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ceowl
2022-02-25T14:10:12+00:00
前言
感觉好久没发帖了, 正好又想写点啥.
想来想去, 感觉只有在如何彻底改正"讨好型人格"这个问题上我可能有点经验可以分享(因为确定不会复发了).
正好今天有时间(不想改论文了), 就来写写.
感觉好久没发帖了, 正好又想写点啥.
想来想去, 感觉只有在如何彻底改正"讨好型人格"这个问题上我可能有点经验可以分享(因为确定不会复发了).
正好今天有时间(不想改论文了), 就来写写.
讨好型人格 ...
讨好型人格是什么, 我感觉不用多说(网上和参考资料[1]里面说的很清楚了), 这里我就自己的经验讲几个最显著的特征.
1. 讨好型人格的人, 对环境非常的敏感, ta时刻需要周围有一个温馨的环境. 一旦这个环境不温馨, 比如, 有人生气或者不高兴, 那ta就会坐立不安, 开始想方设法让环境重新恢复温馨, 不然的话, ta会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为了让环境恢复温馨, ta就会思考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从而让那个人生气或者不高兴了.
基于这种反思, ta便会开始"讨好"那个生气的人.
以我的经历来举几个例子.
比如在实验室中, 我在工作, 然后发现坐在旁边的师兄面色非常难看, 而且时不时表现出很生气的样子. 然后我就会不受控制的, 心跳加速, 继而觉得心情沉重, 没法进入做事的状态, 满脑子都在思考"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让师兄生气了?是不是我的耳机声音太大了?".
其实师兄只是因为在赶论文, 单纯的累而已.
另一个例子是我有一次去做火车, 我一路小跑去检票, 然后越过前面一个慢悠悠走的人的时候(并没有碰到, 也没插队, 因为他前面有5,6个人长度的空位), 这个人突然冲我严厉的说"急什么急, 跑这么快干嘛?" 我没理他, 但坐上车了以后就很难过, 因为我不理解他为什么会指责我, 我想了半天也没想到自己做错了什么, 难道是说我应该等在他的后面? 就很难受
其实现在我来看, 这个人不高兴管我p事(有本事再大声点?)
2. 讨好型人格的人, ta做事的动机都是以他人为中心, 很少以自己为中心. 比如, 想要考出好成绩是为了让爸爸妈妈高兴. ta很少能自己产生快乐, ta的快乐来源于看到别人的快乐.
依然以我的经历来举例子.
我读博的前几年, 我的想法一直是"做出让老板满意的项目".
所以, 每次开组会, 我的关注点都是"怎么做才能让老板满意?"
所以我会把老板说的每个建议都记下来(甚至录下来), 仔细思索要怎么按照他的建议修改才能在下一次组会时让他高兴并满意.
结果当然是, 一塌糊涂.
因为科研的本质是要做出"新"的, 能够写论文的东西, 所以他满不满意一点也不重要.
或者说, 只要我能做出新的, 有写论文价值的东西, 他就会满意.
如果我只是追求"让他满意", 那就会陷入被他指挥的团团转, 自己都不知道在做啥的地步: 因为他自己都不知道要怎么满意, 毕竟负责项目的是我, 最了解项目的也是我.
所以后来我就以自己的需求为中心了, 导师说什么都是参考, 他说很难不建议做的问题我觉得想做就坚持去做, 结果我做出来了他还挺高兴的[s:ac:哭笑].
只能说对有讨好型人格的人来说, 读博是地狱难度.
1. 讨好型人格的人, 对环境非常的敏感, ta时刻需要周围有一个温馨的环境. 一旦这个环境不温馨, 比如, 有人生气或者不高兴, 那ta就会坐立不安, 开始想方设法让环境重新恢复温馨, 不然的话, ta会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为了让环境恢复温馨, ta就会思考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从而让那个人生气或者不高兴了.
基于这种反思, ta便会开始"讨好"那个生气的人.
以我的经历来举几个例子.
比如在实验室中, 我在工作, 然后发现坐在旁边的师兄面色非常难看, 而且时不时表现出很生气的样子. 然后我就会不受控制的, 心跳加速, 继而觉得心情沉重, 没法进入做事的状态, 满脑子都在思考"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让师兄生气了?是不是我的耳机声音太大了?".
其实师兄只是因为在赶论文, 单纯的累而已.
另一个例子是我有一次去做火车, 我一路小跑去检票, 然后越过前面一个慢悠悠走的人的时候(并没有碰到, 也没插队, 因为他前面有5,6个人长度的空位), 这个人突然冲我严厉的说"急什么急, 跑这么快干嘛?" 我没理他, 但坐上车了以后就很难过, 因为我不理解他为什么会指责我, 我想了半天也没想到自己做错了什么, 难道是说我应该等在他的后面? 就很难受
其实现在我来看, 这个人不高兴管我p事(有本事再大声点?)
2. 讨好型人格的人, ta做事的动机都是以他人为中心, 很少以自己为中心. 比如, 想要考出好成绩是为了让爸爸妈妈高兴. ta很少能自己产生快乐, ta的快乐来源于看到别人的快乐.
依然以我的经历来举例子.
我读博的前几年, 我的想法一直是"做出让老板满意的项目".
所以, 每次开组会, 我的关注点都是"怎么做才能让老板满意?"
所以我会把老板说的每个建议都记下来(甚至录下来), 仔细思索要怎么按照他的建议修改才能在下一次组会时让他高兴并满意.
结果当然是, 一塌糊涂.
因为科研的本质是要做出"新"的, 能够写论文的东西, 所以他满不满意一点也不重要.
或者说, 只要我能做出新的, 有写论文价值的东西, 他就会满意.
如果我只是追求"让他满意", 那就会陷入被他指挥的团团转, 自己都不知道在做啥的地步: 因为他自己都不知道要怎么满意, 毕竟负责项目的是我, 最了解项目的也是我.
所以后来我就以自己的需求为中心了, 导师说什么都是参考, 他说很难不建议做的问题我觉得想做就坚持去做, 结果我做出来了他还挺高兴的[s:ac:哭笑].
只能说对有讨好型人格的人来说, 读博是地狱难度.
讨好型人格的危害 ...
讨好型人格的本质, 是没有自己的想法(俗称没有脑子, 或者是看起来有脑子, 但自己清楚其实是没有的), 就算有, 也不能坚持, 很容易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所以它最大的危害是: 妨碍一个人认识现实真实的样子!
以我自身来举例, 讨好型人格就像是一种病毒, 它会在我想要分析和决策时, 掺入杂质, 让我思路变得杂乱而纠结, 无法得出贴近事实的结论.
比如, 我之前一直都很喜欢看书, 但看书却只能单方面接受作者提供的信息, 没法分辨哪些是正确的, 哪些是错误的.
这就像是在迎合作者一样, 读书时想的问题都是, "作者写这段文字的情绪是什么? 作者写这段文字真实的含义是什么?"
这也给我的科研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我能看懂论文的技术细节, 但却无法把握整体, 并快速把握其中对自己有用的部分. 这一度让我非常沮丧.
再然后, 因为科研上的持续不断的负反馈, 让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完全无能的人(这也是以偏概全的想法, 因为事实上我最多是不会做科研而已).
而基于这种沉重的想法, 我陷入了长时间的抑郁状态.
所以, 当一个人敏感, 没有自我, 又不能客观认识现实时, ta就很容易陷入抑郁, 更严重的会发展成抑郁症.
此外, 讨好型人格的人也完全不适合谈恋爱.
因为在正常人(都不需要是聪明人)眼里, 这样的人满身都是漏洞, 太好拿捏了.
对于一个好人而言, 只会粘着别人而人格上不独立的人不会是一个好的伴侣.
对于一个馋身子的人, 那他大概想玩多久就可以玩多久, 就看他什么时候玩腻了.
所以, 对于有讨好型人格的人, 不改变这一点, 即使遇到了对的人, 也无法走到幸福的终点, 反而更大的可能是受伤.
我是很早就对自己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所以在尽可能的避免恋爱.
最后, 我觉得讨好型人格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奴性"的一种现代化的包装.
只要想到奴性这两个词, 就知道有多可怕了.
所以它最大的危害是: 妨碍一个人认识现实真实的样子!
以我自身来举例, 讨好型人格就像是一种病毒, 它会在我想要分析和决策时, 掺入杂质, 让我思路变得杂乱而纠结, 无法得出贴近事实的结论.
比如, 我之前一直都很喜欢看书, 但看书却只能单方面接受作者提供的信息, 没法分辨哪些是正确的, 哪些是错误的.
这就像是在迎合作者一样, 读书时想的问题都是, "作者写这段文字的情绪是什么? 作者写这段文字真实的含义是什么?"
这也给我的科研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我能看懂论文的技术细节, 但却无法把握整体, 并快速把握其中对自己有用的部分. 这一度让我非常沮丧.
再然后, 因为科研上的持续不断的负反馈, 让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完全无能的人(这也是以偏概全的想法, 因为事实上我最多是不会做科研而已).
而基于这种沉重的想法, 我陷入了长时间的抑郁状态.
所以, 当一个人敏感, 没有自我, 又不能客观认识现实时, ta就很容易陷入抑郁, 更严重的会发展成抑郁症.
此外, 讨好型人格的人也完全不适合谈恋爱.
因为在正常人(都不需要是聪明人)眼里, 这样的人满身都是漏洞, 太好拿捏了.
对于一个好人而言, 只会粘着别人而人格上不独立的人不会是一个好的伴侣.
对于一个馋身子的人, 那他大概想玩多久就可以玩多久, 就看他什么时候玩腻了.
所以, 对于有讨好型人格的人, 不改变这一点, 即使遇到了对的人, 也无法走到幸福的终点, 反而更大的可能是受伤.
我是很早就对自己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所以在尽可能的避免恋爱.
最后, 我觉得讨好型人格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奴性"的一种现代化的包装.
只要想到奴性这两个词, 就知道有多可怕了.
如何根除讨好型人格 ...
这里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先去看参考资料[1], 里面有一些基础的认识和建议.
下面我主要讲我是如何走出来的.
想要改变讨好型人格, 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要变得自私: 更关注自己, 少关注别人.
一方面, 我们不要再为营造温馨的氛围做出努力, 特别是将别人的生气和情绪波动归咎于自己.
要告诉自己, 他们生气是他们的事情, 和我们没关系(别人爱怎么样怎么样, 爷不在乎[s:ac:抠鼻])
以前我在家里, 我妈一板着脸, 我就会感觉压力很大, 然后就会觉得自己是不是哪里做的不好, 甚至可能为了很久之前的错误去道歉.
但意识到这一点之后, 我就要求自己变得自私一些: 她生气是她的事情, 和我无关, 我想玩游戏就玩, 不用顾忌她的感受.
她如果跟我发火我觉得是迁怒, 还会跟她吵一吵.
这段时间是比较有挑战性, 因为总觉得自己的行为不道德(违背了孝啊之类的), 会很有负罪感.
但我当时想的是: 在这样下去老纸都要死了, 还不如让自己快活一点, 哪还管这些破事啊[s:ac:哭笑]
另一方面, 我们也不要再以讨好别人为目的(或者动机)干任何事情.
当我意识到我总是在为讨好老板而做科研以后, 我就干脆直接摆烂了, 在实验室玩了半年游戏[s:ac:哭笑].
反正我自己焦虑的要死也做不出来, 晚上还睡不着, 不如摆烂, 还能让自己健康一点.
失去了道德的枷锁之后, 感觉思维上少了很多桎梏, 虽然还是很难受, 但至少感觉自己更像个正常人了, 能思考一些问题了.
那段时间看了好多抑郁和讨好型人格心理学相关的书, 在尝试自救来着.
我摆烂以后导师反而没怎么喷我了[s:ac:哭笑]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 是摧毁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观.
因为讨好型人格很大程度上是从家庭教育来的, 我感觉家教越好, 越懂礼貌, 并且父母有一方比较强势的孩子特别容易这样.
而我们中国文化, 特别是儒家文化中对忠和孝的强调, 也在把人向导致讨好型人格的方向培养.
家庭和社会, 是我们早年所坚持信念的主要来源.
这些不正确的信念刻在我们的脑海深处, 形成了我们的世界观, 我们如果不打破这些根深蒂固的东西, 就很难反抗讨好型人格的倾向.
我觉得讨好型人格甚至算是一种旧社会封建习俗的流毒(在美国那种强调个人主义的国家文化中, 我猜测讨好型人格应该比较少, 但只是参测, 没有科学根据).
而变得自私, 就是为了摧毁自己认为是真理的常识和习惯.
这段时间是有点难熬的, 我中间甚至还讨厌过父母和导师, 这在我之前是绝对不会发生的(因为讨好型人格的人总是倾向于将问题归咎于自己, 换句话说, 总是温柔的人).
但这种不道德, 自私的想法确实是有效的: 因为抒发这种恨和之前自身的软弱产生强烈的对比, 对自己的想法造成巨大的冲击.
此外, 就算是和父母产生摩擦也是正常的, 有一些怨恨也很正常的(毕竟朝夕相处了那么久), 老是藏在心里也并不健康. 但是要明白, 父母对自己的爱多得多罢了.
这是一种认清现实的前奏.
最后, 产生这种讨厌的念头, 甚至合理化这种念头, 认为自己没错, 对于一个一直隐忍和被道德束缚的人来说, 很爽!
这一阶段大概会持续几个月, 我反正当时是彻底摆烂, 觉得自己怎么开心怎么来(确实也是撑不下去了), 和父母发生争吵的次数不少.
但这个过程是必要的, 虽然难受, 但确实对我们的心灵的一种弥补, 是我们摆脱潜移默化的"奴性"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这一阶段熬过去, 熬到脾气和心态平稳, 那么讨好型人格的倾向就基本消除了.
但这时候的人, 是正常的但却同时是无能的: 因为我们的世界观还没有重塑, 在处理很多习以为常的事情时, 总觉得有一些别扭, 甚至手足无措(就像唱歌突然忘词一样).
第二阶段就是重新建立我们的世界观, 从而能够正确的认识和思考现实.
在这一阶段, 我们最重要的问题是, 如何靠自己来甄别什么是正确的观念?
换句话说, 我们有了一个想法, 如何判断这个想法靠不靠谱呢?(因为没有了讨好型的倾向, 所以我们需要自己设定目标和制定方案).
这一问题的专家首推Wei人, .
(理由省略, 审核不过)
经过我的尝试, 我发现他的方法仍然适合于我, 所以我在此推荐给大家, 具体如下.
他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主要集中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2](我至今仍然记得当时看到这篇文章时的震撼).
都不需要多解释, 下面展示文章的开头:
[quote]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quote]这里已经回答了我们最关心的问题: 如何形成正确的思想.
在当下这个语境, 我们只需要抓住"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这两项判断准则, 就足以应付外部世界了.
这篇文章非常非常的短, 而且语言极度精炼, 建议大家阅读全篇(网络上很容易搜到).
进一步进阶是他在"实践论"[3]中详细介绍了如何由社会实践来形成正确的认知, 讲述了如何由感性的认识升级成为理性的理论.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为我们的世界观打下了整体的框架, 拒绝那些有害的观念再次进入(相当于防火墙).
"实践论"则是进一步丰富了我们的认知工具, 让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思考得出全面的理论, 产生我们对于世界独特的认知, 充实我们的世界观.
其实学习了第一篇以后, 我们就可以敞开地拥抱这个世界, 经历各种信息的洗礼, 并思考自身的问题. 通过锻炼认识世界的能力, 来认识真实的自己.
我真正的好转是在有一天, 突然想明白了一个事实: 我并不是一个完全无能的人, 我只是仅仅对科研不擅长而已, 而且我的不擅长一部分是处于我自身能力的欠缺, 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环境(比如没有合适的引导).
我之前所做的工作已经变成了一种不可名状的怪兽, 我一想到它, 就会控制不住地想要逃开.
认真到这个现实以后, 我才重新恢复了信心(因为并不是一个全然的废物), 并慢慢的磨灭了这个怪兽, 克服了对它的恐惧, 加深了对它的认识, 慢慢变得稍微擅长了一些.
下面我主要讲我是如何走出来的.
想要改变讨好型人格, 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要变得自私: 更关注自己, 少关注别人.
一方面, 我们不要再为营造温馨的氛围做出努力, 特别是将别人的生气和情绪波动归咎于自己.
要告诉自己, 他们生气是他们的事情, 和我们没关系(别人爱怎么样怎么样, 爷不在乎[s:ac:抠鼻])
以前我在家里, 我妈一板着脸, 我就会感觉压力很大, 然后就会觉得自己是不是哪里做的不好, 甚至可能为了很久之前的错误去道歉.
但意识到这一点之后, 我就要求自己变得自私一些: 她生气是她的事情, 和我无关, 我想玩游戏就玩, 不用顾忌她的感受.
她如果跟我发火我觉得是迁怒, 还会跟她吵一吵.
这段时间是比较有挑战性, 因为总觉得自己的行为不道德(违背了孝啊之类的), 会很有负罪感.
但我当时想的是: 在这样下去老纸都要死了, 还不如让自己快活一点, 哪还管这些破事啊[s:ac:哭笑]
另一方面, 我们也不要再以讨好别人为目的(或者动机)干任何事情.
当我意识到我总是在为讨好老板而做科研以后, 我就干脆直接摆烂了, 在实验室玩了半年游戏[s:ac:哭笑].
反正我自己焦虑的要死也做不出来, 晚上还睡不着, 不如摆烂, 还能让自己健康一点.
失去了道德的枷锁之后, 感觉思维上少了很多桎梏, 虽然还是很难受, 但至少感觉自己更像个正常人了, 能思考一些问题了.
那段时间看了好多抑郁和讨好型人格心理学相关的书, 在尝试自救来着.
我摆烂以后导师反而没怎么喷我了[s:ac:哭笑]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 是摧毁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观.
因为讨好型人格很大程度上是从家庭教育来的, 我感觉家教越好, 越懂礼貌, 并且父母有一方比较强势的孩子特别容易这样.
而我们中国文化, 特别是儒家文化中对忠和孝的强调, 也在把人向导致讨好型人格的方向培养.
家庭和社会, 是我们早年所坚持信念的主要来源.
这些不正确的信念刻在我们的脑海深处, 形成了我们的世界观, 我们如果不打破这些根深蒂固的东西, 就很难反抗讨好型人格的倾向.
我觉得讨好型人格甚至算是一种旧社会封建习俗的流毒(在美国那种强调个人主义的国家文化中, 我猜测讨好型人格应该比较少, 但只是参测, 没有科学根据).
而变得自私, 就是为了摧毁自己认为是真理的常识和习惯.
这段时间是有点难熬的, 我中间甚至还讨厌过父母和导师, 这在我之前是绝对不会发生的(因为讨好型人格的人总是倾向于将问题归咎于自己, 换句话说, 总是温柔的人).
但这种不道德, 自私的想法确实是有效的: 因为抒发这种恨和之前自身的软弱产生强烈的对比, 对自己的想法造成巨大的冲击.
此外, 就算是和父母产生摩擦也是正常的, 有一些怨恨也很正常的(毕竟朝夕相处了那么久), 老是藏在心里也并不健康. 但是要明白, 父母对自己的爱多得多罢了.
这是一种认清现实的前奏.
最后, 产生这种讨厌的念头, 甚至合理化这种念头, 认为自己没错, 对于一个一直隐忍和被道德束缚的人来说, 很爽!
这一阶段大概会持续几个月, 我反正当时是彻底摆烂, 觉得自己怎么开心怎么来(确实也是撑不下去了), 和父母发生争吵的次数不少.
但这个过程是必要的, 虽然难受, 但确实对我们的心灵的一种弥补, 是我们摆脱潜移默化的"奴性"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这一阶段熬过去, 熬到脾气和心态平稳, 那么讨好型人格的倾向就基本消除了.
但这时候的人, 是正常的但却同时是无能的: 因为我们的世界观还没有重塑, 在处理很多习以为常的事情时, 总觉得有一些别扭, 甚至手足无措(就像唱歌突然忘词一样).
第二阶段就是重新建立我们的世界观, 从而能够正确的认识和思考现实.
在这一阶段, 我们最重要的问题是, 如何靠自己来甄别什么是正确的观念?
换句话说, 我们有了一个想法, 如何判断这个想法靠不靠谱呢?(因为没有了讨好型的倾向, 所以我们需要自己设定目标和制定方案).
这一问题的专家首推Wei人, .
(理由省略, 审核不过)
经过我的尝试, 我发现他的方法仍然适合于我, 所以我在此推荐给大家, 具体如下.
他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主要集中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2](我至今仍然记得当时看到这篇文章时的震撼).
都不需要多解释, 下面展示文章的开头:
[quote]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quote]这里已经回答了我们最关心的问题: 如何形成正确的思想.
在当下这个语境, 我们只需要抓住"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这两项判断准则, 就足以应付外部世界了.
这篇文章非常非常的短, 而且语言极度精炼, 建议大家阅读全篇(网络上很容易搜到).
进一步进阶是他在"实践论"[3]中详细介绍了如何由社会实践来形成正确的认知, 讲述了如何由感性的认识升级成为理性的理论.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为我们的世界观打下了整体的框架, 拒绝那些有害的观念再次进入(相当于防火墙).
"实践论"则是进一步丰富了我们的认知工具, 让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思考得出全面的理论, 产生我们对于世界独特的认知, 充实我们的世界观.
其实学习了第一篇以后, 我们就可以敞开地拥抱这个世界, 经历各种信息的洗礼, 并思考自身的问题. 通过锻炼认识世界的能力, 来认识真实的自己.
我真正的好转是在有一天, 突然想明白了一个事实: 我并不是一个完全无能的人, 我只是仅仅对科研不擅长而已, 而且我的不擅长一部分是处于我自身能力的欠缺, 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环境(比如没有合适的引导).
我之前所做的工作已经变成了一种不可名状的怪兽, 我一想到它, 就会控制不住地想要逃开.
认真到这个现实以后, 我才重新恢复了信心(因为并不是一个全然的废物), 并慢慢的磨灭了这个怪兽, 克服了对它的恐惧, 加深了对它的认识, 慢慢变得稍微擅长了一些.
最后 ...
如果克服了讨好型人格, 它也会遗留下来一下好的能力.
比如, 对于他人情绪的敏锐感知, 这可以让人很适合和别人社交, 知道怎么让对方舒适.
这对恋爱也很有好处, 因为能够换位思考从而关心对方.
能体会情绪某种程度上就可以把握谈话的节奏, 主动创造让对方觉得温馨的环境.
这些都是挺好用的被动技能.
另外关于思维和认识, 还有一篇文章[4]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里面用一种奇妙的方式讲清楚了"创造"和"洞察"是如何发生的, 并提供了一种豁达的, 自强不息的世界观--"禅".
比如, 对于他人情绪的敏锐感知, 这可以让人很适合和别人社交, 知道怎么让对方舒适.
这对恋爱也很有好处, 因为能够换位思考从而关心对方.
能体会情绪某种程度上就可以把握谈话的节奏, 主动创造让对方觉得温馨的环境.
这些都是挺好用的被动技能.
另外关于思维和认识, 还有一篇文章[4]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里面用一种奇妙的方式讲清楚了"创造"和"洞察"是如何发生的, 并提供了一种豁达的, 自强不息的世界观--"禅".
参考资料 ...
[1] [url]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201150[/url] 这个回答中, 海狸君, 风墟和凤红邪的回答.
[2]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3] 实践论
[4] 新乔布斯、禅与投资, [url]https://mp.weixin.qq.com/s/7Jb6kuBBgj4UN4MyIydRng[/url]
[2]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3] 实践论
[4] 新乔布斯、禅与投资, [url]https://mp.weixin.qq.com/s/7Jb6kuBBgj4UN4MyIydRng[/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