面。但如果他连这条底线都把握不住,那整个帝国都会变成贪官污吏撒欢的乐园。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皇太极兵临北京城,这下可把崇祯皇帝吓得够呛。等后金退兵之后,崇祯皇帝奈何不了敌人,就开始着手追责自己人了。
按照规划来看,朝廷对于京师相关地区的资源投放一定不会少,可由于贪腐横行,落到实处的投资却相当少。理由很简单,京师相关地区近百年没遇到过兵灾,负责防务的相关官员,很自然的产生了一种错觉:这一块的工作可做可不做,能少做就少做,能捞油水就捞个爽,反正大概率不会出事。
负责京师防务的相关官员,遇到了后金兵临北京城。很多投资建设,平时不显山不露水,可一到关键时刻就显示出重要性了。
比如说,后金大军深入长城好几天之后,京师才得到边防警报。在后金退兵后,崇祯皇帝立刻开始追责,边防警报是谁负责的?于是兵部尚书倒霉了。
比如说,京师匆忙进入战备状态之后,城防出现各种豆腐渣工程。在后金退兵后,崇祯皇帝立刻开始追责,城防工作是谁负责的?于是工部尚书倒霉了。
比如说,在内外一片混乱的环境中,竟然出现了上百名囚犯越狱逃跑的事件。在后金退兵后,崇祯皇帝立刻开始追责,看守大牢是谁负责的?于是刑部尚书倒霉了。
崇祯皇帝大发雷霆:账面上显示你们统率着二三十万大军,拥有十多万匹战马,一年消耗军费数百万两白银,竟然让敌军一鼓作气打到北京城下,你们军队是干什么吃的?
蓟辽督师袁崇焕率先申明:我主要负责防守宁远锦州一线,敌军并不是从宁锦一线进来的,与我关系不大。对于袁崇焕的这种表态,各镇的军事长官并不认可:朝廷把主要军费都用于宁锦一线,我们领到的军费少所以我们这边防守自然薄弱。再说了,朝廷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宁锦一线,却依然没能阻止后金大军入关,可见固守宁锦一线的战略是错误且无意义的,他袁崇焕不负责,谁负责?
如果按照崇祯皇帝过去的施政策略,或者万历天启亲自想来问责,那必然是被这帮互相推诿扯皮的官员吵吵吵得头痛,最终不了了之。但这一次不同,崇祯皇帝是铁了心的只看事实不问结果。
因为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后金大军兵临北京城一事。兵部尚书王洽下狱(死于狱中)、工部尚书张凤翔下狱(后来被遣戍边卫)、刑部尚书乔允升下狱(后来被遣戍边卫),蓟辽总督刘策下狱(后来被杀)、蓟辽督师袁崇焕下狱(后来被杀)。
除了这些有名有姓的高官之外,其他大大小小被株连的官员也有一大群,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的官员更是不计其数。如果大明处于网络时代,那么崇祯皇帝的雷厉风行杀伐果断,自然会赢得广大网民的一致称赞:这才叫“敢打大老虎,还拍小苍蝇”。
可由于大明并未处于网络时代,所以崇祯皇帝的所作所为,自然引得官僚集团怨声四起:这才多大点事?不过就是被后金抢劫了一把,京师安然无恙呀,你居然抓了一票高官下狱致死,这特么都是临时工的责任呀!
谎言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传得久了,就会变成真理。后世读者说起这件事的时候,也不会觉得崇祯皇帝这一招有多高明,他们的论点主要是这样的。
首先,我们的都城修得不合理,天子守国门听着虽然拉风,但现实问题是京师距离敌人范围太近,已经不适合做都城了,这次被后金打到城下就是明证,与官员无关。
其次,崇祯皇帝的领导能力出了问题,你无法改变贪腐现象,才出现了捅出这么多篓子。就因为你当皇帝的无能,所以谁当工部尚书都整不好城防,谁当兵部尚书都弄不好边防,谁当刑部尚书都管不好囚犯,谁当前敌指挥都只能吃败仗背黑锅。
就算这些人一时失职,可他们都是能力一流的文臣武将,大明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却还要杀掉这些优秀人才。千言万语一句话,都怪你崇祯,活该你亡国!
如果孤立地看待崇祯皇帝这种管理手段,的确令人不敢恭维。可问题是,崇祯在与官僚集团博弈了几轮之后,实在是没有办法,才出此下策。如果讲道理上大课有用,崇祯皇帝自然愿意讲道理,毕竟从名义上讲,大明是朱家的大明。可就是因为连续的失败,崇祯发现:如果光靠动嘴皮子,自己绝不是那帮官僚的对手。在这种背景下,自然只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治国。否则,这个帝国真要变成贪官污吏撒欢的乐园了。
总结:许多人在非议崇祯皇帝的残暴和刻薄时,通常是建立在官僚集团尽心尽力工作的前提下。如果官僚集团真能言行如一,那么崇祯皇帝的所作所为自然是残暴而刻薄的。
可问题是,官僚集团有他们自己说的那么好吗?显然是没有的。不夸张地说,把大明帝国随机抽一批官员下大狱,也不会有几个是冤枉的。在这种大厦将倾的严峻环境中,崇祯皇帝自然只能问结果不问过程。这种做法很过分吗?我不这么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