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sszzaacckk
2021-08-19T06:18:46+00:00
整理一下这次23固件门的相关信息,为方便描述,以SN550-23代指固件号23开头的新版SN550,以SN550-21代指固件号21开头的老版SN550
已知:
1 WD的SSD,不在官网列出使用颗粒具体种类,只写3D NAND,从SN850到SN350都是这样。
2 JD的WD自营旗舰店,宣传资料中注明SN550是TLC,且承诺若为QLC假一赔十。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8/19/9aQ175-5ogeZiT3cSsr-mx.jpg.thumb.jpg[/img]
3 SN550新老版本和SN350均使用同一主控。
4 SN350 1T的缓外直写在400MB/s左右;而SN550-21的1T版缓外直写有800MB/s。
5 没有绝对可信的证据证明SN350使用QLC闪存,也可能是降级TLC。
6 SN350的固件号也是23开头。
现情况:
1 SN550-23被发现存在,且已经开始大面积销售。
2 SN550-23和SN550-21的固件不可互刷,SN550-21在西数仪表板中显示已为最新固件。
3 SN550-23的1T版本,缓外直写砍半,只有400MB/s左右。
4 SN550-23的颗粒编码与SN550-21有区别,应为2种不同的颗粒。
4.1 SN550-23的颗粒编码相当新,我咨询了PCEVA的石头大佬,他没查到相关信息。
4.2* SN550-21的颗粒编码最下一排第6位均为X,而SN350和SN550-23的为C。
4.3 小飞机使用Flash Master查询SN550-23所用颗粒,虽然读取到了Flash ID,但和4.1一样,由于新到没有收录,无法确定具体是什么颗粒。
*无法确认代表颗粒种类还是堆叠层数。
推测:
1 可能是SN550-23和SN350均使用相同颗粒,为相同方案的换皮产品,可能为低质量TLC,也可能是高堆叠QLC。
2 也可能是SN550-23换用BICS5的TLC,由于Die容量增大,导致低容量版本吃不满通道,引起1T版本性能下降。
传言:
1 固态硬盘贴吧有人表示,外网的讨论倾向第2种解释。
需确认的情况:
1 若为第2种解释,则SN550-23也会有2T版本,缓外写入速度回到800MB/s。
无论最后确认是什么情况,这种更换本身是无法接受的。
考虑到这已经是WD最近2年出现的第3.5起类似情况了(HDD的SMR红盘门,SSD的SATA蓝盘物料偷换和40固件冷数据门),建议谨慎购买其所有消费级产品,从HDD到SSD。
已知:
1 WD的SSD,不在官网列出使用颗粒具体种类,只写3D NAND,从SN850到SN350都是这样。
2 JD的WD自营旗舰店,宣传资料中注明SN550是TLC,且承诺若为QLC假一赔十。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8/19/9aQ175-5ogeZiT3cSsr-mx.jpg.thumb.jpg[/img]
3 SN550新老版本和SN350均使用同一主控。
4 SN350 1T的缓外直写在400MB/s左右;而SN550-21的1T版缓外直写有800MB/s。
5 没有绝对可信的证据证明SN350使用QLC闪存,也可能是降级TLC。
6 SN350的固件号也是23开头。
现情况:
1 SN550-23被发现存在,且已经开始大面积销售。
2 SN550-23和SN550-21的固件不可互刷,SN550-21在西数仪表板中显示已为最新固件。
3 SN550-23的1T版本,缓外直写砍半,只有400MB/s左右。
4 SN550-23的颗粒编码与SN550-21有区别,应为2种不同的颗粒。
4.1 SN550-23的颗粒编码相当新,我咨询了PCEVA的石头大佬,他没查到相关信息。
4.2* SN550-21的颗粒编码最下一排第6位均为X,而SN350和SN550-23的为C。
4.3 小飞机使用Flash Master查询SN550-23所用颗粒,虽然读取到了Flash ID,但和4.1一样,由于新到没有收录,无法确定具体是什么颗粒。
*无法确认代表颗粒种类还是堆叠层数。
推测:
1 可能是SN550-23和SN350均使用相同颗粒,为相同方案的换皮产品,可能为低质量TLC,也可能是高堆叠QLC。
2 也可能是SN550-23换用BICS5的TLC,由于Die容量增大,导致低容量版本吃不满通道,引起1T版本性能下降。
传言:
1 固态硬盘贴吧有人表示,外网的讨论倾向第2种解释。
需确认的情况:
1 若为第2种解释,则SN550-23也会有2T版本,缓外写入速度回到800MB/s。
无论最后确认是什么情况,这种更换本身是无法接受的。
考虑到这已经是WD最近2年出现的第3.5起类似情况了(HDD的SMR红盘门,SSD的SATA蓝盘物料偷换和40固件冷数据门),建议谨慎购买其所有消费级产品,从HDD到SSD。