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ikov
2021-04-20T08:41:24+00:00
文章出自微信公众号小火箭,作者是业内专业人士,18年已经预想到了这个问题,大家友好讨论不要涉密。[url]https://mp.weixin.qq.com/s/h5CtoJ30I3eaF0q1mg280A[/url]
截取当中一段:
如果各国的低轨巨型星座的方案都能够如期实施的话,十年后,近地轨道的卫星数量将会在10万颗的量级,因意外碰撞而发生的被动拦截概率将会持续上升。
而对于强调二次核反击能力的一方来说,因为被动拦截概率的存在,而出现了“关键决断时刻”。(小火箭暂且起了这个名字,或许今后可以在探讨中改个更响亮的名字。)
所谓关键决断时刻,是这么来的:
主动进攻方,既有大规模低轨巨型星座,又有大量的洲际弹道核导弹。他们在主动发起进攻之前,先在弹道导弹发射点的地球180°相位位置上方主动引爆若干颗低轨卫星,从而引发凯斯勒效应。
而因为低轨巨型星座的轨道周期为90分钟,这些海量碎片尚有45分钟才能影响到发射方,洲际弹道导弹从发射到命中目标的特征时间为30分钟,所以主动发射洲际弹道导弹的一方,有足够的时间窗口来对目标实施一轮核导弹的饱和打击。
让被打击的一方反应过来的时候,立即实施二次核反击。但是,此时低轨空间已经因凯斯勒效应(卫星碰撞产生的碎片击中其他卫星产生更多碎片的连锁反应)而充满了大量太空碎片,弹头被数以千万计的碎片打击而悉数毁在太空。
空间碎片与弹头的相对速度在10公里/秒量级,一枚硬币大小的小碎片,其碰撞动能和一枚7.62毫米的步枪子弹的出膛动能相当。)
这就是主动进攻的一方,通过率先引爆低轨卫星,以海量碎片封锁近地空间轨道,并且在彻底完成封锁之前,抓紧时间实施一轮饱和核打击的情形。
被打击的一方,因近地空间轨道被封锁,已失去了实施核反击的能力。
截取当中一段:
如果各国的低轨巨型星座的方案都能够如期实施的话,十年后,近地轨道的卫星数量将会在10万颗的量级,因意外碰撞而发生的被动拦截概率将会持续上升。
而对于强调二次核反击能力的一方来说,因为被动拦截概率的存在,而出现了“关键决断时刻”。(小火箭暂且起了这个名字,或许今后可以在探讨中改个更响亮的名字。)
所谓关键决断时刻,是这么来的:
主动进攻方,既有大规模低轨巨型星座,又有大量的洲际弹道核导弹。他们在主动发起进攻之前,先在弹道导弹发射点的地球180°相位位置上方主动引爆若干颗低轨卫星,从而引发凯斯勒效应。
而因为低轨巨型星座的轨道周期为90分钟,这些海量碎片尚有45分钟才能影响到发射方,洲际弹道导弹从发射到命中目标的特征时间为30分钟,所以主动发射洲际弹道导弹的一方,有足够的时间窗口来对目标实施一轮核导弹的饱和打击。
让被打击的一方反应过来的时候,立即实施二次核反击。但是,此时低轨空间已经因凯斯勒效应(卫星碰撞产生的碎片击中其他卫星产生更多碎片的连锁反应)而充满了大量太空碎片,弹头被数以千万计的碎片打击而悉数毁在太空。
空间碎片与弹头的相对速度在10公里/秒量级,一枚硬币大小的小碎片,其碰撞动能和一枚7.62毫米的步枪子弹的出膛动能相当。)
这就是主动进攻的一方,通过率先引爆低轨卫星,以海量碎片封锁近地空间轨道,并且在彻底完成封锁之前,抓紧时间实施一轮饱和核打击的情形。
被打击的一方,因近地空间轨道被封锁,已失去了实施核反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