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隔壁那个高考阅读帖子有多少人拿“诡异的光”做例子,就知道有多少人根本没看过文章,也没有去了解事情全貌了。

kai.-avatar

kai.

2022-05-25T11:45:00+00:00

一,“高考阅读打败原作者”就是玩笑:
点击展开 ...
北青报:怎么看待你公开回复高考试题“本来是搞笑的,谁知道有这么一出”,被理解为“高考阅读打败原作者”?

巩高峰:这完全是个误会。我说的那句话是我之前发的一个微博。7号那天高考,我凑热闹,发微博说“马上上考场了”,我说的是(发微博)这个是为了搞笑。现在很多人以为我说文章的结尾是搞笑的,这完全是个误会。


二、作者最初估计得分不会高,但标准答案出来得分80%,并认为出题老师理解透彻:
点击展开 ...
北青报:那你设想过自己做出来的答案,跟标准答案是否有差距?

巩高峰:我估计得分应该不会高。因为之前(我的文章)入选中考或者高考模拟试卷,已经发生过十多次了。几年前,我外甥也让我做过自己文章的考试题,那次就是勉强及格,所以这次我估计,及格的可能性不是太大。
点击展开 ...
巩高峰:因为之前(我的文章)入选中考或者高考模拟试卷,已经发生过十多次了。几年前,我外甥也让我做过自己文章的考试题,那次就是勉强及格,所以这次我原本估计,及格的可能性不是太大。但我下午跟网上公布的标准答案对了一下,出乎我意料的是,正确部分差不多80%。

北青报:你的答案和标准答案有百分之八十吻合?

巩高峰:是的,所以我觉得出题老师对我的这篇文章理解得很透彻,特别赞。
“诡异的光”作者答案与标准答案 ...
13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有什么好处?(6分)

原作者巩高峰:

文章结尾用了一个欧亨利式的反转,揭示这一家人其实没喝到鱼汤,而是喝的豆腐汤的现实。于是,文中弥漫的苦难和悲伤的气息因此更加浓郁。悲剧是把现实撕开给人看,而作者在结尾才撕开结果,让故事更有冲击力,也让文章更具力量感,令人读后回味的余地更大。

标准答案:

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

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

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

结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


三、关于作者失分情况的看法:
1、作者没参加过高考,尤其是今年的高考,不熟悉高考的答题套路,关于具体知识点知识点的考察会失分。例如:
第11题标准答案第一点和第四点中的点明神态描写、实景描写。
第13题标准答案的第四点: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

2、没有分点作答可能会失分。

3、当然我也不否认某些部分,作者的回答和标准答案会有偏差,例如:
第10题第(2)问对陌生的气息的不同理解。
但是这种基于原文且言之成理的答案,即便不在标准答案之内,也是会酌情给分的。
另外标准答案的采分点也是能从文章中体现出来的。



综上,某些人口中的“诡异的光”梗,不但不能说明高考阅读理解是对作者的歪曲,反而说明了考察的大方向没有问题。
而关于其他原作者去做阅读理解不及格的情况,没有作者答案的对照,不好判断。
但根据这篇文章作者的情况,我的分析是:
如果考察系统的知识点过多,那么失分严重;
如果考察文章情感或深意较多,那么作者会答得比较好。


至于隔壁帖子提到的,张捷视频中的内容,我就不评论了。

附链接:
原考卷:[url]https://www.docin.com/p-2797702910.html[/url]
标准答案公布前的采访:[url]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116709576458862[/url]
作者答案与标准答案对比:[url]http://news.sina.com.cn/c/nd/2017-06-11/doc-ifyfzfyz3142776.shtml[/url]
标准答案公布后的采访:[url]http://news.cctv.com/2017/06/10/ARTIWCQ7kA51YT4b2xpSKoEG170610.shtml[/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