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x
2022-02-05T11:35:19+00:00
斯金纳箱实验的结果(实现方法不重要,在此不展开)
1.行为与奖励
实验1: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一个有按钮的箱中,每次按下按钮,则掉落食物。
结果:小白鼠自发学会了按按钮。
2. 行为与惩罚
实验2:将一只小白鼠放入一个有按钮的箱中。每次小白鼠不按下按钮,则箱子通电。
结果:小白鼠学会了按按钮。
但遗憾的是,一旦箱子不再通电,小白鼠按按钮的行为迅速消失。
3.固定时间奖励
实验3: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斯金纳箱中,由一开始的一直掉落食物,逐渐降低到每1分钟后,按下按钮可概率掉落食物。
结果:小白鼠一开始不停按钮。过一段时间之后,小白鼠学会了间隔1分钟按一次按钮。
当掉落食物停止时,小白鼠的行为消失。
4. 概率型奖励
实验4: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斯金纳箱中,多次按下按钮,概率掉落食物。
结果:小白鼠学会了不停按钮。
当不再掉落食物时,小白鼠的学习行为消失速度非常慢。
5. 迷信的小白鼠
实验5:好吧,其实实验5还是实验4,概率型斯金纳箱。
结果:这些小白鼠有很多培养出了奇特的行为习惯,比如撞箱子、比如作揖、比如转圈跳舞。
这是因为掉落食物前,小白鼠正好在进行这些行为,于是产生了“迷信”。
分析与结论
只归纳几点,
表象,除实验2外,在斯纳金箱实验中,获取食物是目的,而小白鼠无法得知食物是如何出现的,只能根据已知结果,反推出获取食物的方法,而实验2则是惩罚回避机制。
本质,基于正负反馈的学习行为,按照已知的现象,总结出规律,并按照这个规律来执行行为,同时也会因为认知改变,来改变行为逻辑。
实验4小白鼠行为逻辑的本质原因是,小白鼠最初的认知是,按按钮可能能获得食物,而最后小白鼠认知改变,认为按按钮不能获得食物,所以放弃这一行为。只不过因为本身不是一定会出现食物,要让小白鼠的认知改变,需要更久的时间验证,所以小白鼠在停止投喂后,仍有较长反应行为。
引申1,所有存在探索自主要素的游戏,都是属于斯金纳箱体系。
引申2,抽卡(成瘾性)与斯金纳箱实验毫无关联。(要具体分析抽卡的快感或者流行原因,请左转多巴胺/性价比等要素,与本贴无关)
引申3,原神的圣遗物体系导致部分玩家弃坑,是基于斯金纳箱的负反馈行为的变体。
详细的分析不再搬运,详见 作者:侠之物语 [url]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4871464#reply101423192576[/url] 出处:bilibili
上个帖子案例回复
案例1.人类的智能比小白鼠高,小白鼠的行为逻辑无法与人相提并论,所以斯金纳箱规律不适用于人。
反驳,作为人类智商顶点的科学家,从古代的亚里士多德时代到文艺复兴时代的达芬奇,都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直到牛顿三大定律的提出,才被打破这个认知。显然,人类在当初认知到人推车能移动等现象,从而得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错误论点,从行为逻辑而言,与斯金纳箱中的小白鼠无异,故而人类的行为逻辑满足斯金纳箱规律。
案例2,和红酒的就保持长寿,所以得出结论红酒利于延长寿命
回复,与斯金纳箱实验5不谋而合,但这只是基于表象。(电梯案例类似,相仿的案例还可以是太阳是鸡叫出来的)
————————————————————————
论点已经列出,无论是本质,还是表象,抑或是三条引申,欢迎各位反驳或者提高对于斯金纳箱的高论
如果要额外加一个论点,斯金纳箱实验从来就是不是什么负面现象,只是被一群沙雕污名化了
————————————————————————————————————————————
我不会拉黑人的,戏精就别多戏,来展现自己的特殊爱好了
1.行为与奖励
实验1: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一个有按钮的箱中,每次按下按钮,则掉落食物。
结果:小白鼠自发学会了按按钮。
2. 行为与惩罚
实验2:将一只小白鼠放入一个有按钮的箱中。每次小白鼠不按下按钮,则箱子通电。
结果:小白鼠学会了按按钮。
但遗憾的是,一旦箱子不再通电,小白鼠按按钮的行为迅速消失。
3.固定时间奖励
实验3: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斯金纳箱中,由一开始的一直掉落食物,逐渐降低到每1分钟后,按下按钮可概率掉落食物。
结果:小白鼠一开始不停按钮。过一段时间之后,小白鼠学会了间隔1分钟按一次按钮。
当掉落食物停止时,小白鼠的行为消失。
4. 概率型奖励
实验4: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斯金纳箱中,多次按下按钮,概率掉落食物。
结果:小白鼠学会了不停按钮。
当不再掉落食物时,小白鼠的学习行为消失速度非常慢。
5. 迷信的小白鼠
实验5:好吧,其实实验5还是实验4,概率型斯金纳箱。
结果:这些小白鼠有很多培养出了奇特的行为习惯,比如撞箱子、比如作揖、比如转圈跳舞。
这是因为掉落食物前,小白鼠正好在进行这些行为,于是产生了“迷信”。
分析与结论
只归纳几点,
表象,除实验2外,在斯纳金箱实验中,获取食物是目的,而小白鼠无法得知食物是如何出现的,只能根据已知结果,反推出获取食物的方法,而实验2则是惩罚回避机制。
本质,基于正负反馈的学习行为,按照已知的现象,总结出规律,并按照这个规律来执行行为,同时也会因为认知改变,来改变行为逻辑。
实验4小白鼠行为逻辑的本质原因是,小白鼠最初的认知是,按按钮可能能获得食物,而最后小白鼠认知改变,认为按按钮不能获得食物,所以放弃这一行为。只不过因为本身不是一定会出现食物,要让小白鼠的认知改变,需要更久的时间验证,所以小白鼠在停止投喂后,仍有较长反应行为。
引申1,所有存在探索自主要素的游戏,都是属于斯金纳箱体系。
引申2,抽卡(成瘾性)与斯金纳箱实验毫无关联。(要具体分析抽卡的快感或者流行原因,请左转多巴胺/性价比等要素,与本贴无关)
引申3,原神的圣遗物体系导致部分玩家弃坑,是基于斯金纳箱的负反馈行为的变体。
详细的分析不再搬运,详见 作者:侠之物语 [url]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4871464#reply101423192576[/url] 出处:bilibili
上个帖子案例回复
案例1.人类的智能比小白鼠高,小白鼠的行为逻辑无法与人相提并论,所以斯金纳箱规律不适用于人。
反驳,作为人类智商顶点的科学家,从古代的亚里士多德时代到文艺复兴时代的达芬奇,都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直到牛顿三大定律的提出,才被打破这个认知。显然,人类在当初认知到人推车能移动等现象,从而得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错误论点,从行为逻辑而言,与斯金纳箱中的小白鼠无异,故而人类的行为逻辑满足斯金纳箱规律。
案例2,和红酒的就保持长寿,所以得出结论红酒利于延长寿命
回复,与斯金纳箱实验5不谋而合,但这只是基于表象。(电梯案例类似,相仿的案例还可以是太阳是鸡叫出来的)
————————————————————————
论点已经列出,无论是本质,还是表象,抑或是三条引申,欢迎各位反驳或者提高对于斯金纳箱的高论
如果要额外加一个论点,斯金纳箱实验从来就是不是什么负面现象,只是被一群沙雕污名化了
————————————————————————————————————————————
我不会拉黑人的,戏精就别多戏,来展现自己的特殊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