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ipino Kid
2021-03-07T05:21:47+00:00
来源:澎湃新闻
国家中心城市的“省会之战”
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城镇体系规划设置的最高层级,也是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层级之上出现的新的“塔尖”,具有全国范围的中心性和一定区域的国际性两大基本特征。
目前,已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等9座城市,被公开明确为国家中心城市。2018年2月以来,近三年都没有扩容的消息。
当选国家中心城市,意味着跻身未来我国城市梯队的最高层级,将会聚集科教、医疗、交通、文化、金融、高校等资源,城市格局将进阶一层。
为此,多个城市都加入了争夺战,有的省份还出现“双子星”城市同时上场的景象。近期,省级《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愿景目标的建议》相继公布,他们均派出省会城市参战,让这场争夺战演变成为“省会之战”。
譬如,辽宁的沈阳和大连,都曾积极推动创建国家中心城市。为此,中共辽宁省委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沈阳竞争国家中心城市,大连则要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山东的济南、青岛,也均提出类似的目标。中共山东省委《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愿景目标的建议》指出,支持济南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支持青岛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等。
另外,福州、长沙、南昌、昆明也表示,要争创国家中心城市。
放眼长三角地区,几大中心城市也都亮出了“十四五”的目标。具体来说,杭州将“着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合肥则要“迈向具有竞争力的国家中心城市”。南京则确定了更高定位,要建设“高能级辐射的国家中心城市”。并且,它们所在的省份均在十四五规划的建议中分别予以支持。
长三角三大城打擂台
“宁杭之争”由来已久,这次又在“国家中心城市”争夺上拉开架势。
从经济总量来看,2019年杭州以15373亿元,位列全国第九位,高过南京。而且杭州还是中国“数字经济第一城”,集聚了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杭州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人才“虹吸”效应很明显。同时,近些年,杭州都市圈也渐入佳境,杭州的辐射、引领功能不断升级,还在城市人口、产业创新、城市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辐射带动、综合服务、产业集群等功能在不断完善。
但是南京也当仁不让。其在区位、产业、交通、科教等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南京是六朝古都、科教名城,当地有53所高校,拥有83万在校大学生、80多名“两院”院士,万人大学生数量全国第一,综合实力全国第三,科教优势正在加快转化为科技创新优势。另外,集空港、海港、高铁港于一身,令其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十分耀眼。
合肥作为一匹“黑马”,在国家中心城市的角逐中已成长为一员“悍将”。其科技创新实力雄厚,2017年继上海之后成为国内第二个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城市。另外,合肥近年还抓住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机会,并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有望颠覆未来的原创研究领域取得突破。
去年11月,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国家中心城市课题组联合《华夏时报》发布了“2020年国家中心城市指数”报告。报告数据显示,国家综合中心为北京,国家重要综合中心为上海、广州、深圳,而潜在国家重要中心依次为武汉、成都、西安、重庆、杭州、南京、天津和郑州。
从这份报告来看,杭州的优势似乎更为明显,但南京的赶超甚至反超之势也很猛烈
国家中心城市的“省会之战”
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城镇体系规划设置的最高层级,也是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层级之上出现的新的“塔尖”,具有全国范围的中心性和一定区域的国际性两大基本特征。
目前,已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等9座城市,被公开明确为国家中心城市。2018年2月以来,近三年都没有扩容的消息。
当选国家中心城市,意味着跻身未来我国城市梯队的最高层级,将会聚集科教、医疗、交通、文化、金融、高校等资源,城市格局将进阶一层。
为此,多个城市都加入了争夺战,有的省份还出现“双子星”城市同时上场的景象。近期,省级《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愿景目标的建议》相继公布,他们均派出省会城市参战,让这场争夺战演变成为“省会之战”。
譬如,辽宁的沈阳和大连,都曾积极推动创建国家中心城市。为此,中共辽宁省委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沈阳竞争国家中心城市,大连则要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山东的济南、青岛,也均提出类似的目标。中共山东省委《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愿景目标的建议》指出,支持济南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支持青岛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等。
另外,福州、长沙、南昌、昆明也表示,要争创国家中心城市。
放眼长三角地区,几大中心城市也都亮出了“十四五”的目标。具体来说,杭州将“着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合肥则要“迈向具有竞争力的国家中心城市”。南京则确定了更高定位,要建设“高能级辐射的国家中心城市”。并且,它们所在的省份均在十四五规划的建议中分别予以支持。
长三角三大城打擂台
“宁杭之争”由来已久,这次又在“国家中心城市”争夺上拉开架势。
从经济总量来看,2019年杭州以15373亿元,位列全国第九位,高过南京。而且杭州还是中国“数字经济第一城”,集聚了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杭州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人才“虹吸”效应很明显。同时,近些年,杭州都市圈也渐入佳境,杭州的辐射、引领功能不断升级,还在城市人口、产业创新、城市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辐射带动、综合服务、产业集群等功能在不断完善。
但是南京也当仁不让。其在区位、产业、交通、科教等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南京是六朝古都、科教名城,当地有53所高校,拥有83万在校大学生、80多名“两院”院士,万人大学生数量全国第一,综合实力全国第三,科教优势正在加快转化为科技创新优势。另外,集空港、海港、高铁港于一身,令其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十分耀眼。
合肥作为一匹“黑马”,在国家中心城市的角逐中已成长为一员“悍将”。其科技创新实力雄厚,2017年继上海之后成为国内第二个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城市。另外,合肥近年还抓住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机会,并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有望颠覆未来的原创研究领域取得突破。
去年11月,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国家中心城市课题组联合《华夏时报》发布了“2020年国家中心城市指数”报告。报告数据显示,国家综合中心为北京,国家重要综合中心为上海、广州、深圳,而潜在国家重要中心依次为武汉、成都、西安、重庆、杭州、南京、天津和郑州。
从这份报告来看,杭州的优势似乎更为明显,但南京的赶超甚至反超之势也很猛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