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rrance97
2022-06-09T07:58:31+00:00
不像画画,至少找懂行的人能抓出有什么问题
比如结构不对啊,人体不行啊之类的
文笔想提升的话只能去多看更多书?大概这种感觉
文笔确实很难量化,不过画画也有画风这个说法,音乐也有乐感,就算是一板一眼的建筑,也不乏清奇古怪却又异想天开的作品,倒不如说一行达到基准水平以上后看的是风格。
听说读写这是四种不同的能力。提升文笔单靠读是不行的,还得要动手写。
基本功打好才能提文笔,语文都没学好,说话都不会说更别提形成风格了。此处点名批评一些国轻,突出一个不讲人话。似乎作者把机翻特色当成了日轻风格,结果连中国话也讲得怪里怪气的。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镜头感,要把书当电影来写,你看着文字得能想象出整个运动的画面,而不只是一幅静止画
不好量化,但是分层次还是可以的:
最牛逼的:文字优美,用词恰当又华丽,把事情讲的清楚,画面感和节奏很强,还有逼格
其次的:正常用词,但把事情讲的清楚,画面感和节奏很强,还有逼格
不错的:文字优美,把事情讲清楚,有画面感
还行的:正常用词,把事情讲清楚,有画面感
垃圾的:正常用词,勉强顺畅
最垃圾:堆彻辞藻,却还只是勉强顺畅
至于无论咋样描述,都讲不明白故事的,就不用评了,属于回路重造的残次品
这个还是很容易看出来吧,同样是写画面,有些作者能做到由远及近,由静到动,从点到面到线,从小景别到大全镜,语言简洁有力,厉害的甚至还有自己的文字节奏与风格。
小说是脑中的电影
文笔我认为大致分成2+1类。
第一类是“镜头(动)/场景(静)”。
用笔法牵动镜头,正确的形成脑内画面,并且正确的进行画面的移动/缩放/蒙太奇。
第二类是“演技”,好的文笔下的角色们,演技自然流畅,逻辑自洽,信服感强。能够说服读者。
坏的文笔下的角色们,
做作油腻的“演技”:
刻意做表情,比如各种反复重复的微微一笑,淡淡地,呼喊永远的少年等。
以及为了阐述剧情,说一些正常不会说的对话来解释剧情。
典型的各种为了回顾剧情水字数而产生的角色自言自语:“接下来我要做的是……但是我要注意的是……不过还有……。”
以及为了解释前情等目的,刻意的对话,比如在没有介绍出场角色的时候,用类似“要不是李四你三年前……我张三又怎么会……”的对话。
旁白演技:各种非对话非角色描写的场景的用词用字等。
也就是通常意义下的“辞藻”。
-------------
逻辑冲突:
角色动机逻辑冲突:前面还要救某某,紧急得不得了,转头就忘了。前面还说自己悲天怜人正义万岁,转头就夺宝杀人等。
现实知识逻辑冲突:比如明明是种田文攀科技树,但是各种常识性的工业农业知识错误。要么是作者自己都没意识到自己犯错,或者犯错了作者不知道怎么在剧情背景中圆回来。
故事设定逻辑冲突:前面说某某境界天下无敌,转头被越级杀。前面说魔潮来临寸草不生,转头一死九生。
类似的冲突本身问题不大,一次两次,稍微顾忌一点解释下就可以当是“特例”,作为高潮或者爽点。但是一旦来个八次十次,次数一多,故事设定就不再具备信服力了。
------------
信服感弱:
角色形象信服感弱:写人不从细节慢慢堆着写详细,只贴标签。比如出场两个新角色A和B,不去花功夫写细节写语言写动作去突出AB两个角色的特点。而是出场自带一个200字旁白介绍A角色是傲娇B角色是武痴,省时省力偷懒。
典型的比如介绍一个新角色,说他武力高强。就旁白来个200字,什么两年前单人一剑灭杀某小门派,干掉了地榜第九名之类。
角色动机信服感弱:主要体现在各种配角上。
有大智慧大理想干了30年的中流砥柱剑仙,见了主角就鞍前马后的安排。
独立自主自立自强,摸爬滚打了二十年的某商号女掌柜,见了主角忽然就心机全无降智倒贴。
某正义凌然的新一代侠客,行侠仗义了十几年,见了主角,忽然就心生妒忌,变成主角的踏脚经验石。
以上这些转变不是不可以,然而越大的转弯,就需要越细致的描写来操作,不肯详写,又或者根本写不好,那信服感就会崩盘,角色沦为“工具人”。
诸如此类。以上只包括不限于。
你看,文笔好,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但是文笔烂,那真的可以写论文的……
或者说,把文笔烂的部分全部修正,没有烂的,那就是文笔好了。
而还有一类的,就是+1的内容。
比如剧情大纲,悬念铺陈,伏线设置,节奏掌握。
这些我觉得只能算一半的文笔,更多的考验的是别的东西。
[quote][pid=618842992,32358661,1]Reply[/pid] Post by [uid=61525196]侑子女王是我的[/uid] (2022-06-17 16:36):
不好量化,但是分层次还是可以的:
最牛逼的:文字优美,用词恰当又华丽,把事情讲的清楚,画面感和节奏很强,还有逼格
其次的:正常用词,但把事情讲的清楚,画面感和节奏很强,还有逼格
不错的:文字优美,把事情讲清楚,有画面感
还行的:正常用词,把事情讲清楚,有画面感
垃圾的:正常用词,勉强顺畅
最垃圾:堆彻辞藻,却还只是勉强顺畅
至于无论咋样描述,都讲不明白故事的,就不用评了,属于回路重造的残次品[/quote]读文字和看画还是不一样的…语言文字最大的作用是准确的传递信息,而传递信息的准确性和失真程度不仅要看信息发出者还要看接收者,而图片和音乐就没那么多顾忌。换句话说A和B看同一幅画感受截然不同这挺正常而且问题不大,但A和B看同一段文字/剧情得出的结论却截然相反那问题就大了,作者AB这仨人总有一个有问题。
[quote][pid=618842992,32358661,1]Reply[/pid] Post by [uid=61525196]侑子女王是我的[/uid] (2022-06-17 16:36):
不好量化,但是分层次还是可以的:
最牛逼的:文字优美,用词恰当又华丽,把事情讲的清楚,画面感和节奏很强,还有逼格
其次的:正常用词,但把事情讲的清楚,画面感和节奏很强,还有逼格
不错的:文字优美,把事情讲清楚,有画面感
还行的:正常用词,把事情讲清楚,有画面感
垃圾的:正常用词,勉强顺畅
最垃圾:堆彻辞藻,却还只是勉强顺畅
至于无论咋样描述,都讲不明白故事的,就不用评了,属于回路重造的残次品[/quote]跑题了。总之我想表达的就是网文作者写作时有时候不仅要考虑自己的表达和语言结构,还要考虑自己的受众读者的理解,而读者的理解受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的影响有可能分层的很厉害,所以有些描述在某些读者看来可能是废话/意义不明,但在作者和另一些读者眼里可能就是很有必要的了
要是真能量化
“阁下竟有半步曹雪芹境的实力,实在令人佩服!”
“兄台小圆满吴承恩境也令人久仰!”
前面不少回复提到镜头感,以及用词的华丽。。。未免太过肤浅了
固然,写作上通常会使用“只描写镜头能照到的部分”这个原则,又或者以电影分镜的技巧去设计和分割场景
但这跟文笔这个概念本身是不沾边的
至少在商业小说创作这个范围来说,它是个传递情绪的过程,所以不管是香蕉那种“带你走一遍”的技巧还是其它什么方式,用最准确和简练的文字把读者和作者的情绪连接在一起,就叫好的文笔
文字有它独特的魅力
比如“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想象这样一个画面,镜头里有颗郁郁葱葱的树,树下有个人感叹一句:“这树还是妻子死的时候种下的”
就完全没有原文的感染力
因为作者把抽象的感情用具象化的东西展现出来,让读者可以明白他的情绪,这是其它载体很难做到的
[quote][pid=618916320,32358661,1]Reply[/pid] Post by [uid=63947388]Yyuui[/uid] (2022-06-17 22:27):
读文字和看画还是不一样的…语言文字最大的作用是准确的传递信息,而传递信息的准确性和失真程度不仅要看信息发出者还要看接收者,而图片和音乐就没那么多顾忌。换句话说A和B看同一幅画感受截然不同这挺正常而且问题不大,但A和B看同一段文字/剧情得出的结论却截然相反那问题就大了,作者AB这仨人总有一个有问题。[/quote]我倒觉得一幅画,画上是一棵树他就是一棵树,而文字描写的一棵树他反而可以有很多种理解,带入主角,带入环境,哈姆雷特不就是嘛。
推荐一本书,如何遣词造句。
这本书是讲英语的句子写作,作者从结构到风格到内容,深入浅出的分析很多好句子的特点,比如一些动词的用法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影响,一些定冠词对于语气的变化。
虽然是一本英语的语法书,但其中的思想还是很值得借鉴的。
反对以“镜头感”为标准评价文笔的行为。
部分“镜头感”做得好的行文,是可以评价为“文笔好”的。
但是,缺乏所谓“镜头感”的行文,也不乏文笔好的。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比如说我们讨论对于长相的审美,你说刘亦菲好看,可能大部分人都能够同意;但如果你说“长得像不像刘亦菲”就是评价好不好看的标准,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文笔,这几天囫囵吞枣地看完孺子帝后感觉第一次在网文中领教到了什么叫文笔。人物金句频出不说,作者真的极擅长通过细节来展现人物特性的写法。
我觉得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对文笔的追求并不高,因为顶级的文笔其实是对阅读不友好的,典型的就是诗歌,所有文类中语言运用的顶点,无比浓缩的语言,大量的用典和意象,对人的阅读能力无疑是种巨大的挑战;
当我们谈到文笔的时候更多的是在谈某种感觉,谈这个作者写出来的东西“味儿”正不正,比如诡秘,公认的文笔有欠缺但是阅读体验很好,我觉得这就是味道正了;再比如剑来,文笔算是很流畅了但是很多人现在看不下去。
文笔这个东西想要认真追求一下的话,我记得一个实体书作者说自己练习的方法就是读诗写诗,加上大量练习吧
[quote][pid=618925807,32358661,1]Reply[/pid] Post by [uid=5578176]dock114436[/uid] (2022-06-17 23:24):
前面不少回复提到镜头感,以及用词的华丽。。。未免太过肤浅了
固然,写作上通常会使用“只描写镜头能照到的部分”这个原则,又或者以电影分镜的技巧去设计和分割场景
但这跟文笔这个概念本身是不沾边的
至少在商业小说创作这个范围来说,它是个传递情绪的过程,所以不管是香蕉那种“带你走一遍”的技巧还是其它什么方式,用最准确和简练的文字把读者和作者的情绪连接在一起,就叫好的文笔
文字有它独特的魅力
比如“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想象这样一个画面,镜头里有颗郁郁葱葱的树,树下有个人[/quote]不是……这句话重点是在最后半句啊。
就选是画面,那也是老人站在树下,平静地说“这树还是我妻子死的哪一年种下的,现在已经能遮阳啦。”
其实写小说,往往涉及到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那就设计到“镜头”的移动变换。
除非是微言大义,又或者是非常风格化的处理,不然是很难摆脱“镜头”这个概念的。
[quote][pid=618936001,32358661,1]Reply[/pid] Post by [uid=60131826]paniccc[/uid] (2022-06-18 00:30):
反对以“镜头感”为标准评价文笔的行为。
部分“镜头感”做得好的行文,是可以评价为“文笔好”的。
但是,缺乏所谓“镜头感”的行文,也不乏文笔好的。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比如说我们讨论对于长相的审美,你说刘亦菲好看,可能大部分人都能够同意;但如果你说“长得像不像刘亦菲”就是评价好不好看的标准,那就是另一回事了。[/quote]确实镜头感并不是唯一标准。
但是或多或少会涉及到镜头感嘛。
除非是非常风格化的作品。
打个比方,假如我写一部小说。
里面全部以对话进行。
“今天……我也……”
“这里有……快跑……”
“跟上来……XX跑起来,要来了……”
诸如这种。
整篇小说不涉及任何“镜头”,全部用对话来进行。
那写作难度就会非常高。
只是对于大多数作品来说,处理“镜头”的切变都是必要的工序。
镜头本身也是一种传达语言,用来辅助表达人物情绪等。
只是讲一个故事,不能只有镜头,还得有其他的东西在,不能只用镜头来评价。
当然,如果仅仅是取景极美,后期剪切做得极准。别的都拉胯,也是会从一部电影变成风光宣传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