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时就有问题的苗头,内部矛盾其实非常激烈,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空印案),南北文人的矛盾(南北榜),胡惟庸案(中央内部矛盾),蓝玉案(军事贵族和皇权的矛盾)。
这四大矛盾,是贯穿明朝始终的。
明朝从靖难以后,皇权就留下暗伤了。
靖难成功,当然是因为朱隶能打。
但是有一个因素绝不能忽略,靖难时,军事贵族和文人集团明里暗里的倾向于选择朱隶。
朱允炆是败在自己菜,更明确的说法是,因为朱允炆太菜,所以中央军事贵族和文人集团出工不出力,坐视朱允炆败亡。
这对皇权是一个极大的削弱。
朱隶很强,可以靠自己的军事原从和个人威望震服一切,表面看不出问题,朱隶以后,其余的皇帝全部都明里暗里受制于各种矛盾。
所以朱隶以后的皇帝,全部都想尽办法的要从矛盾中挣脱出来。
然后就是古往今来、昏庸无能数一数二的英宗朱祁镇。
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已经没人知道了。
是不是被人出卖算计,也没人知道了。
但是结论是明确的,土木堡一波把军事勋贵送个干净。
由此荣登最菜皇帝TOP2。
和宋徽宗一较短长。
至此,明朝皇权能够依靠的武力保障大打折扣。
皇帝无法在按照自己个人的意图进行征伐或威服。
注意,这不是指无法发动战争,而是说,土木堡之后,明朝的军队实际上成为了文人集团的刀,不再是皇帝自己的刀。没有皇帝可以绕开文人集团动用武力了。
这里面的区别,对比一下朱元璋、朱隶就可以看的很清楚。
皇帝想打哪里就打哪里。
和皇帝受文人制约,只能依照制度进行军队调动和征伐。
区别是极为明显的。
至此,央地矛盾、皇权文人矛盾成为了明朝后半的主流。因为军事勋贵土木堡送没了。
所以军事勋贵和文人的矛盾就没了。
天佑大明,后面出了嘉靖。
这个人很聪明。
他做到了掌权,但是游离在矛盾之外。
让别人背锅,他自己稳坐钓鱼台,处于不败之地。
不过到最后,还是被海瑞给拉下水。
嘉靖者,家家净也。
海瑞靠作风够硬够干净,和敢把皇帝拉下马,这两个功劳,被文人集团捧成了门神的最后一位有编人员,此后再无编制。
在后面,皇帝就一个比一个拉胯了。
忠臣能吏,也不是没有。
张居正。
中国所有朝代里,都能排的上号的有能力的良臣。
他做到了在重重矛盾中抓住了主要矛盾。
并成功的让中央在矛盾的烈火中取到了栗子。
中央的权威和实力大大增强。
直到他去世。
人亡、政没全息。
到被矛盾反噬,祸及家人。
至此,文人集团中,在无人愿意以威权震慑诸君。
皇帝只好一个个的自己上,成为了矛盾的载体。
反正千错万错,都是皇帝的错。
反正我文人是赤胆忠心,忧国忧民的。
反正我地方是爱民如子,报效朝廷的。
有问题,那都是皇帝的。
关我朝廷大员和封疆大吏什么事。
魏忠贤,大明最后一个有作为的皇权代表。
史诗级背锅侠。
同时也是公认的SSR大太监。
成为了明朝皇权最后的记忆。
崇祯时,明面上崇祯仍有权利。
实际上,对文人集团、地方早就失去实际控制力了。
你不信?
你觉得崇祯仍可以罢相,仍可以砍头,就觉得崇祯还有力量?
有人有这么一句哀叹:他李自成可以输百次千次,我孙传庭一次都输不起!
你细品,细细的品。为什么孙传庭一次都输不起。
到了南明,那就别提了。
南明史,就是一部内部矛盾整活史。
哪怕外部矛盾已经大到要掉脑袋了,都拦不住内部矛盾的爆发。
皇帝,只是傀儡而已。
内部矛盾就没消停过。
从开始到结束。
其他朝代总归是,矛盾出现~矛盾积累~矛盾爆发~处理好就活处理不好就死,这么个大致流程。
明朝呢,矛盾出现~没处理好小爆发~中间来个中等爆发~处理好了点缓和一下~遇到蠢材了差点嗝屁运气好救回来了~在矛盾中挣扎~挣扎~挣扎~遇到不算蠢材可是实在扶不起的干脆就嗝屁吧~奔向嗝屁~嗝屁前也要内部先处理矛盾互掐~自己人没杀完可惜就彻底嗝屁了。
妈的这明史反正就是越看越窝火。
特别是南明那部分,简直就是,你都会觉得清朝不赢没天理。
是不是清朝篡改成这样的我不知道,不过能有汉八旗,
汉八旗可是事实,不是编造的。
汉八旗的存在,就从事实上证明内部矛盾有多剧烈了。
所以应该是真的,清朝最多是添油加醋多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