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panicmommy
2021-07-06T03:58:12+00:00
就像断臂的维纳斯一样,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
西游记的作者,学界分为挺吴派和非吴派,挺吴派的依据主要是淮安县志中记载的吴承恩写了西游记,但是非吴派认为此本西游记是一本地理游记而非神魔小说,依据是《千顷堂书目》中将吴承恩的西游记编在(地理类下)中,并且西游记文中没有对吴承恩父母和他自己的名字进行避讳。
三国和水浒,也有一批人提出怀疑,认为施耐庵和罗贯中是同一个人的两个化名啊,还有说水浒是这两人一同写的呀。
红楼梦更不必多说,关于它结局部分的下落,内容,乃至它到底是一百回,一百零八回还是一百二十回都是红学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名著就是名著,抛开他们的内容,连他们本身都能引起大家的讨论。[s:ac:闪光][s:ac:闪光][s:ac:闪光]
哈哈,考证作者是谁也是一大乐趣了
读者甚至会去讨论哪些内容是经过后人删改的,因为跟作者风格截然不同
像西游记附录就透着一股封建男权的腐朽思想,不如原著来的开明与进步
是因为这四本小说好看、销量高才引起关注。
本身这种白话小说在古代就属于下三滥,自然去记载作者生平的人就少了。
除了红楼,其余三本都是“世代累积型”的群体创作的小说,故事一代一代传下来,又不断做出修改,添加新的流行的剧种里的人物、情节,不断的丰富,才能经久不衰。这么多版本的改编、重印,更混乱了对原作者的追溯。
[quote][pid=530080413,27490747,1]Reply[/pid] Post by [uid=61223670]shcarroll[/uid] (2021-07-06 12:22):
是因为这四本小说好看、销量高才引起关注。
本身这种白话小说在古代就属于下三滥,自然去记载作者生平的人就少了。
除了红楼,其余三本都是“世代累积型”的群体创作的小说,故事一代一代传下来,又不断做出修改,添加新的流行的剧种里的人物、情节,不断的丰富,才能经久不衰。这么多版本的改编、重印,更混乱了对原作者的追溯。[/quote]水浒我没有研究过,但是西游记和三国演义在成书刊印后不久就成了当时的热销书籍,西游记被后来清朝的全真教道士奉为宝典,从中衍生出一套修仙炼丹的技巧,还有说他是丘处机写的;三国演义甚至还远销海外,成为一些国家的兵书。
这绝不是下三滥的东西
[quote][pid=530082346,27490747,1]Reply[/pid] Post by [uid=42266990]mxdd2088[/uid] (2021-07-06 12:29):
水浒我没有研究过,但是西游记和三国演义在成书刊印后不久就成了当时的热销书籍,西游记被后来清朝的全真教道士奉为宝典,从中衍生出一套修仙炼丹的技巧,还有说他是丘处机写的;三国演义甚至还远销海外,成为一些国家的兵书。
这绝不是下三滥的东西[/quote]不用跟我急,我本身也非常喜欢四大名著,并认同它们在中国文学史的贡献和高度。
但是白话文小说及以说书人为主的小说作者在当时的文人心中就是下三滥,《录鬼簿》的名字就已经说明了一切了。
他们自己都自称是“鬼”
[quote][pid=530083899,27490747,1]Reply[/pid] Post by [uid=61223670]shcarroll[/uid] (2021-07-06 12:34):
不用跟我急,我本身也非常喜欢四大名著,并认同它们在中国文学史的贡献和高度。
但是白话文小说及以说书人为主的小说作者在当时的文人心中就是下三滥,《录鬼簿》的名字就已经说明了一切了。
他们自己都自称是“鬼”[/quote]没有急没有急,仅仅是一个讨论。
当时的人们受限于各种条件,无法对一个事物有全面的认识,这是很正常的,但是这并不影响其本身的价值。
从前还有人管石油叫恶魔之泉,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工业时代最重要的能源之一。[s:ac:花痴]
[quote][pid=530080413,27490747,1]Reply[/pid] Post by [uid=61223670]shcarroll[/uid] (2021-07-06 12:22):
是因为这四本小说好看、销量高才引起关注。
本身这种白话小说在古代就属于下三滥,自然去记载作者生平的人就少了。
除了红楼,其余三本都是“世代累积型”的群体创作的小说,故事一代一代传下来,又不断做出修改,添加新的流行的剧种里的人物、情节,不断的丰富,才能经久不衰。这么多版本的改编、重印,更混乱了对原作者的追溯。[/quote]楼上说的好
而且西游记本身是在百回本诞生后,成功热卖,后续不再有巨大的改动,也就可能加了个荆棘岭和玄奘身世的章节
所以作者的身份混乱并不是因为作品是世代累积的,更可能是因为百回本里有大量对于朝廷和皇权的戏谑(当然也有其他可能)
[quote][pid=530083899,27490747,1]Reply[/pid] Post by [uid=61223670]shcarroll[/uid] (2021-07-06 12:34):
不用跟我急,我本身也非常喜欢四大名著,并认同它们在中国文学史的贡献和高度。
但是白话文小说及以说书人为主的小说作者在当时的文人心中就是下三滥,《录鬼簿》的名字就已经说明了一切了。
他们自己都自称是“鬼”[/quote]虽然但是哈
录鬼薄不是元朝的书?
鬼好像也不是那个意思吧
Reply to [pid=530082346,27490747,1]Reply[/pid] Post by [uid=42266990]mxdd2088[/uid] (2021-07-06 12:29)
西游中很多主要桥段在在成书之前很久就有原型了,西游记只是把它们重新改写会编外加添了新的内容。这才是他说的世代群体创作的关键。
[quote][pid=530090413,27490747,1]Reply[/pid] Post by [uid=63211202]宝崽饭二五仔[/uid] (2021-07-06 12:59):
西游中很多主要桥段在在成书之前很久就有原型了,西游记只是把它们重新改写会编外加添了新的内容。这才是他说的世代群体创作的关键。[/quote]你应该是回复点错了,明代百回本西游记的主要灵感来源是以前的西游记平话和元杂剧西游记,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游记本身就是一本大型同人作品。
在唐僧取经路上加入神魔元素,最早似乎可以追溯到唐朝。[s:ac:goodjob]
相反我认为真正是可悲之处,不能直接产生生产资料的文学要么依附于资本要么依附于政治。
如果这些创作者哪个是成功入仕了,又怎会像现在一样没法肯定作者,而如果真的当上了官又有几个会写这些。像塞万提斯那样,又要因为资本而被迫不断斗争[s:ac:愁]
[quote][pid=530094588,27490747,1]Reply[/pid] Post by [uid=60317754]6乘7[/uid] (2021-07-06 13:15):
相反我认为真正是可悲之处,不能直接产生生产资料的文学要么依附于资本要么依附于政治。
如果这些创作者哪个是成功入仕了,又怎会像现在一样没法肯定作者,而如果真的当上了官又有几个会写这些。像塞万提斯那样,又要因为资本而被迫不断斗争[s:ac:愁][/quote]文章憎命达,从来便是如此。
Reply to [pid=530094588,27490747,1]Reply[/pid] Post by [uid=60317754]6乘7[/uid] (2021-07-06 13:15)传说兰陵笑笑生是王世贞,不过金瓶梅写下层太好了总也存疑
[quote][pid=530082346,27490747,1]Reply[/pid] Post by [uid=42266990]mxdd2088[/uid] (2021-07-06 12:29):
水浒我没有研究过,但是西游记和三国演义在成书刊印后不久就成了当时的热销书籍,西游记被后来清朝的全真教道士奉为宝典,从中衍生出一套修仙炼丹的技巧,还有说他是丘处机写的;三国演义甚至还远销海外,成为一些国家的兵书。
这绝不是下三滥的东西[/quote]西游记这种尊佛贬道的书还被道士奉为经典?不会吧不会吧?
[quote][pid=530098245,27490747,1]Reply[/pid] Post by [uid=61355845]性能顽家[/uid] (2021-07-06 13:30):
西游记这种尊佛贬道的书还被道士奉为经典?不会吧不会吧?[/quote][西游神仙之书也,与才子之书不同。才子之书论世道,似真而实假;神仙之书谈天道,似假而实真。才子之书尚其文,词华而理浅;神仙之书尚其意,言淡而理深。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古代道士刘一明如此评价西游记,他们都很认同西游记三教合一的先进理念,只是现代人因为有色眼镜而弯曲了西游记本意 。
还是建议去看看西游原旨,李卓吾批评本等书的,古代人对于西游的评价还是很有趣的
[quote][pid=530098245,27490747,1]Reply[/pid] Post by [uid=61355845]性能顽家[/uid] (2021-07-06 13:30):
西游记这种尊佛贬道的书还被道士奉为经典?不会吧不会吧?[/quote]《西游原旨》 《西游证道书》,请君一观。
[quote][pid=530100183,27490747,1]Reply[/pid] Post by [uid=34381677]西佳期[/uid] (2021-07-06 13:38):
从文笔来看,施耐庵和罗贯中不可能是一个人。[/quote]“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小轩窗,正梳妆,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这都是苏轼所写,文笔风格就不一样。所以我认为通过文笔来判断作者不一定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