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都在通胀。。不对,内卷,甚至包括学术

Bella-avatar

Bella

2020-11-12T04:12:04+00:00

化学搬砖狗一只,正在像便秘一样憋文章。
因为我做的这个东西最近10年没人报道,所以只能去翻以前的文章,然后就突然注意到了一个现象,以前就算是完整的research article(就是那种各种表征做的非常全的科研文章)也只有四五页A4加参考文献最多也就6页,但是我前年发的文章,同一个数据库下的(对没错就是万恶的美国化学会),总共水了11页[s:ac:哭笑][s:ac:哭笑]当然可能是因为图表很多,而且老板又给加了两大段废话导致的
但是总有一种“最近的文章越来越长”的感觉,特别是背景介绍。以前差不多两三段,但是只用粗略介绍一个方面再过渡到为啥做这个研究。现在虽说还是两三段,但是需要介绍的东西突然增多了(而且大部分还都是没啥用的系统性背景介绍,相当于一个小总结。别整那有的没的,劳资只想知道你为啥做这个东西)回想五六十年前的《自然》《科学》,一页纸里能塞进一篇半的文章。。。。。
这是文章长度方面的内卷化。另一个方面就是影响因子(IF)。搞过科研的人都知道影响因子基本算一个科研期刊的命根子,大概是引用数除以刊登的文章数(当然,具体我也不太清楚。)现在也是总有一种错觉,各类科研期刊的IF也是越来越高。但是你在IF大于10的杂志上发一篇文章,对找工作并没有什么帮助。回国找教职倒是有点帮助,但是依旧得依附于别的学阀旗下。而且这些期刊的审稿人的评审意见会有诸如“把XXX的这段时期的文章都加进你手稿里”这种赤裸裸提升某个组或者某部期刊的引用数的意见(对没错就是Acs Nano)。仔细想想,这不就是影响因子的内卷化么。。
其实说白了,当了博士搬砖狗搬了五年半,突然觉得毕业后并不会比本科直接去工作的人好到哪儿去。现在我们这种人还能享受到学历带来的某些好处,但是就像别的领域一样,顶尖学历也马上就要不得不面临内卷化,变得不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