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lRevolver_
2022-07-01T04:39:41+00:00
按理说,勾践求和之后,最温柔的对待也应该是软禁到死,怎么会有人笨到这种地步?放了死对头?
因为他没觉得是死对头,以为就是个窝囊废,哪想到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因为春秋末还是有人拉不下那个脸非要装大尾巴狼[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209/14/-47218_5052bc4cc6331.png[/img]
你看看到了战国,就没这种老实人了(楚怀王这种笨比除外)
因为杀了勾践或者关到死,都无法让吴国控制越国啊,只能送勾践回去,而且勾践和他手下演技够逼真,夫差就信了。
当时大环境,吴国和楚国秦国没有任何和平可能了,和齐国也开打,和老主人晋国也撕破脸了。
这情况下,越国是吴国必须要拉拢的,所以勾践服软后就放了。
而且后面吴越打仗,可不是一战丢了天下,而且夫差被连续击败,中间时间跨度很大。
吴国崛起靠的是晋国的扶持,崛起了又打肿脸充胖子,北上争霸,转头就跟晋国交恶,放不放勾践吴国都死定了。
越灭吴,说的好听三千越甲可吞吴,实际上是“籍楚之前锋,以催吴王之戈”,只是夫差前面得罪了大靠山,这回晋国作壁上观,所以灭国了。
吴难以吞越,吴越是世仇老百姓关系差。所以有一个舔狗国君对夫差来说,更有意义,敌国国君听话,更好控制越国。可惜夫差以为勾践是光月御田,但是勾践不是。
吴越争霸并不是如大家想象的那样,夫差放了勾践立马招来了亡国之祸,其实断断续续打了二十几年,而且期间发生了很多政治事件。为什么造成一种强因果关系的印象,宇文所安写过一篇文章:《叙事的内驱力》,谈到勾践的故事其实是伍子胥故事的镜像,是伍子胥的视角构成了这个因果关系。
袁术放孙策
董卓放袁绍
曹操放刘备
袁绍放刘备
关羽放曹操
这样能写到晚上。不杀无非是杀了损失更大而已。一种损失是可以为我所用的力量,还有一种就是他死了新上来的敌人我更头疼了。
夫差指望勾践整合越部落的势力后给他打工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