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ydegree
2020-10-17T15:22:21+00:00
首先是这个,是否有种熟悉的味道?
链接:
[url]https://finance.sina.com.cn/stock/s/2020-06-09/doc-iircuyvi7590264.shtml[/url]
6月8日,紫光国微(113.650, -12.63, -10.00%)(002049.SZ)公告称,公司发行股份购买紫光联盛资产未获证监会通过。这也意味着历时1年的收购案暂告一段落,紫光国微是否会修改方案重新提交,仍待观察。
证监会否认方案给出的理由是:标的资产存在瑕疵,资产商誉金额占比较大。
据此前文件显示,紫光联盛的核心资产是Linxens,其运营实体位于法国、德国、新加坡以及泰国等地。截至2019年末,紫光联盛的商誉金额为143.71亿元,相对于184.68亿元的收购估值,占比高达77.82%。
也就是说,花180亿收购的资产,其中近八成是商誉。
值得注意的是,紫光联盛的股东包括紫光神彩、紫锦海阔、紫锦海跃、红枫资本和鑫铧投资,共5名股东,而其中四位股东是上市公司的关联方,唯一不是关联方的红枫资本,背后是资本大佬卢志强的泛海控股(4.320, 0.00, 0.00%)。
而其他四个关联方,都和“并购狂人”赵伟国有关。
[img]https://n.sinaimg.cn/finance/crawl/799/w550h249/20200609/c416-iuvaazn5756460.jpg[/img]
再一个,打着紫光的旗号搞房地产
链接:
[url]http://www.archina.com/index.php?g=portal&m=index&a=show&id=3596&code=081BVQFa1hulQz0B41Ha10Yjqd2BVQFW&state=oauth[/url]
[img]http://cdn.archina.com/ueditor/20200413/5e93fd43b0d92.png[/img]
虽然名为“紫光”,在对外商务接洽合作时也都打着“紫光”的旗号,但实际上这家公司跟隶属清华的校企紫光没有任何血缘上的关系。
公开的工商信息资料显示得很清晰,它其实是一家纯粹的民企,是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所掌控的私人公司,另一个重要股东及核心操盘手是紫光集团联席董事长龙涛,注册地在顺义,办公在王府井,而不是北京海淀知春路的紫光集团总部,但不知为何能够冠以“紫光”这个理应完全归属清华独有的品牌。
紫光海阔官网称自己是“围绕紫光集团芯、云高科技产业”的新一代智慧产城运营商,定位很明确,就是开发商,产品线包括科学城、智慧产城和精品住宅。
如果细品的话,其自我定位字里行间的意思就是,它是借助紫光集团的产业资源IP来搞园区和住宅开发的“辅助型”合伙人,尽管有一种为赵伟国辩解的声音说这是一种“以房养芯”的模式,但这难免会带来“公器私用、利益输送”的瓜田李下之议。
[img]http://cdn.archina.com/ueditor/20200413/5e93fd5603f28.png[/img]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冠以“芯”“云”概念的产城项目,当初在和当地政府签约时全部都是以“紫光集团”的名义,但最后园区和住宅落地的操盘者却是赵伟国这个私人平台紫光海阔,从局外人的眼光来看,这里面似乎颇有不妥不当之处。
所以我们看到,2019年12月,紫光海阔先后和隶属于紫光集团的紫光云技术公司(主打“公有云”IP)、紫光国微(紫光系核心上市公司,在半导体和智能芯片方面属于行业龙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头顶着“紫光”名号的公司互相之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也算是活久见了。
[img]http://cdn.archina.com/ueditor/20200413/5e93fd62eddf3.png[/img]
或许在地方政府眼中,不管是货真价实的紫光集团,还是顶着“紫光”名义的紫光海阔,反正背后的老大都是赵伟国这个人就行了,这10年来,赵伟国就是紫光,紫光就是赵伟国,他所代表的就是正宗的“清华紫光”。所以领导们尽管心知肚明,也依然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容忍这种左右口袋的“偷梁换柱”。
我怎么感觉这紫光系那么不靠谱呢?
链接:
[url]https://finance.sina.com.cn/stock/s/2020-06-09/doc-iircuyvi7590264.shtml[/url]
6月8日,紫光国微(113.650, -12.63, -10.00%)(002049.SZ)公告称,公司发行股份购买紫光联盛资产未获证监会通过。这也意味着历时1年的收购案暂告一段落,紫光国微是否会修改方案重新提交,仍待观察。
证监会否认方案给出的理由是:标的资产存在瑕疵,资产商誉金额占比较大。
据此前文件显示,紫光联盛的核心资产是Linxens,其运营实体位于法国、德国、新加坡以及泰国等地。截至2019年末,紫光联盛的商誉金额为143.71亿元,相对于184.68亿元的收购估值,占比高达77.82%。
也就是说,花180亿收购的资产,其中近八成是商誉。
值得注意的是,紫光联盛的股东包括紫光神彩、紫锦海阔、紫锦海跃、红枫资本和鑫铧投资,共5名股东,而其中四位股东是上市公司的关联方,唯一不是关联方的红枫资本,背后是资本大佬卢志强的泛海控股(4.320, 0.00, 0.00%)。
而其他四个关联方,都和“并购狂人”赵伟国有关。
[img]https://n.sinaimg.cn/finance/crawl/799/w550h249/20200609/c416-iuvaazn5756460.jpg[/img]
再一个,打着紫光的旗号搞房地产
链接:
[url]http://www.archina.com/index.php?g=portal&m=index&a=show&id=3596&code=081BVQFa1hulQz0B41Ha10Yjqd2BVQFW&state=oauth[/url]
[img]http://cdn.archina.com/ueditor/20200413/5e93fd43b0d92.png[/img]
虽然名为“紫光”,在对外商务接洽合作时也都打着“紫光”的旗号,但实际上这家公司跟隶属清华的校企紫光没有任何血缘上的关系。
公开的工商信息资料显示得很清晰,它其实是一家纯粹的民企,是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所掌控的私人公司,另一个重要股东及核心操盘手是紫光集团联席董事长龙涛,注册地在顺义,办公在王府井,而不是北京海淀知春路的紫光集团总部,但不知为何能够冠以“紫光”这个理应完全归属清华独有的品牌。
紫光海阔官网称自己是“围绕紫光集团芯、云高科技产业”的新一代智慧产城运营商,定位很明确,就是开发商,产品线包括科学城、智慧产城和精品住宅。
如果细品的话,其自我定位字里行间的意思就是,它是借助紫光集团的产业资源IP来搞园区和住宅开发的“辅助型”合伙人,尽管有一种为赵伟国辩解的声音说这是一种“以房养芯”的模式,但这难免会带来“公器私用、利益输送”的瓜田李下之议。
[img]http://cdn.archina.com/ueditor/20200413/5e93fd5603f28.png[/img]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冠以“芯”“云”概念的产城项目,当初在和当地政府签约时全部都是以“紫光集团”的名义,但最后园区和住宅落地的操盘者却是赵伟国这个私人平台紫光海阔,从局外人的眼光来看,这里面似乎颇有不妥不当之处。
所以我们看到,2019年12月,紫光海阔先后和隶属于紫光集团的紫光云技术公司(主打“公有云”IP)、紫光国微(紫光系核心上市公司,在半导体和智能芯片方面属于行业龙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头顶着“紫光”名号的公司互相之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也算是活久见了。
[img]http://cdn.archina.com/ueditor/20200413/5e93fd62eddf3.png[/img]
或许在地方政府眼中,不管是货真价实的紫光集团,还是顶着“紫光”名义的紫光海阔,反正背后的老大都是赵伟国这个人就行了,这10年来,赵伟国就是紫光,紫光就是赵伟国,他所代表的就是正宗的“清华紫光”。所以领导们尽管心知肚明,也依然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容忍这种左右口袋的“偷梁换柱”。
我怎么感觉这紫光系那么不靠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